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逸鳴居士
-
2 # 鵬超
篆刻刀法是一種技法,是一種篆刻藝術特有的語言形式。
篆刻者透過篆刻刀法這種特有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內心世界。
一位成熟的篆刻家必定有其特有的個性風格的篆刻刀法語言。
堅持不懈,都是篆刻美。
-
3 # 預備律師
線條是篆刻的基本單位,線條的豐富還是貧乏,多樣還是單一,決定了篆刻是豐富還是枯燥,生動還是呆板。線條是刀刻出來的,不同的用刀可以形成不同的線條形態。這種不同的用刀方法就是篆刻的刀法。
刀法在整體上可以分為衝、切二種。衝刀的線條比較勁健、奔放、痛快、簡潔;切刀的線條比較蒼渾、波磔、老辣、豐富。
-
4 # 創業者分享武小雅
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吳昌碩篆刻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齊白石篆刻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型。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陳巨來篆刻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
5 # 冷齋
篆刻之道始於秦漢,至今已有3700多年曆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字藝術,文字書法尤其篆書在金石之上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既然是文字的藝術,就講究個美感,把書法集中在方寸之間去展現,更講究全域性章法佈局,透過篆刻刀刻出來的線條去讓觀者審視。
在講刀法如何體現美感之前,我們聊一下關於“審美”,何為審美?審美是指人透過探查、考究、審視的態度去看待世界,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美”是客觀事物在人們心目中引起的愉悅的情感。
殷謙雜文集《心靈真經》:“人如果沒有一個具有普適性的關於趣味的評價標準,就無法進行積極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審美評價,這種有害的、低階的趣味會影響人們形成雅正、健康之審美觀。說嚴重一點,它甚至會導致社會性的審美價值理念之混亂,以及審美趣味之敗壞。字是華人的語言,也是一切文化和藝術的根本,在理解漢字時像在其他的審美領域一樣,趣味決定一切,好的理解和評判,那必是趣味很高的理解和評判,而壞的理解和評判,也肯定是趣味很低的理解和評判。
總之,做篆刻也好,書法、繪畫也罷,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你都得有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才可以,作者若不具備審美,如何創作美去給人欣賞?而觀者不懂審美如何去感受作品美在意義?
而審美是多樣性複雜變化的,正如俗語“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亦如“梅蘭竹菊”,各有芳姿!雖然關於篆刻刀法還沒說之前就叨叨了許多,但我想這並不是廢話,審美是一切藝術的總前提所在!
審美的複雜多樣性,放在篆刻一樣使用,比如李剛田和馬士達先生的《篆刻學》裡,對篆刻的審美分了兩個極端的名稱:精金美玉式和野山荒原式,就是工穩和粗獷兩大分類,中間還夾了個老實規整的漢代官印風格,舉例為證
一、精金美玉式大師
汪關刻寒山長
林皋之 諫議之章
王福庵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而陳巨來大師,把精工發展到了極致的地步
二、野山荒原式篆刻大師代表人物
何震,中國篆刻史上第一位真正集大成者,不得不提
笑譚間氣吐霓虹以及邊款,氣勢雄壯,刀法爽勁
吳昌碩
齊白石的齊派單刀
建立一個正常正確的審美觀,是做任何有關藝術創作的大前提,如果沒有個審美概念,藝術創作,從何談起?
其次,刀法講解
所謂刀法,就是行刀之法,是篆刻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就是把印稿之外的刻掉,只保留印稿線條。元代以前,印章多為鑄造,即便是需假刀刻的玉、牙、金、骨等印材,也因硬度較高,需藉助於琢磨器械。自明代文彭發現軟質石料成為治印主要材料以後,治印才逐漸興盛於文人,形成以刀刻為主的新藝術形式,篆刻刀法亦隨之成為文人們有意追求的篆刻技法,經過歷代篆刻家的探索,刀法被總結為十三種。
正入正刀法:正鋒入石,刀干與石面略有角度。
單入正刀法:側鋒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劃。
雙入正刀法:側鋒入石,兩刀成一劃,方向相反。
復刀法:側鋒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劃時,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衝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向前推進。
切刀法:側鋒入石,向下壓切。稍具前推之勢。
澀刀法:側鋒入石,磨擦前進。
遲刀法:側鋒入石,用力重,稍退即進,行動緩慢。
舞刀法:側鋒入石,一左一右,迴盪前進。
輕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力輕淺刻。
埋刀法:正鋒入石,刀鋒壓低,貼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貼石面,剷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無刀可言,只用於轉折處之虛筆。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經解釋後,即知實在沒有多少玄奧之處,而只是切衝兩式刀法的變用,正鋒與側鋒的不同而已。所以,刀法只有兩大類,切與衝。
衝刀和切刀是兩種不同的刀法,線條形質特徵也是完全不同的。衝刀的線條酣暢淋漓,勁挺明快;切刀則穩健凝重,峻峭蒼潤。在篆刻流派印中,“皖派”以衝刀見長,“浙派”以切刀取勝,各自形成了獨特的刀法特徵。
圖示,執刀姿勢
圖示,衝刀法
衝刀的運刀則是由右向左、由外向內,或者向身體反方向衝去。刀鋒入石後,掌握一定的深淺度,力量要勻,運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即雖然是一刀順勢衝去,但到該停處就停住,不會衝出刀外而劃破手指。這是個基本功,就如驅使馬奔跑,然到懸崖處,韁繩一勒就能兀然而止。典型的例子要算齊白石的“中國長沙湘潭人也”的白文印,內含一股衝勁。
衝刀法的代表作:中國長沙湘潭人也
2、切刀
切刀的運刀是由右向左、由外向內,先將刀鋒切入石內,使刀杆順筆畫方向擺動,一起一伏地切刻前進,如人在沼澤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動。這樣切刻出來的線條留有逐步移動的刀的痕跡,顯得沉穩潑辣。
切刀宜於刻制蒼渾樸拙的線條,鈍澀蒼渾,剛勁樸拙,能突出筆意,佈局除平正一路外,多顯變化。
衝刀以運刀的一貫性求線條的變化,切刀以運刀的變化求線條的一貫性。衝刀出來的線條多是勁爽、婉轉、明晰的;切刀出來的線條多是蒼渾、古拙、遲澀的。
刀法的運用上,根據設計印稿的要求,有向線和背線之別。向線下刀,刀鋒對印石產生衝擊,由於刀鋒向一邊偏斜,所刻線條會形成蹦裂效果,如果恰到好處,會達到金石效果,齊白石常常運用,形成自己凌厲酣暢的齊派單刀風格。背線下刀,因受刀鋒背而的保擴,線條會產生流暢光滑的效果,黃牧甫喜用這種刀法,多用薄刃衝刀,爽健雅逸,一如鑿金切玉之“光潔無倫”,線條光潔而挺健,形成自己峻峭沉勁的藝術風格。
總之,刀法的運用是靈活多樣的,要根據藝術效果的需要,根據各人的印章風格、審美意識,隨時變換刀法。,在刻印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出刻刀的效能,以表現線條的豐富內涵與作者的創作情感。而至於刀法,只是基礎,後面需要的只是多練,沒有秘訣,而對於刀法的掌握,還一個更主要的關鍵因素是“篆法”,篆法決定刀法,篆法精通之時,處於方寸之間,縱使氣象萬千,亦可瞭然於胸,刀法章法佈局變化掌握自如,“運籌帷幄與股掌之間”,篆刻大家吳昌碩說過:“餘不解何謂刀法,餘但知鑿出餘胸中所欲表現之字而已。”
多讀,多寫,多刻,多想。
-
6 # 皛舒
如何審美篆刻刀法?
多多品讀印普唄。我們不可能觀看到專家現場制印,也不可能看到真實的印章。唯一能做的,就是研讀前人的印普。並從中領悟他們制印的刀法。
其實,篆刻刀法並不複雜。
無非是單刀和雙刀。
所謂的單刀,又分衝刀和切刀,以及衝切結合的刀法。
所謂雙刀法,就是單刀法的重複而已。
多讀印普,從中領悟前人專家的制印用刀,是學習篆刻的基本功之一。
白文印和朱文印的用刀是不一樣的。只有細心觀看、領悟印普的用刀規律,再加上自己的實踐操刀,才能體會篆刻用刀的真諦。
-
7 # 千年蘭亭
篆刻的欣賞,要從字法、章法、刀法、意境等幾個方面入手。
在篆刻藝術中,先期透過毛筆篆寫形成的字法、章法,尚停留在平面的印稿上,只有透過刻刀的“刻”才能最後完成。
也就是說,印章的字法、章法之美是由刀法來實現的。
當我們在紙上書寫好印稿,其字法、章法在空間關係上都是二維的平面空間,沒有雕塑般的立體感。
而經過刻刀的藝術加工,便能使原本平面的二維空間凸現為立體的三維空間,從而呈現出一種雕塑式的立體質感,為印章增添了獨特的金石韻味,進發出耀眼的藝術魅力。
具體而言,刀法的本質是透過對印章的刻鑿,來表現形意質感而帶來雕塑的美和濃郁的“金石氣”。
但刀法之美,也應力求自然天趣, 那種刻意用刀來表現的所謂筆意就顯得生硬做作,缺乏生氣。
大體說來,衝刀所形成的是剛健遒勁的勁健之美,切刀帶來的是鋒穎秀致的精麗之美,而衝刀、切刀的結合則能營造出剛柔相濟的韻致。
之後,再透過印泥鈐蓋出來,那或粗獷豪邁,或典麗雅正的藝術美就被淋漓地表 現出來。
故歷來的篆刻名家皆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衝刀,或切刀,充分運用刀法的變化來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
-
8 # 鍾國康
什麼叫金石篆刻?金就是鋼刀,就是刀味;石就是章料,就是石頭,蹦蹦裂裂的石頭味;篆就是篆體入印,就是毛毫書寫味、墨味和石當紙之書寫味;刻什麼是刻章過程,精絕的手藝。篆刻沒有強烈的刀味、石味、筆味、墨味、書寫味、古韻味等,都是甜膩大俗之人所為。對號入座的人會重生,當我耳邊風的人,藝術早死。追求藝術那道味,要學潔癖人那種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同吃器,藝術追求至不與人同臭同味,你才是嶄新的自我。
回覆列表
談到審美篆刻刀法,首先得了解如何用刀
執刀如執筆,一般無定法,各法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但適合自己習慣的執法有助於刻好印。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衝切兩種。
以上是漢印。
[衝刀]以肘腕自刀柄發出強力,果斷勁爽地令刀鋒順著線條沿口衝去。此法以橫衝法較易掌握,大都是左手握石,右手執刀,此法便於刻刀前衝。在奏刀時,拇指、食指夾住刀柄,中指附在食指之後頂住刀柄,以無名指頂住石材右側,刻時刀柄稍斜,以刀尖入石。但這“衝”並非一衝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衝,可免直衝不夠凝重之弊,角度較小,柄與面夾角約30度左右,從右到左衝刻,刀鋒略側,線條一邊崩裂,一邊流暢光滑,四刀完成一線。“準、狠、穩”三字,乃是用刀的關鍵所在。衝刀具有力度人、用刀肯定的特點。
[切刀]執刀角度較衝刀直,起刀時,刀杆與印面約構成四十度-六十度交角,先將刀角似正鋒鍥入,而後使勁旋動腕力將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為止。,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干重複動作完成。一起一伏之間,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後銜接得渾成自然,切忌矯揉造作。又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衝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透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刻制邊款時一般選用切刀
白文刻法:運刀又有單、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衝而下,不宜初學。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畫,即將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畫兩終端。而豎線也依上述辦法,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
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朱文刻法:刻朱與刻白相反,即留筆畫、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也可一印四次刻法,最後收拾印邊,剔去殘留。印不必刻過深,刻刀須緊貼筆畫,否則鈐出後會令人覺得白文變細,朱文變粗。無論朱白,宜一次完成,儘量周到,要刻出筆意。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運刀速度,轉換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著,小印宜輕而流暢。切忌不掌握輕重徐使筆畫斷裂,或刮削重複致全印死板。一切須勤學苦練,方能心手相應,運用自如。
在印文筆畫兩側施刀,用兩刀或兩刀以上把印文筆畫的實線刻出。朱文印是沿筆畫兩側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將筆畫之外的印底剔剷掉,使印文筆畫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暢貫氣、線條均勻。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鰍背狀,產生書法中鋒用筆所具有的力透紙背、渾厚飽滿的藝術效果。
吳昌碩。
雙刀法用雙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筆畫內側兩面施刀,把筆畫實線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筆畫線條。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勻利索,印文輪廓線清晰、光潔。 雙刀法每一筆畫都要兩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運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運刀方向,轉動印石,基本上都是線上條右側施刀.最後用切刀將線條起止遺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單刀法指印文筆畫用單線刀跡完成,用於刻細白文。在印文筆畫實處用刀。單刀法不是隻用一刀一次 刻成,也可以採用重刀復刻。不過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顯出復刀的刀跡。單刀刻法要求運刀隱健、肯定,構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飾的效果。
陳巨來。
圖片均為摘取。
刀法是篆刻藝術形式美的表現手段。具有熟練的刀法技巧,能夠操刀自如盡隨筆意,達到起止凝重、達刀流暢、轉折靈動,能肯定,準確地表現印文線條的的韻律美和造型美.同時刀法運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產生出的流動、毛澀、斑駁、冶鑄痕等金石韻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見筆意,筆中寓刀韻,刀筆互不相害.韻吐雋永、和諧統一。
而以下則是我的個人創作印章。
我自己對於各種風格都比較喜歡,特別是黃牧甫、吳昌碩、漢印、將軍章。而他們的刀法也是不同的,所用到的衝切、雙刀之類的,每一個風格他都有一定的刀法特點,之主要看能不能吸引到你,這就是大眾審美不同了。可能有的喜歡這個而不喜歡另一個,但你不能說另一種的刀法就是不好的,這就個人審美的異同性質。一千個人看紅樓就有一千種讀法,而印章的刀法相差很大,因此才會出現不同風格的篆刻藝術家,所以,對於刀法審美的讀法也是不同人有不同想法。如今能站住腳的流派書家其實對於他們的印章來說,刀法已近近乎完美。所以不會有太過於貶義的說法。而是大多都讚揚他們的印章風格特異,譬如昌碩則可以稱金石味濃,而漢印則有統概的說法——漢印的味道。每一種味道都不同,只看那種吸引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