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一聲笑桑田
-
2 # 最強五對輪之翼
對於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在歐洲不同地方的人,是不一樣的,不能說歐洲人都很懶或者都很勤奮,這樣說很不客觀。
一般地理上可以把歐洲分成北歐、西歐、南歐和東歐,不同的國家,人們懶惰與否真的是不一樣的。
首先,南歐人確實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懶更喜歡享樂。
相對的,他們的經濟更差, 更不上進,典型代表就是當年歐債危機鬧得最兇的“歐豬五國”,五個國家裡有四個是南歐國家,分別是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
北歐留學時,見過幾個西班牙同學,平時看不見幾個正經上學的,感覺他們天天就是玩玩玩,懶得上課。
一次,碰見一個西班牙女生說:“哎呀,我都兩個月沒看書了,我很擔心期末啊。”轉過頭去就去參加party了。
還有個西班牙妹子,白天啥也不幹就睡覺,一到晚上十點就開始梳妝打扮,據說她到了學校不到一個月,已經把周圍的西班牙人睡了一個遍。
年輕人都這個樣子,這個國家能蒸蒸日上就見鬼了。
相反的,北歐人和西歐人,包括法華人,德華人,芬蘭人等等,很多年輕人都很聰明勤奮,以上進為榮,懶惰為恥。
班上的德國同學,能指出教授上課時的錯誤。更驚訝的是,本以為浪漫懶散的法華人,卻都很嚴謹紮實,理論水平極高。
見過幾個法國同學,不管課程多深,多麼難的高等數學,都難不倒他們。有時我們有不會的題目,向法國同學請教,只見他們很淡定地掃了一眼,說:“這樣。。。再這樣。。。這不就解決了。”當時真的感覺到被一股學霸氣場碾壓啊。
從這些國家的年輕人身上,你就看到了為什麼他們的國家即發達又富裕。
所以,說現在的歐洲人都很懶是不對的,要看是什麼樣的人,即便同一個國家,有的人懶惰,有的人也在努力拼搏。
-
3 # 蒙歌先生
題主舉的例子太沒有代表性,很多年前大家還在玩人人網的時候,產品經理開發了樹洞功能,裡面大多數都是同一棟樓的住在高層的女生吐槽住在低樓層的女生為什麼要坐電梯?往往在爭論到底是5層及以下不準坐電梯,還是留層及以下不準坐電梯的問題?實在沒有討論性。
那麼問題來了,歐洲人懶麼?
這個問題需要對比,其實我們在自己的國家是非常有趣的,往往北京街頭問一個賣7塊錢一個煎餅果子的大媽,你前去問問她的家庭情況,她會告訴你她在北京有五套房。有一次我滴滴打車,結果打車到了一輛BMW 5系,我上車了,實在好奇,忍不住就問了開車的大哥,我說:大叔,您這開著BMW5 Series出來拉活兒,油錢能掙回來麼,多一腳油門估計還得賠錢。大叔操著一口京片子說:嗨,我這不也是沒辦法,家裡拆遷好幾套房,兒女望京工作,中層,錢也基本花不完,我在家閒著,被老婆罵。好吃懶做不勞動。
我們國家就是這樣一個崇尚勞動的國度,即使你很有錢,但是如果你沒在勞動,那麼大家都會鄙視你,看不起你。因為,不勞動是可恥的,因此就出現了這些開寶馬拉滴滴的大叔,不差錢出來賣煎餅果子的大媽。但是,在其他國家不是這樣的,大多數國家是不儲蓄的,譬如美國、非洲、等等國家,非洲流行發週薪,就是每個月禮拜五發工資,把這個月的薪水發給大家,於是這些人拿到薪水,喝個大酒,消遣娛樂全部花掉,往往延續整個週末,甚至到週一,然後再來工作。在美國也是這樣,大家沒有儲蓄的習慣,花掉了再掙。
而中國,正是因為大家崇尚勞動,喜歡儲蓄,因此,市場上勞動力的供需關係往往是供大於求的,勞動力的數量太多了,連家底幾千萬的拆遷大媽都要來搶一個小時十幾塊的鐘點工的工作。這也是我們國家勞動力便宜的原因。那麼這些事情和懶掛鉤麼,不掛鉤的,傳統和習慣而已。
回覆列表
在咱們華人眼裡,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悠閒地讓人感覺他們是懶。
在日常生活中,喝咖啡(或酒,包括葡萄酒和洋酒)、閱讀、曬太陽、藝術欣賞這幾件事就佔去了一天中相當一部分時間。每天八點以後,人們開始上班。一杯咖啡一個牛角麵包也就解決了早飯。到了十一點,基本上就餓了。在這時,歐洲大街小巷的咖啡館、小酒館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幾乎是人滿為患。這些人或者讀書看報,或者聊天閒談,一邊喝著咖啡提神(在德國可能是啤酒了呵呵),一邊吃著簡餐(薯條、漢堡、三明治、披薩等)充飢。下午一兩點的時候,基本上又回到工作崗位。到了下午四五點(希臘甚至是不到四點,好沒天理啊),人們陸續下班。或者回家或者直接趕赴朋友之約。到了晚上7、8點,是歐洲人吃晚飯的時間。西方世界是最重視晚餐的,而東方人比較重視早餐。在比較正式的餐館吃完了按照程式法上來的開胃酒、湯、沙拉、肉類、甜點等。人們或者找一個咖啡館、酒吧(也可以是跳舞的那種)繼續閒聊,或者去電影院、歌劇院欣賞歌劇。以巴黎為例,辦一張電影卡,可以以比較便宜的價格盡情欣賞該影院(往往是連鎖的)的各種電影。午夜過後,人們才陸陸續續回家睡覺,準備第二天的工作。以法國為例,週五晚上是最為放鬆狂歡的時刻,被稱為“火熱瘋狂的週五之夜”。
歐洲的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也比較豐富,他們也僅僅是在提交論文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到圖書館突擊學習。嘻嘻,這點其實中外都差不多。而圖書館往往沒有供暖裝置,這些學生寫一會兒論文,看一會兒書,就出去曬太陽,喝咖啡,躺在草坪上閒聊看書。一會兒也就睡著了。
歐洲的假期除了週末,也就是復活節假期和聖誕節假期比較長,為期半個月。其他的就是國慶日、紀念聖徒的節日等等。歐洲的商場,在週末是極少營業的,這與我們是截然相反的。在節日期間,商鋪關門,人們都出去旅遊,平日熱鬧的社群就會冷清下來,那個時候上街找點吃的都找不到。歐洲人是非常重視自己休假的權利的。2016年歐洲盃期間,筆者曾有幸趕上法華人在巴黎舉行的抗議奧朗德政府增加工時的大罷工。在開闢為觀賽區的戰神廣場上,當大螢幕出現奧朗德的畫面時,全體觀賽的法華人發出震耳欲聾的噓聲,並齊刷刷地豎起中指。額,這也太不尊重國家領導人了,嘻嘻。
以巴黎為例,巴黎新凱旋門附近的CBD,也是高樓林立,很多年輕人到那裡去上班。但是歐洲也有部分年輕人,就是半年打工,半年遊玩。三五成群揹著大背囊坐著廉價航班四處遊蕩。提前在booking.com 上預定上比較便宜的民宿或旅館。餓的時候也就是靠披薩、三明治或者土耳其的Kebab(其實挺難吃的)充飢。依靠這些手段,旅行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歐洲不僅可以申根簽證,遊覽很多國家,而且歷史文化光輝燦爛。這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而咱們中國遊客很多時候是分不太清西方各個國家的人種的,而華人又往往出現在商場和旅遊景點,因此就誤以為歐洲人不用上班就是旅遊購物喝咖啡。
歐洲人的能夠保持這種生活方式是有很大的現實依仗的。首先,歐元比較值錢。比如在物價相對較低的希臘。一家三五口人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也就五六百歐。一大盒1-2升的牛奶也就兩歐元左右。成年男性在希臘吃一頓飽飯也就10歐左右。當然希臘的工資水平是歐洲範圍內比較低的。但是工資和物價往往是水漲船高的。在希臘,如果月工資能夠達到1000歐以上,就可以活得比較瀟灑了。其次,教育、醫療所需要的開支較少。筆者在留學期間,大學教務處給我了一個小本本,憑此可以去公立醫院免費就醫。當然有些藥物是要花錢的。最後,歐洲特有的地理地貌,為歐洲人閒適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度假勝地。冬天可以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希臘的特爾斐地區也有滑雪勝地,等等),夏天可以去地中海邊曬太陽玩水。尤其是希臘愛琴海上的諸多島嶼,真是太適合夏天度假了。物價不貴、景點各具風情、如果不在節假日出遊豈不是太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