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活晶瓷

    佛法是生命之學,是覺醒自性的方法,直趨宇宙未產生之前,生命未形成之前,那個本來面目,證道歌說: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這能不究竟嗎?

  • 2 # 鳳凰網華人佛教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壇經》

    【註釋】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間才能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走遍天下,哪兒找得到長角的兔子呢?

    【備註】《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大師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 3 # 靜觀禪會

    首先這個問題很深很廣,所以需要用很大的篇幅來闡述,望感興趣的讀者能夠靜下心來讀完,再者事先宣告文中有相當部分是擷取引用別人的一些文章段落,因為他們對於這方面的闡述已經非常到位,就不再自己碼字了。好了。廢話不多說,開始。

    任何的宗教與哲學都是在探尋和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生命的意義"。其根本的闡述便是我們從哪裡來,終將去向哪裡。

    圍繞著這個問題,產生了眾多的思想派別,古往今來,數不勝數。無外乎主宰被主宰,有無,常無常之說。細分來說就如佛教當中所批判的外道六十二見。下面我們來大體分析下這些教派的思想見解。

    在2000多年前,印度發達的哲學社會中湧現了諸多的思想家,一共有90多種,包含著62中見解。當今的非佛教教派的教義思想也逃不過這62種見解。

    下面是62種見解的目錄:六十二見,或以斷常,或以有無為根本,成六十二見。但分二種,一身邊二見所攝,二邊邪二邊所攝。  一、身邊二見所攝。    一、以斷常二,或有無二為根本。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     一、陰大我小,我在陰中。     二、我大陰小,陰在我中。     三、離陰是我。     四、即陰是我。    三、歷過、現、未三世,成六十見,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二、邊邪二見所攝。    一、以常無常二,或有邊無邊二,或如去不如去二,為根本。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各具四句,以三種分別之如下:     一、常無常。      一、常。      二、無常。      三、亦常亦無常。      四、非常非無常。     二、邊無邊。      一、有邊。      二、無邊。      三、亦有邊亦無邊。      四、非有邊非無邊。     三、如去不如去。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常無常者,推過去時,為常、為無常也。邊無邊者,推現在空際,為有邊、為無邊也。如去不如去者,推將來世,為如去、為不如去也。    三、歷過、現、未三世,成六十見,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而諸多教派中最出名的就是六師外道,由於篇幅原因,這裡就不一一說明,可以自行腦補。

    宗上所述,佛教所遵循的因果法則是脫離了這些自我臆想的範疇。不是自我創造,而是客觀發現。破斥了種種偏執,確立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甚深而又符合真相的哲學思想觀,發現了十二因緣的人生真相。然而只停留在理論上是不夠的。除了以嚴密邏輯推匯出的理論真相外,還有嚴密的實修步驟讓每個修行者能夠最終發現事實真相,親見真相。這足以說明佛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妻子需要丈夫關心,婆子又不高興,咋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