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祁門小謝
-
2 # 千千千里馬
中國新詩發展到今天,只有一百年的時間。這一百年對於一兩代人來說,非常漫長,但是在歷史上來看,也就白駒過隙彈指一揮而已。
新詩發展之快,如同催古拉朽風掃殘雲,把佔絕對統治地位的舊體詩詞,打了一個落花流水,幾乎在一夜之間,就登上了歷史主角的地位。這是有歷史的必然性的。
舊體詩本來就來源於民間,經過漫長的創新發展,就詩歌的藝術形式來說,已經非常完美了,但是,古詩在形式完美的外表之下,真正的藝術活力少了,優秀的詩歌作品少了,與大眾的共享也少了。詩歌成為文人的“圈子”文化,沒有大眾共享的文化,那是很危險的,因為文化的接受主體,畢竟是人民大眾,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新詩就是適應了歷史發展趨勢的這個要求而嶄露頭角的新文化,所以,在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和歷史交替之時,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來形容她登上歷史舞臺的必然和光鮮。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後,新詩確實有點沒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風風火火的感覺了。
那麼,首先,怎麼看八九十年代新詩的崛起呢?
我們還是簡單回顧一下,中國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吧。
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如潮的時代。封建帝國的大清朝被推翻幾年,就是二次革命,然後就是北伐,然後又是抗日戰爭,然後是解放戰爭,然後是成立新中國。
一段時間裡,文學為政治服務成為假大空文學,口號文學的藉口,文學創作缺乏藝術 感染力,缺乏文學的自身特點,文學等於政治,人民群眾是不滿意這樣的文學的。
改革開放以後,文學創作首先是理論突破,恢復了文學用形象思維說話創作的藝術本質,因此,文學詩歌創作一度非常繁榮,也激起了人民群眾對文學的喜愛與渴求。喜愛詩歌,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據說,當時北京大學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詩人。詩人走到哪裡,都有一群人簇擁,彷彿詩人就是一個大明星似的。
因為,文學是 藝術不是政治口號的傳聲筒和解說詞。人民群眾需要抒發自己內心精神的呼喚——詩歌。需要詩歌走近大眾貼近生活。同時,這一時期的詩歌,在當時也起到了解放思想的歷史作用。
例如詩人顧城的短詩《黑眼睛》“黑色的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尋找光明”就是這種時代的內心宣洩。
那麼,為什麼進入新世紀,詩歌的風光不在?原因很多,理由也很多。
但是,我只想說,這是“絢爛歸於平淡”吧。
八九十年代,雖然也湧現了一批詩歌新人,例如工人顧城,舒婷等,畢竟能夠發表作品的人不是很多。進入新世紀,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平臺,人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心聲,人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因此,詩歌的繁榮,不如說體現的形式不同罷了。
畢竟今天的詩人更多,發表的作品也更多。網際網路是生活,已經是一種常態的新生活,詩歌就生活在這樣的新常態之中,可能還有一部分人,沒有適應過來。
不過,詩歌的研究和創新也不是很多。網際網路已經將近二十年,這二十年,我們並沒有產生出一批社會反響巨大的詩歌作品,這是值得思考的。
最近,有人又開始思考,詩歌是大眾好還是小眾好?
我覺得,詩歌,永遠要忠於藝術的規律。沒有好的藝術,就沒有藝術發展的可能,任何時代都需要好藝術。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人間要好詩”。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
新詩要自身奮鬥,這才會迎來詩歌藝術真正的春天。
我在新浪詩歌論壇上曾經說過:“我們在詩歌面前還相當渺小”。詩歌的創新之路還任重道遠,例如新詩要不要格律?格律與新詩是不是一對冤家對頭?
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詩人和理論家在奮鬥。我個人提出了“詩歌要自律”的設想,一些研究詩歌的朋友非常重視。具體就是說,從自由詩到自律詩,應該是一種包容。自律和格律不是一回事,也不應該是冤家對頭。中國歷史上的宋詞,如果去掉一個個詞牌名,會是什麼?我說,那一定是一首首自律詩。所以,自律詩可能比格律詩更包容吧。
目前,我們的網路詩歌,亟需注重詩歌創作的品質問題,比如。新詩要不要提高質量?怎麼才能提高詩歌創作的藝術質量,沒有監督的詩歌創作,詩人會不會沒有目標和追求?這需要千千萬萬個詩人去努力用自己的美好實踐去完成美好的回答,空談是沒有多少力量的。
藝術畢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文化工作。需要用作品說話,用藝術感染人。優秀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理論。美麗的詩篇就是一個美麗的時代。
-
3 # 三教一家共華夏
經濟發展,道德整體沒落了。傳統文化復興了!幾千年的中國詩詞歌賦!一百多年的現代詩!加上華人的民族自豪感!!
-
4 # 煙雲墨客
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傳承至今也有悠久的歷史了。它以抒發作者的感情為主要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古代的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而現代詩要求不嚴格,不講求韻律,隨意抒發。現今社會由於人們忙於生活、忙於賺錢、忙於其它娛樂,基本很少有人用心去體驗詩歌的優美,所以詩歌常被他們放在遺忘的角落,只有懂得欣賞和體驗的人才會重視詩歌的存在,所以只有激發更多人的興趣和愛好,詩歌才會興盛不衰、源遠流長。
-
5 # 高粱179816305
首先謝謝邀請,交個朋友吧。準確地說詩歌不是沒落了,而是進入了一個沒有濤聲的寂靜期,多長時間,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亇正常的孕育期,在這期間,詩歌是不可能消亡的。想想看,文革十年讓文學創作飽受摧殘和壓抑,改革開放才讓作家詩人們迎來了久違的春天,所以才爆發了那麼多優秀的精采紛呈的力作,以至延續了二十多載。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苦難這不可多得又不能強求的財富成就了一批閃煉靈魂光芒的詩人。財富的積累漸浙耗盡,又得重新積澱,重新認知,重新曆練,而詩人們又能到哪去體驗呢?這是一亇很糾結和痛苦的問題,幾乎無解。前年我曾參加過一次詩歌座談,一位南開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刻意地談到了這亇問題說,古人云,家國不幸詩家幸,但我們總不能祈求災難和不幸吧,那將是詩人們最大的悲哀。當然這是客觀層面上的一個制約之一,而另一個則是精神和世界觀的修煉。詩歌創作是一種高貴的創作行為,它高高地聳立於其它的一切文體之上。容不得骯髒,容不得膚淺,容不得卑劣,容不得可憐的自我,它歡迎光明,歡迎深沉,歡迎大氣,歡迎純淨,歡迎悲憫之心,歡迎家國情懷等等。一亇真正的詩人,他必定是一亇愛國者,愛人民,愛生活的一亇活生生的創作者。否則他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社會,脫離了人民的歡樂和痛苦,拋棄了生命的土壤,他怎麼可能寫出反映時代的篇章呢?
目前寫詩者多於任何一個時代,但只是一股泥沙倶下的激流而己,還不具備捲起千堆雪那樣瑰麗壯觀的勢力。但只要火種在,這支隊伍在,只要堅持,擁有信仰,擁有希望,努力地操練詩藝,沉下心來,深入生活,何愁沒有大爆發的那一天呢!
-
6 # 歲月如梭水如歌
詩歌是未來的產品,現實的產物。任何時代都有詩人,時代的詩人。它需要理解,需要感覺,需要人文的社會環境。一個沒有詩歌成行的時代,是時代的悲哀。一個不理解詩歌的時代,是人文景觀的缺憾。隨著社會的規範與文明進步,未來詩歌會實現高歌猛回。
詩歌是高雅的藝術,就像高雅音樂。需要理解,需要支援,需要感受,需要賞評,需要認可,需要鼓勵,需要教育影響,需要現實呵護,需要社會溝通,需要全社會的進步理解層次。
進步的社會,一定理解詩歌,感受悟覺。它唯美的形式與唯一的體裁。
它與人類的文明進步同步。
詩人很多,寫詩的人很多。他們需要溝通,需要平臺,需要理解,需要感受,需要支援,後再去創造新高。
詩歌是時代高傲的單調飲品,像水一樣透明與清澈。它是水粼粼的心靈閃光的現實生活與自然世界生命的觀照。它是Sunny心靈的折射與反射。是生活反思的境界。閃光的社會離不開他,因為,它是真善美的化造。像李小龍的截拳道一樣的味道,靈敏,簡單,快捷,悟道。
社會升華詩歌,詩歌提升社會品性與格調。未來不僅有優美的詩歌,而且會有許多許多的大詩人入道。不一樣的體裁,一樣的傑作。而且大眾也認讀,也需要。
詩歌是靈魂的產物。許多人都想從詩歌中,重新喚回自我的靈魂,為社會正道。
最後,用兩句話表達詩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就是詩歌的未來。
-
7 # 紅蟬衣
首先要明白八九十年代詩歌蓬勃,是一代人被放逐鄉野,苦悶思索,欲說還休,加之開放導引,文化氣息日出,故形成了朦朧詩為首的眾多詩派。現世是個出酒囊飯袋土豪豪宅的年代,音樂讓位通俗,文學讓位網路口水文,詩歌朗誦讓位茶座,我看幾十年內絕無詩歌文學再生。只寄希望有文學天才閃耀,這是唯一希望。
-
8 # 中國現代文叢
詩歌相比於八九十年代,現在處於低潮。
是否沒落,另論。
處於低潮的標誌:好詩少,有影響的詩人少,社會關注度不高,詩歌刊物全面沉淪,詩歌團體和詩歌活動形不成氣候。
但是,還有熱鬧的一面。寫詩者眾。網上鋪天蓋地。但都陷於自我欣賞。讀者了了。
詩人,成為社會嘲諷的符號。詩人與神經質,不務正業,一事無成,生活能力差劃了等號。
詩人養不起自己。詩,與妓女相妨。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社會變遷的原因,也有詩作者自身的原因。
詩,失去了靈魂,沒了方向。
詩與大眾越來越遠。
詩,被生活和社會拋棄了。
詩人當自省,詩歌當自省,詩歌報刊當自省。
詩,什麼是詩?誰說得清呢!
-
9 # 坐看雲天風起時
在八九十年代,資訊還不是很發達,特別容易造成某一事物的全民性流行,比如流行音樂、流行歌曲、流行服裝,包括文學詩歌等。那時的傳統媒體還佔據著主導地位,尤其是文學作品主要還是靠紙質媒體傳播,人們的觀念還沒有現在這麼開放,詩人在那時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稱號!所以湧現出了一批寫現代詩的詩人,如早期的西川、海子、艾克等人,晚一些的有馬永波、戈麥、西渡、徐江等人,再晚點的還有廖偉棠、葉千華、汪國真等人。這些詩人的湧現,給詩歌的這片沃土,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包括那時鋼筆字帖也都有大量詩歌的痕跡!但正所謂物極必反,過度的繁華終歸不會長久,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資訊更加發達,網際網路及自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人們的選擇也更加多樣化。所以詩歌也被逐漸被淡化和邊緣化,詩人不再是受人關注的群體,靠寫詩出書已很難維持生計,所以詩人的群體也在不斷縮減和弱化,留下來的也在努力尋找詩歌的出路。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雖然新媒體衝擊了傳統媒體,但也帶來了更加的便利性,一大批詩歌愛好者又加入到詩歌隊伍中來,努力在詩歌的旅途上跋涉,雖然形成不了主流,但這種力量還正在聚集。我相信,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任何時候詩歌都不會沒落,只會更向前發展,只不過形式會更加多樣化而已!
-
10 # 胡廣忠
那時代人民在努力幹四化。人人平等。貧富差別不大。有理想,有奮鬥精神。在廣大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能書寫現實生活的文藝作品。來源於人民生活。有活力,有感然力。拜金主義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一切向錢看,文藝作品浮於金錢之上。自然的.反映普通人民的作品自然消失
-
11 # 行走湖上
詩歌與物質好像是對立的,她有一股仙氣,她吸收的是精神的雨露,而現在太物質化了,普通人謀利生存,精英們也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所以文學衰落,真正愛好詩歌的只能餓著肚子…………
-
12 # 江山畫圖
個人淺見,一,詩歌之所以能傳播,就是因為有格律,可以合樂合唱,朗朗上口。在格律上,音韻上,舊體詩都錘鍊到了極致。新詩呢,自以為突破各種束縛,可是缺乏格律音韻的東西,怎麼記得住傳的開?看看至今流傳的北島,顧城,能傳開的新詩都至少押韻,有固定的節奏。 二,舊體詩,題材豐富,八九十年代的新詩還算朝氣蓬勃,到後來都是小圈子裡的自娛自樂,還看不起別人,當然就自我消亡了,看看頑主就知道了。
-
13 # 六甲番人
為何大家一直說詩和遠方,最後卻都只剩下了遠方?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於詩歌來說,她需要熱點嗎?毫無疑問,是需要的,藝術只有在受到普遍關注之後,才能開花結果,詩歌也不例外。
唐詩和宋詞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也是因為有大量的詩歌創作人群,大量的詩歌閱讀人群,百花爭豔,然後萬紫千紅。
那為何詩歌不能成為熱點?是因為詩歌孤芳自賞嗎?
筆者的小文友祁門小謝是個樂觀主義者,她說,“詩歌並沒有沒落,只是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又說,“文學就在那裡,或者說詩歌就在那裡,你看不見,不等於他滅絕了。就好像終南山,現在樓房多了,建築高了,我們無法看見終南山了,但終南山就在那裡。”
這段話,是黑夜的眼睛,是詩人的自勉。
也就是說,詩歌就是空谷幽蘭,不是她不好,只是人們不願意遠足到那芳香的山谷中。
還是孤芳自賞。
這沒什麼對與不對的,但是,親愛的詩歌,您不讓人知,最後終究是會老死枯萎的。
那麼,是否可以請您屈尊抬腳走出空谷,讓您那絕代風華亮瞎人們的眼睛?
人們曾經在等,可惜等來的是那些用身體寫詩的殘花敗柳,然後人群散去,一陣風吹過,塵歸塵,土歸土。
未來,詩歌是否可以新生?筆者不知道。
緣生緣滅,雲舒雲卷,彼岸花開,隨他去吧,筆者只管寫自己的詩就好。
-
14 # 寂寞的青花瓷
文革結束後,隨著思想的大解放,詩歌的創作也有以前的向外摹物轉為向內的繪心,一批在文革中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年輕人,開始把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融入到詩歌的創作中,把迷茫,痛苦,反思和抗爭等情緒都以詩歌的形式加以呈現,如早期的食指,芒克,多多,北島等詩人。但他們早期的詩歌創作大多是出於圈內交流的"地下"狀態,像食指在1968寫下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主流詩歌媒體在初期是不認可的。"朦朧"詩歌的出頭是十年以後的事了,1979年,《詩刊》發表了北島的《回答》,標誌著朦朧詩歌由地下轉入了地上,有了Sunny的照耀,朦朧詩便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起來,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至今耳熟能詳的詩人,像芒克,舒婷,顧城,梁小斌,北島,以及之後的西川,海子,江河,楊煉等,是他們把中國的現代詩歌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我個人感覺,"朦朧詩"和"後朦朧詩"(也稱"第三代詩人")對百年詩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得益於當時的社會大變革。改革開放,經濟搞活,思想解放,文化繁榮,表現在文學、藝術、曲藝等諸方面擺脫了形而上的枷鎖,破除了各種禁忌,人們曾經空虛蒼白的文化精神真空急需得到填充,瞬間釋放的巨大需求和有限的文化投放根本無法滿足精神市場的需\要,因此,一首詩,一首歌,一部電影或電臺播放的一部評書都能引起全國的轟動,當時的詩人都頭頂著神聖的光環,接受著全中國文學青年的頂禮膜拜,詩人和詩歌被推上了神壇。
進入新世紀,隨著新媒體的介入,人們的文化取向得以分流,供求關係也發生了變化,詩歌和詩人也逐漸走下神壇,湮沒在良莠不齊,甚至泥沙俱下的茫茫大海中。詩人們也進行過修復式調整和自救,扛大旗立門戶甚至跺腳捶胸罵大街,有的追求淺白流於口水,有的追求艱澀陷入難懂,但無論如何改變,社會環境已無法改變,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直落的大地白茫茫真乾淨。
詩歌是中國最早的文學體裁,被稱為文學殿堂的明珠,語言之上的語言。我認為,當下的詩歌處於低潮期即有社會大環境的原因,社會生存的壓力遠大於精神生活的需求;媒體的多樣化也分流了受眾的文化取向,詩歌成了眾多選項之一;再就是詩歌本身,缺少高質量的作品和重量級的詩人,無法贏得更多的讀者。
但中國作為一個詩囯,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沃土,只要詩人們沉潛於生活,摒棄掉世俗,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初衷,我們有信心期待下一個詩歌春天的到來。
-
15 # 火牛財經
時代在變,社會環境在變,當人們少了些偏執,多了些務實,不經歷苦難,不經歷掙扎,都努力的加入到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詩歌也就是遠方了。
-
16 # 八千里路長
詩歌沒有沒落!大家唱的歌那就是詩歌啊!只是現在的歌沒有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那樣經典了!因為歌代表了人對時代的心靈感受!
-
17 # 默金cc
中國八九十年代的詩歌,如果把詩和歌分開講,朦朧派詩人顧城寫出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這樣驚世駭俗,群眾傳誦的名句。然而時過境遷,中國進入經濟改革大潮,“黃金”時代來臨,朦朧詩迅疾隕落,退出新詩潮,被後朦朧詩,“散文”詩和口語詩等後起之“秀”拍死在沙灘上。一位活著時沒啥名聲,死後卻被人推崇備至,認為其可同古代詩人屈原媲美,甚至超越屈原的海子,也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華人耳熟的名句,免費供樓盤開發商做廣告宣傳語。可你若問紅塵大眾顧城是誰,也許還有人知道是一位童話詩人,若是問海子何人,估計被問者會反問,是九寨溝風景區那旮瘩,藍綠色的夢幻海子嗎?
而歌卻不同了。歌由曲和片語成,歌詞雖稱歌詩,和詩歌是姐妹藝術,卻一直被某些詩人冷眼相看瞧不起,一旦嘴裡提起歌詞作家,都會用兒化音表示:這人是寫詞兒的。可是八九十年代以來,偏偏就是這些為歌曲“寫詞兒”的詞家,為經濟改革創作出了一首首里程碑似的經典作品,為中國詩歌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歌詩《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都成了膾炙人口,推動改革唱響時代的黃鐘大呂。更多燦若明星的詞作家,也創作出了全國流行,老中青少群體都共同喜愛的的各種民族Teana,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作品。顯然,歌詩自八九十年代以來,已經無可置疑地取代了詩歌的頭把交椅地位,成為了真正代言時代精神,傳播社會風貌的歌唱首席。如今“凡有井水處”,都能聽到在唱詞作家寫的歌詞,而詩歌呢,好像只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算是做到了普及。顯然,在中國當代詩歌被徹底邊緣化,詩人打醬油都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之際,是寫詞兒的作家替詩歌家族撐起了門面,比寫詩的詩人們出彩爭氣。
拿歌詩與詩歌做對比,是想從側面說明,八九十年代後的中國詩,為什麼在新世紀快速沒落的原因之一:跟不上時代需求,脫離現實自我封閉,痴迷白日夢,幻想飛天神奇,與傳統決裂又玩不出創新,跟著洋和尚學做道場,卻唸的是華語二手經,幻想與外星人對話,結果地球人卻不懂。不如,回望傳統與民族對話,在痛苦的涅槃中,重新復活自己。
-
18 # 一點犀
為什麼詩歌會走向沒落?這跟詩歌的散文化和泛詩歌化思潮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讀一首古詩,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那是首詩。但是很多現代詩,詩不像詩,散文不像散文。現代詩歌已經變成一種四不像的文體。“網”,這一個字如果能算詩,那我寫一個“屎”,能不能算詩呢?用這個“屎”字來抨擊社會醜惡現象不是非常深刻嗎?詩就該有個詩的樣子。泛詩歌化讓現代詩成為一種鬧劇。古詩很多特點的形成都是基於一點,便於傳播。比如古詩短小精湛,古詩講究韻律和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些都是基於便於傳播目的。因為短小精湛,古詩往往抓住生活中某一個點來挖掘,這樣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而古詩中流傳最廣的又是絕句和律詩,就算是宋詞,也保留了短小精湛的特點,這絕非偶然。當然,古詩裡面也有《春江花月夜》這樣相對較長的詩,但絕非主流。現代詩不得不說是中文西化的一個產物,這種西化讓我們不顧自己語言的特點,丟掉了漢語的優勢,也丟掉了先人幾千年來在詩歌方面的努力。也註定現代詩歌無法企及古體詩的深遠影響力。幾乎每一個華人都能脫口而出,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兩個黃鸝鳴翠柳,但是有幾個華人能夠背出一兩首現代詩的?因為現代詩已經摒棄了詩歌易於傳播的特點。一味的玩新奇,一味的追求深刻,一味的放大詩歌的功能,結果就是沒人願意讀詩了,現代詩歌變成了詩人的自說自話。不要說老百姓都忙著賺錢,沒時間讀詩,難道古人就不賺錢養家了嗎?我們必須看清楚這一點,詩歌的起源就是口口相傳,詩歌最初的目的就是幫老百姓表達心聲,詩歌短小精湛和朗朗上口,都是為了易於傳播。想玩深刻,想講大道理,你去寫散文呀。讓詩歌保留詩的樣子好不好?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別糟蹋完了。如果我們不撿起唐詩宋詞,不先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寶貝繼承好,現代詩歌的命運就是走向歷史的垃圾桶。
回覆列表
詩歌並沒有沒落,只是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以前總是覺得好像現代詩歌沒人寫了,沒人看了,其實並沒有,我身邊就有很多的詩人,只是人們的興趣點不在這裡,不關注,所以表面上是快速沒落了。我簡單的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吧。
比如我們說吳又可,肯定很多人會問,吳又可是誰?其實他創立了溫疫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在醫學界鼎鼎大名。
同樣,文學圈子其實也有他的專業性,圈子裡的人對某個人物奉為圭皋,這個人很有成就,很有影響力,但這樣的人物是不為外人所瞭解的。
畢竟這個時代不是純文學的時代,太多資訊充斥著我們的視界,我們被閱讀,被瀏覽,我們想看到的東西遠遠少於被迫看到的東西。媒體更熱衷說社會事件,娛樂花邊,文學是被忽略了,被邊緣化了。
但這不等於文學失去了地位,文學就在那裡,或者說詩歌就在那裡,你看不見,不等於他滅絕了。就好像終南山,大漢的時候,大唐的時候,哪怕是建國初期,甚至二十年前的時候,在長安城裡就是能夠看見終南山的,可現在樓房多了,建築高了,我們無法看見終南山了,但終南山就在那裡。
總有人去攀登,總有人去流連。
也許你會忘記長安邊上是有山的,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終南山就在那個方向的,可總有人知道,總有人去。
詩歌也是這樣。終南山沒落了?退步了?沒有,他就在那裡,你沒有意識到而已。
我上大學的時候,賈平凹老師的女兒賈淺淺給我們代課,她是一位詩人,經常寫詩,也讓我們寫詩。她很溫婉,如她的名字一樣,給人一種淺淡的感覺。
還有一位老師專門教詩歌,呂剛老師。他也是詩人,他很像是五四時期的人,有些灰白的頭髮留得很長,遠看像是唱搖滾的歌手,但氣質十分儒雅,很淡然,有些溫吞吞的。我們那一屆做過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在一個夜晚,關掉了教室的燈,點上蠟燭,大家圍坐在一起讀詩,談詩。我記得那晚我朗讀了一首余光中的《五陵少年》,我氣勢如虹,果真像五陵少年那樣醉酒長歌。呂剛老師讀的是那首著名的《當你老了》。詩歌真的是多麼有魅力啊,我和我的同學們是那樣的意氣風發,可呂剛老師卻又是半生蒼蒼。燭火照在我們臉上,我們幻化做古意盎然的私塾學子。
還有一位老師,其實他是一位畫家,或者說是一位社會學家,史雷鳴老師。他和呂剛老師截然不同,他像是雷鳴,他用憂鬱的眼睛看穿這世界的真相。他寫詩,長詩,寫扭曲的碎片,寫性的糾纏。他的詩給人一種很痛苦的感覺,鞭辟入裡。
(圖為史雷鳴老師畫展,左一是史雷鳴老師,右一是韓魯華老師,右二是賈平凹老師)
我到了雜誌社工作之後,發現這個世界的詩人比你任何時候想象的都多,他們用自己的筆,寫自己所見到的東西。他們有無數個詩歌分享會,無數個詩會。一場場你不知道的文學盛宴在瘋狂的綻開,文人們在狂歡,我們在看某某明星結婚戀愛 。
詩人閻安先生,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他的詩,是我這些年來讀的最好的詩。2014年8月憑藉詩集《整理石頭》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詩歌獎。那本詩集我每每讀都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有次聽他講課,在會場我好幾次都想哭,他說詩歌,說中國,說故鄉,說遠方。我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淚流滿面。他說,他在西安住了這麼久,但總有一種被隔絕在秘密之外的感覺。他說我們的故鄉失去了,我們沒有故鄉了,再回去,那裡已不是故鄉。
詩人的心是敏感的,脆弱的。同樣,沒有一顆敏感的心,也是無法去讀詩的。
詩歌有人寫,源源不斷的寫,可惜沒有那麼特別出眾的,一下子躍進大眾視線。除了詩人本身的原因,還有時代的問題。我們不讀詩歌,任何人都可以去寫詩歌,使得詩歌成了一個微支末流,沒有崇高和神聖感。詩歌本來是小眾的東西,不像小說,可以轉化成影視,以便更多人理解,這限制了詩歌的發展。最後就是資訊的衝擊,快閱讀時代,詩歌容易被浪流衝擊到深海之中,久久不能浮起。
未來會有新生嗎?我個人覺得,會有的。我有很多朋友,愛讀詩愛寫詩,我們就是未來,我們正在迎接挑戰。
-------------------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