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東吳猛將是有,但無超一流武將如關羽,張飛,許褚張遼輩可以起到威懾敵方的作用。另一原因是,東吳缺乏能有效遣將用將之帥。

  • 2 # 花好月圓1507953

    打仗靠得是智慧和謀略,猛將只不過是多殺幾個人而已,衝鋒陷陣死的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勇士。勇是膽略而不是匹夫之勇,猛將再多,指揮不行也無用。孫臏是個殘廢,照樣把龐涓給滅了!

  • 3 # 每週熱點關注

    錯了,東吳無猛將只有良將!其實和魏國國力深厚打不過前期蜀國一個道理,吳國厲害的是四都督,但是都督無猛將也很難成就大業。

    吳國大點戰爭都是都督所打,武將多為先鋒之類

    吳國比較厲害就是甘寧、太史慈、周泰,甘寧和周泰水賊出生,擅長水戰,出名的戰陣都是衝鋒陷陣、一點人衝敵陣、或者誓死救主之類,沒有單獨作戰過。而反觀強盛時期的蜀國,關羽以主將、都督身份發動襄樊之戰,雖然最終戰敗但關羽的統帥展露無疑;再看看漢中之戰,也是以黃忠為主帥出戰。魏國最為家喻戶曉的就是張遼、曹仁、夏侯淵等指揮大兵團戰爭。吳國武將多為剿賊、先鋒之類的,重任在都督身上,全域性指揮不當就會被張遼等吊打,很難出現趙雲、張飛等一人退敵的猛將。

  • 4 # 秉燭讀春秋

    題外話: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呂布下邳敗亡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

    排名曹操名將入圍僅2個。別忘了魏國名將如雲,不說別人,單就張遼就不服氣。

    張遼,本是呂布的八健將之一,張遼排在第一位:張遼、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和侯成。

    下邳之戰後,呂布失敗被曹操所殺。張遼歸順曹操。

    期間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如果以上戰績還不能說明問題,接下來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爾後才有了張遼吊打孫吳的逍遙津之戰。

    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遙津之戰,張遼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這成績單牛的吧。

    可以這樣說,逍遙津一戰,成就了張遼的威名,以至於江東小孩子哭鬧不聽話的,父母只要提張遼的名字,小孩子就會被嚇唬到不敢再啼哭了。

    那麼,江東名將也不少,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等都幹什麼吃去了?讓張遼吊打?

    要了解這些,還得從頭說起。

    魏國十大名將排中,張遼排在4位。可見實力不俗。

    214年,孫權親自帶領十萬大軍攻合肥,孫權瞄準的就是曹操西線漢中戰事正酣,肯定無暇分兵。

    其實曹操對此早有預料,就在大約1年前他到過合肥,臨行時決定留7000人馬守城。

    曹操留下的人馬顯然不多,但曹操特意把3員猛將留了下來,分別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同時留薛悌任留守部隊的護軍,相當於軍隊的指導員。

    曹操臨走時交給薛悌一個密函,在密函的邊上寫了4個字“賊至乃發”:等敵軍來了再開啟!曹操走後薛悌謹遵指示,沒有開啟過那個密函。

    孫權果然率10萬人馬向合肥殺來,薛悌趕緊當著張遼、樂進、李典諸將的面開啟來看。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引自三國演義)〗

    看到這幾句話,眾將官有點失望,當前明顯寡不敵眾,宜採取守勢,等待援軍的到來,如果主動出擊,以少勝多,實乃無把握。

    只有張遼認為丞相的計策是正確的,他說:“曹丞相遠征漢中,如果我們坐等待援,敵人必然會擊破我們。所以曹公命令我們趁敵人立足未穩之時發起攻擊,挫其銳氣,以定軍心,進而才能守住。”

    樂進、李典等人還有些猶豫,張遼生氣道:“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如果還要懷疑,我張遼願意單獨一戰!”

    李典跟張遼平時有矛盾,此時慨然說道:“這是國家大事,我不能以私心而忘記公事,請讓我跟隨你往!”

    於是張遼連夜召募敢死隊,共選了800人,好酒好肉,飽餐一頓。

    次日,張遼披甲持戟,薛悌開城門,張遼率領這800勇士殺入敵營。

    張遼一邊殺,一邊大呼自己的名字,他們連殺數十名敵人,就連孫吳的大將甘寧、淩統都敗走。

    張遼所帶的敢死隊很快“衝壘入至權麾下”。孫權完全沒有料到,大吃一驚,不知道如何辦,跟前有一個土堆,可能是一處“高冢”,也就墳堆,孫權顧不了那麼多,抱著一把長戟就上了土堆。

    張遼站在土堆下,高喊讓孫權下來一戰,孫權反叫道:“說不下去就不下去,你奈我何”?

    此時,孫權手下諸將殺了過來,將張遼圍住。張遼率身邊數十人又往外面殺,剛殺出重圍,聽見後面有人求救,原來所帶士兵被孫權計程車兵圍住。張遼於是又往回殺,敵兵人馬披靡,沒人敢擋。張遼順利將被圍計程車兵解救出來。

    這一戰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張遼就用這800人在孫權大營裡連衝帶殺,東吳軍隊無可無奈,看著他們殺進殺出,孫吳士氣大損。

    這就是張遼一戰成名的逍遙津戰役,此役張遼以7000人打退了孫吳10萬人的進攻,先後2次陷孫權於危難,使孫權損兵折將,創造了戰場神話。

  • 5 # 那年的桐花鎮

    張遼是曹魏最牛的大將,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強,完全可以獨當一面,綜合能力甚至超過曹仁,更關鍵的是張遼是曹魏統騎兵最牛的將軍,當年可是跟著呂布從幷州來的,可以說是長在馬背上的,反觀當時江東的統帥孫權,雖然說孫家尚武,但是孫權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至於統兵打仗嘛,跟張遼這種百戰名將相比就像幼兒園的娃娃,而且江東根本沒有成建制的騎兵,上了岸的水兵對上騎兵一點勝算都沒有,大敗虧輸很正常,其實這個時候孫權打這場仗不僅僅是為了趁曹魏在西線被絆住了,無暇東顧,更關鍵的是當時江東和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周瑜名震天下,在江東威望超過孫權了,所以孫權很不服氣,他急需證明自己也是能打仗的,所以帶兵攻打合肥,江東能打得名將都跟隨周瑜在西線撿便宜呢,沒想到自己被張遼、樂進和李典打得大敗,損兵折將……

  • 6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一般人都是以遊戲戰鬥觀念去理解歷史戰鬥。張遼武功是不俗,但真正是一槍殺一個,別人就怕了麼?那麼兵之多少還有何用啊?單槍匹馬就能拿下全國版圖了。張遼文武雙全,人際關係處理的很好,一個降將,在別人面前很難做人,對吧。但他處理的很好,同事之間受人敬重。由此可見,張遼是個高智商之類。七千人抗10萬人可不是隻靠一條槍殺出來的。

  • 7 # 葦說定製化運營

    老羅還是比較尊重真實歷史,三國正史中,張遼也無愧第一武將。

    說張遼,就離不開說他的“八百破十萬”。有讀者詫異,八百破十萬?那不是岳飛乾的嗎?劉蘭芳的評書就這麼說的。岳飛是不是領八百人打敗了金兀朮的十萬人我不清楚,我只從《三國志》裡看到——張遼帶八百人破了孫權的十萬人。

    都認為曹魏很強大,蜀漢、孫吳加在一起也沒有它的勢力強,但這要看怎麼說,如果只比人口、經濟、軍隊數量也許成立,比地盤可能就不成立了,比真實的戰鬥力更勉強。

    還要看在什麼時候比,曹操在世的時候情況還要更弱些,理由是曹操從來不敢同時打2場甚至3場大決戰,西線用兵,東線、中線就防守;東線用兵,西線、中線也得低調。曹操在西線的漢中,東線合肥吃緊,這一回要命了。

    當時曹操在西邊忙著打張魯,孫權瞅是個空子,急忙率十萬大軍殺奔合肥。

    孫權呢,也如當年的曹操面對張飛,死活“不敢動”。張遼畢竟只有八百人,定下神來的吳軍潮水般從後面一層層包圍上來,張遼腹背受敵,頓成“三明治”。

    《張遼傳》是這麼寫的:“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大概應了“一人拼命萬人難敵”那句話,張遼真殺出了重圍,不過他只帶出了幾十人,其他幾百人還陷在包圍圈裡。張遼又接連兩次殺進殺出包圍圈,當時孫權的部隊就軟了手腳,嚇得沒有敢靠前的了。

    這一戰打得吳軍丟了魂,曹軍信心爆棚。在隨後的守城戰中,張遼雖外無援軍、內僅兵士七千,但硬生生扛了十幾天,直到把孫權耗得沒脾氣,十萬大軍灰溜溜地撤走。

    也正是因為合肥之戰,張遼升為徵東將軍,位列五子良將之首。至於是不是曹魏陣營的將帥首位,他和曹仁相比很難說,但功能完全可以用足球的方式進行闡釋。

    夏侯淵西面,曹仁南面,是兩個獨立王牌。張遼在東面刷孫權如無物,但他是合肥之戰後才升了徵東;合肥之戰,他和樂進、李典屬於合力作戰。

    夏侯淵是長途奔襲型前腰。曹仁是善於突進又能防守的後腰,這倆都是教練兼隊員。張遼是拖後前鋒。樂進是搶點型前鋒。于禁是沉穩型自由人。張郃是智慧型組織者。徐晃是不犯錯型中前衛,這五個都是純球員。夏侯惇是俱樂部老闆的弟弟。

    夏侯淵擅長客場作戰,刷一些小聯賽球隊贏了許多球,最後跟強隊踢時輸了。曹仁和周瑜、關羽等執教的強隊踢了幾場,場面難看,但沒輸。

    你可以說:張遼如果當了教練,一定比他倆強!——可能吧,但張遼真沒當過教練,所以難說。

    正史中,張遼多次易主,一向厭惡“賣主求榮”的曹操,為何卻對他刮目相看?

    張遼是山西人(關羽的老鄉,老鄉見老鄉,或許也是關係好的原因),曾經做過郡吏。

    東漢末年,因其武力過人,被幷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並派他帶兵到京城。後來又被大將軍何進派去河北招兵買馬,張遼回來時,189年,何進的勢力已被消滅。於是又歸附董卓,後來董卓兵敗,張遼又帶著手下的將士們歸附呂布,擔任騎都尉。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之後,張遼率部投降,被拜為中郎將、賜關內侯,並擔任魯相。

    談到白門樓,曹操不接受呂布大家都會認同,但別忘了呂布手下除了張遼,高順也是一等一的武將,為何曹操棄高順而納張遼呢?

    當時的高順實際是並沒有“破口大罵”,死不投降,只是不說話而已。對於他的默然不語,在他人眼裡就是有點投降的意思。反過來想想,既然他有投降的意願,那麼曹操為什麼還要殺掉他呢?

    一、首先高順作為“陷陣營”的領導人,在與曹軍的作戰中肯定給曹軍造成過很大的傷亡,如果不殺掉他,難免以後也會傷害了自己將士的心!

    二、其次,對被俘的敵方將領,有殺有留,才能夠讓沒被殺掉的忠實於自己。張遼不像高順那樣對他們有太大的危害,留下他也不會使自己的將士們心裡不平衡。

    張遼是想要投降的,所以很是慷慨激昂的說了很多,還有關羽幫他說話。而高順呢,他沉默不語,索性來了個“非暴力不合作”,曹操知道高順必然不會投降,而且曹操看出了高順是一個死心眼的人,無奈之下只好殺了高順。

    張遼先後追隨過董卓呂布等人,最後歸順了曹操,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有趣的一點是,在張遼病死的那一年,曾經成就了他威名的吳主孫權也在這一年病死了,真所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頭。

    張遼死後,魏帝曹丕嘆息不已,追封他為剛侯,這也算是對他一生戰功的肯定吧。

  • 8 # 初心如舊

    東吳猛將不少,為啥還被張遼吊打?

    這提問顯然說的是張遼威震逍遙津,這次大戰,以前曾經費老大勁寫過一篇文章,只是其中沒有提到東吳猛將。東吳猛將確實也不少,從早期的孫策,周瑜,到孫權稱“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的甘寧,堪稱東吳許褚的周泰,呂蒙,陸遜等,都是拿得出手的將才。但所有猛將有前提,就是領導信任放手,如果領導逞能露臉時,猛將是沒用的。這實際應驗了一句話“一將無能,千軍受累“,猛將再多,要聽領導的話,領導說這麼幹,猛將再猛敢多嘴敢不聽嗎?

    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三國志張遼傳等,提問所說的逍遙津大戰,應該在建安二十年(215),但吳書.吳主傳很奇怪,其中竟然沒有記載建安二十年事項,而在建安十九年(214)記載了呂蒙第一次偷襲荊州,實際這起事件在劉備傳中,應該也是建安二十年(215)。吳書中為啥不記載建安二十年(215)?估計是因為這一年,孫權在逍遙津打了大敗仗,吳國資料覺得丟人,就把孫權這一年的事全略去了。因此,提問所說為啥東吳捱打?這個背景就是,孫權剛派遣呂蒙襲擊荊州,迫使劉備自益州返回,後又無奈和孫權填定協議,割讓了長沙等三郡。因為孫權在這件事情上佔了大便宜,有點飄飄然,再加上自侍有十萬大軍,便想顯示威風,但沒想到驕兵必敗,被張遼打了個落花流水,狼狽不堪。

    當時張遼駐守合肥的總兵力是七千,其中張遼親自挑選,帶領衝陣的敢死隊八百是中堅主力,張遼令李典帶二千精兵,埋伏於逍遙津以北,令樂進帶兵前去誘敵,而孫權的部署是呂蒙,甘寧帶大隊人馬為第一隊,孫權自己由淩統帶三百衛隊為第二隊。但呂蒙,甘寧的大隊人馬過了小師橋後,李典立即截斷小橋,把孫權人馬隔離在河對岸,張遼的八百敢死隊,本就是精銳,對付淩統的三百衛隊,區域性優勢明顯,看到孫權後,人人勇躍,勢如山倒,一下子就把吳軍打垮,等前隊呂蒙甘寧接到急報,吳軍聽說孫權危急,已經亂了陣腳,全沒了章法,孫權本人也差點被活捉。這一戰,直殺的東吳人仰馬翻,死傷不計其數,據說東吳小兒,自此聞張遼大名,都不敢夜啼,張遼一戰成名,曹操在第二年親自視察戰場,勉勵獎賞張遼,提升張遼爵位,封賞張遼母親,舉行盛大儀式,增加合肥防守兵力,給了張遼很大鼓勵和榮耀。

    至於有說法,張遼八百打敗孫權十萬,有點言過其實。因為李典,樂進也為此戰出了大力,只不過張遼是主帥,功勞大。另外,孫權也不是十萬大軍全部投入戰場,只是孫權敗軍之將,說啥都不好意思了。(0:18)

  • 9 # 王軍95141

    張遼出自呂布部,為陷陣營主將高順副手。陷陣營就是敢死隊,有進無退,有死無生,張遼用兵盡得其法。逍遙津一役,數百騎銳突襲孫權指揮部,擒賊擒王,打蛇打頭,完勝成名。以致東吳小孩一提張遼,夜不敢啼。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雙十一膩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