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奇葩瞄會談

    功臣~

    尤其是開國功臣……

    向來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這句話出自於范蠡之口,他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苦心經營,一舉攻滅吳國。

    深諳人性的范蠡深知勾踐可同患難,而不可同富貴,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遨遊天下。

    兔死狗烹,這是歷史的定律,也是人性使然。但是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明君,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承繼大統後,對於功臣宿將鮮有迫害,唯一處死的功臣只有侯君集。【劃重點】

    朱元璋對於此事,曾說“侯君集有功於唐,犯法當誅,太宗欲宥之,而執法者不可,卒以見誅。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勞也,由其恃功驕恣,自冒於法耳。

    既然,李世民對於處死侯君集如此不情願,可為何還要痛下殺手呢?

    到底是什麼樣的過錯使得唐太宗都保不住他呢?

    我們先來看看侯君集的生平簡介。

    唐朝時期的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但勇猛過人,隋末戰亂時加入李世民團隊,鞍前馬後,南征北戰,逐漸受到李世民賞識,讓其參議軍機。

    隨後,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尉遲恭與侯君集力勸秦王痛下決心,先發制人。於是,李世民發動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兵變,帥侯君集等人誅殺太子集團,軟禁李淵,登基稱帝。【劃重點之二】

    太宗即帝位後,大賞眾臣,授侯君集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賞賜還是比較可觀的,畢竟這侯君集不過是一介武夫。。】

    當然此時,侯君集雖然榮寵之至,但只不過一員武將而已。

    直到貞觀四年,侯君集被拜為兵部尚書,才開始參與朝政。【劃重點之三】

    在位於今吐魯番盆地有一漢人建立的政權名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於貞觀四年到唐都長安,看到“城邑蕭條”,遠不如當初他在隋都洛陽城看到的富麗堂皇,決定不再臣服於唐朝。

    麴文泰歸國後,與西突厥結盟,關閉唐朝連線西域各國的通道,西域各國朝貢受阻。貞觀十三年,太宗派侯君集帥唐軍7000裡遠征高昌國。

    西突厥畏懼唐廷,不敢來援,唐軍歷時一年攻破高昌國都,俘獲男女七千餘人。侯君集分兵各處,平定高昌全境,滅亡高昌國。

    可凱旋歸朝後,侯君集被揭發將高昌國寶據為私有,以有功之身鋃鐺下獄,經多位大臣說情,才得以釋放。【劃重點之四。。。】

    侯君集立大功卻因貪財而被囚禁,心裡甚是不平衡,從此銜恨太宗。【劃重點之五。。。】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一介武夫出身的侯君集並不懂得什麼是君臣之道。

    以為仗著自己年輕時跟太宗皇帝的交情就可以為所欲為,實在是太天真了…………

    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有腿疾,行動不便,擔心太宗更立其弟李素為嗣。於是,勾結早已懷恨在心的侯君集和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再行玄武門之事,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可見“上樑不正下樑歪”,爸爸靠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兒子也想要效仿自己老爸 ,只可惜薑還是老的辣。。。。】

    自古以來,參與皇室謀反案的向來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即使你是開國大臣,也難逃罪責。

    所以這功臣侯君集因參與太子黨組織的政變,最終被太宗處死,成為李世民處決的唯一功臣。

    可惜了,自己本可以安享晚年,卻栽在自己的小人之心上。

  • 2 # 奇葩瞄會談

    功臣~

    尤其是開國功臣……

    向來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這句話出自於范蠡之口,他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苦心經營,一舉攻滅吳國。

    深諳人性的范蠡深知勾踐可同患難,而不可同富貴,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遨遊天下。

    兔死狗烹,這是歷史的定律,也是人性使然。但是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明君,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承繼大統後,對於功臣宿將鮮有迫害,唯一處死的功臣只有侯君集。【劃重點】

    朱元璋對於此事,曾說“侯君集有功於唐,犯法當誅,太宗欲宥之,而執法者不可,卒以見誅。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勞也,由其恃功驕恣,自冒於法耳。

    既然,李世民對於處死侯君集如此不情願,可為何還要痛下殺手呢?

    到底是什麼樣的過錯使得唐太宗都保不住他呢?

    我們先來看看侯君集的生平簡介。

    唐朝時期的侯君集早年不學無術,但勇猛過人,隋末戰亂時加入李世民團隊,鞍前馬後,南征北戰,逐漸受到李世民賞識,讓其參議軍機。

    隨後,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尉遲恭與侯君集力勸秦王痛下決心,先發制人。於是,李世民發動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兵變,帥侯君集等人誅殺太子集團,軟禁李淵,登基稱帝。【劃重點之二】

    太宗即帝位後,大賞眾臣,授侯君集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賞賜還是比較可觀的,畢竟這侯君集不過是一介武夫。。】

    當然此時,侯君集雖然榮寵之至,但只不過一員武將而已。

    直到貞觀四年,侯君集被拜為兵部尚書,才開始參與朝政。【劃重點之三】

    在位於今吐魯番盆地有一漢人建立的政權名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於貞觀四年到唐都長安,看到“城邑蕭條”,遠不如當初他在隋都洛陽城看到的富麗堂皇,決定不再臣服於唐朝。

    麴文泰歸國後,與西突厥結盟,關閉唐朝連線西域各國的通道,西域各國朝貢受阻。貞觀十三年,太宗派侯君集帥唐軍7000裡遠征高昌國。

    西突厥畏懼唐廷,不敢來援,唐軍歷時一年攻破高昌國都,俘獲男女七千餘人。侯君集分兵各處,平定高昌全境,滅亡高昌國。

    可凱旋歸朝後,侯君集被揭發將高昌國寶據為私有,以有功之身鋃鐺下獄,經多位大臣說情,才得以釋放。【劃重點之四。。。】

    侯君集立大功卻因貪財而被囚禁,心裡甚是不平衡,從此銜恨太宗。【劃重點之五。。。】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一介武夫出身的侯君集並不懂得什麼是君臣之道。

    以為仗著自己年輕時跟太宗皇帝的交情就可以為所欲為,實在是太天真了…………

    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有腿疾,行動不便,擔心太宗更立其弟李素為嗣。於是,勾結早已懷恨在心的侯君集和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再行玄武門之事,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可見“上樑不正下樑歪”,爸爸靠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兒子也想要效仿自己老爸 ,只可惜薑還是老的辣。。。。】

    自古以來,參與皇室謀反案的向來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即使你是開國大臣,也難逃罪責。

    所以這功臣侯君集因參與太子黨組織的政變,最終被太宗處死,成為李世民處決的唯一功臣。

    可惜了,自己本可以安享晚年,卻栽在自己的小人之心上。

  • 3 # 行者138822419

    此二人是李世民心腹,且入圍凌煙閣,為何會被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也有兩人被李世民斬首。這二人是誰?

    第一個是侯君集。

    侯君集,今陝西旬邑人。年輕時不學無術,後在隋末投奔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戰,逐漸被李世民賞識。李世民同太子李建成爭位時,侯君集同長孫無忌等人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也因此成為李世民心腹。

    (李世民是歷史上為數不多善待功臣的皇帝之一)

    貞觀時期,侯君集隨大將李靖遠征東突厥,功勳卓著。本來李世民就對其十分寵信,侯君集因此開始居功自傲,竟敢在征戰高昌國後私藏財寶,後被人告發下獄。李世民雖然震怒,但終究網開一面將其釋放。然而,侯君集卻因此心生不滿,再加上太子李承乾的拉攏,侯君集逐漸離心李世民。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廢,就聯絡侯君集、趙節等人密謀造反。失敗後侯君集再次入獄。李世民雖然不忍心奪其性命,但眾怨難平,也為保全李承乾性命,李世民最終狠心將其斬首。

    (李世民與侯君集)

    第二個是張亮。

    張亮,今河南鄭州人。早年務農,隋末天下大亂時投靠李密,隸屬於徐世績(李績),降唐後投靠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派張亮在洛陽暗中招募豪傑,卻被李元吉告發下獄。高祖李淵命人嚴刑逼供,但張亮緊咬牙關,拒不招供,也最終得以釋放。因此李世民對其感激無比,登基後屢次提拔張亮。

    張亮在相州任職時,他的義子公孫節對他說了一句讖語:“弓長之主當別都”。相州曾是北齊國都,弓長即是“張”字,張亮因此萌發了異志。術士程公穎為討好張亮,也稱讚他臥如龍形,必有大貴。張亮大喜,開始暗中蓄養死士。

    公元646年,有人告發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唐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證據確鑿,文武百官也都認為應判張亮死罪,李世民無奈將其斬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侯君集、張亮若不謀反,即使再貪汙受賄,李世民也不會將他們斬首,這也只能怪他們自作自受了。

  • 4 # 茶屋話歷史

    唐太宗一共處死了兩個功臣,一個是侯君集,一個是張亮。

    這兩個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都為大唐立下了戰功,入列凌煙閣。尤其是侯君集,遠征突厥、平定高昌功勞赫赫。雖然侯君集曾經貪財,但李世民依然信任他。李世民堂弟李道宗曾經暗示侯君集會謀反時,李世民還不以為然,不久果真謀反。李世民為保太子李承乾一命,只能狠心將侯君集斬首。

    張亮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在洛州任職期間,曾聽信讒言,心生不軌。群臣不滿,李世民也為了殺一儆百,最終下令斬殺了張亮,但厚恤張亮家人。

  • 5 # 何安憶vol

    兩個功臣,一個侯君集,主要是因為滅高昌國後,夷滅高昌王族,縱兵屠城搶劫,回軍途中更是磨班超碑給自己記功,引起公憤。另一個是張亮,因為造反。

  • 6 # 談笑書生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以寬宏大量、善於納諫、處事開明、禮賢下士著稱,他十分感激和珍視自己的開國功臣們,魏徵去世後,李世民頗為傷痛,感概之餘,為了不留遺憾,為功績較為突出的二十四位功臣繪製畫像,永遠高掛三清殿中的凌煙閣。不過,這些功臣並沒有如李世民所望都能善終,有一位就遭到了李世民的誅殺,也是李世民誅殺的唯一的一位,而這位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將侯君集。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早期不學無術,而以勇武自稱。後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立下戰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唐統一後,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學習,參與選拔人才等。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功勳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 7 # 談史論新

    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嘍囉烹;敵國滅,謀臣亡。這句話出自於范蠡之口,他輔佐越王勾踐,發憤圖強,苦心經營,一舉攻滅吳國。深諳人道的范蠡深知勾踐可同禍患,而不行同富有,功成名就以後知難而退,隱姓埋名,遨遊天下。兔死狗烹,這是歷史的定律,也是人性使然。但是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明君,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承繼大統後,對於功臣宿將鮮有迫害,唯一處死的功臣只有侯君集。朱元璋對於此事,曾說“侯君集有功於唐,犯法當誅,太宗欲宥之,而執法者不可,卒以見誅。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勞也,由其恃功驕恣,自冒於法耳。既然,李世民對於處死侯君集如此不情願,可為何還要痛下殺手呢?到底是什麼樣的過錯使得唐太宗都保不住他呢?我們先來看看侯君集的生平簡介。唐朝期間的侯君集早年目不識丁,但勇猛過人,隋末戰亂時參加李世民團隊,鞍前馬後,身經百戰,逐步受到李世民欣賞,讓其參議軍機。隨後,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尉遲恭與侯君集力勸秦王痛下決心,先下手為強。所以,李世民發起歷史上聞名的玄武門叛亂,帥侯君集等人誅殺太子集團,軟禁李淵,登基稱帝。太宗即帝位後,大賞眾臣,授侯君集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恩賜仍是對比可觀的,究竟這侯君集不過是一介武夫。。】當然此刻,侯君集儘管榮寵之至,但只不過一員武將罷了。直到貞觀四年,侯君集被拜為兵部尚書,才開端參與朝政。在位於今吐魯番盆地有一漢人樹立的政權名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於貞觀四年到唐都長安,看到“城邑慘淡”,遠不如最初他在隋都洛陽城看到的金碧輝煌,決議不再臣服於唐朝。麴文泰歸國後,與西突厥結盟,封閉唐朝連線西域各國的通道,西域各國朝貢受阻。貞觀十三年,太宗派侯君集帥唐軍7000裡遠征高昌國。西突厥畏懼唐廷,不敢來援,唐軍歷時一年攻破高昌國都,抓獲男女七千餘人。侯君集分兵遍地,平定高昌全境,消亡高昌國。可凱旋歸朝後,侯君集被揭露將高昌國寶據為私有,以有功之身鋃鐺坐牢,經多位大臣說情,才得以開釋。【劃要點之四。。。】侯君集立大功卻因貪財而被軟禁,心裡甚是不平衡,從此銜恨太宗。【劃要點之五。。。】在這裡咱們能夠看見一介武夫身世的侯君集並不懂得什麼是君臣之道。認為仗著自個年輕時跟太宗皇帝的交情就可認隨心所欲,實在是太單純了…………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有腿疾,行動不便,憂慮太宗更立其弟李素為嗣。所以,勾結早已懷恨在心的侯君集和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再行玄武門之事,起兵逼宮,結果工作敗露。【可見“上樑不正下樑歪”,父親靠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兒子也想要效仿自個老爸 ,只可惜姜仍是老的辣。。。。】自古以來,參加皇室謀反案的歷來都沒有啥好結果,即便你是開國大臣,也難逃罪惡。所以這功臣侯君集因參加太子黨組織的政變,終究被太宗處死,變成李世民處決的僅有功臣。惋惜了,自個本可以安享晚年,卻栽在自個的小人之心上。

  • 8 # 在路上長大

    很多評論說唐太宗處死的唯一一個功臣是侯軍集,雖然他勸太子謀反被殺,但後世對他的評價還是挺高的,這和他的才能應該有一定關係吧。侯君集一直作為李世民的忠實追隨者而備受器重。他和秦叔寶、尉遲恭不同,不是以驍勇而充當李世民的打手;他又和二李不同,他從頭到尾都是秦府的人。同時,他的祖輩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中的成員,這也是他受信任的一個重要原因。

    貞觀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進圍高昌時,曲文泰已卒,其子曲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戶,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時,因為自身私佔錢財,不敢禁制將士競相盜竊,班師後被人揭發而下獄。雖被免罪,卻由於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懷不滿。貞觀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張亮密告侯君集煽動自己謀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證,未予追究。

    後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侯亦甘心受刑。

  • 9 # 賀灝

    李世民處死了二位凌煙閣功臣。一位是:候君集,因擁護太子李承乾以謀反罪被處死。另一位是張亮,此人是太宗晚年所殺,有點冤,又說因他私養五百死土想造反,於是乎646年被斬於西市。

  • 10 # 談古論金

    唐太宗處死的唯一一個功臣就是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舊唐書·侯君集傳》稱: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數從征伐,累除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漸蒙恩遇,參預謀議。

    後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立下戰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史稱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

    上面提到侯君集因為跟隨李世民參加隋末唐初的征伐,先後擔任左虞侯、車騎將軍等官職,封全椒縣子,那麼貞觀初年遷左衛將軍,以功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尋拜右衛大將軍,則主要是酬報他玄武門之變事前事中的謀劃和直接參與之“功”。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參議朝政,則一方面是唐太宗酬報他參與奪嫡的“功勞”,一方面說明侯君集不斷成長,已經初步具備治國理政的能力。

    (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高昌國都城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

    之後的貞觀年間,侯君集先後隨李靖討平吐谷渾和突厥,作戰中,他提出的謀略計策得到一代戰神李靖的首肯。

    貞觀十四年(640年),時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遠征數千裡擊滅高昌國,後繼續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縣、22城,得戶8046,人口37700,馬4300匹,佔地東西800裡,南北500裡,此戰役打通了前往西域各國的通道,促進了和西方諸國的聯絡,同時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貞觀年間,侯君集的官位也一路升遷。貞觀十一年,侯君集與長孫無忌等一起接受世襲封爵,侯君集被任命為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貞觀十二年,拜吏部尚書,進位光祿大夫。

    侯君集本身據說是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他的折節讀書效果很不錯,史稱其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就是管理選拔考核人才,治理朝政,大家都誇他很不錯的意思。

    但是屢立戰功的侯君集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被人揭發私取寶物而入獄,中書侍郎岑文字以為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上疏申救侯君集,疏奏,侯君集被釋放。但是侯君集自以有功於西域,而以貪冒被囚,志殊怏怏,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在看慣關隴集團軍功貴族作風才能性格的李世民眼中,出身行伍侯君集能夠脫穎而出,絕非誇飾自吹可以解釋的,所謂素無學術如果是以科舉文臣的水平衡量或許是,但從他後來讀書後治國理政就贏得“時譽”以及他在玄武門之變時候主要起到參謀作用的這些情況看,早年的他也絕非大字不識的粗人。

    (唐侯君集母竇娘子墓誌銘書影及部分碑文內容)1958年曾經出土了侯君集母親的墓誌銘,其母親姓竇,李淵妻子李世民的母親即姓竇,侯君集有很大的可能也是與鮮卑貴族結親的關隴貴族高門,本人亦出類拔萃,這才能比較合理的解釋李世民對其的寵信和重用。

    漢朝時候的大夫、郎官和將軍、校尉,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到唐朝時候形成了各29階的文散階和武散階,從職類管理上,文武分途的制度更加嚴格規整了。但是,文武階的互相轉換在唐代是屢見不鮮的,例如千牛備身和備身左右出身屬於武資,但有文才者可以由兵部轉到吏部,銓敘為文資,同樣,文階出身者也可以轉為武階。質言之,在武周時期“進士集團”崛起之前,對於唐朝顯貴特別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出將入相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侯君集能夠出將入相,說明他個人的才能足以達到這一水平,這種水平說是一個早年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的素無學術的人靠後來學習補課達到的,實在並不是很合理。

    但是毋庸諱言,侯君集的人品和性格是有些問題。

    他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因為認為李靖藏私,一竿子捅到李世民面前,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這在軍事行動上當過上下級、兵法學習上份屬師徒的兩人以後還怎麼相見,侯君集毫不理會,後來他的“造反”也多少和這種不計後果的衝動有關。

    從侯君集後來的的所謂‘造反’’看,很大程度不是處心積慮地謀篇佈局,而是出於一時意氣的恃寵而驕,他對張亮說的"鬱郁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媽的真沒意思你能造反嗎我們一起造反吧,簡直形同兒戲。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不忍處斬侯君集,他對大臣們說:以往國家沒有安定,侯君集真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實在不忍讓他伏法。我乞求饒他的性命,諸位大臣能夠允許我嗎?但是群臣紛紛進言說侯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李世民在法度和個人情感之間必須做出取捨,只好接受諫言忍痛將侯君集處死。

    臨死前侯君集頗有氣概,也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載:

    君集臨刑,容色不改,謂監刑將軍曰:"君集豈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嘗為將,破滅二國,頗有微功。為言於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

    仔細分析,侯君集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即前面提到的很大程度不是處心積慮地謀篇佈局,而是出於一時意氣的恃寵而驕,換言之,就是他原話不是真的造反而是因為境遇不好情緒不佳而走上了邪路,他請求赦免自己一個兒子,好傳承自己的血脈。李世民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於嶺南即法外開恩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這是流放,但本來造反是要滅族的,所以算是很特別的寬大)。

    反過來看,李世民的種種不忍和為難(對侯君集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以及數次流淚),並非惺惺作態,而是有感情基礎和原因的,其中有對同僚袍澤的情誼,有對曾經的功臣的不忍,還是頗顯示唐太宗人性溫暖的一面。

  • 11 # 河有魚88

    侯軍集在瓦崗寨,名氣不大,但侯有智謀,有理想,世民皇的篡位,絕對不讓侯得逞的,其實世民就是篡位的,歷史不能改寫的,但是李世民沒想到有周,侯成功了沒周。

  • 12 # 方士的知識樂園

    兩個,不是一個。但是和漢誅功臣多為無罪而殺。明誅屠功臣多為株連而殺,是很清晰的朝廷剷除行為,李世民殺這兩人都算是罪到了。

    侯君集捲入太子造反事件,張亮則是自己作死。都不是為了誅殺功臣而殺。反而是他兒子高宗利用武媚娘除長孫無忌,是明顯的誅殺。

  • 13 # 關注我小姐姐

    當然是侯君集了,滅高昌的時候侯君集他私自藏了高昌國的國寶,還下令手下可以隨意搶奪城中財富。這事傳到朝廷上,文武百官對此偏見很大,認為有損大唐形象,李世民念及功勞大,沒有過重的處罰。

    但是侯君集認為自己戰功顯赫,卻因為一點小錯誤敗壞了名聲,心中不平衡,這時太子李承乾因為擔心自己被廢除,然後知道侯君集心裡有怨恨,就聯絡賀蘭楚石結交侯君集,這賀蘭楚石是何許人也,正是侯君集的上門女婿。

    結果,太子還沒來得及發兵,就洩露了。侯君集被斬首,而這告密的人正是侯君集的女婿,所以說放人之心不可失啊。

    李世民是位曠古爍今的帝王,毋庸置疑!無論他的人品如何,沒有人能否認他成就的偉業,正是他一手締造了大唐的錚錚鐵魂,讓這個國家縱橫八荒,讓這個民族挺直脊樑,直到千年以後,依然唐韻流芳!

    正是這樣一位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的帝王,卻有著最為悲涼的晚年。

    毫無疑問,李二陛下的基因是強大的,他的兒子們各個英明睿智,沒有一個窩囊廢!世人眼中最無能的李承乾,也只是在腿殘之後面對壓力才自暴自棄,即便這樣,他也敢串聯侯君集,要造老爹的反!

    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那位驕奢任性、狂妄無度的齊王李佑,因為手下瞞著他射殺了權萬紀,自知必然將被李二陛下禁錮終生,居然寧願造反,也不想苟延殘喘的活著!

    他造反是為了推翻他老爹,自己當皇帝麼?

    不是!

    沒有人會愚蠢到在李二陛下的眼皮子地下造反會成功,李二陛下不僅是英明睿智的帝王,更是無敵於天下的統帥!

    他只是向李二陛下表達一個態度,作為你的兒子,寧願死也不願像狗一樣被關著!即便是死,我也要死的轟轟烈烈,不會像狗一樣默默無聞的死掉!

    說是剛烈也好,說是剛愎也罷,總之這是個人物!

  • 14 # 一隻情懷璐啊

    侯君集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承繼大統後,對於功臣宿將鮮有迫害,唯一處死的功臣只有侯君集。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早期不學無術,而以勇武自稱。

    後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立下戰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唐統一後,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學習,參與選拔人才等。

    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

    功勳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 15 # 文史磚家

    題幹表述有誤,因為被唐太宗殺死的大功臣不僅有侯君集,還有一位比他更重要的人物,此人便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六位的張亮。

    唐太宗為褒獎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諸多功臣,曾命大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此即“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能進入這個系列的,都是備受太宗器重的開國元勳。在這些功臣當中,有一人的位次比侯君集、程咬金、秦瓊和李勣還要高,但最終卻因受人誣陷,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這位結局悽慘的功臣,便是鄖國公張亮。

    張亮出身貧賤,年輕時以務農為生,在隋末投奔瓦崗軍,隸屬於名將李勣麾下,並隨其一起歸附唐朝。張亮降唐後,又在房玄齡的推薦下進入李世民的天策府,因忠誠果敢受到後者的器重,逐漸進入天策府核心集團當中。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公開化後,特意派張亮鎮守洛陽,並秘密聯結山東豪傑,以備局勢變化,可見對他的無比信任。

    李世民登基稱帝后,張亮因為有從龍之功,迅速地踏上仕途升遷的“快車道”,在此後的20年間,先後被提拔為御史大夫、光祿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長史、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刑部尚書等職,封鄖國公。張亮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16位,位次比侯君集、程知節(程咬金)、李勣(徐茂公)、秦瓊(秦叔寶)都要高,由此可見其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張亮雖然是武將出身,但卻不擅長領兵打仗,反而在行政管理方面頗有成就。張亮在地方上任職期間,經常派人到治下進行暗訪,以瞭解各州郡縣的善惡細隱,並以此來抑制豪強、撫卹貧弱。張亮推行過不少仁政,故此深受百姓們的愛戴(“亮所蒞之職,潛遣左右伺察善惡,發擿奸隱,動若有神,抑豪強而恤貧弱,故所在見稱。”見《舊唐書·張亮傳》)。

    在張亮的軍事生涯中,能稱得上戰果輝煌的,唯有對高句麗的建安之戰(645年)。此戰中,張亮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竟然反敗為勝、大破敵軍,創造了一個小小的軍事奇蹟。然而就在建安之戰後次年,這位備受太宗信賴的大功臣,便遭人誣陷,稀裡糊塗地便成了刀下冤魂。

    原來,在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陝州人常玄德向朝廷上書告變,聲稱張亮豢養勇武善戰的義兒500名,有謀反的嫌疑。常玄德還在密信中繪聲繪色地說到,張亮曾對術士公孫常說自己的名字跟圖讖應和,有做皇帝的命;又曾經跟術士程公穎說,自己手臂上長有龍鱗,如果舉兵造反,是否能夠成功?

    唐太宗此時正是臥病在床、疑神疑鬼之際,見到密信後怒不可遏,立刻派宰相馬周等人查驗此事。張亮當然不肯承認,連稱自己是被人誣陷。其實只要是個正常人就清楚,常玄德密信中的內容荒唐至極,根本就經不起推敲。試想,如果張亮真的想謀反,必然會在極為隱秘的情況下準備,豢養500義兒、明目張膽地向術士透露異心等種種舉動,絕不是謀反者應該做的,倒像是主動求死。

    所以張亮在大喊冤枉的同時,也請求面聖以自證清白。但不知道李世民是對張亮早有猜忌,還是被燒壞了腦子,竟然不經審訊,便要處死張亮。朝臣懾於皇帝的威嚴,要麼緘口不言,要麼隨聲附和,唯有將作少監李道裕認為張亮謀反證據不足,不應該草草地判處死刑。可盛怒中的李世民怎麼肯聽從一個小官的意見,所以張亮還是很快被殺,家產隨即也被抄沒。

    陝人常德玄告刑部尚書張亮養假子五百人,與術士公孫常語,雲“名應圖”,又問術士程公穎曰:“吾臂有龍鱗起,欲舉大事,可乎?”上命馬周等按其事,亮辭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養此輩何為?正欲反耳!”命百官議其獄,皆言亮反,當誅。獨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己丑,亮與公穎俱斬西市,籍沒其家。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

    一年多後,刑部侍郎職位空缺,宰相們擬定的人選都不合太宗的心意,稍後皇帝才說:“朕覺得李道裕勝任此職,因為在議論張亮謀反一案時,只有此人認為證據不足。現在想想很有道理,朕因為沒有聽從,到至今仍感到後悔。”由此可見,張亮謀反案的確疑竇重重,無論怎樣看,都像是一個冤案。

  • 16 # 尚宮女史

    不是一個,是兩個。其中侯君集被自己的女婿坑了,死得不冤;張亮被自己的500個乾兒子坑了,死得有點冤。

    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建凌煙閣,命閻立本做二十四功臣像,以紀念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平定天下又開創貞觀之治的文臣武將。李世民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對這些開國功臣向來是善待有加的,但位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的張亮和第十七的侯君集卻被李世民處死了,原因並不是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侯君集的前半生並不怎麼出彩,只是成為秦王府的一員,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做個車騎將軍。但後半生的侯君集開始發力,出將入相。他命運的轉折點是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政變中,《舊唐書》載:“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這說明侯君集不是簡單參與了政變,而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計謀過人。李世民繼位後,他因功被封為潞國公,右衛大將軍。630年,侯君整合為兵部尚書參與朝政,635年,侯君集以李靖副手的身份參與吐谷渾之戰,提出“簡精銳,長驅疾進”的策略,李靖深以為然,此戰唐軍收穫頗豐。這之後,侯君集步步高昇,出將入相,好不威風。

    639年,高昌與唐王朝交惡,李世民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討伐高昌,此戰獲得大勝,高昌滅亡,然而,侯君集卻犯了錯誤,他自己做主把一些沒有罪的人發配;又貪戀高昌國的財寶,於是據為己有;下面計程車兵有樣學樣,也盜取財物。(後來程咬金也犯了這樣的錯誤)。於是,侯君集班師回朝後被定了罪下了獄,岑文字為他求情,而李世民也有意放他一馬,於是赦免了他,然而侯君集卻很不痛快,他認為自己立了大功該賞,而犯的錯不值一提。643年,侯君集見到了成為洛州都督的張亮,說"鬱郁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意思就是:太憋屈了,你想造反嗎?一起啊!張亮拒絕了,並把這話告訴了李世民,但李世民卻壓下了這件事,然後後來卻被太子李承乾知道了,於是想要造反的李承乾就拉上了侯君集,兩人互相利用。當時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在太子府當差,常為兩人穿針引線,後來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賀蘭楚石就告發了自己的岳父。然後,侯君集被問斬。

    侯君集是真的參與了謀反,然而張亮就有點冤了。張亮原本是個農民,隋末投了瓦崗軍,後又跟隨徐世勣投了唐。但張亮這個人有個兩個特長很有意思,一就是喜歡告密,他曾經向李密告發謀反者從而受到了重用,上文說過他還告發侯君集造反過;二就是他喜歡逃跑,去不了的地方就逃跑,打不過的仗就逃跑。但他得到了房玄齡的推薦,進入李世民的天策府,並很快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權的過程中,張亮被派往洛陽秘密聯絡山東豪傑,然而此事卻被李元吉獲知,並在李淵面前告發張亮圖謀不軌,之後張亮捱過了嚴刑逼供,自始至終嚴守秘密,最後被釋放。李世民登基後,張亮受到重用,637年被封鄖國公,最初,張亮政績不錯,頗有賢名,然而後來他拋棄原配,另娶李氏為妻,李氏強勢蠻橫,並且與他人私通,張亮敢怒不敢言最後還得把李氏的情夫收為養子。

    張亮在相州時,養子公孫節曾對他說過一句讖語:“弓長之主當別都。”暗合他的姓氏。術士程公穎又說張亮臥如龍形,必能大貴等等。這些似乎給了張亮謀反的動機,646年,常德玄告發張亮私養500養子,意圖謀反,而公孫節的哥哥公孫常和程公穎都做了證人。於是李世民不由分說給張亮定了罪。理由是:張亮養500個養子,除了造反還能幹什麼?即便有大臣李道裕認為張亮“反形未具”,李世民也絲毫聽不進去,他執意斬殺張亮。其實張亮想要謀反的跡象微乎其微,但他是李泰黨卻是事實,有500個養子也是事實,這或許才是李世民殺張亮的原因。

  • 17 # 葦說定製化運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但是你是否知道,他也曾經有意無意地多次製造了一些冤假錯案,其中有四大冤案為後人詬病最多。

    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他實行“慎行寬法”的清明政治,頗受史家的好評。據說他在位的時候,朝廷處決的每一名重犯,他都要求一定要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因此青史上留下了唐太宗“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的名言。

    史書記載,貞觀六年,唐太宗讓將近400名死囚回家過春節團聚,從這一點上就足以領略到李世民對生命可謂是極其地尊重,但李世民對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卻並非如此。

    冤殺盛彥師

    大將軍盛彥師滅李密,平王世充,立下無數大功,是個出了名的軍事奇才,但如果讓他當勸降的說客,他可就是個門外漢了。

    武德四年,徐圓朗叛亂時,李世民派盛彥師為安撫大使,想借他的威名收服徐圓朗。然而,盛彥師並沒有三寸不爛之舌,據《舊唐書》記載,盛彥師一到徐營就被俘虜了,面對徐圓朗的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

    然而,賊平,彥師竟以罪賜死,有史家為此鳴不平。盛彥師雖落敵手,有辱使命,但禍起李世民用人不當,史學家認為,盛彥師被李世民賜死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為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身的決策失誤。

    讖語殺人之李君羨

    《資治通鑑》中記載:在貞觀年間有一句“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讖語,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們的一眾猜疑。但這些猜疑是如何與李君羨和張亮掛上鉤的?

    李君羨驍勇善戰,常年隨侍李世民,深得信任,駐守在太極宮玄武門。湊巧的是李君羨的小名不但叫五娘子,而且他被封爵武連縣公、左武衛將軍和玄武門守將等一系列名稱中帶“武”字的官職,正好與女主武王暗合。

    因此,他先是被李世民厭惡,接著被調出京城,再被御史彈劾與妖人共謀不軌,最後李世民連審都沒審就下詔:“君羨坐誅,籍沒其家。”厄運來得如此迅速和莫名其妙,這恐怕連李君羨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讖語殺人之張亮

    刑部尚書張亮被殺的罪名是謀反。因為他的為官之地相州被人傳言是“形勝之地,不出數年有王者起”,甚至還有人發現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圖讖,再加上瘋傳張亮私下蓄養五百壯士,並與江湖術士有交往,因此他很快就被李世民懷疑“將何為也,正欲反耳”,而被推上謀反的風口浪尖。

    錯殺劉洎

    在朝中,除了魏徵,救數“性最堅貞”的劉洎最直言敢諫。他既有能力,又很忠心,在李世民御駕東征的時候,把輔佐太子監國的重任放心交給他。但貞觀十九年,遠征歸來的唐太宗卻聽信了褚遂良的讒言,居然很草率地把劉洎給殺害了。

    那麼,劉洎如此備受李世民的信任,一生耿介忠貞,為什麼他也抵不過一句無中生有的讒言呢?

    唐太宗在御駕東征的時候,得了癰疽,當時位居宰相之位的劉洎聽到訊息之後,憂心忡忡和同僚們說了八個字:“疾勢如此,聖躬可憂!”本來這僅僅是一句憂國憂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褚遂良等進讒者七拐八繞地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裡,完全變味,成了“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者誅之,自定矣。”

    朝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謀反,就是傳位了。褚遂良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問題上大肆進讒,唐太宗便因此失去理智,龍顏震怒,即刻下詔將劉洎賜死。

    站在帝王的角度,任何一丁點能對李家天下產生威脅的風吹草動,其實都必須根除在萌芽狀態。庸人犯錯可以一笑而過,但當你是位高權重的大臣,哪怕有那麼一點點捕風捉影的風吹草動,就一定會興師動眾,殺氣騰騰!

    唐太宗有句名言:位高責重,所以憂懼!在朝廷中,不但只有臣子伴君如伴虎,即使貴為皇帝,他的心又何嘗不是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包煙抽幾天比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