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調侃歷史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為人處世、人生韜略的著作中,《素書》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素書》原文6章,132句話共1360字,被歷代的隱士和謀士奉為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籍和成就大業的不二之南。

    《素書》的面世頗有神秘性,相傳這本書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隱士黃石公,他算到秦朝將亡,想物色一個優秀的人才來結束亂世,又恰好遇見了剛剛在博浪沙必殺秦始皇失敗的張良。黃石公先是把鞋子拋到橋下來考驗張良的耐心及胸懷,後又三次提前相會來考驗張良的氣度、誠心和勤奮,最後才把一卷書交給張良,並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隨後張良熟讀此書,運用其中的智慧幫助劉邦成就了帝業。司馬遷曾評價: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夫予書,亦可怪矣。

    而《素書》的再次出現則在晉朝,有盜墓者發掘張良墓,在玉枕中發現了這本書,上有字曰: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此後,此書才在世間流傳。

    張良作用此書中的法則與謀略,使劉邦在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多次化險為夷,以至於劉邦發出有名的感慨: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從劉邦的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素書》中的智慧。

    本書的真實作者,歷朝歷代都有爭議,但普遍認為黃石公不過是一位深通道家隱士的化名。至於書名,《素書》的“素”意為“樸素、簡單”的意思。明朝天啟年間對《素書》的開頭做了解釋:素者,符先天之脈,合玄元之體,在人則心,在事則為機,冥而無象,徽而難窺,秘密而不可測,筆之於書,天地之秘洩矣。

  • 2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我倒覺得,用謀聖形容張良,不大妥當。

    留侯這輩子計謀之卓越,恰恰不在於他聖,而是他跳出了貴族的出身,深入瞭解凡人的陰暗心理,並且因勢利導。

    他不跟你講聖人大道理,而是非常現實地跟你講利益,講出了一個西漢來。

    眾所周知,張良跟劉邦一見如故,互相熱愛。張良說自己的玩意跟別人說不通,跟劉邦卻一點就通,所以說劉邦是天授。

    然而劉邦的處事之道,是自市井之間摸爬滾打出來的。

    張良這輩子的風格,也是如此:極為現實。

    黃石公之類的故事不提,說張良自己的經歷。

    本來他爺爺和爸爸五世相韓,是貴族出身。但張良弟死不葬、舍財求刺客,就已走上了不歸路。即:放棄貴公子身份,去跟《刺客列傳》、《遊俠列傳》裡那些社會人一起搞事情了。

    雖然曹操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但張良的風格,其實更接近賈詡,甚至還有點吳用呢——當然比他倆強太多了,也高階多了,但張良的玩法,就是很社會的邊緣人玩法。

    張良謀刺秦始皇不成,我得提醒的是:那可能是中國史上規模最宏偉的謀刺。《刺客列傳》那幾個,謀刺的不過是韓相吳王秦王之流;張良當時已是布衣,謀刺已經稱帝的秦始皇,這格局已經大過燕太子丹了。

    始皇帝大搞通緝,張良能逃得性命,居然還能順便救了項伯這種殺人犯,說明張良本身已經是個黑幫遊俠、天才間諜、秦末的詹姆斯·邦德了。

    我很懷疑張良在逃亡期間,見識了太多的地痞流氓殺人犯,所以此後他對這路人的心理,很懂。

    此後他的計策,無一而不是跟利益與心理有關。

    比如,他勸劉邦:對方將領是個屠夫的兒子,商人容易用利益打動。你去哄他投降——哄完了,又說將領要投降,士兵不一定肯聽,不如趁他鬆懈時打他。

    這是商人和士兵的心理。

    勸劉邦放棄秦宮還軍霸上,跟項伯一起搞定鴻門宴的危局。親自留下來獻禮。

    這是項羽這個年輕人的心理。

    勸劉邦去搞定韓信英布彭越三大將。這是他識人之明。但看出英布和彭越可以收買驅策,那是瞭解了刑徒和流氓的心理。

    勸劉邦割地,讓諸侯匯合到垓下打項羽,是把握了亂世投機分子們的心理。

    跟劉邦說諸將急著要功勞,安撫他們,就得先封跟劉邦有仇的雍齒:這是他把握了草根諸將的心理。

    推薦商山四皓,幫襯著呂后哄住了劉邦,而且晚年杜門不出,是把握住了劉邦和呂后的心理。

    而張良最精彩的一段說法,是這樣的。

    酈生那老儒生腦子鏽了,勸劉邦立六國的後代為王,各國復興後,一定可以幫襯劉邦。劉邦就聽了。

    張良趕緊過來勸,說了一段千古名言,大意是:

    你現在兵力不夠強,就算立了六國之後,他們服你嗎?

    再者說,你手下那些人拋棄親戚和故鄉,跟你一起混,就是求一點利益。你現在把六國都封了人,拿什麼來封你的手下?誰還跟你?

    劉邦聽了,氣得東西也不吃了,大罵酈生,從此再不提裂土封貴族的事,把一切都留給了他的那些功臣。

    張良這段話,體現了他基本的思想:

    他很瞭解劉邦及他手下那些草根將軍,以及英布、彭越、屠夫之子、普通士兵的心理。他很直白地勸劉邦,用利益來繫結自己和諸將。他自己是貴族出身,但他不相信貴族血統的天然高貴。勸劉邦寧可拿利益去收買手下那些草根,別去立貴族。

    所以張良是個,能跳出自己階級侷限,瞭解普通人現實心理的人。他不把人當聖人,而把他們當做利益動物。這才是張良與劉邦一拍即合的所在。

    順便,張良的這個思想,也一直貫徹了劉邦的整個生涯。

    《史記》裡寫樊噲的戰績,有一串列表:

    “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監豐下,破之。復東定沛,破泗水守薛西。與司馬枿戰碭東,卻敵,斬首十五級,賜爵國大夫。常從,沛公擊章邯軍濮陽,攻城先登,斬首二十三級,賜爵列大夫。復常從,從攻城陽,先登。下戶牖,破李由軍,斬首十六級,賜上間爵。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

    很枯燥,但仔細想一想:這時劉邦不止沒稱帝、沒稱王,充其量就是個流浪軍閥。而樊噲的戰績資料,歷歷在目,可見是功勞簿記得清楚,用來封賞的。

    西漢開國,就靠這點賞罰分明,讓販夫走卒、車伕屠夫,都積累功勞,成了西漢開國元勳:這就是張良和劉邦一直堅持的:不看血統,看實績。

    劉邦自己吹說自己善於用人,而用人說到底,無非是崗位安排、許可權給予,以及賞罰罷了。

    劉邦逝世近半個世紀後,竇太后去跟漢景帝唸叨,要他封皇后的大哥王信為侯,太尉周亞夫——他爸爸周勃是個織簾子奏哀樂為生的,跟著劉邦封到絳侯與宰相,還平定了呂后親戚鬧的亂子;周亞夫自己本無繼承權,是靠著戰功封的侯——就義正辭嚴,搬出了劉邦當年的訓誡:

    “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若違反此約,天下共擊之。”

    這個非有功不得侯,說白了,就是張良一直跟劉邦灌輸的現實主義思想:

    別看六國之後的貴族血統,看實在的功勞!

    地要留著封有功之人,不能亂封!

    所以後來漢文帝還說李廣“你遇到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西漢所以能靠一群草根開國,就是靠劉邦這股子不看血統看成績的實打實精神;而這股子要給手下實打實利益的勁頭,恰好是張良堅定地灌輸給劉邦的。

    張良從不把誰當聖人,自己也不當聖人,“你手下都不是聖人,所以別給他們畫大餅,紮紮實實給他們漲工資!”——這份現實,恰好是他最聰明的地方。

  • 3 # 榴蓮暈倒

    張良,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是南韓相,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為什麼有人說《素書》成就了張良呢?

    傳說張良在刺殺秦王失敗後,逃到下邳,遇到黃石公,黃石公考驗了張良數次,後來把《太公兵法》傳給了張良。

    根據宋朝的張商英的所著《素書》原序,《太公兵法》應該是後人杜撰的,黃石公傳授給張良應該是《素書》一書。《素書》原序開篇寫到: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嗚呼!其慎重如此。

    以上一段,指明瞭《素書》是盜墓賊在張良墓中找到的,古人一般會用自己的心愛之物陪葬,所以可以推斷《素書》極有可能是張良生前心愛之物。

    《素書》原序還提到:

    《書》曰:“陰計外洩者敗。”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嘗勸高帝侯雍齒矣;《書》曰:“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矣。

    張良把書中的教言應用到了現實中,《素書》上說:“陰謀詭計外洩者要失敗。”張良採用這一謀略,曾勸漢高祖封韓信為王。《素書》上說:“人家有小怨恨不赦免,那麼大怨恨一定產生。”張良採這一謀略,勸漢高祖封賞了雍齒為侯,《素書》上說:“禁絕嗜好和貪慾,來去麻煩(使自己免受連累)。”張良採用了一策略,跟隨赤松子遊賞天下去了。

    由此可見,張良的不少建議都是採取了《素書》上的教言。

    所以有人說《素書》成就了張良。

  • 4 # 泰山幫主

    如果我們的每個人,特別是各級官員,先富起來的富豪能認真從《素書》中吸收一些正面的內容,並一落實於行動,我們的社會將更加和諧,中國的力量將更加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去說新車最好單車單人跑1000KM才算過了磨合期,現在的新車還需要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