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戰國時期,三國時期,中原長期處於戰亂紛爭的狀態,百姓流離失所,很多古戰場也因為著名的戰役而被史書記載。那麼在一場大戰後那些屍體是由哪方處理的呢?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是不是有專門的兵種或者特殊職業從事者處理呢?
5
回覆列表
  • 1 # 錢錢de爸爸

    個人之言(如有雷同不慎榮幸),殷商時代是“軍糧”,漢唐時代是京觀,宋元時代是亂墳崗,明清時代是魂牌,現在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向我“種花”家的英靈致敬。

  • 2 # 三隻腳的大烏鴉

    挖坑埋了啊。

    勝利一方負責打掃戰場,一般都需要好幾天,屍體必須趕緊埋掉,否則一腐爛會發生疫病的,所以有時候附近的居民也會趕來幫忙。而且埋人的時候順便還要把鎧甲什麼的剝下來,這是軍隊的戰利品,順帶士兵也會發點小財,因為屍體上可能會攜帶一點財物。

    當然,也有沒法打掃戰場的情形,比如打贏之後勝利者必須馬上撤離或者繼續進攻,這個時候戰場就只能等著後邊來的軍隊打掃了,甚至也可能不打掃,所有的打掃工作都交給烏鴉野狗和大自然。

  • 3 # 楓滿Oo洛城

    冷兵器時代,大量屍體如果不及時處理,屍體腐爛後可能會爆發瘟疫,這樣就必須撤離攻打下的城池,造成大面積的無人區。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埋

    挖一個巨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屍體全部扔進去,然後拿土一蓋,萬事大吉。不過這些都是由一些戰俘、罪犯來做。這個方法後來演變成了連活人都一起埋了,就是所謂的坑殺,這種情形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戰國時期秦軍坑殺40萬趙軍,秦末秦軍又被項羽坑殺了20萬,都是著名的例子。這個方法應用之廣,從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白骨坑、萬人坑就能看得出來。比較著名的有長平之戰遺址(現山西高平市)、河南義馬白骨坑等。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真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二、燒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火葬,但當時的火葬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戰後用火焚燒的也大多是敵人的屍體,以示對敵人的一種侮辱。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可以看出來烈火焚屍對敵人的嘲諷效果是多麼的大。東漢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僧人習慣火葬的習俗也隨之傳入。民間信奉佛教的信徒也逐漸採取火葬的入殮形式。

    《三國志•程普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記載:普殺叛者數百人,皆使投火,即日病癘,百餘日卒。意思是程普平叛時剿滅叛軍數百人,把他們的屍體做焚燒處理,但是焚燒時可能燃燒不全,產生了毒氣,沾染上了疾病,幾百天后病逝。

    三、築京觀

    張岱《夜航船》 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夜航船是明朝散文家張岱編寫的類詞典的讀物,對了解古時的一些詞彙大有裨益)

    根據《夜航船》的說法翻譯成白話,京觀是把戰敗的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的兩旁,然後用土把這些屍體夯實,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軍功。所以又叫“骷髏臺”,是從掩埋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處理屍體的特殊方式。

    最早關於築京觀的記載是在《左傳》中,公元前597年,楚軍大勝晉軍,大臣潘黨建議把晉軍陣亡者築成“京觀”,卻遭到了楚莊王的反對,說是古代的聖王都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之人築為京觀,而這些陣亡的將士都是為國盡忠才死的,不能給他們築成京觀。

    大概在清朝時期,京觀才被廢止。

    四、古來白骨無人收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兵車行》

    雖說有著上述三種處理屍體的方式,但是客死他鄉,僅隨一抔黃土,連一個墳頭、一座墓碑都沒有才是大多數士兵的可憐歸宿。棄之荒野,由野獸分食,遇上這樣不以佔領地盤為目的的虎狼之師,真是不幸。更遑論他的家人了。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陳陶《隴西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下參觀過敦煌玉門關的小夥伴們,玉門關景區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素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