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無創意

    半部《論語》治天下。

    理解文言文必須首先要得其神,而其神不在字元中,是文章的整體,如同中醫。

    回憶一下,初中學《論語》時,那句人人皆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無論是讀書時老師教的,還是大多《論語》的註釋,甚至百度一下,百度百科都把這句話譯為:“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來,現在拋開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知識。再來看看“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有沒有哪裡不對?「學過的內容我常去溫習」這件事有什麼可愉快的?

    我們的教育,有時會讓我們越來越遠離事物的本質。

    劉瑜在《觀念的水位》書中這樣說道:

    愚蠢常常不是因為智力不及,而是選擇不去運用智力。也許因為利益,也許因為懦弱,也許因為“溫暖的合群”,或者乾脆因為懶惰,一些人選擇荒廢甚至遮蔽智力。論語的第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劈頭蓋腦的三句話,彷彿好無道理,又好無來由,憑什麼成為中文第一書的開頭?

    這三句話只是一句話,這是一個整體,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概括。是大綱和框架。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首先,這“學”前面就少了一個主語。不解決這個“學”前面缺少的主語,是不可能明白《論語》的。

    誰學?

    上面提到“學”前面就少了一個主語。主語就在這句子裡,就是“君子”。

    何謂“君子”?“君子”就是要成為“君”的人。

    “君子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君”。

    何謂“君”?“君”就是“聖人”。

    進入《論語》之旅的前提就是,要立志成為“聖人”。

    當你開啟《論語》,當你要學《論語》,你首要明白的是,你最終要透過《論語》而成為“君”,成為“聖人”。如果沒有這個理想,那就沒必要看什麼《論語》。

    整部《論語》,整個儒家學說,就是講述如何從“君子”“學而”成“君”、也就成“聖人”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才有所謂“學”的問題。

    什麼是學?

    “學”的主語解決了,那“學”的賓語是什麼?也就是說,“君子”要學什麼才能成就“聖人”?

    千古以來,基本所有的解釋都把這“學”當成各種一般技能、學問的學習了。

    《論語》歸根結底是探討儒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成“聖人”。因此這裡的“學”不是一般教育意義上的,而是:“聞道”、“見道”、“學道”,“學”後面的賓語只能是成“聖人”之道。

    怎麼學?

    一、聽。“學”,首先是“聞道”,不聞無以學。

    二、看。“見道”,所謂眼見為實,不能光聽別人說這行業有前途,就盲目投資。把這一切都見到,看明白了,才可以去“學”,這樣才有信心,才有目標。

    三、對照。“學”,不是一個人的瞎修盲練。和“學”同源的是“校”,也就是“效”,就是“效法”。

    四、校對。“學”和“效”不是固定不變、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地“校對”。就像一塊表,按報時調好後,並不是一勞永逸,而是要不斷地“校對”,表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儒家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的。“校對”,就不光光是“對照”“聖人”理論,而是必須針對現實,脫離了現實,就無所謂“校對”,也無所謂“學”了。

    “學”字的完整意義

    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只有這,才勉強稱得上“學”。

    問:誰學?答:君子

    問:學什麼?答:成“聖人”之道。

    問:學了能成什麼?答:“聖人”。

  • 2 # 梅香小榭

    《論語》,讀音為“lúnyǔ”,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合集,被稱為“中國第一書”。《論語》被稱為孔學的“聖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元典之一,西方人對於孔子的認識,也主要來自於《論語》。南宋朱熹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結集而成為“四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自《論語》開始,孔子賦予了“君子”一詞道德品質的屬性,給君子設定了忠誠、守信、仁愛、堅定等理想化人格,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了107次,成為兩千多年來所有讀書人對自身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

    另外,出自《論語》的成語有一百多條,如見賢思齊、巧言令色、安貧樂道、和而不同、因材施教、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文質彬彬、戰戰兢兢、任重道遠、後生可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成語語言凝鍊,寓意深遠,兩千多年來膾炙人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顆璀璨明珠。

    《論語》推崇的德治,是孔子倡導的一種道德規範,被中國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德治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身作則,注意修身與勤政;二是要重視對人民的道德教化,“德主刑鋪”。德治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至今仍有其現實、積極的意義!

    以上是我讀《論語》的幾點淺見,請大家指正。

  • 3 # 劉石球16

    孔子的論語何為論語?論語,儒家基本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其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書中借記述孔子的言行來發揚和傳播孔子儒家學派的思想學說。論語傳至西漢時,有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三種,後經東漢鄭玄編訂,成今天的論語。論語包含的思想極為豐富。仁的思想是論語積極因素中的精華,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是論語中第二個重要的理念。論語重視禮儀的作用。克己復禮。孔子提出求真,求善,講究寬容,和堅持正氣等,對我們做人做事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大,是傳播儒家思想的經典教材。更是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的資料。

  • 4 # 行雲流水88029

    查了一下,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曰:“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漢書》也提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於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也就是說,《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間的言語記錄下來編纂成書,其實並沒有特別難懂的意思。

  • 5 # 品天下好書

    何為《論語》?我們先來說說它的成書經過:

    其實對《論語》成書經過有著頗多的爭議,在漢唐學者眼裡《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的。其中《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相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我的猜想是,孔子的各個弟子將其孔子的話語記錄下來,然後進行彙總編纂。故謂之《論語》。

    當然清代學者崔述對《論語》成書經過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有差異;前十篇孔子回答哀公、定公的問題時,文中記錄的是“孔子對曰”。回答大夫時則用“子曰”。但是在後十篇中回答大夫卻用的是“孔子對曰”。所以懷疑前十篇是有子、曾子門人所記載。後十篇卻由後人記載。因此在這裡因受學問限制,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暫且將其作為疑問。

    《論語》的篇章結構

    現在的《論語》版本都是二十篇的,每篇的名字是由第一句話擷取兩三個字作為篇名,如“學而”、“述而”等等。每篇下面都有小節,全書共有511小節(當然版本不同,小節數量也有所不同)。

    西漢時期的《論語》共有三個版本,分別為《魯論語》20篇;《古文論語》21篇;《齊論語》22篇。在西漢以後各類學者開始給《論語》進行註譯,作者上千,註譯的《論語》多達3000種。

    以當代人的眼光看,《論語》也許已經過時。但其內容涉及非常的廣泛,以教育為主,涉及歷史、社會、哲學、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等。所以如今的《論語》並不過時。

    《論語》的主要思想:

    《論語》主要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仁”、“禮”兩個方面。

    在整部《論語》中涉及“仁”有58章,“仁”字出現了105次。因此《論語》是以民本為出發點。同時又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等。

    孔子因為處於禮樂崩壞的時代中,因此把文明社會的制度理想和倫理道德規範寄託於“禮”。

    仁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精神具體化,禮是貫徹具體實施和目的。

    總結一下吧:

    《論語》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光芒四射。在當我們批判《論語》、批判孔子、批判儒家的時候,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在鸚鵡學舌,我希望各位在批判之前一定要去深入的瞭解批判物件……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論語》的意思是“論"述龍的傳人傳的“龍(五口吾)語”言系統,是中國古代的馬克思主義系統的科學方法問答大全,是當今建設科學社會主義的可操作的系統的具體的科學方法問答總彙,是現在學習實踐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非常需要的可操作方法、及時雨、語,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破譯總結原始科學社會文化的“絕學”《論語》後體會到:她是中國古代的馬克思主義,即原始科學社會的理論、經驗、方法及其失敗的教訓,正是祖先為後來(我們今天)的科學社會提供的方法大全文獻。她雄辯地證明了馬克思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理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對的,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正確的,科學社會主義在原始社會建成過,現在正在建設顯現中,將來也一定能建成!今天遇到的無序、造假、詐騙和貪汙腐化等犯罪的所有問題都能在《論語》中找到可操作的解決方法答案。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破譯不了《論語》,作出為其統治的種種曲解的原因: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及實踐不同。在今天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中能夠徹底破譯她,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和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及社會實踐。

    《論語》不是雜亂無章的語錄,而是系統的應用數學、科學的文化、龍的傳人傳的龍,其篇章序數是代數相乘,代表問題,“子曰”等內容是得數,代表答案方法。 詳見《論語》的正確解釋版本 拙著《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現在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學習《論語》正確的方法,對於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和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非常需要,意義重大:

    因為,只有在不同時間、地點重複(三次以上)實驗出同一結果,才是偉大的有效的科學成果、真理 。古代、近現代、當代的中國和世界社會實踐實驗證明了中國當代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如上指導思想及方法是科學的真理,我們要儘快學習運用好她,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績和生活快樂。

  • 7 # 閒看秋風999

    《論語》為什麼叫“論語”呢?什麼時候開始稱《論語》的呢?

    其實《論語》這個名字是後來才有的。而這個名稱的使用,開始於漢朝以後。

    兩漢時期,《論語》一書或者單稱為《論》,如《隸釋》卷八載《衡方碑》文:“仲尼既沒,諸子綴《論》”,《論》即指《論語》;

    或單稱為《語》,如《後漢書邳彤傳》引《論語》原文,謂“《語》曰,一言可以興邦”;

    或別稱為《傳》,如《漢書·揚雄傳贊》:“《傳》莫大於《論語》”;或別稱為《記》,如《後漢書·趙諮傳》引《論語》原文,謂“《記》曰:……喪與其易也甯戚”:

    或詳稱為《論語說》,如《漢書·郊祀志下》引《論語》原文,謂“《論語說》曰:子不語怪、神”。

    《論語》之稱為《論語》,大概開始於弟子撰集之時,其所以簡稱為《論》或《語》,不過是因為行文的便利,至於別稱為《傳》或《記》,則可能是因為古代《論語》簡策的長度較短於經的緣故。

    《漢書·藝文志》雲:“《論語》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出孔子壁中,兩《子張》”)。《齊》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多《問王》、《知道》”)。《魯》二十篇。”

    這就是說,《論語》在漢代就有三種:一曰《古論》,二曰《齊論》,三曰《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這是《魯論》所沒有的。

    因此,《齊論》有二十二篇,《魯論》只有二十篇。《古論》也沒有這兩篇,但把《堯曰》篇“子張問於孔子”以下語句獨立成章,所以有兩篇《子張》,比《魯論》多了一篇,共二十一篇。

    魏何晏《論語集解》序說:“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

    現在的流行本《論語》就是張禹的本子,它基本上是依據《魯論》並參考《齊論》編成的混合本。

  • 8 # 愛歷史張老師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時期魯華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中國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所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圖一:孔子

    《論語》,由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纂,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在戰國初期成書。

    《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

    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其繼承者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核心精神是仁。

    圖二:《論語》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含:①倡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②勸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的觀念表現為各種道德行為: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等等。 《論語》中、今天仍然經常被人們提及,深深影響著華人的言論、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政治、教育、修養。

    《論語》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政府轉。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論語》中有很多關於教育的語錄,至今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指導價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若不加思考,學得越多,可能受矇蔽越深。只有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才能明辨真偽,然後去偽存真,為己所用。

    最明智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引導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樂學”。“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當今華人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要引導孩子形成自覺而快樂的學習行為和心理,這是最理想的成長。

    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啟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可能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開展“啟發式”教學的最早言論。

    在自我修養和成長方面,《論語》概括得十分深刻、十分透徹。

    圖三:《論語》名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論語》中有最嚴格的自我教養的言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他領會了其老師思想之精髓,一生盡心盡力做事,將每一件事能做得圓滿,做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真誠地對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時溫習、領會老師所授的知識,使其能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論語》不僅內容豐富、內涵博大,而且語言精煉、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最後,提醒一點:《論語》的讀音,在這裡“論”讀第二聲,[ lún yǔ ]

    祝各位天天快樂!

    我是:岳飛的飛。

  • 9 # 陳廣逵

    “論”字有兩個讀音,lún和lùn。表示倫次、編排的意義時讀lún。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記載、儲存、提供並初步整理的,由再傳弟子新增的,記錄孔子與部分弟子言行及個別學習內容的“片段”式散文集。

    這部散文集雖然編次並不嚴謹,但二十篇的內容相對還是有側重的,並且還是有一定次序的。“論語”的“論”取“lún”音正是表示這是一部按一定次序合編的語言記錄的意思。當然《論語》不單單記言,還記了事,只是命名忽略記事而已。

    《論語》各篇篇名不是中心內容的概括,僅是取開頭的兩個字或三個字作為篇名,以便稱呼而已。如第一篇開頭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故名《學而》篇;第十五篇開頭一句話是“衛靈公問陳於孔子”,故名《衛靈公》。

    篇下分章,章往往是一個語段。如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的章短,只有一句話,如“君子不器”;有的章比較長,已發展為一篇文章,如《先進》第24章。

    朱熹《論語集註》把全書分四百九十九章。

    《論語》每章的內容都是獨立的,章與章之間不一定有聯絡。每篇由若干章構成,不一定有明確的中心,僅僅是編在一起而已。個別人認為,《論語》篇章編排是“匠心獨運”,我認為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從重複出現的內容看,《論語》編輯得很馬虎,是大致歸類的產物。把《論語》的整理者看成了神仙一類的人,把不是一朝一夕的語錄片斷連起來解讀過於牽強。

    但是,《論語》有的篇大致有所側重。朱熹《論語集註》就指出:《學而》“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八佾》“皆論禮樂之事”;《公冶長》“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述而》“多記聖人謙己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先進》“多評弟子賢否”;《子張》“皆記弟子之言,而子夏為多,子貢次之”。

  • 10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論語》是“論”說(“言”)“吾”龍(五)的傳人傳的文化“語”言體系,也就是“龍語”的意思

    因為 ,《論語》的意思是“論”說(“言”)“吾”龍(五)的傳人傳的文化“語”言體系,不是人們隨"口"亂說的話的意思 ,《論語》也就是“龍語”的意思。這就是“論語”與“龍語”發音相近的來歷。

    《論語》編排非常嚴謹,不是以往誤解的《論語》是雜亂無章的“談話語錄"。詳見《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棟別墅和大平層,哪一種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