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禹音

    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遊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誌》、《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餘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訊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裡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臺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華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註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對遠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範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 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準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鑑老子哲學思想。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範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身的關係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係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著積極的智慧。我們要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和諧的天下,創造美好的人間。老子的本來面目你覺得能重見天日嗎?

  • 2 # 手機使用者52149902935

    老子是一本書。最好的版本是馬王堆出土的甲本,這其實也沒什麼好爭議的。道德經是另一本書,作者王弼。道德經是根據老子這本書改編而成。老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沒有記載。有可能是集很多名家的名言而成,但收集名人名言成書者是誰 沒記載。道德經不是老子這本書的原貌。王弼二十三四歲就死了,其實他也沒完全讀懂老子這本書。我看王弼改編老子這本書是為了讓人們易讀易背,沒看出有什麼名堂。

  • 3 # 知常容

    老子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有些模糊。是問老子的學說呢?還是老子這一個人?還是老子學說真正描述的是什麼?

    我想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解釋吧。

    首先關於老子這一個人,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像我們那地方的圖書館前面就數著老子的像。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乃周朝人。但是具體周朝哪個時代的人還是有爭議,也有說戰國時期,也有說是西周。但老子應該有這樣一個人真實存在。他的年齡是長壽的,但是具體多少歲也是沒有確定的答案。當然那些什麼傳說天生異象啊等只能視傳說

    老子之所以被大家認知或者頌揚,是因為他留下了一本道德經。道德經是僅次於聖經之外,被外文翻譯最多的經文。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道德經》的成書,可能也存有爭議。最常見的說法是老子出函谷關被尹喜留下,然後才寫了一本道德經。當然了道德經是不是老子寫的,或者說是拖他人偽作的或者多人創作的,還是有爭議的。包括現在流行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還是有區別的。但這一切,都不影響老子的道德經的偉大,深。無上的智慧。

    關於老子學說真正描述的是什麼?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常見的說法是老子講述的是清靜無為,根據老子的學說,衍生出來了很多的派系,所以任何關於對老子學說的理解,其實都是一家之言。誰也不敢說真正的瞭解或者說掌握了老子的本來面目。比如像第一句話,道可道,非恆道。這句話就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成上面這樣的讀法。第二種可以讀成,道可,道非,恆道。所以連文章的開頭幾句都有爭議,那麼接下來的理解呢,肯定千差萬別。

    但是我覺得,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讀道德經,不是去研究道德經這一門學術,而是看看,道德經,能夠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我想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很多人都能夠讀懂道德經的本來面目。

  • 4 # 孟珍

    謝謝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絕對不是討論老子的長相,也不是去追求他的出身,籍貫,職務,活動區域等死東西,而是想還原老子的思維,理念,行為方式等思想性的東西。然而,想還原老子,卻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老子已是幾千年前的古人,其生存的時代同今天的社會差距很大,人的思維方式也會跟今人不同。拿我們現代人的思維去解釋幾千年前的人的思想,往往是不挨邊的。尤其是我們這些著手之人,哪個都自命不凡,其身分地位名氣及文化造詣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其碼自己是這麼認為的),每個人都心氣很高,自信滿滿。個個都很自以為是,這是創造性思維本就應該有的優秀品質,但用於詮釋古人,尤其是古聖先哲,就往往顯得偏頗和固執,與實際差距較大。尤其是老子,他所行之道不是純理論方面的研究,很多時候是在一種特異的狀態下出現的景象,他留給我們的大多是這些情景的敘述。先不說我們的解釋是否合理,單就當初老子本人的表述,也不一定多麼準確。他的表達方式和現實的我們的想象一定會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說我們吃一種水果,我們尚且也說梨子吧,吃過了讓其描述梨子的滋味,一個人同另一個人所用的詞彙一定會有差別,而沒吃過的人看其表述後心中所想的滋味就更會千奇百怪。要想真正體驗梨子的滋味,還得象毛主席說的,親口嚐一嚐。你嚐過了再去體會先人說過的話,才能領會其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才知道對方哪兒表達的不準確,該怎麼表達才更確切。其實,自己的表達也未必準確,或者自己的味覺跟人不同也是可能的。如果再憑空想象或根據他人描寫的情形去進行文字解析,那差距會更大,如果再有人將錯就錯,就會形成以訛傳訛的情景,徹底離開事物的真象,所以我說還原老子是很難的。其次,如果僅僅是為了破譯而破譯的話,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尤其是對社會而言。我們可以想象,幾千年的時間,人類的進步,社會的變遷。那是多麼大的變化,當初的理念對現實有多大的社會效應也是個未知數,如果再貪汙一部分,篡改一部分或許就沒有什麼了。我們探討聖賢先哲主要是為了用,不然的話價值何在?如果是看到外華人提出了這個問題才覺得該研究,聽風就是雨,那就更沒有必要了。我們祖先的文化底蘊很深,隨便拿出一點就夠老外驚奇了,我們不必跟著大驚小怪。如果是怕他們先一步拿去,把我們先人的東西據為他有,那也不必擔心,我們這麼長時間這麼多人都沒破譯的事兒,哪那麼容易被一些半瓶子醋的老外解析呢?退一萬步講,既是他們破譯了,也是我們用著方便。畢竟是同我們的國情連在一起的。我說這些不是不熱衷這種探討,而是提醒大家不要慌,這件事是心平氣和的事兒,不是心急就能辦到的,一定要找對方法,慢慢地,平心靜氣地去研討去開悟去驗證,並用得到的一點一滴的成果,去指導我們的實踐,以便掌握老子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規律,並將其用於社會和自身的實踐當中,以收到最大的效益。

  • 5 # 只緣無事可思量

    《老子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老子)首先是一個混入紅塵的(妄想執著)者,基夲上(勞心勞力)付出只做了個圖書(保管員)結果發現(一無所得)。經過(淨心)才只道走錯了路(心安)才是(真理)而不是(妄想執著),如是(老子)才(騎牛出關)從此過著(休閒)的(無憂無慮)的(安詳恆樂)生活。(老子)的(夲來面目)就是(與世無爭)才能享受(安詳恆樂),只有(清淨平等)才能迴歸(心安理得)。

  • 6 # 三亞不是海南的三亞

    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老子》被譽為近年中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而依此成就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校讀》一書則是迄今為止國內出版的第一部有關竹簡《老子》研究的專著。

    老子是對中華文化發展起了奠基性作用的哲學家,他的著作作為中國第一部探討存在的始源問題的系統的哲學理論著述,作為中國惟一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的“聖經”,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老子與孔子大體為同時代人。《老子》一書當形成於春秋時代。但在郭店竹簡《老子》出土之前,1973年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初墓帛書《老子》甲乙本是存世的最早抄錄本。由於年代久遠,致使老子及其思想本來面目被蒙上歷史塵埃。郭店竹簡《老子》古抄本的發現,把《老子》一書的最早版本提前到距帛書本百餘年前的春秋末年,這就為我們對道家文化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實物性的根據,使我們有可能拂去歷史的塵埃,還一個真實老子的本來面目。

    該書作者侯才教授以荊門博物館及其有關專家悉心整理和考釋的竹簡《老子》釋文為基礎,下了極大的文字考釋功夫,對一些尚待識別和破譯的文字進行了考釋,也對某些已釋而成定見的文字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而在相當程度上推進和完善了竹簡《老子》本文的校勘和釋讀工作。如比較流行且權威的王弼本、帛書乙本等《老子》諸本中,均有“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四章)句,經作者考證、釋讀,竹簡本為“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慮(現發表釋文釋為‘’,而裘錫圭先生疑為‘詐’),民復孝慈。”釋字不同,而義相甚遠。另如王弼本“揣而之,不可長保”(第九章)以及帛書甲、乙本“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句,語義不明,文辭不通。而竹簡本為“湍(通遄)而群之,不可長保也”,語義明曉,與語境相合,等等。經作者重新校釋的竹簡《老子》與王弼本和河上本及帛書本《老子》重要差異者達30多處。可見,竹簡本《老子》文字更古樸,蘊意更深邃,許多地方優於現有的今本,從而為了解和揭示老子及其思想的原貌,校勘今本、糾正傳統詮釋對《老子》本文的誤讀,提供了參考和借鑑。

    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研究《老子》的書籍不下百種,學者更是一大批。然而,這種註釋和研究由於作者依託的版本不同,加以學者功力的不同,因此歧意甚多。作者在比較竹簡《老子》古抄本與現存《老子》版本的同異的基礎上,重點註釋了前者異於後者的文字,對以往詮釋中的有關疑點、難點,則透過謹慎的考證,或提出己見,或擇善而從,直溯蘊底,正本清源。

    此外,作者特別突出和強調了老子思想所體現和所代表的東方思維方式的特點和意義,並且有意識地將其與黑格爾所代表的西方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加以對比,揭示其同異,說明東西方思維方式的融合與統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者還把東西方思維方式的融合與統一視為東西方文化融合和統一的核心。作者具有運用漢語和德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在對“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觀復也。天道圓圓,各復其根”一節的“讀記”中,作者把老子的這一思想與黑格爾哲學範疇進行比較,認為:

    道體圓象是老子對道之本性所作的最重要的說明之一。這一命題與前文言及的道“曰反(返)”以及下文提出的“返也者,道動也”的論斷詞異義同。“圓”著眼於靜,“返”著眼於動,“圓”著眼於結果,“返”著眼於過程。

    起點為“正”。“正”的否定為“反”。返回起點意味著揚棄對“正”的否定,即揚棄“反”。因此,“返”為反“反”,它作為合題本身就包含著“反”這一否定環節。而“返”的實現就是“圓”。這樣,老子的“返”與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異曲而同工。“返”之於老子的“道”猶如“否定之否定”規律之於黑格爾的“絕對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老子也明晰地表達出黑格爾稱之為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的東西,然而他所運用的形式卻與黑格爾迥然而異:如果說,後者全然是充溢著理性的,那末,前者則全然滲透著悟性。他們分別典型地代表了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

  • 7 # 曲仁裡智慧財產權

    老子,姓李名耳,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老子沒有留下真實的畫像,後來的形象都是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而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英語基礎薄弱,針對於雅思口語方面應該怎樣去練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