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作家張軒中
-
2 # zhan村頭騰騰
我們南方沿海地區天氣情況是這樣:夜裡下雨,早上陰天,中午出大陽熱死人了,下午陰雲密佈電閃雷鳴,夜裡起風變冷又下雨。半數時間都是這天氣。
一年四季所有天氣現象都包括進去了,如果你是搞天氣預報,你要確定這是什麼天氣呢?。這純粹是敵天氣預報員飯碗頭來的,顫抖吧,人類。
這些都是風調雨順徵兆,不要去攥緊拳頭,給天氣預報員找渣了。出門一定要帶雨衣,雨傘,除穿好短袖衣,還得帶個夏長衫,包領你出入平安。
只有內陸地區,天氣才是可預報的,冷氣流與溼熱氣流相遇,一定下雨或打雷。除非其中一個氣流猛然掉頭轉向,當逃兵跑了,預報才不準。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睛。幾年前,我建房子時,周邊二十公里傾盆大雨,而我這裡卻是晴著,師傅們笑肚子疼了。
天氣預報只是參考,關鍵得靠自己面板去感覺,眼睛去看,久而久之,形成條件反射,一走出門口,當天的天氣就瞭然於胸了,這才是上策。
-
3 # 冰糖馬葫蘆
大氣的運動是很難模擬的。這需要遍佈全國各地的檢測點上傳檢測資料,然後數學建模,模擬運算。就目前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還是不能很好的滿足天氣預報所需要的大量資料運算。比如一個24小時的天氣預報,也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算出結果需要48小時。這就失去預報的意義了。所以在建模的時候就會有所取捨,為了加快運算速度。這就造成了預報會有些不準確。但比起十年前,現在的天氣預報已經很準確了!相信等光子計算機甚至量子計算機問世之後,天氣預報可以精確到秒了,那時候就可以著手研究地震預報了。
-
4 # 13962834215
是的,現在我還真不信天氣預報了,報的方法及語氣讓人啼笑皆非,大致是這樣說的:今天陰轉多雲,區域性地區陰有時有雨,雨量小到中等區域性大到暴,西北風轉東南風三到級,雷雨時增強到六到七級。哈哈,還不如自己開窗看天呢?
-
5 # 笑趣藝匯
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準?
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級政府和公眾對天氣預報準確性及精細化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對天氣預報資訊的依存度日益加深。但有時,公眾感覺預報不是十分準確,預報和實況有差距,這是咋回事呢?
一是老百姓理解的準確率,往往同氣象學上的準確率有差別。例如預報北京有雨,當雨落在北邊,南邊沒有下雨的地方,老百姓就會說不準,這是因為預報在空間上不細;也就是說,老百姓認為的不“準”,其實是指的預報不“細”,這是對目前預報系統的挑戰,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二是受制於氣象預報技術和現有氣象裝備水平制約。製作天氣預報需要基礎觀測資料和軟體系統,受觀測資料不足、數值天氣預報的計算能力、儀器準確度等三大原因的影響,目前天氣預報技術仍有不完美之處。
三是公眾接收到的預報和氣象臺釋出的最新預報有差距,受傳播渠道影響,有滯後性。可以說,天氣預報準不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天氣變化受多種因子的影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動態系統,天氣預報有時不準,原因也很複雜,尤其是夏季氣候具有突發性強的特點。由於誤差的存在,天氣預報總在透過不斷地滾動式預報來修訂誤差。然而,氣象臺提供的預報結果一經播報便無法得到及時的更新,而市民一般則認為其就是當天的天氣情況,這就造成了預報不準確的印象。
四是公眾對高溫的自身感官體驗和氣象學意義上的嚴肅資料有差距。其實,天氣預報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裡的溫度,它是在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而且不受Sunny的直射。但是人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樣的氣溫,Sunny下和樹陰下感覺差別很大,有風和無風差別很大,溼潤和乾燥差別很大,感覺上的差別一般可以達到5攝氏度以上。
實際上,精細預報在國慶慶典、衛星發射等重要活動中的“出色”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毫無疑問,要使日常預報實現定時、定點、定量的長遠目標,就對預報技術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讓模糊用語越來越少,真正做到從市民生活需求報天氣,這正是未來預報要把握的方向和發展的必然。
回覆列表
為什麼科學如此發達,天氣預報確有七成不準呢?
原因在於,天氣系統是一個混沌系統,混沌系統典型的特徵就是蝴蝶效應。
最簡單的描述天氣系統的微分方程是洛倫茲方程,這個方程是一個3維的動力系統。從這個方程就可以看出,該方程組的解很敏感地依賴於初始條件,初始條件有稍微的差異,最後解的演化大相徑庭。這就是我們華人的一句古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種系統就叫做混沌動力系統。
為什麼天氣系統會是一個混沌系統呢?原因在於,描述大氣運動的方程是納維——斯托克斯方程,這個方程太複雜,無論怎麼做簡化,我們都會得到一個混沌系統。這個是由物理本質決定的。
那麼,天氣預報是怎麼做的呢?
天氣預報是根據現在的天氣來預測未來的天氣。
而現在的天氣就是這個混沌系統的初始條件。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對現在的天氣狀態是測量不準確的。你說現在的氣壓是多少?有的人測出來是1.09個標準大氣壓,有的人測出來是1.16個標準大氣壓……把這些測量結果最後取一個平均值,來描述我們現在的天氣。但是,這個與真實的氣壓還是有誤差的。當我們把理論平均值作為初始條件代入到天氣的混沌系統中的時候,就會出現“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情況,這使得我們算出來的天氣預報與 真實發生的天氣完全不同。
另外,天氣預報不準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天氣是一個多變數系統,我們輸入的初始條件是不完全的。比如說假設今天有人家結婚,他們在放炮仗,擾動了空氣本來的運動,最後導致了龍捲風,這個也是可能的。因為做天氣預報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的婚禮也計算在內,這些都是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最後導致了大氣運動的變化。
如果你對這方面有興趣,可以參考北京大學大氣物理系的教授劉適達老師寫的書《大氣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