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算是很火的電視劇,如果一直播放也沒人看。京劇藝術躲在‘國粹’的保護傘下,不對形式進行創新。”這種觀點對嗎?
5
回覆列表
  • 1 # 羅志淵

    事實上,京劇一直在創新。時代變了,藝術樣式多樣化,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發展,慢慢擠掉了舞臺劇的市場,不僅是京劇,所有舞臺劇都在沒落。

    道理是很簡單的,當年沒有照相機的時候,靠畫家去畫人像,所以當時畫家很有市場,當有了照相機後,大家都喜歡用照相機。京劇不管如何創新,也做不過電影。有句話說的好,人永遠幹不過趨勢。所以,藝術樣式的變化,也是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

    但是,藝術的價值與市場是兩碼事,現在京劇沒有市場,不代表沒有價值。在對傳統藝術上,一定要有專門的基金去扶持發展。不然就不是沒落,而是滅跡!

  • 2 # 方家說史

    我一直以為只要我們這種人多一些,京劇就一定會興盛起來。然而最近看了一些有關《梅蘭芳》這部電影的資料,才使我意識到,只怕京劇的沒落是無法避免了。當時京劇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不但是有一大批戲迷,還因為有很多人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發展京劇事業裡去。有寫戲的,有聯絡的,有推廣的,還有唱片公司主動推出唱片的,當時的京劇就跟現在的流行音樂和電影一樣,問題是現在已經有流行音樂和電影了。現在的人才都向這些領域流動,這些領域能夠給他們豐厚的回報,沒有回報的熱情是難以持久的。看一看中國每年出產的電視劇和流行歌曲的數量,再看一看京劇新戲的出產數目,早就沒有振興的可能了。有多少人,多少公司藉著電視劇,歌曲和名星賺了大錢,有這麼好的道路,還會有多少寫戲的人,譜曲的人願意投身到京劇裡來啊

  • 3 # 粲粲4

    ​​​說"京劇要創新"",不錯,什麼藝術都需要創新。可是怎麼""創新""法兒?梅蘭芳大師是這樣總結到:""藝術的本身,不會永遠站著不動,總是象後浪推前浪似的一個勁兒往前趕的""。比如著名京劇老旦演員袁慧琴演得《曙色紫禁城》,就是在尊重京劇程式和規範的同時,又結會話劇藝術的長處改進戲曲節奏和結構的散漫而創新的。袁慧琴最初起源於觀看的一出香港話劇團演的話劇《慈禧和德齡》後,受到啟發,運用在《曙色紫禁城》這部劇目中。已九十多歲袁慧琴的老師李金泉先生看了這部戲後,感慨到袁慧琴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這就是對她藝術創新的最好肯定。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希望用京劇網路平臺更快捷地傳播我們的國粹文化,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多瞭解戲曲京劇,讓過去的珍貴歷史,古老的京劇藝術大放異彩,那就更要將京劇多多創新。

  • 4 # 末影喵

    不僅京劇,中國傳統樂器現在的孩子還有多少學的?二胡,笛子,笙。。現在的孩子都學鋼琴,電子琴,吉他。也怨不得,在外面你提一句二胡,別人開玩笑說是農村發喪的,要飯的。你學其他的,別人會說你會玩音樂。關於二胡,絕大多數人只知道二泉映月,瞎子阿炳,賽馬。傳統藝術在國內少有立足之地。

  • 5 # zswy真是無語

    先講“繼承”,再講“創新”。許多老戲已絕響舞臺多年,劇院演出,戲曲頻道翻來覆去就那幾齣戲。一是要搶救一批,整理一批,精煉一批。演員自己都沒學到手,怎麼給觀眾演出?二是增加舞臺實踐。許多中年演員一年也登不了幾次臺,都呆懶了,功夫都丟了,怎麼繼承?三是培養接班人啊,不然怎麼往下傳?

  • 6 # 摯友的友

    京劇沒有沒落也一直在創新它的觀眾不像其它劇種它的觀眾是終生的戲迷不是會唱二句西皮二黃就行唱唸作打都要懂才行懂派別看大角所以較難裘派花臉張派清衣楊派老生‘我想京劇是小眾不能要求全懂喜歡就好很多大牌老演員一直創新樣戲都有他們的身影馬連良裘盛戎張君夥趙燕俠樣扳戲的先行者感謝這些為京劇創新傳承做了一生努力的老藝術家個人觀點謝々

  • 7 # 醉折花枝

    京劇沒落了麼?

    京劇能不能適應市場,這是第一個問題。

    任何一門藝術,尤其是具備市場特徵的藝術,都要面臨市場挑戰,這是社會發展(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必然。京劇是一門有特殊藝術規律的藝術,在中國社會轉型的今天,尤其是文化藝術領域收到全面衝擊的今天,它的抵抗力和適應能力慢些,隨著社會傳統(包括文化傳統)的被推翻必然會呈現出沒落的跡象。但這種沒落既是傳統文化普遍沒落的反映,更是諸多藝術門類市場競爭的結果。因此,或許沒落是暫時的,不代表未來一定只能進博物館。

    從國家文化事業機制看,京劇表面上是受到了扶植,實際上是受到干擾。

    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很重要的一點是藝術精神的純潔,但是很顯然,在非市場狀態下投放到京劇上的資金,多數帶有定向的功利的目的。比如,作為藝術的地方院團要獲得經費,劇目必須要同地方的歷史結合,同文化政治氛圍結合,要有鮮明的宣教功能。這些限制也讓本應充滿藝術個性的京劇束縛了手腳,對於編劇而言,這樣的命題作文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從京劇演員的角度看,對演員藝術成就的社會評估扭曲,評價一個演員的成就,不是看他(她)的票房號召力,看她的藝術傳承和創新能力,看他(她)的藝德,而是看她是否是院團長,是否評了高階職稱,得了梅花獎,是否能拿到劇目經費......如果按照後面的評估標準,一個演員恐怕在人際關係、社會活動能力是不可缺的。由此產生的後果是,很多演員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藝術創作上。

    所以,京劇是否已經沒落?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如果說京劇沒落了,那麼每年元旦國家領導人高規格出席的演唱會表明京劇依然是一個國家層面上的是藝術門類,而且大量的京劇院團和教育機構依然在執行;如果你說京劇沒有沒落,但是顯然京劇已經不得人心了。

  • 8 # 大話京劇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知道自己是戲迷,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是戲迷!很不幸,我是第二種,只因進劇場看了一出《四郎探母》......

    沒落?談不上,畢竟才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相比其他地方戲曲實在年經太多了!從徽班進京到四大名旦,京劇的形成本身就是創新的曲種,因採集地方戲的精華,形成了“中州韻湖廣音”板腔體特色,也正因為此而被評為“國粹”,最近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粹的背後其實是中國戲曲,京劇做為代表曲種

    京劇的創新是每個 京劇人的使命,傳承是京劇人的生命,離開傳承和創新,任何東西都會消失沒落!近代社會對京劇的創新最高成就是樣板戲的產生,那種舉全國之力來強勢創新和強硬推薦是任何朝代都未有過的現象!

    假設說京劇真的沒落,那也是因社會發展而引起的!畢竟在沒有如此繁多娛樂生活的過去年代,聽一段京劇就是最大的娛樂,也是精神的樂園!只不過當時的小臘肉是粉墨登場的京劇人!

    趁著春節放假,進劇場看一場京劇演出,也許你會發現你只是“被封印”的戲迷!

  • 9 # 手機使用者秋水盈盈

    京劇並沒有沒落,它一直都是戲劇的最主要的曲種,雖說年輕人不太喜歡她,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會愛上京劇的。

    愛京劇真的跟年齡有關係,我年輕的時候也不喜歡京劇,特別是京劇的慢板,一句唱詞能哼上半天,並且那個吐字方法讓人不能接受。比如“白”(b a i)字,非念b u o,讓人聽不明白。

    大概是年齡大了,心靈沉澱下來了,不再風風火火,生活節奏開始慢下來,能接受京劇了,喜歡京劇的優美、婉轉的唱腔,鏗鏘有力的鑼鼓點,最最愛她的唱詞,比唐詩宋詞還美。

    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見玉兔又早東昇……。這是《貴妃醉酒》中的唱詞。

    京劇人都在努力,京劇會越來越好,喜歡京劇的人會越來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著名的女國畫家這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