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餅大人

    這是最近我很喜歡的電影,它的主題很簡單也很直接就是講愛和信任,但講的很震撼

    劇情簡介:某年夏天東京郊外一對普通夫婦被虐殺,兇手山神在現場呆了長達六個小時,並用被害人的血在走廊寫了個“怒”字,案件的兇殘令人髮指。兇案發生後的一年裡,微整容後的山神依然在逃。三個來歷不明的男子日漸融入三個不同地方的當地生活,房總漁港的田代,東京市區的直人,還有沖繩附近離島的田中,三個人各自都與通緝犯閃身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導演也說了,通緝犯的照片就是根據三個演員的照片p的,所以光憑照片看是看不出來的...),在第二次公佈統計資訊後,那些接納陌生人並且已經付出了情感的人終於注意到了這個資訊,並對身邊人與通緝犯的相似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在觀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其實兇手很好猜,但是你猜不透劇中人物下一步到底會做什麼,猜不透身邊人到底覺不覺的這三個人是兇手,就像我已經相信愛子(其中一對兒的女主,這屬於非重要劇情的劇透)已經堅定相信田代,還勸說爸爸也相信他,結果轉頭她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報了警逼走了田代。

    信任和愛到底哪個更重要,換做是你如果你身邊的人長的像通緝犯,你怕嗎,影片中兇手是誰不是最重要的,對那三個故事的主人公來講身邊的人懷不懷疑他們才是最重要的,被懷疑的是真正值得愛的,被信任的卻是最壞的,看到最後真的是眼淚都要出來了,人可以為了愛單純到什麼都不管不顧,人也會複雜到連朝夕相處的人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我覺得日本電影講人性真的是很棒,牆裂推薦!

  • 2 # 英皇娛樂經紀人

    因何而怒?猜忌,背叛,悔恨。對應影片中的三段故事。這部日本電影披著罪案推理片的外衣,實則卻在剖析人性的弱點,多線敘事不好拍,鏡頭切換是難點,難能可貴的是本片的剪輯做的很流暢,每一段故事穿插推動劇情發展,卻不會讓觀眾有霧裡看花之感,是我今年看過的最出彩的一部日影。

  • 3 # 電影爛番茄

    這部根據吉田修一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怒》透過三條線索的交織講述了東京八王子郊外社群,一對夫婦慘遭殺害。事後兇手用血在牆上寫下大大的“怒”字,隨後逃亡。而在此期間,三個身份不明的男子和身邊的人相遇了。

    曾自甘墮落的愛子(宮崎葵 飾)被父親(渡邊謙 飾)領回海濱小鎮,邂逅了不善言辭的哲也(松山研一飾)。

    在東京工作的同性戀優馬(妻夫木聰 飾)將柔情似水的直人(綾野剛 飾)帶回了家,他不相信對方,卻又嘗試去相信。

    隨母親搬到沖繩的小泉(廣瀨鈴 飾)跟著同學辰哉(佐久本寶 飾)登上一座荒島,在廢墟中遇到了揹包客田中(森山未來 飾),他們短暫成為朋友,而可怕的命運突然降臨泉的頭上。

    不久之後,通緝令遍佈全國,三個男子的真實身份令人起疑。

    在這部電影中,說人性是主題未免太過寬泛與表面。全片透過關鍵詞“怒”引發了一系列情感事件。

    小泉憤怒自己被強姦同伴卻不出手相救

    哲哉憤怒自己信任的朋友背叛自己

    田中憤怒自己被社會的愚弄

    優馬憤怒自己因為猜疑失去了直人

    愛子父親憤怒自己覺得自己智力障礙的女兒得不到幸福

    而怒的根源是哪裡?它指向的是全體以及日本社會。

    有的人因為信任而受傷,有的人則因為沒有信任而失去。

    複雜的社會形態,複雜的人性狀態,在洞悉愛與信任的脆弱真相後,結局是什麼,是怒。我想這才是《怒》所要闡述的主題吧。

  • 4 # 與Winter的五百天

    簡單聊聊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我做了兩篇解析,本來想要就電影中的一些細節錯誤和偵探片套路做一些探索來著,但是發現自己果然還是對這類電影的一些細節部分把握的不夠好,沒法清晰的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具有中心思想的文章出來,遂就沒有再去做嘗試。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不可以從其他方面來找電影與電影之間的共同點。

    無論是懸疑推理電影,還是社會情感電影,亦或是人性反思電影——它們其實都是有共同點的。除了在影視載體上的相同之處外,有些電影與電影探討主題的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之所以要提到這一點,就是因為這篇要講的電影《怒》,就是一部主題性很強的電影,它和《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完全不一樣的型別,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還有完全不一樣的時代背景。

    但是我還是發現了它們一些很重要的共同點,這些共同點首先是電影結構上的,有些則是情感上的——或是說意識形態上的。

    (在寫《怒》之前,我一直想要寫一篇情感文來強化《怒》裡的悲觀情緒,但是這類文章已經有很多了,我也寫不好這種型別,遂就做罷。我想盡全力寫一些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強迫自己去適應一種感受。)

    之前有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樹大招風》——這部電影我在之前的影評裡也有提到過。在這裡提到它是因為它和上面所說到的兩部電影有一個很大的相同點——就是平行結構——我在講《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版)的時候發現,主角發現的這些線索對於我來說都是未知的,無論是發現兇手的衣服,還是女人的衣袍,以及一把帶血的刀,都是很重要的線索,但是整個案件偵破到結尾前還是毫無起色——直到最後主角波洛將這些線索聯絡到一起的時候,故事才真相大白。

    《樹大招風》就是如此。

    《怒》和《樹大招風》都是三線敘事的故事,兩部電影在講故事的時候都是平行敘事的結構——三個故事是同時發生的,並沒有先後關係——最後都終於一個事件——《怒》最後的結局是兇手被殺,三份情感的分裂,而《樹大招風》最後的結局則是三龍聚首。

    兩部電影在結構上是一樣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差很多了,同樣的,《怒》與《東方快車謀殺案》的一些相同之處也只有一部分,第一是結構上的相同,這一點和《樹大招風》的對比是差不多一致的。

    第二點,就是烘托情感的方法上的相同。

    在講《東方快車謀殺案》時,我說這是一個關於「謊言」的故事。

    那麼《怒》則是一個關於「相信」的故事。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差不多知道了兩點,就是《怒》是一個講述「相信」的故事,其次它還是一部平行敘事的電影。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好好看一下這部電影關於這兩點究竟是怎樣展現的,以及所展現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關於「相信」

    我想,看過這部電影的大多數人都能記得在《怒》的最後,當聽到關於殺人兇手真相的一剎那,愛子聲嘶力竭的哭喊;

    當背叛者田中玩弄了小泉,知道了真相的小泉,對著大海拼命叫喊;

    對直人的身份存在質疑的優馬,在事情已經無法挽回的一刻才知道了真相,低頭痛哭...

    當一切無法挽回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在因為錯過而痛苦不堪,在《怒》這部電影裡,你去看每一個單獨的故事,都會發現「要是——,就——」這樣的斷句,我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這部電影探索的一個主要的核心就是「人性」。

    如果我們沒有選擇去質疑、懷疑身邊的人,如果我們沒有做出那一步選擇,結果是不是會完全不一樣呢?

    在《與莎莫的五百天》裡,湯姆最後失去了莎莫,在故事的最後,影片給了這樣一段獨白:

    如果湯姆學到了任何事情,那就是你不能把重大的宇宙意義歸結成簡單的地球事件。巧合,一切都是如此,只有巧合,沒別的。湯姆發現奇蹟並不存在,沒有命運這回事,事情不是註定好的,他知道了,他現在確定了。

    如果我們不能抓住這些生命中的巧合,我們就不會遇到更好的選擇——人生就像一個扶梯,只有踩好腳下的敦實,才能繼續爬向更高的地方。

    我們對於選擇並不陌生,所以我才會提到上面那個斷句,我們不妨透過以上兩部電影來做這樣幾個斷句:

    要是愛子堅信田代不是殺人犯,那麼之後的誤會就不會發生,田代也不會被迫離開。

    要是小泉沒有遇到殺人犯,那麼強姦事件也不會被寫在牆上,小泉很可能也不會被強姦。

    要是優馬相信了直人,那麼兩人的感情就不會產生分裂,直人在最後的一段時光裡也會很快樂。

    要是湯姆沒有與秋天搭訕,那麼他可能就錯過了秋天,錯過了這次完美的巧合。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由於選擇才帶出來的結果,電影中人物選擇了一種結果,則註定了要接受這種結果所造成的一系列影響,這一點在《蝴蝶效應》、《恐怖遊輪》、《土撥鼠之日》裡都是如此,當然,這些都是電影結構上的一些東西,並不是深層次的,同樣的,他也無法代表電影的意識形態。

    我上面提到,電影是關於「相信」的,它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是「贖罪式」的,每一個人在做出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很難對事情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做出準確的判斷,無論是優馬、愛子還是小泉都無法避免這一點。

    所以,電影給我的一種感受就是它是在展現——而不是去營造特定的空間,建立特定的人設去探索特定的問題,雖然在電影中你會看到有對LGBT團體的影射,也有對沖繩美軍問題的展現,但是這些都沒有真正的統領整部電影——他們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強調情感——甚至於我個人覺得,相比於異性之間的情感來講,同性的感情更加來之不易,也更加值得珍惜。

    我還記得在《斷背山》原著裡的一句話,去形容優馬最後的情感再好不過:

    他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卻無法相信它,如今已迴天乏力,於事無補,只好默默承受。

    電影在展現一種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信任問題」,而且它並沒有給出答案——我的意思是說它是開放性的,那麼,當你發現了問題確實存在時,該如何去對待問題呢?

    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挽回那些對於我們極其重要的人的心呢?

    我覺得這是電影在展現的過程中所丟擲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情侶的身上或家人的身上,我們有時候會因為言語或不信任而傷害了身邊的人而不自知,而直到事情發展到了不可挽回的時候才想著去彌補——而一般這種時候事情已經很難去彌補了,或許家人可以原諒你——但是情感一旦出現了漏洞,想填補是很難的事情。

    我之所以要提到這一點,是因為不僅僅是關於上面的「信任問題」,我還想到了其他一些方面的問題——「信任問題」的延伸——「社會問題」,以及「歷史遺留問題」。

    這裡要提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怒》在表達什麼?

    可以說,信任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我們可以只看到了《怒》中的主角的信任危機,但是也該知道,或者至少要了解存在於社會中的「信任危機」——電影的思想是傳達一種普適性的情感,而非只存在於少數人才有的偶然事件。

    這是我想要分析的一個關鍵點,在這一章裡,我只就「相信」和「敘事結構」作一些分析,下一篇文章裡,我會就電影的「社會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作一些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狒狒、猴子、猩猩,三者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