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兒童如何分享玩具
一、講道理、擺事實
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明白別人的所有權和自己的所有權是一樣的。自己的物品不許別人動,那麼別人的物品自己也不應該去動,因此搶別人的玩具也是不對的。
二、家長以身作則
家裡好的食品大家分享,讓孩子學會先人後己,當孩子這樣做時,給予孩子表揚,強化孩子的這個行為,將這個行為固定下來。當孩子將他的食物給你或你的家人分享,你們一定要接受,而不要邊讚美邊拒絕(如果你拒絕了,幾次以後,孩子會認為這是個形勢,你並不會吃。如果某個時候你真吃了,孩子就會接受不了而哭鬧或大發脾氣
三、創造分享的機會
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觸,要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屬於你的,小朋友玩後會給你或者你們交換玩具,你不是就多玩一種玩具了嗎?這樣小朋友就喜歡和你玩。因此孩子就學會了如何利用玩具和小朋友進行交往,也初步的學習了人際交往的技巧。不要給孩子灌輸“這玩具很貴,不要讓別的小朋友玩”這種話。
四、正確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還是很自私,不願意將自己的玩具或食品和大家分享,你可以採取這樣的辦法:買來孩子非常喜歡的食品當著孩子的面,告訴他:“這種食品是我喜歡吃的,只能我自己吃,因為寶寶就是這樣做的。”當孩子享受不到美味時,他就會明白自己原來做得不對。當然對於孩子特別喜歡的玩具也應該允許孩子暫時保護,不能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分享。
五、改變傳統教育模式
1、認為孩子“不分享”等同與“自私”。老一輩常常習慣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他們認為孩子不能太自私,獨佔是一種不良的性格習慣。 第二,認為孩子不分享,是家長教育出問題。部分家長有時是礙於面子,擔心別人會質疑他們的教育,因為自己教出的孩子那麼自私,那是臉上掛不住的事情。 所以基於以上情況,有些父母勸說不成,還喜歡用“羞辱”、“嘲諷”的語氣,迫使孩子分享。 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強迫”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迴應他:“跟小朋友分享一下”;當孩子不答應時,媽媽可能會批評孩子:“別那麼自私,你剛才也玩了娜娜的布娃娃……”透過給孩子產生“羞恥感”,迫使孩子分享;倘若發生玩具爭搶,他的媽媽或許還會幫著別的小孩,強迫孩子放手分享玩具。因為在這些強迫孩子分享的父母眼裡,“不分享”等同於“自私”,養出自私孩子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等。 結果:孩子被強迫很難受,覺得不被父母尊重,自信受挫,親子關係也受到負面影響——“爸媽似乎更愛別人”。
2、尊重孩子的“物權” 近十多年,年輕的父母會更多地尊重孩子,他們覺得孩子擁有自己玩具的所有權——“孩子的玩具孩子做主,是否分享,由孩子自己說了算”。 所以,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尊重”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迴應:“我尊重孩子,你們問他就行。他同意,大家就能玩;他不同意,大家就別搶,因為我始終站在孩子那邊……” 結果:在這樣的觀念下,孩子們的自信和自尊普遍比較好,但是,可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也不利於孩子培養合作意識。現在:既尊重孩子的權利,也重視培養孩子合作的意識 世界正在慢慢步入AI人工智慧大環境,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皆呼籲——未來“合作型”的孩子會更出色,而不是過於“自我”的孩子。
創新大師湯姆·凱利(Tom Kelley)說,合作者,是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之一。
1、與玩伴分享和玩耍,是孩子心智成長所需 父母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們會長大。一般來說,3,4歲前的孩子處於“獨自遊戲”階段,這時孩子一個人抱著自己的心愛玩具從早玩到晚或跟家人玩,完全沒問題;但當孩子們5,6歲後,會轉向“合作遊戲”階段,這年齡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交友的需求,需要更多地與人玩耍和互動。這時,一個總是時刻護著自己玩具的孩子,一定會遇到小朋友的排擠和嫌棄,因為沒孩子願意跟你玩。相比之下,如果這個孩子樂意分享,跟孩子們一起玩,那麼他便能獲得更多的小玩伴和友誼,未來也會收穫更多的人際正反饋。 上面的紅衣小男孩,如果他的媽媽這樣引導:“這是你的玩具,媽媽尊重你,因為你有是否分享的權利;但是,如果你想跟別人玩,並且希望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那麼媽媽建議你跟小朋友一起玩;致於如何玩,你可以跟小朋友制定遊戲規則,比如當機器人玩具走了一米,就到輪到下一位小朋友玩……”
2、有“合作意識”的孩子,長大更容易適應社會 記得美國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做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那些在一個組織中最成功的人的特質和最失敗的人的特質,他們皆是“分享者”,但前一種跟後一種又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是既會利人又會利己,後者是隻會利人不會利己。簡言之,就是既重視自己,又樂於合作的人,會更有優勢。迴歸到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是否要分享玩具這個問題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權利,又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意識。 父母尊重孩子,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孩子也因為父母的尊重而愉悅,還有助於親子關係的親密;父母鼓勵孩子有合作意識,這是一種小朋友相互交往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他們將懂得如何跟人玩耍獲得更多的友誼和良好關係,這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有積極而正面的影響。 某天在廣場上看到一位爸爸的做法,覺得很不錯。他家的小男孩帶著玩具泡泡槍在玩耍,旁邊有其他小朋友圍了過去,嚷嚷說“能不能讓我按一按”,“能不能讓我玩一下”。 小男孩很不情願:“旁邊商場有賣,你們可以讓爸爸媽媽帶去買一個!” 這時小男孩的爸爸說:“跟小朋友一起玩,玩耍點子能放大很多倍哦!” 這時小男孩想了想,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玩具,說:“我們來玩一個玩具大集合的遊戲吧,大家把所有玩具都拿出來,全部小朋友排好隊輪著玩,玩完的排到隊伍的後面……這樣我們所有人都能把所有玩具玩一遍了!” 全部小朋友都說“好”,最終大家都玩得很高興。 “魚不能離水,雁不能離群”,“合作型”的孩子,未來或許更幸運
如何教育兒童如何分享玩具
一、講道理、擺事實
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明白別人的所有權和自己的所有權是一樣的。自己的物品不許別人動,那麼別人的物品自己也不應該去動,因此搶別人的玩具也是不對的。
二、家長以身作則
家裡好的食品大家分享,讓孩子學會先人後己,當孩子這樣做時,給予孩子表揚,強化孩子的這個行為,將這個行為固定下來。當孩子將他的食物給你或你的家人分享,你們一定要接受,而不要邊讚美邊拒絕(如果你拒絕了,幾次以後,孩子會認為這是個形勢,你並不會吃。如果某個時候你真吃了,孩子就會接受不了而哭鬧或大發脾氣
三、創造分享的機會
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觸,要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屬於你的,小朋友玩後會給你或者你們交換玩具,你不是就多玩一種玩具了嗎?這樣小朋友就喜歡和你玩。因此孩子就學會了如何利用玩具和小朋友進行交往,也初步的學習了人際交往的技巧。不要給孩子灌輸“這玩具很貴,不要讓別的小朋友玩”這種話。
四、正確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還是很自私,不願意將自己的玩具或食品和大家分享,你可以採取這樣的辦法:買來孩子非常喜歡的食品當著孩子的面,告訴他:“這種食品是我喜歡吃的,只能我自己吃,因為寶寶就是這樣做的。”當孩子享受不到美味時,他就會明白自己原來做得不對。當然對於孩子特別喜歡的玩具也應該允許孩子暫時保護,不能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分享。
五、改變傳統教育模式
1、認為孩子“不分享”等同與“自私”。老一輩常常習慣強迫孩子分享,比如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他們認為孩子不能太自私,獨佔是一種不良的性格習慣。 第二,認為孩子不分享,是家長教育出問題。部分家長有時是礙於面子,擔心別人會質疑他們的教育,因為自己教出的孩子那麼自私,那是臉上掛不住的事情。 所以基於以上情況,有些父母勸說不成,還喜歡用“羞辱”、“嘲諷”的語氣,迫使孩子分享。 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強迫”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迴應他:“跟小朋友分享一下”;當孩子不答應時,媽媽可能會批評孩子:“別那麼自私,你剛才也玩了娜娜的布娃娃……”透過給孩子產生“羞恥感”,迫使孩子分享;倘若發生玩具爭搶,他的媽媽或許還會幫著別的小孩,強迫孩子放手分享玩具。因為在這些強迫孩子分享的父母眼裡,“不分享”等同於“自私”,養出自私孩子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等。 結果:孩子被強迫很難受,覺得不被父母尊重,自信受挫,親子關係也受到負面影響——“爸媽似乎更愛別人”。
2、尊重孩子的“物權” 近十多年,年輕的父母會更多地尊重孩子,他們覺得孩子擁有自己玩具的所有權——“孩子的玩具孩子做主,是否分享,由孩子自己說了算”。 所以,如果上面的紅衣小男孩生活在這種“尊重”的家庭氛圍下,他的媽媽或許會這樣迴應:“我尊重孩子,你們問他就行。他同意,大家就能玩;他不同意,大家就別搶,因為我始終站在孩子那邊……” 結果:在這樣的觀念下,孩子們的自信和自尊普遍比較好,但是,可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也不利於孩子培養合作意識。現在:既尊重孩子的權利,也重視培養孩子合作的意識 世界正在慢慢步入AI人工智慧大環境,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皆呼籲——未來“合作型”的孩子會更出色,而不是過於“自我”的孩子。
創新大師湯姆·凱利(Tom Kelley)說,合作者,是決定未來的十種人之一。
1、與玩伴分享和玩耍,是孩子心智成長所需 父母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們會長大。一般來說,3,4歲前的孩子處於“獨自遊戲”階段,這時孩子一個人抱著自己的心愛玩具從早玩到晚或跟家人玩,完全沒問題;但當孩子們5,6歲後,會轉向“合作遊戲”階段,這年齡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交友的需求,需要更多地與人玩耍和互動。這時,一個總是時刻護著自己玩具的孩子,一定會遇到小朋友的排擠和嫌棄,因為沒孩子願意跟你玩。相比之下,如果這個孩子樂意分享,跟孩子們一起玩,那麼他便能獲得更多的小玩伴和友誼,未來也會收穫更多的人際正反饋。 上面的紅衣小男孩,如果他的媽媽這樣引導:“這是你的玩具,媽媽尊重你,因為你有是否分享的權利;但是,如果你想跟別人玩,並且希望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那麼媽媽建議你跟小朋友一起玩;致於如何玩,你可以跟小朋友制定遊戲規則,比如當機器人玩具走了一米,就到輪到下一位小朋友玩……”
2、有“合作意識”的孩子,長大更容易適應社會 記得美國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做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那些在一個組織中最成功的人的特質和最失敗的人的特質,他們皆是“分享者”,但前一種跟後一種又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是既會利人又會利己,後者是隻會利人不會利己。簡言之,就是既重視自己,又樂於合作的人,會更有優勢。迴歸到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是否要分享玩具這個問題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權利,又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意識。 父母尊重孩子,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孩子也因為父母的尊重而愉悅,還有助於親子關係的親密;父母鼓勵孩子有合作意識,這是一種小朋友相互交往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他們將懂得如何跟人玩耍獲得更多的友誼和良好關係,這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有積極而正面的影響。 某天在廣場上看到一位爸爸的做法,覺得很不錯。他家的小男孩帶著玩具泡泡槍在玩耍,旁邊有其他小朋友圍了過去,嚷嚷說“能不能讓我按一按”,“能不能讓我玩一下”。 小男孩很不情願:“旁邊商場有賣,你們可以讓爸爸媽媽帶去買一個!” 這時小男孩的爸爸說:“跟小朋友一起玩,玩耍點子能放大很多倍哦!” 這時小男孩想了想,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玩具,說:“我們來玩一個玩具大集合的遊戲吧,大家把所有玩具都拿出來,全部小朋友排好隊輪著玩,玩完的排到隊伍的後面……這樣我們所有人都能把所有玩具玩一遍了!” 全部小朋友都說“好”,最終大家都玩得很高興。 “魚不能離水,雁不能離群”,“合作型”的孩子,未來或許更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