-
1 # 桶叔
-
2 # 歷史研習社
我們常常將孔子尊為至聖先師,他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私學老師。既然是私學,自然和今天的教育機構一樣需要收取一定的學費。《論語•述而》就記載了孔子收取學費的事,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 “束脩”是指十條肉乾,孔子對帶著十條肉乾來請教的人都會給予教誨。後世也因此多用“束脩”代表給老師的見面禮。《會稽石刻》中的“脩”字,《說文解字•肉部》:“脩,脯也。”也就是肉脯、肉乾的意思。雖然從現代的觀念來看,收取學費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用今天謀利的觀念去理解孔子收學費的行為。先秦時期由於生產水平較低,平民百姓很少吃肉,唯有王公貴族才能常常吃肉。《詩經•七月》記載農夫十一月(今天農曆的九月)上山打獵,把捕獲的較大的野獸獻給貴族,自己只能留下較小的野獸,故曹劌說“肉食者鄙”。孔子以肉乾作為學費,難道沒有顧及到貧困百姓的狀況而甘做一個“肉食者”嗎?束脩之禮他收取的雖然是肉食,但是十條肉乾分量並不多,若《詩經·七月》中較小的野獸理解為兔子、野雞之類,那麼至多兩隻兔子就足夠做十條肉乾,這對一個家庭負擔並不大。而且我們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家境貧寒,孔子也沒有將其拒之門外。原思當孔子的家宰,孔子給他俸祿九百斛小米,原思認為太多而拒絕,孔子說:“毋,予爾鄰里鄉黨乎!”孔子讓原思將多出的糧食分給鄉親,可見孔子是一個仁愛而不自私的人,收取學費自然不是為了謀利。又或者說孔子是一個喜歡食肉的人?孔子曾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所以孔子吃飯不追求食物美味,對於不義之財視如浮雲。孔子在魯國做官,身份地位不低,平時也不會缺肉吃,但是“子在齊聞《昭》,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可見孔子在口腹之慾方面並沒有很高的要求。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排除了以上原因,再聯絡到孔子推崇禮制,就可以想到孔子收學生十條肉乾是為了強調師生之禮。古語云:“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禮記·曲禮上》),既然有心求學,那麼帶見面禮來求教是合理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孔子並不排斥合理的財富,收束脩之禮的行為符合“義然後取”的標準。子貢曾經因為魯君不親自參加祖廟祭祀,就想把祭祀用的羊給省下來,孔子卻說:“爾愛其羊,吾愛其禮。”孔子為了維護禮制而拒絕了子貢的請求。由此可知,孔子收取十條肉乾作為學費,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禮制。所以,孔子雖然收取一定的學費,但更看重其中蘊含的“尊師重道”思想,而不是在乎禮物的貴重與否,與今天為了謀利而收取學費有本質區別。
-
3 # 被你牽著左手
孔子是聖人怎麼會收學費呢?你騙我的吧!看來還是現實點好,好過嘴上仁義行為不恥,好過聖人不仁,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
4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孔子教給學生的知識是人文科學終極學問,孔子把這個學問看成比自已的生命都還要寶貴,教這麼寶貴的學問給學生,所以孔子要收學費。
-
5 # 酒騎風
先不說對於《論語·述而》第7章的具體理解,就想先問一句,孔子就算收學費怎麼了?聖人不吃飯?而且作為將官學傳播到民間的第一人,他開啟的是一個教育事業,孔子可以不靠收學費生存,但是後面那些辦私學的老師呢?如果不收學費,那時候政府又不發福利,老師無法生存,教育能夠可持續發展?
錢穆先生稱孔子注重教育,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孔子是開始傳播貴族學到民間的第一人,也是開始把貴族宗廟裡的知識來變換成人類共有共享的學術事業的第一人。後世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自然有其道理。
然而,據《論語·述而》篇第7章推斷,孔子教學是要收學費的,學費是十條幹肉以上。很多人就覺得孔子講學竟然收學費,而且需要十條幹肉以上,在當時的生產力下,粟米尚成問題,何況還是肉,收這麼重的學費,真是妄稱聖人。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好好分析一下再做論斷。
《論語·學而》篇第7章原句是,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大家可以看到,這章是以“自行”開頭的,這什麼意思呢,自行並不是強迫,而是一種意識自覺。在當時禮崩樂壞的背景下,孔子十分注重禮制,想克己復禮,而禮制又表現在行為上。一方面,古人相見,必執贄以為禮,以示敬意。另一方面,尊師重道,樹立師道尊嚴是禮制的重要組成內容。所以,孔子說以自行開始本章論述,其目的並不在於獲得十條幹肉而是為了看來學習的人行為是否遵守禮,是否可教。
而且,孔子是把官學擴充套件到民間,在官學中,禮制更為講究,以玉帛為禮者也是所在多有,在民間,孔子僅以束脩為標準,已經是十分寬鬆了。而且此處也不一定是實指,邢昺的解釋是:“束脩,禮之薄者。”也就是說,束脩可能指的僅僅是一份薄禮。而且據《論語·孔子世家》記載,在孔子那兒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所以,或者當時束脩並非厚重的禮物,或者孔子並不執意以束脩為標準,否則孔子不可能教誨這麼多人。
所以,認為孔子辦學收學費,侮辱了他聖人名聲的人不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6 # qzuser201704308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師:前人的解讀大多都是“拿點乾肉作為學費,我就教你。”這也太搞笑。你們這次來學習交學費沒?
眾:沒有。
師:學費是可收可不收。不是一定要的。
無餘:前人把孔子說得像貪官一樣。
不帶:孔子蒙受了多少不白之冤啊!
師:古代“束脩”一詞大致有四個含義:一、乾肉;二、薪水;三、成人禮、入學禮;四、約束脩養。
如果是譯為乾肉,則“自行束脩以上”此句話不通,改為“自帶束脩”才通順。薪水顯然也不對。
“束脩”在此處是指十五歲的男子需要束帶修飾的成人禮或者入學禮。因為在成人儀式上,需要給孩子梳妝、穿衣、打扮,修飾頭髮(結髮)等等,所以古人就把成人禮命名為“束脩”。
因此“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的意思就是自十五歲以上行了束脩(成人)之禮的人(來報名學習),我沒有不接受的。這體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那“束脩”還有一個含義是入學禮。其實這才是孔子真正想要告誡修行人的。古代人在開始學習之前,必須要有拜師儀式。只有完成了相關的拜師禮之後,才可以收你為學生,傳授學藝。這叫做“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佛教把這個儀式叫做“受戒”,受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三寶。透過完備的皈依儀式,可以起到表(作)和無表(無作)的效果。表就是透過完備的儀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使自己接受大家的監督;無表是透過自己的發願,升起對佛法的信心和對三寶的敬仰從而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皈依、受戒在佛教特別重要,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
-
7 # 好玩的國學
到孔子學校上學要帶多少錢?
孔子不是富翁,更不是達官顯貴,他開設私人學校,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想賺點學費補貼家用。因為,孔子既不炒股,也沒有閒錢投資實業,他只是替人做喪禮的主持人,收入不會太高,在季氏手下也只是做工資微薄的基層工作人員。不要以為孔子在辦“希望工程”,他的學校一定是收費的。
《論語•述而》上說,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說,“只要帶著十條幹肉來到我學校的人,我都會教他”。一般認為,孔子不收現金(那時候還沒有,直到宋代才出現了紙幣),而是收臘肉。但古今以來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有學者認為,“束脩”是指男子十五歲。這樣解釋,孔子瞬間就高大了許多,原來他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一樣,搞的是公益事業。
古人崇尚禮節。古人去拜訪客人,總要帶點禮物作為見面禮,更何況是拜師學藝了。孔子去拜見老子時,帶了一隻大雁作為見面禮。他帶著學生們在各國找工作時,車子裡裝了些野雞,是送給國君和官員的禮物。而後來陽貨來找孔子,送了貴重的烤乳豬作為見面禮,而孔子投桃報李,也送了一隻烤乳豬作為回敬。由此可知,學生們在拜孔子為師時,應該帶著禮品來。
我們可以想象,孔子收的禮物應該是五花八門的。有錢人家的孩子禮品貴重些,甚至可能上交一大筆可觀的“贊助費”,比如子貢等幾個有錢有勢的孩子;沒錢的孩子也可能是半袋米或一籃雞蛋。也就是說,孔子可能收到過臘肉,但孔子不會在招生簡章上說明,學費是十條臘肉,否則不予錄取。
孔子是個相當“小資”的人,對飲食養生相當講究。據說,他從來不去外面買酒和肉,過期的肉絕對不吃。吃豬排的時候,必須要分割的方方正正,[2]要是你把肉割得“犬牙差互”,估計孔子會扔出去。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多人,按照四十年教育生涯算,一年也要招收近一百人,要是每個學生都送十條臘肉的話,一千條臘肉的規模,那孔子家簡直成了大型“冷鏈物流”企業了。
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孔子為謀生貼補家用,學生們帶來的見面禮,他是欣然接受的。因為按照禮制,學生們是應該自備見面禮的,要是你兩手空空來見孔子,那你就是無禮之人,孔子肯定很生氣。孔子不是嫌貧愛富之人,他最在乎的是禮。見面禮不在乎多少,只要能有這個禮節,孔子馬上就宣佈:祝賀你,你已經被“孔子青年政治學院”錄取了!
-
8 # 濛濛愛歷史
《禮記·少儀》說:“其以乘酒壺、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這裡的“乘壺酒”是“四壺酒”;“束脩”則是十條綁在一起的乾肉,古代諸侯大夫拿這些東西互相贈送,學生入學時也向老師進獻這種禮物。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什麼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條肉乾兒做見面禮,我不會拒絕收留他做學生的。”朱熹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說:“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原來,幾條肉乾兒算不得什麼值錢的東西,而是“至薄者”,帶一點兒這個,有聊勝於無吧。看來,泗洙書院的門檻並不高,學費近乎象徵性的,簡直就是一所平民學校。
-
9 # 源一
這樣的問題也有人提?實在是幼稚無知到極點。
你見過誰工作是不收錢的?你見過誰是不吃飯的?
生活是人的根本,孔子難道能變出財富來?一個人的價值,在於能為他人創造價值,或者能為自己創造價值。你的工作不也是如此嗎?
自食其力也有問題?
行善,是因為有人有了大量財富,才能夠散財濟眾。而孔子收的學費很高嗎?也僅僅能夠使自己生活無憂而已。
這種暴露智商的問題,以後不要再提了。
回覆列表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先聖收弟子授業收學費自然在情理之中。人們常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那麼不交學費能學到什麼呢。因此說孔先聖的弟子都很優秀與求學時交了學費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