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叫華夏?和夏朝有關係嗎?華又是什麼?中華意思是中原的華夏族嗎?
6
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華服之美謂之華,禮儀之盛大謂之夏,所謂華夏就是華美盛大的國家。華夏民族是以上古時代黃帝、炎帝兩大部族融合部分南方蚩尤部族的百姓而逐漸形成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就叫夏朝,取禮儀盛大之意。嚴格意義上夏部族只是以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共主身份治理天下,各部族實際處於一種半獨立狀態,這些臣服於夏王朝的半獨立部族被稱之為諸夏。其後商、周兩部族相繼崛起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之名被保留了下來。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華夏後廢分封行郡縣,華夏民族不再是由一個個文化上想通,但政治上彼此獨立的部族構成,而以一箇中央集權的帝國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帝國的疆域在後世屢經變動,但大體上東至於海,西極流沙,北抵長城、南達南洋,四周鄰國基本上都臣服於這個帝國。帝國以天下的中心自居,稱四方小國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謂中華就是位於天下正中的華夏民族。由於華夏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領域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不斷有周邊民族融合入華夏民族,比如鮮卑、契丹。

  • 2 # 培東1966

    華代表炎帝及其後代,他們本來住在埃及的含族,夏代表黃帝及其後代,是閃的後代。黃帝族就是曾經稱王於兩河流域的古提人。打敗了阿卡得人。炎帝就是統治埃及的原始土著,創造了最早的埃及文明。

  • 3 # 天命至簡

    華夏作為漢字來講,華夏都是指地名,如秦晉冀魯蘇粵贛鄠專指地區。華是華山所在的渭河下游一帶,夏應是汾河下游一帶,兩個地區分在黃河中游的東西兩邊,是仰韶文化遺址的集中區。華就是秦嶺的太華山一帶是黃帝部落活動區域,夏是禹家的封地,在汾河下游,諸夏的部落分佈在渭汾河洛三門峽方圓千里核心地帶。華夏人自三皇五帝不斷遷徙融合,在虞堯時代形成國家形態,在夏禹定型,商湯穩定,周代發達,形成華夏的核心文化政治社會民族融合制度,後經商周為基礎的與周邊部落的不斷融合,形成後來的華夏主體。

  • 4 # MZY65853399天奴

    繁華莫若夏,裸衣無寒凌,春秋有霜意,冬枯百草傾。民衣無厚被,最喜夏華臨,春夏秋延茂,夏中華最明,冬雪霜枯寂,方知夏暖情,自然取正名,我喜華夏人。

  • 5 # 聽見指甲劃過黑板的聲音

    周朝以前並無華夏一說,“黃帝乃華夏之祖”是周朝人的追封。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中原的華夏族還是偏遠的少數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華夏,就是華人和夏人的統稱。華,源於夷,夏,源於戎。故而,《左傳.定公十年》子曾經曰過:“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戎狄,就是“裔",裔不謀夏,是說:你們這些戎狄別想打俺“諸夏”的主意。“夷不亂華”,就是:華夷已分,爾等落後的夷人就別再來擾亂俺先進的華夏諸國啦!戎狄被踢出夏之後成了胡,夷被踢出華之後成了蠻……所以,《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華夏條目為:公元前2100-前770左右,黃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華夏族。──其中的夏人、周人同源於戎狄,商人源自夷人。從周朝開始合併後成為華夏。

  • 6 # 布衣吳新建

    有密切關係。

    叫華夏,不叫華冬、華春、華秋,是有來歷的。古代把禮儀之邦叫做“夏”,穿著漂亮的衣服叫做“華”。後來有人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合起來就叫“華夏”。當然,還有另外的解釋,“夏”從夏水(漢水),“華”即華山,合稱華夏表示一個國家。

    這兩種說法都不靠譜。

    靠譜的說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中華的中,既中心;華,美麗而有光彩。中華最初的意指漢族興起建立的夏朝,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如今指整個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一個大家庭。

  • 7 # 手機使用者51575900614

    華夏,是中國遠古時期兩大血緣族群的統稱,即同為蒙古利亞人種的太平洋支漢藏語系東夷農耕民族與大陸支阿爾泰語系北方遊牧民族,6500年全球海水大回潮波峰期北方民族發生歷史性大碰撞,坂泉、涿鹿大戰之後,北方民族軒轅六部大酋領主持萬國盟會,成為“煌煌華夏第一帝”,是為軒轅黃帝。北方民族信奉的原始薩滿宗教與東方民族信仰的太極陽鳥文化是華夏民族的兩大母源文化,其核心理唸的“祖靈崇拜”與“昊天崇拜”融匯衍生出“天人合一”的祖先神崇拜,神州沃土,血脈華夏,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概源於此!

  • 8 # 親哥哥000

    漢朝之後 由於對外交往增多 包括對外擴張的戰爭 所到之處 當地人都稱為漢人(意思為漢朝來的人) 時間久了 漢朝人也自稱漢民 但是在漢朝之前 漢民的稱謂是沒有的 漢朝時 民眾交往過程中都是按照前朝來稱謂的 有的稱自己是商人 有的稱自己為周人 有的稱自己為秦人 有的稱自己為齊人 有的稱自己為夏人 等等 因為夏朝富裕而隔代久遠 所以稱為華夏(意思是繁華之夏朝)遠古人類跟現代人類一樣希望自己的祖宗很偉大 以此證明自己的血統是高貴的 久而久之 稱自己是華夏人的越來越多 以後華夏民族就成為華人的別稱了(意思是血統純正的華人)

  • 9 # 老白雲橫秦嶺雪擁藍關

    “華”是陝西東部華山一帶的先民部落,“夏”是山西東南部夏縣一帶的先民部落,合稱“華夏”,是漢族最早的稱謂。

  • 10 # HLH王泓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稱[1],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出自四嶽之後的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

    “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中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華夏部落的來源基本固定。

    中華。中原華夏大地,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後也借指中國,以及由中國衍生和引申的民族、文化、人、團體地區等等。

    1.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 。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 。 晉 桓溫《請還都洛陽疏》:“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敦煌曲子詞·獻忠心》:“見中華好,與舜日同,垂衣理,菊花濃。”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梁啟超《愛國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華 ,最大洲中最大國。”2.指中原。 宋 張淏《雲谷雜記·侍郎徐公帖》:“ 樅陽 張監鎮 ,其先中華人,自其祖寓 武義 , 邦憲 與之鄰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彭生行》:“ 王 嚴 楊 馬 各挺出,異才豈必生中華。”3.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北齊書高昂傳》:“於時, 鮮 卑 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 昂 。” 明 黃溥《閒中今古錄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為正官,中華人官佐二。”

  • 11 # 坤潤2017

    華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估計愛美喜歡用花做裝飾或者服飾漂亮),夏也是一個部落聯盟(估計人長的高大或者佔領的地域大)。(仰韶文化後期,龍山文化時中華大地建立了大量的城邦,其中,華和夏先後統一了他們),後來華和夏被黃地(黃帝)統一,稱為華夏。再往後禹及其後代自認為是原來夏的後代因而稱其國家為夏(夏的先祖應該來自北方)。接著東面的夷取代夏建立商,然後西面的周取代商建立周,感謝偉大春秋戰國時代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特別感謝楚國開闢了中華的南方),至此從北到東,從西到南的華夏之國基本成型。在此期間中華民族融合了大量各式基因,因而造就了一個聰明,能適應各種環境的民族(因為基因太豐富了)。想想這個民族多厲害吧,西面一直達到喜馬拉雅山和戈壁灘(不適宜人類居住),東面到大海,北面到極寒之地,南面快到赤道了(因為細菌病毒太強大了,熱帶地區人類以前是打不過細菌病毒的)。

  • 12 # 蓋天宣夜說

    華夏朝的夏,客觀上應該是上下的“下”,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下”!其來源與上古盤古開天闢地以前,地球上古曾經被厚厚的太空冰體包裹封閉的蓋天宣夜與渾天地球時空(天裡)有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道生一、一生二”的事故易有太極說,就印證著太陽開始發光的時期時間,也說明著月球曾經被凍融在封閉地球上空的冰殼上!太陽發光必然融化地球上空的冰殼體,當冰殼體上出現能透視外空的天朝朝天漏洞時,融化的冰水及曾被挾裹在冰體中的隕星石自然會墜入地球,天漏了的上古帝女媧補天的華下大中華帝國的下里巴人與萬邦來朝的譁下說就天經地義得來了

  • 13 # 詩詞名句鑑賞

    中華的華來自於歷史上五帝之一帝舜的名字“華”。“中華”一詞最早見於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西晉時期,是由“華夏”衍生而來的。

    古時,中國也叫華夏、中夏。中指的是中心,中原的土地。古書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大融合使得中原的地位日益突出。當時,“中華”的概念被提出來。

    唐朝時期,長孫無忌對於中華的解釋為: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說,凡行政區劃及文化制度屬於中國的,都稱為中華。

    19世紀末,近代民族學術語“民族”一詞傳入中國,“中華民族”便應運而生。

    巍巍華夏,禮儀之邦;

    屹立千年,今更輝煌。

  • 14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如果有外國朋友問你:你們“華夏民族”到底是什麼意思?“華夏”一詞到底由何而來?你將怎樣回答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你要正兒八經的說清楚,卻要破費一些唇舌,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組成。

    在中國,不光“華夏”一詞,還有“中華”、“炎黃”、“漢”、“中國”等詞,都源遠流長,有很深的韻味,它們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某個人的心血來潮,一下子就形成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一定要像搞科研那樣去弄清楚它們複雜的形成過程,但起碼要知道它們的基本含義。就像今天的歐洲,為什麼又叫“歐羅巴”一樣。

    簡單來說,“華夏”是一個組合詞,“華”和“夏”兩個字在上古語裡面同音,兩個字基本可以通用,華人也就是夏人,華族也就是夏族,中華也可以叫做中夏,古籍裡面都是這樣混合稱呼的。如果非要把這兩個字作一個區分,那就是:“華”指文明程度高的人(群),“夏”指文明程度高的地區,它們和文明程度相對較低,位置相對較偏遠的“蠻、夷、戎、狄”相對應。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了:其實,“華夏”這個詞,就是上古時代佔據中原一帶的人對自己的稱呼。於是,我們心中熟悉的炎帝、黃帝,便浮現在了我們的腦海,因為他們是最早佔據中原一代的人,所以,我們又以“炎黃子孫”自居。

    但是,炎黃子孫是一個小概念,它主要是指以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子孫後代;而華夏民族是一個大概念,它除了指炎黃子孫,更是指後世無數佔據中原地區和融入中原文化的所有共同體。包括後來的“秦人”、“漢人”、“唐人”...

    大約從春秋時候起,中國古籍上便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為“華夏族”。

    《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便開啟了華夏一詞的先河。

    後來,朝代變遷,不管是和西戎融合的秦人東出函谷關;還是三苗後裔的楚人統一兩河南北;亦或是強悍的匈奴人、東胡人、突厥人、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入主中原,他們都沒有改變“華夏”這個詞在神州大地上的流傳,直到現在。華夏即中華,中華即50多個民族的共同體,大家都是一家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 15 # 一憶一

    我們經常能聽到“華夏兒女”“華夏子孫”“華夏文明”所謂華夏,民得其生,國得其昌,政得其遠;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華以華夏自美。

    華夏的起源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其中的“華夏”是指中原地區的民族,即後來的漢族。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而在《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從這裡的註解裡不難看出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

    而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中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誌”,後來和燕山腳下的龍圖騰標誌的部族,形成中華文化的共同體,所以有“華山玫瑰燕山龍”演變發展為“夏商周”之說。“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大百科全書》說是“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部落,“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所謂“華夏”,指文化而言。因中華重文化,故以之自稱。

    華夏文化

    華夏文明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代稱。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唐律疏議》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華夏文明亦稱漢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黃河文明的代表則為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南部紅山文化。周從殷禮,對殷商文明存在著繼承關係。

    所以,“華夏”一詞由周王朝創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稱謂。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族戰敗,併入黃帝族,華夏族逐漸形成。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而中華它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而成的。至於華夏是否與夏朝有關係,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是地域文化概念。一種認為中國古代以“夏”為族名。當然這個本身就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 16 # 一蓑煙雨任平生Lee

    夏周同源,商秦一家,先商起源於東北夷,深受歐亞草原遊牧民族文化薰陶…青銅戰馬戰車綿羊小麥等自中東西亞東漸,同樣家犬稻米絲綢一路西進,自古以來東西文化就在相互交流碰撞中雙雙收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現代分子生物學透過DNA軌跡發現,東亞地區內陸支即所謂羌族,其中東羌逐步遷移到渭水流域亦稱夏族,延海支就是百越其中抵達遼東半島山東沿海一帶成為東夷,華夏文明主要來自這兩隻,中間支主要是三苗,與前兩者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形成燦爛的炎黃文明……

    華代指東夷,夏代指東羌……商實際來自東夷,作為東夷文明對華夏文明的貢獻,首先體現在華夏二字上:“華”來源於“東夷之人”(《孟子》)有虞氏舜帝姚重華,華原意為眼睛裡的瞳孔,重華即為兩個瞳孔的意思,(當然秦末西楚霸王項羽也是重華,兩個瞳孔,據說是舜帝的後代)而初始是指舜帝統率的一個叫重的東夷氏族裡的人民。而華則指古代先聖的後代,有仁厚大德者的後代,東方的貴族。《諡法》曰:“仁聖盛明曰舜。”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即虞朝)是帝舜建立的中國歷史上先於夏朝的第一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干部落聯盟的痕跡。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而華也同其後的夏一樣,作為兩個最早的王朝,華夏漸趨合稱,成為中原文明,其後更擴大到成為整個中國文明,甚至整個東亞文明圈的統稱。

    漢族是一個以古漢族主幹基因為主體,同時融合了大量周邊民族以及歷史上來華的其它民族血統的血緣加文化民族。它既是從遠古到現代一脈相承的血統民族,也是融入了巨量北亞、中亞、南亞甚至是西亞民族血統的文化民族。從歷史角度來看,在中國古代的黃河下游,住的是夷人紅山文化圈(夷,意為海邊人);羌人住在渭河流域到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圈(羌,西方牧羊人);狄人住在蒙古高原上。蚩尤打敗炎帝族的共工,接著炎帝聯合黃帝戰勝了蚩尤,然後黃帝再戰勝炎帝,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沒有融合的狄形成了現代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滿族等);沒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形成了現代的苗瑤語族各民族,另一部分形成了現代的壯侗語族各民族(壯族、傣族等);沒有融合的羌形成了現代的藏緬語族各民族(藏族、彝族等)。

    今天的漢族實際上是由夷、羌、狄融合而成的,漢族與藏族、蒙古族、苗族、壯族等都是兄弟,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個先秦歷史基本上就是華夏文化的鬥爭史,以黃帝部落聯盟為首的東羌人以及以炎帝(神農)和蚩尤(東夷人混雜三苗百越)的東夷人部落聯盟的歷史鬥爭故事。確切的說,華夏民族實際上就是以“黃帝”部落聯盟為代表的東羌人和以“炎帝”部落聯盟為代表的古東夷人的融合,所謂上古“五帝”之中前期羌人部落為主,後期已經是古東夷人為主了,這樣形成了華夏民族也就是漢民族的早期形態,期間三苗百越等等……不斷融入,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大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源遠流長,兼收幷蓄……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分子生物學尤其是分子人類學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精確的依據……如今不管是人類出走非洲“伊甸園”還是原始中華民族的形成全都在DNA檢驗過程中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認證………很多猜想不斷得到證實或否定!

  • 17 # 袁聰

    華:是中國的別稱,是中國的代稱。

    夏:是中國正式“有史可考第一個朝代———夏朝”。

    夏朝:是指大禹和兒子啟父子兩創立、建立的第一個中國歷史上政治體制的王朝。它是今天中國陝西省南部,以華山地區為中心的統治管轄區域。

    華山地區: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最初、最早原始生態的起源地、發跡地、發脈地、發祥地、龍興之地。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始祖———伏羲誕生地;是炎帝誕生地;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

    夏朝:以華山地區為中心所統治管轄、管理的廣大地區;夏朝周邊、四方各地區的各部落族群,稱夏朝以華山地區為中心所統治管轄、管理的廣大地區為:華夏地區、華夏族群,與此同時,夏朝子民同樣稱呼自己為:華夏地區、華夏族群、華夏民族,這就是華夏這個稱呼、名稱、名詞解釋的來源、來龍去脈的原因典故所在。

  • 18 # 老忠叔侃球

    “華夏”原來的意思類似於“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這裡的“華”是一個形容詞,大意為“光榮、文明進步”,代表先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後來用“華”簡稱“華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國”一詞的類推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中華”的用法。弄清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有助於理解中華民族的來龍去脈,也有益於提高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遍查了各種權威性工具書,發現它們對“華夏”和“中華”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的解釋都是一筆糊塗賬。然而這兩個概念不同於一般的詞語,搞清楚它們的來源和含義不僅有助於提高民族認同感,而且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只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裡去。

    《辭源》對“中華”的解釋為:中國古代華夏族興起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稱其地帶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這就搞混了三個概念之間的時間關係,其實“中國”一詞比“中華”早出現1000多年,而且這三個詞在表達上也有明確分工:“中國”是政權概念,指統治的疆域;“中華”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則是個地理概念,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工具書的解釋大同小異,它們給讀者徒增混亂。下面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這幾個概念之間的歷史淵源。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從),恭天成命。” 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有人把“華”和“夏”也看做兩個位居中原的民族,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其實這裡的“華”是一個形容詞作定語,用來修飾“夏”的。要明白這一點,請看下面分析。

    如同“漢人”來自漢朝一樣,上古漢語的“夏”則是用中國第一個朝代來稱呼相關的族群。夏朝約建於公元前2200年,標誌著中華文明史的開端。最早的三個朝代夏、商、周之間具有文化上的傳承關係,這一點孔子說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很嚮往這三個朝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衛靈公》)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論語》多次說到“夏”,而從來沒有提到“華”,可見“華”並不是與“夏”平行的另外一箇中原族群的名稱。同時,歷史上不存在一個叫“華”的朝代。

    “華”的繁體字是“華”,上面有個草字頭,就是“花”的最早寫法。《詩經》中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它共有三種意思:①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桃夭》)②開花,抽穗:“昔我往矣,黍稷方華。”(《詩經·出車》)③光華:“尚之以瓊華乎爾。”(《詩經·著》)

    “華”由植物的“花朵”義發展成一個褒義的形容詞,表示光華、繁榮、文明進步之意,“華夏”的“華”就是取這種意義。“華”還可以用作動詞,表是“增加榮光、榮譽”的意思,例如:“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國語·魯語上》)“華國”就是“為國增光”。

    到了周朝,“夏”就不再專指朝代,而常引申指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族群或國家。孔子以“諸夏”來稱呼周朝的諸侯國,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諸”是“多個”的意思,“華”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代表著先人的文化優越感,所以它常與周邊少數民族對比時使用,比如孟子這樣說道:“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下》)顯然,孟子認為用文明的“夏”文化引導落後的蠻夷,而不是相反。

    “華夏”成為一個詞後,就出現了用“華”一個字來代替整個概念的用法。例如:“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左傳·襄公十四年》)“華”的這種單獨使用為“中華”一詞的出現創造了可能性。

    “中華”這個詞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出現,例如:“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沉翳哉!”(《三國志·諸葛亮傳》)又如:“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

    (《魏書·宕昌傳》) 那麼“中華”是怎麼出現的呢?最合理的推測是,這是來自與“中國”的類推影響。 “中國”已經在《詩經》上出現了,原指周王朝的都城,至遲到公元前三世紀就指黃河和長江流域各諸侯國(詳見附文)。既然“華”單用時與“中國”的概念基本一致,隨著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發展,也就很自然地出現了“中華”這個雙音節詞。

    因為“國”與“華”的來源不一樣,也導致了這兩個詞的今天用法也有明確分工。“國”原來指都城,強調的是疆域,今天則主要用於國家政體特別是疆土的概念,如“中國領土”。“華”原來指屬性,表示光華、文明進步,今天則主要用於指示種族,所以可以說“華人”、“華語”、“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等,而這些地方的“華”都不能換為“國”。

    順便交代一個語文知識。當“華(華)”指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後,它原來表達與植物花朵有關的意義就逐漸寫成“花”了。漢語史上常見這種現象,由於概念分化而導致字形分化。

    最後,來簡單總結一下。“夏”是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後用它稱呼族群或諸侯國,這與“漢人”用法的道理一樣。“華”原來是花朵之意,後引申出光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指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是相對於周邊少數民族而言的,它蘊含著古人的民族優越感。後來“華夏”又簡稱為“華”,進而因受早已出現的“中國”一詞類推的影響,在魏晉時期出現了“中華”的用法,爾後它作為我們民族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 19 # 交通大十字集地

    位置——華夏說的是古代人口最早聚集區(夏商周三代)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洛陽區)之間”。《史記》司馬遷。

    《國語·周語》記載了(周大夫)伯陽父的一段話:“昔伊、洛(洛陽區)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洛陽區)。

  • 20 # 紅雨說歷史

    關於華夏由來,上古就有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蚩尤原來是炎帝的大臣,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想獨霸天下,於是聯合苗氏把炎帝從南方趕到了逐鹿,自稱南方大帝。炎帝帶著,部落超倉慌而逃,向黃帝求援,黃帝下令重整軍隊,與蚩尤進行對壘。蚩尤對抗炎黃兩個部落,但是依然威勢不減。經過多次戰爭,據說黃帝利用太極圖推演戰事,然後打敗了蚩尤部落。炎黃部落和蚩尤部落最後合起來,尊黃帝為共主,華夏部落形成了。

    另一個傳說就是關於夏禹治水成功,被推選為首領。以大禹為代表的夏后氏獨領風騷,盛極一時的部落,加上夏后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們又被稱為華夏族,而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所以華夏的民族,因此而來。

    關於華夏的說法一直爭論不休,華夏是民族的別稱,他們認為中國古代以夏為族名,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所以得名華夏。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多元化的民族,慢慢的發展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有就是華是華山和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華族,夏是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的夏后氏為夏族。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所以華夏族由此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r獨顯不工作,只是核顯工作。如何使獨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