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酒翁
從原來的三好少年到後來的“暴君”“昏君”,轉變的根源無非就是“權利”二字。
權利的誘惑是非常大的,年輕時,有父親掌權,因此,只能靠戰功(驅南厥、平南陳)來爭取,得到這些,就會寄在功勞簿上,而這就是以後爭取皇位的有力因素;除去功勞,還有人和,中國素來是孝字當先,敬父母無論是從一開始的發自內心,還是後來的為贏得人望,而這也是後續爭取皇位的有力因素。
當上皇位後,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一旦有了權利後,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會與之前不同,而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是為了更好的鞏固自己手中的皇權,鞏固過度了,就會變成暴君、昏君。
在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因素,各大家族為了自身的利益,在皇帝面前是一套,轉過身又是另一套,而下面的黎民百姓則會理解為這一切都是皇帝的指令。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皇帝是暴君、昏君。
隋煬帝楊廣,是昏君還是暴君,其實尚在兩可,甚至說還有待求證,只是現在很多的影視劇以及一些野史,將其描述的混亂不堪,其實,到也未必。
-
3 # 發fafa發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無疑是楊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年份。
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崩逝於仁壽宮的大寶殿,終年六十四歲。
大隋帝國的最高權杖終於如願以償地落到了楊廣手上。
這一年楊廣三十六歲。十幾年的刻苦修行終於為他換來了人世間最輝煌的報償。
然而,關於隋文帝之死,其時的長安坊間以及後世的諸多史籍卻有很多對楊廣不利的傳聞和記載。這些傳聞和記載把楊堅之死描述得既可疑又神秘,其目的無非是向人們暗示:隋文帝並非壽終正寢,而是死於一場政治陰謀。或者說——是死於一場不為外人所知的宮廷政變。而楊廣正是這場政變的主謀。
真相到底如何?讓我們來看看歷代官修正史對於楊堅之死是怎樣記載的:
正月二十七日,楊堅抵達仁壽宮。
正月二十八日,楊堅下詔,將朝廷的財政、賞賜之權以及一切大小事務全部交給太子楊廣。
四月,楊堅開始感覺身體不適;六月,朝廷宣佈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楊堅病勢突然轉沉,緊急召見文武百官。彌留中的楊堅躺在病榻上,用盡最後的力氣和他的大臣們一一握手話別。場面無比傷感,君臣皆唏噓不已。
七月十三日,楊堅死亡。
上面這些文字見於《隋書·高祖紀》和《資治通鑑·隋紀》。如果史書的記載到此為止,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認定:隋文帝楊堅死得極為從容和安詳。對於把江山交給太子楊廣,老皇帝不但沒有後悔,而且是帶著放心滿意的心情撒手西歸的。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他臨終前肯定跟百官們說了許多“盡心盡力輔佐太子、不要辜負朕之所託”之類的話。
“託付後事”的細節充分表明臨終前的楊堅不但頭腦清醒,而且心境平和;“攬太子頸”的細節則更加有力地證明:楊堅的愛子之情仍然不減於往日;換句話說,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對這個帝國的接班人充滿了信心和期望。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上述文字只不過是楊堅之死的故事梗概和版本之一。《隋書》的主編魏徵及作者顏師古、孔潁達等人又在《隋書?楊素傳》和《隋書?后妃列傳》中給出了另一個非常詳細而且充滿了暗示意味的版本。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隋紀》基本上原封不動地採納了這個版本。
於是,一個繪聲繪色、極富香豔色彩也極富陰謀色彩的故事就此呈現在世人面前:
首先在這個故事中閃亮登場的是一個女人——一個據說是天生聰慧、美麗絕倫的女人。
這個女人本是陳朝的一位公主、陳宣帝的女兒,陳朝滅後被納入隋朝後宮,漸獲楊堅寵幸。獨孤皇后死後,陳氏“進位為貴人,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莫與為比。”
楊堅患病後,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朝廷重臣立刻趕赴仁壽宮,組成了臨時內閣。同時太子楊廣也奉命入住大寶殿侍奉皇帝。楊廣眼見父皇的病勢一天天沉重,料定他時日無多,決定早作防備,於是寫密信給楊素,向他詢問朝廷和百官的情況,並命他做出相應佈署,防止朝廷在國喪期間出現動亂。楊素按太子的要求回覆了一封密函。不料送信的宮人卻誤把信送到了皇帝手上。楊堅見信勃然大怒。他還沒死,太子和宰相就已經暗中聯手在左右帝國政局了,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這無異於謀逆啊!
楊堅正在氣頭上,忽然看見他最寵愛的妃子陳氏神色慌張地走了進來。楊堅質問她出了什麼事,陳氏流著眼淚說:“太子無禮!”然後哀哀慼戚地告訴皇帝,說她早晨如廁時無意中遇見了太子,而太子欲強行非禮她,她拼命抗拒才逃了回來。楊堅一聽,猶如五雷轟頂。他斷然沒有料到這位溫良恭儉的太子到頭來居然是個衣冠禽獸!楊堅躺在御榻上,用力拍打著床板大罵:“這個畜牲怎麼可以託付國家大事?獨孤氏誤了我,獨孤氏誤了我啊!”
痛定思痛之後,楊堅急召柳述和元巖入內,說:“傳召我兒。”柳述等人剛準備去傳喚太子,忽然聽見皇帝加了一句:“是傳楊勇!”柳述和元巖面面相覷,頓時明白了什麼,連忙入閣撰寫復召楊勇的詔書。楊素聽說此事,立刻報告楊廣。楊廣隨即矯詔將柳述和元巖逮捕,關進了大理獄;然後緊急調動東宮軍隊進駐仁壽宮,命左庶子宇文述等人控制宮禁出入,命右庶子張衡進入皇帝寢殿,將侍奉皇帝的所有宮女和宦官全部逐出,關在別殿。
由於太子在皇帝死前的那一番異常舉動,使得朝廷內外對皇帝之死的真相議論紛紛。
陳氏和後宮嬪妃聽到皇帝賓天的訊息,頓時惶惶不安。當天午後,太子使臣帶著一個金匣子來見陳氏,說要將這個匣子賜給夫人。匣子上有一張紙條,上面有太子楊廣的親筆簽名。陳氏以為裡面是毒藥,大為恐懼,一直不敢開啟。使者一再催促,陳氏只好戰戰兢兢地開啟匣子。
讓她感到意外的是,匣子裡的東西不是毒藥,而是幾個精緻的同心結。
陳氏身邊的宮女們又驚又喜,互相說:“這回好了,可免一死了。”
可陳氏卻一臉不悅,背過身去不肯答謝。宮女們一起逼迫她,陳氏才勉強向使者拜了一拜。
當天晚上,太子楊廣就帶著一種得意洋洋的表情堂而皇之地走進了陳夫人的寢室……
故事的結局是:楊廣把他父親的這位愛妃、相當於是他後母的陳夫人姦汙了。
《隋書》記載這則“香豔”與“陰謀”故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把楊廣塑造成一個繼“奪嫡”之後又“弒父”、“奸母”、“篡位”的無恥小人、一個禽獸不如的流氓惡棍!
簡言之,就是要把楊廣“妖魔化”。
很顯然,這不符合常理。原因是:自相矛盾。
不但楊廣在這個“香豔版”中的表現不合常理,就連這個陳夫人的前後表現也是極度自相矛盾。據《隋書?后妃列傳》記載,陳氏被納入隋朝後宮為嬪,由於“獨孤皇后性妒,後宮罕得進御,唯陳氏有寵,”當時,“晉王廣之在藩也,陰有奪宗之計,”所以“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
這就是說,早在楊廣還是晉王的時候,這個陳夫人就已經利用皇帝對他的“獨寵”,暗中收受楊廣的重金賄賂,從而“有力”地支援了楊廣的奪嫡行動。可見,陳氏與楊廣的關係早已非同尋常。即便他們不是情人關係,起碼也是一對政治同盟。換句話說,他們很早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其關係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既然如此,楊廣為何早不非禮、晚不非禮,偏偏要在皇帝病重、人心不安、朝野矚目的特殊時刻,去非禮這個奪嫡時的政治盟友陳夫人呢?退一步說,即便楊廣真的喪心病狂到如此地步,可這個陳氏既然敢在隋文帝還獨掌大權的時候冒著殺頭的危險幫助楊廣奪嫡,卻為何在皇帝已經病危、大權其實已落入楊廣手中的時候,反而拒絕楊廣的示愛、拒絕自己後半生的政治靠山和榮華富貴呢?再退一步說,即便陳氏是一個可以出賣一切但就是不能出賣肉體的“貞節主義者”,即便她拒絕了楊廣,但也絕對不可能把非禮之事告訴皇帝。原因很簡單:萬一楊廣因她的指控而被皇帝拿下,楊廣難道不會出於報復心理而把他們當年通賄奪嫡的醜聞全部捅出來、從而把陳氏也拉下水嗎?像陳氏這麼一個歷經兩朝、成功地周旋於皇帝、皇后和藩王之間的絕頂聰明的政治女性,會愚蠢到不知道把非禮之事告訴皇帝將導致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嗎?
答案是:陳氏不可能這麼做。
關於楊廣的這個“香豔版”篡位故事為何會如此邏輯混亂、漏洞百出呢?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因為《隋書》的編撰者魏徵等人並不是這個故事的原創者。最早“創作”出這個故事的人其實是隋末唐初一個名叫趙毅的人,《隋書》的記載正是直接取材於趙毅所著的野史——《大業略記》。
假使大唐的開國君臣早已掌握了“楊廣弒父”的證據,那他們肯定會在起兵推翻隋朝的時候大張旗鼓地昭告天下,怎麼可能把這個攻擊隋煬帝的有力武器一直藏著掖著,直到時過境遷之後才在修撰《隋書》的時候語焉不詳地進行暗示呢?
關於楊廣的“妖魔化”故事就這麼在歷史的記載中流傳了下來。千百年來楊廣在無數世人的心目中始終是一副面目猙獰、張牙舞爪的形象。這個既可怖又醜陋的楊廣幾乎成了亂臣賊子、兇悖之徒、暴君、獨夫的代名詞。
不過公元604年的楊廣當然意識不到這一切。
這一年的七月二十三日,楊廣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隋帝國的皇帝寶座。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地俯視著這片美麗的江山和匍匐在他腳下的萬千子民。他彷彿看見壓抑在心中多年的壯志、激情和夢想正源源不斷地噴薄而出,化成一片彪炳日月、照耀千古的煌煌帝業……
-
4 # 揮弓探賾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公元五八九年,年僅二十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起進攻,並完成了統一。他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太想建立偉業了,流球群島就是在這個時候歸降了隋朝。這是隋煬帝楊廣在西巡時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了千古名篇。隋煬帝太於急功近利,導致了用民的過重。皇后蕭氏理解丈夫,請你放慢你那急速的腳步,聽我一聲輕輕的呼喚。蕭皇后,生性婉順,識大體,有文化,對詩詞歌賦頗有涉略,還懂得占卜算命,知道已經不能正面勸誡夫君,於是寫了《述志賦》以自寄。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楊氏父子的隋朝偉業,就沒有大唐的盛世,隋朝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還有三省六部,一直被沿襲。荒淫無度、弒兄奸嫂、殘害忠良、巡遊過度、靡費奢侈……都是楊廣的代名詞?弒父篡位,事實如此嗎? -
5 # 朱虛推歷史
隋朝為何能統一?
這個問題如果直接回答,很簡單,亡國之君被取代的後世帝王抹黑,這是很正常。那抹黑楊廣的人自然就是唐王朝的統治者。唯獨,有一點讓人不明白,那就是翻遍唐史,他們抹黑的物件,只是針對楊廣本人,並沒有否定隋王朝,這點讓人不解。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唐朝、隋朝、北周三個朝代是一體的,是一個血脈下來的,如果唐王朝否定了隋朝的統治,那他自己的合法性也就遭到了質疑。為何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隋唐之前的歷史。從東漢滅亡到隋朝統一,中國經歷了長達369年的大分裂(西晉太短,不算),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魏晉南北朝。為何有那麼多勢力都想統一,都沒有完成統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民族矛盾太大,中原的漢人,北方的五胡,誰也不服誰,民族矛盾是遠遠大於國家矛盾的。
在此期間,無數少數民族的首領,面對茫茫多的漢人,採取的不同做法,然而都歸結失敗。就比如說羯族人石虎建立的後趙政權,就透過野蠻屠殺漢人,來管控中原,結果鬧出一個漢人英雄冉閔,直接起來反抗,頒佈屠胡令,直接導致了羯族的滅族。再比如說北魏孝文帝,一個有道明君,他的做法就很巧妙,既然漢族不能降服,我們變成漢族。要知道的是,北魏可是鮮卑族,孝文帝到底是手段高超,自己改漢姓,穿漢服,號召左右鮮卑族同胞一起漢化。甚至,他連哄帶騙將北魏的都城從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一切都按照孝文帝的想法發展下去,鮮卑族和漢族在中原大地生活的其樂融融。畢竟中原地方好,可以遊山玩水,可以詩詞歌賦,哪像在草原,除了騎馬就是放牧。可是,讓孝文帝沒有想到的是,民族分裂已經鑄成。遷到洛陽的都是鮮卑貴族,留在北方草原的都是鮮卑平民,隨著時間的發展,洛陽貴族越來越瞧不起那些北方同胞,認為他們都太野蠻。顯然,鮮卑民族自己割裂了。留在北方草原的鮮卑平民,不但受到自己民族的歧視,還要幫助國家鎮守北方邊界。慢慢的,長久的不滿終於爆發,最終鬧出了六鎮兵變(北部邊疆六個地方造反),北魏至此衰落,分裂,滅亡。
在無數的統一手段都用盡後,中國精英人物都在時刻設想著,怎樣完成統一?難道要像歐洲一樣,自羅馬滅亡之後,一盤散沙,至此分裂了2000年。好不容易搞出一個歐盟,英國又跑了。中國該何去何從?
為此,一個叫“關隴集團”的組織出現了,何為關隴集團呢?就是陝西、甘肅這些鮮卑貴族成立的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將戰爭和日常行政統一起來,實行胡漢雜糅,相互通婚,文武統一,然後透過這個小圈子不斷融合,不斷擴大,吸收那些漢族精英階層,步步為營,將民族統一起來。為了控制國家的軍政,他們設立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由這二十個家族掌控。
這個關隴集團有多厲害呢?說個事實讓讓大家看看。西魏、北周、唐三個朝代的始祖都是在八柱國裡面,而隋朝的創始人也在十二將軍之列。按照現在的話說,好比二十人成立一家公司,誰都有股份,誰是老大誰就是董事長。
在這裡,我要說下八柱國中的兩個人,一個是獨孤信,一個是李虎。獨孤信被稱為古今中國第一人,為什麼呢?他有七個女兒,大女兒是北周的明敬皇后,四女兒成為了李虎的兒媳。四女兒為李虎生了一個孫子,這個孫子叫李淵。七女兒叫獨孤伽羅,就是大名鼎鼎的獨孤皇后,因為她的老公叫楊堅。厲害吧,一個人的血脈,流進了三個王朝。
所以,唐取代隋朝,只是關隴集團內部的權力轉移,不過就是公司換了個董事長,董事局成員還是不變的。所以唐朝統治者只能抹黑楊廣一人,而不能抹黑隋朝。
經不起推敲的抹黑?其實,唐王朝抹黑楊廣的手段很低階,因為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不信,即使這些黑料都出自魏徵編寫的隋史。就說楊廣的太子之位吧,說他用盡了手段,才讓楊堅罷免了哥哥楊勇的太子之位。其實這有點搞笑,因為自從楊廣平定了江南之後,從公元590年到公元600年,近十年的時間裡,他一直擔任揚州總管,治理江南,在此期間,還平定高智慧的叛亂。楊廣根本就不在長安,怎麼能設計害楊勇呢?楊廣就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將楊勇給比下去的,最終在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楊堅廢掉太子楊勇,改立楊廣。
在說小說演義裡面記載,說楊廣拿下江南,是為了陳朝的妃子張麗華。這更是赤裸裸的抹黑,張麗華當時可是和褒姒、妲己一樣的人物,罵名遍天下,將她收入閨房,楊廣沒那麼傻。其次,張麗華當時雖然不知道多少歲了,可是她有個兒子,有十五六歲了。這樣看來,張麗華年紀至少34歲,楊廣一個王爺,駐地在美女之都揚州,看上了一個半老徐娘,說不過去吧?
再比如,說獨孤皇后死時,也就是楊廣的媽媽。楊廣守孝期間,竟然不齋戒,大肆吃肉,還大行不可描述之事。這就是更搞笑了,他是富甲一方的王爺,一天不吃肉就不行?死的人可是他的親媽,楊廣能當上太子,很大原因有獨孤皇后的支援。一個政治家,一個王爺,一個帝國的接班人不可能會做件事。
再說他殺父淫母,這就更經不起推敲。就算楊廣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十四年都忍了,還在乎那一兩天嗎?他既然能忍十四年,說明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難道父親將死之日,安心奉孝,讓父親含笑九泉不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嗎?
凡此種種,經不起任何推敲。
“大興土木”的緣由?楊廣登基後,乾的兩件國家工程,一個是修東都洛陽,一個是修大運河。先說東都洛陽吧,楊廣在江南鎮守十年,他深知雖然國家統一,但是江南民心尚未一統,萬一江南有事,等訊息傳到長安,不知道要延誤多少軍機?他自己坐鎮揚州時,深有體會,所以在洛陽另建一個都城,方便江南萬一有戰事,利於指揮。
至於大運河,道理也是一樣。楊廣修大運河,可不是為了游龍舟,而是為了方便將江南的糧草運往洛陽,畢竟大城市缺糧。為了征服高麗,又將大運河修到北京通州,這都是為了方便運輸糧草。其次,中國南北已經分裂了三百多年,在大多數百姓心中,國家就應該是分裂的。一條大運河,聯通南北,將整個國家更好的融合。讓國家由統一變成一統,這不好嗎?
“三徵高麗”是楊廣抹不去的傷痛,但是楊廣這樣做沒錯。為何?高麗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漢朝四百年,一直在大漢的統治之下,只是後期中國衰落了,高麗才獨立出去了。難道楊廣不該收回領土嗎?要知道的是,他的老子楊堅也打過高麗,後來李淵、李世民也出兵過高麗,難道楊廣打高麗就是錯,另外幾位打就沒錯。唯一不同的是,李淵、李世民等人拿不下來就不打了,而楊廣認死理,往死裡打,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民怨沸騰。
當然,楊廣的軍事才能很值得懷疑,雖然他多次帶兵出征,但是跟隨他的將領都是楊堅打天下的悍將,不足以顯示楊廣的軍事能力。畢竟,隋朝沒有一個像韓信、李靖那樣的名將,連廉頗、關羽這樣的級別也沒有,作為最高統帥的楊廣,軍事實力就讓人懷疑了。
功過誰人評?楊廣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舉一個例子,隋朝最高峰時期,天下戶口近900萬,而唐朝貞觀十三年,天下戶口才300多萬。唐朝人口趕上隋朝,一直到安史之亂前期才達到的。而且隋朝的科舉制度,是始於隋煬帝的。因為隋煬帝在揚州呆了十年,沒事和江南才子一起吟詩作賦,這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從隋煬帝留下的詩文來看,他的水平很高。
一個帝王,看他有什麼貢獻,主要在兩點,第一他做了什麼?第二他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秦皇漢武一登基,就開始修陵墓,而楊廣沒有。 楊廣最後選擇揚州作為自己的埋葬之地,因為他在揚州呆了十年。2013年4月,楊廣的陵墓在揚州被發現,如果不是墓誌銘,誰能想到這是帝陵呢?有意思的是,挖開楊廣墳墓的開發商叫楊勇,是不是有點歷史的巧合?
-
6 # 歷史觀
漢武帝流芳千古,隋煬帝遺臭萬年。但是如果仔細看看楊廣和劉徹的一生,就會發現這兩個在中國歷史上口碑截然相反的皇帝經歷卻是非常相似。
開疆拓土漢武帝東並北韓,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漢朝國土面積大增。在開疆拓土上,隋煬帝毫不遜色於漢武帝。楊廣還是晉王時就率領隋朝軍隊滅掉南方的陳朝,統一了中國的南北方。楊廣繼位後征討契丹、大敗突厥,三徵高句麗,親征平定吐谷渾,設定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將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的土地納入隋朝版圖。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楊廣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海南、臺灣等地。楊廣在位期間,為隋朝開疆拓土170萬平方公里。
打擊貴族,加強中央集權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王,致使王國勢力龐大,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每個兒子,而不是嫡長子繼承王國。從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不再對中央王朝構成威脅。
隋朝時門閥勢力強大,朝廷、地方官員都被門閥子弟壟斷,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還有鮮卑貴族獨孤閥,慕容閥和宇文閥擁兵自重,影響皇權。可以說隋朝不是亡於農民起義,而是亡於門閥家族。隋朝初期成為官員需要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而他們往往都會推薦自家子弟。楊廣創立科舉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權力的壟斷。
拓展交通漢武帝派張騫開通絲綢之路這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線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隋煬帝在位期間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1794公里,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對鞏固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和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楊廣和劉徹都有雄才偉略和豐功偉績,但是發動戰爭、打擊貴族和拓展交通都需要雄厚的物質積累作為保障,劉徹經過了劉邦、呂后、還有文景之治的盛世,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做這些事耗得起。楊廣才是隋朝的第二代國君,國家剛從戰亂中喘息過來,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做這些事。楊廣生不逢時,如果能生在隋朝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一定能像漢武帝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
7 # 明月山脈
楊廣就是暴君、昏君!
一、突厥是楊堅在位時派高熲和楊素打敗後歸附隋朝的,楊廣不過是巡視北方而已!二、關於關隴勳貴,歷史學家雷依群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而楊堅勢力的崛起,則直接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與滅亡。楊堅代周,其政權中人物已擺脫了“關中本位”之限制,關隴集團在楊堅代周之後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此外黃永年也認為關隴集團只是存在於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三、楊廣軾父後棄置剛建好的大興城(長安),役兩百多萬人修建號稱小長安的洛陽一來是軾父的心理陰影二來是遊玩所需,洛陽剛建好就馬上役一百多萬人疏通河渠!以備下揚州之用!四、對大運河的開鑿,客觀地說確實楊廣確實有很大的功勞,但是1、百科裡說得很明確:隋的開河,只是將若干自然河或舊溝連成一氣。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要想開隋朝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2、此外楊廣動機不純,運通濟渠和邗溝剛一貫通,楊廣便乘龍舟率領皇后嬪妃、百官大臣、僧尼道士和大批軍隊,揚帆啟程到江都來遊玩了。而且,他還三次循著運河巡遊江都,這不能不讓人抓住“隋煬帝—運河—江都”這條線索不放。明人袁于令《隋史遺文》說:“秦政之築長城,為防胡計,非為遊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於後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王並也。”秦始皇築長城為國防,隋煬帝開運河只是為了玩樂。前者永垂不朽,後者遺臭萬年。這種看法確實有確鑿的正史史料佐證,楊廣巡遊江都的奢華浪費的確十分驚人。《隋書》記載,早在大業元年(605)三月下令楊素營建東都的第二天,隋煬帝即釋出了“巡歷淮海”的詔書:“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正直的話)。”八月十五日即開始了第一次巡遊,因而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的直接主觀目的,確實是為了大規模巡遊。隋煬帝巡遊江都,乘船者總數最低限度的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50天后,最後一條船才駛出。兩岸輓夫牽引前進,共有挽船士8萬餘人。南巡船隊和兩岸士兵總計在二三十萬人。沿途獻食從役者每天都在十數萬眾。佳餚豐盛,“後宮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作黃旗三萬六千人儀仗,皇后儀仗隊、百官儀服很豪華。讓州縣採辦羽毛,地方官叫人民捕捉大鳥,四處網羅,幾乎殺完。州縣官上報民間歌謠:“天子造羽儀,鳥自獻毛羽。”五、關於科舉制,百科裡說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隋文帝楊堅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所以很抱歉,開創科舉制的是楊堅而不是楊廣。六、三徵高句麗充分證明了楊廣的無能和智力低下。楊廣第一次打高句麗派一百萬人親征,你說楊廣是搞笑還是蠢?後來自己發現錯了,停下來,命三十萬人帶百日糧食進攻,結果打到高句麗首都,沒吃的了! 餓得敗退,只剩幾千人。這種操作真是讓人目瞪口呆啊。第二次出征時出現了楊玄感叛亂,隋煬帝不得不抽出精力來對付他,最後楊玄感叛亂得到鎮壓,可是被楊玄感賑濟的百姓也全部被隋煬帝坑殺了。第二次征討高句麗再次以失敗告終。但是隋煬帝始終沒有死心,於是在大業十年時,隋煬帝再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誰知,三軍將士在到達涿郡時,相繼叛逃,隋煬帝為了對付逃兵,亮出了嚴厲的酷刑,可是他越是這般,將士們越是對他寒心,以致第三次征討高句麗再次失敗。七、根據葛劍雄《我們的國家:疆域與人口》隋初為6000萬人,到隋末只剩下2500萬人。而戶數的對比更能反映出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況:隋初人口計有八百九十萬戶,而隋末僅剩下二百萬戶,少的六百九十萬戶人口去了哪裡?百度說得很清楚:隋朝末年,統治者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 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竿而起,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 。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崗軍。八、看看楊廣北巡的歷史真相:突厥啟民可汗入朝來慶賀元旦,辭行時請皇帝北巡。初夏,煬帝調河北十幾郡鑿穿太行山,北達幷州通車道,到赤岸澤。兩個多月山路通。煬帝到薊州,建築御道三千里,寬五十丈。又發百多萬人增築長城,西起榆林,東到紫河。尚書左僕射蘇威力勸,高、禮部尚書宇文闇、光祿大夫賀若弼說:“對啟民太好了。”三個大臣因此無辜被殺,蘇威連坐丟官,內史令蕭琮回家。煬帝出巡雲中,逆金河而上,戰士五十幾萬,旌旗千里。宇文愷造觀風行殿,坐幾百人,可拆卸拼裝,車輪可以推移,修築行宮可以拉走,周長一千二百丈,用布蒙外表。繪製彩畫,樓櫓齊全,胡人在御營十里外屈膝跪拜,不敢騎馬。
-
8 # 未盡的才情
題主的問題角度非常好!但下面有些答主的回答似乎有些偏離主題,題主問的是,做了“驅突厥、平南陳、敬父母”這麼多好事的“三好少年”隋煬帝為什麼被後世評價為暴昏君?大多數答主紛紛論述起隋煬帝的英勇事蹟來了,此非答非所問而何?鑑於此,本文就直奔題主問題的本質:探究隋煬帝形象評價的根源。
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如果我列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想必大家腦海裡的直觀感受是:這是一個個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天之驕子;如果我列出“夏桀商紂,漢靈晉惠”,想必大家腦海裡的直觀感受是:這是一個個遺臭萬年的亡國之君,殘暴昏惡。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有人會說歷史書是這麼寫的,大家也都是這麼說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大眾歷史思維:即成王敗寇式的蓋棺定論評價體系。事實上,目前大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僅僅停留在社會大眾的主流輿論中,而對於這種評價的內在根源,似乎沒有人去或願意去思考,這種思維不僅會影響我們對古代帝王的客觀認知,更會阻礙我們的歷史辯證思維能力。
那麼,本文的立論點就是試圖透過對於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形象評價的根源分析,找出中國式歷史人物蓋倫定論評論體系的弊端,以期喚起大家都歷史上“風流人物”的再思考。本文認為,隋煬帝變成後世“人們口中昏君、暴君”的根源有三個:其一:唐朝官方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的抹黑;其二:原始史料的大量篡改;其三:後世小說、戲劇、書評等文學創作的以訛傳訛。以下具體展開分析。
隋煬帝“暴昏”形象根源之一:唐朝官方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的抹黑我們知道,李淵奪取隋朝政權的行為並不光彩。作為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隋煬帝甚至授予李淵“太原留守”這樣的官,我們知道,“留守”是在皇帝出巡時留身邊至親可靠之臣守衛都城或陪都的,“留守”享有一切便宜行事之權,可見隋煬帝對李廣的信任有多麼深。所以,李淵奪取隋朝政權,就有名不正言不順篡位奪權的感覺,因此,李淵上臺後,為了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就必然要極度抹黑隋煬帝的形象,把隋煬帝塑造成一個無惡不赦,殘暴昏用的亡國之君,而自己正是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為蒼生社稷而起兵推翻隋朝。因此,唐朝從建立之初,就首先就改掉了隋煬帝的原諡號“明皇帝”為“煬”,什麼是“煬”呢?
《諡法》對於“煬”的解釋有三種:1、好內遠禮(即貪戀女色不尊禮法),2、去禮遠眾(即悖逆禮制背棄公眾),3、逆天虐民(即違背天理虐待百姓)。可見,唐朝政府作為隋煬帝“暴昏”形象的始作俑者,實在是有首創之功!隋煬帝“暴昏”形象根源之二:原始史料的大量篡改我們知道,由於歷史一脈相承性,我們判定一個歷史人物的主要依據是史料,而由於古代“正史”史料由大多由官方刪定編輯,因此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是,出於政治目的的肆意篡改史料無疑鑽了這個空子,大量的原始史料被篡改,誤導了後世對許多歷史人物的客觀公正認識,隋煬帝首當其中。
記載隋煬帝的史料主要是三種:《隋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鑑》。這三部史書共同的特性是借鑑。《隋書》《貞觀政要》是唐朝編纂的,目的是“以隋為鑑”,因此,作為隋朝亡國之君的隋煬帝,必然要被醜化成一個昏暴殘虐的形象。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為了醜化隋煬帝的形象,做的史料篡改行為如下:
1、刪去《北史》、《隋史》裡關於隋煬帝正面形象的記載;2、增加《隋書》、《北史》中的反面材料。3、大量補充《隋書》裡隋煬帝南下江都等等的昏暴殘虐行為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原始史料的大量篡改,就必然會導致後世看到的隋煬帝形象與真實的隋煬帝形象完全不符的情況,而這些史料在一些不能分辨是非的人眼裡,當然是無比可靠的,在他們眼裡,隋煬帝的暴君形象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說,原始史料的篡改在評價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的事件中做了最大的惡。
隋煬帝“暴昏”形象根源之三:後世文學性作品的以訛傳訛有關醜化隋煬帝的文學性作品從唐朝時期就開始了,我們熟悉的唐詩裡就有大量關於隋煬帝形象的評價,如:
1、描述隋煬帝好色誤國的。劉滄《經煬帝行宮》:“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2、描述隋煬帝窮奢瀆武,勞民傷財的。周曇《隋門·煬帝》:“拒諫勞兵作禍基,窮奢極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資”3、描述隋煬帝揮霍無度,窮奢極欲的。唐彥謙《見煬帝寶帳》:“漢文窮相作前王,慳惜明珠不鬥量。翡翠鮫鮹何所直,千裨萬接上書囊”類似的詩句多的不可盛舉,因此,我們發現,在唐朝時期,實際上隋煬帝“昏暴”的形象已經樹立起來了,而且越來越有根深蒂固之感,後世的文學作品如戲劇、小說、雜畫、書評等則一脈相承,甚至是現代的電影電視劇,也都在抹黑隋煬帝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綜上我們可以說,唐朝出於政治意義上的肆意抹黑隋煬帝形象,歷代大量篡改關於隋煬帝的原始史料加之後世諸如戲劇、小說、雜畫、書評等文學作品的以訛傳訛是隋煬帝形象變得“昏暴”的根源。而中國從古至今的成王敗寇式的蓋棺定論評價體系又使得我們腦海裡的隋煬帝暴君形象變得合理起來。因此,這告誡我們,在看待隋煬帝這一類歷史人物時,要有一種辯證的歷史思維觀念!
-
9 # 史不知味
楊廣,隋煬帝,這是位極具爭議性的皇帝,有人說他是暴君,有人說他是昏君,有人說他既是暴君也是昏君。將隋煬帝定義為暴君是可以的,然而說他是昏君則不免顯得有失偏頗了。隋煬帝是個有雄才偉略的帝王,但是卻又太過於急功近利,以致劍走偏鋒,他像是走在鋼絲上的人,成則光芒萬丈,敗則萬丈深淵。
我們看看隋煬帝做的三件最為“天怒人怨”的事:一、修運河
隋煬帝當了皇帝后,便開始開鑿大運河,南起杭州,中抵洛陽,北至北京,這條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兇名赫赫了,常被作為攻訐隋煬帝的重要罪狀之一。在交通極不便利的古代,水路對於陸路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也能加強南北雙方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可以透過運河加強對地方的統治,隋朝大運河的開運可謂是利於千秋、遺澤萬世的壯舉。
然而,大運河的開鑿卻讓當時無數的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中,在沒有機械化、只有人力的時代,想要修這條運河,所要花費的人力是無法想象的,這是楊廣修運河被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另外,楊廣修運河的目的歷來被看作是為了他的“旅行計劃”,刻意地忽略了運河的現實意義,唐朝所修《隋書》說楊廣“敏慧”,難道聰明的楊廣會不知道運河的戰略意義?我也相信隋煬帝修運河肯定附有他“旅行計劃”的私心,可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古代的工程又有哪件不是用百姓的血肉澆灌而成的?
二、征討高句麗
高句麗,不是高麗,關於這點有不少人是常常混淆的,高句麗是發跡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高麗是北韓半島的,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隋朝作為中原正統王朝,肯定是要將周邊的小國收為小弟的,可是讓隋朝沒想到的是高句麗竟然是個硬茬子,它不聽話。在隋煬帝的雄心壯志面前,自然是容不得這個不聽話的高句麗的,他曾經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征討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除了打高句麗以外,還打了吐谷渾和突厥。戰爭打的是什麼?是財力、物力、人力!不僅耗錢,還會死人,所以自唐朝建立開始,人們又開始說了,說楊廣這個人啊,好大喜功,盲目而頻繁地對外發動戰爭,百姓苦啊。沒錯,百姓確實苦,但是難道就沒有滅了高句麗的必要嗎?當然有,所以唐朝建立以後,一樣去打高句麗,但是沒有隋朝打高句麗的時候這麼累,因為這裡面是有隋煬帝的遺產的,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高句麗已經乞降了,高句麗被隋朝打得很慘,當然隋朝打它打得也很累。於是,即使唐朝也一直在打高句麗,最終仍然沒能滅了它,可是卻沒人詬病李世民詬病唐朝。
三、創立科舉制度
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這條是滔天大罪,必須狠狠地嚴厲批評。在隋以前,貴族永遠是貴族,貧民永遠是貧民,這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朝廷的官員從豪族和門閥中產生,所以可以說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更是豪族門閥的天下。隋煬帝上位後,又看不慣那幫士族門閥動不動興風作浪了,二話不說就要懟他們,於是科舉產生了。科舉的產生,讓士族門閥的利益受到了特別嚴重的傷害,想當官不再侷限於只看家庭成分了,要看你的考試成績了,只要你書讀得好,不管你是士族還是寒門,都可以邁進官場,這便是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可是士族門閥卻不高興了,你楊廣既然對我不仁,我們就對你不義,我們要重新選代言人了,不帶你玩了。天下遂亂,隋亡。唐朝建立以後,統治者也不是傻子,當然知道科舉制的好處,所以想保留科舉制,可是又要籠絡士族門閥,否則天下別想太平。於是李世民採取迂迴政策,用《氏族志》告訴他們說,你們放心吧,我是承認並且肯定你們的地位的!門閥大佬們見皇帝已經有所讓步了,他們也知道這科舉制已經產生了再想消滅它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只好點頭答應。
隋煬帝,是暴君嗎?是昏君嗎?從上面這三點可以看出,隋煬帝是暴君嗎?可以是,也可以不是。隋煬帝是昏君嗎?絕對不是。事實上,發動對外戰爭是中國古代王朝的常態事件,中國古代的戰爭本來就是國家宣示主權和傳揚中華文化與威名的行為方式,秦、漢以及隋以後的唐甚至是宋都會發動對外戰爭,漢壓著匈奴打、唐壓著突厥打都被後世傳頌,而隋壓著高句麗和吐谷渾打卻被完全否定,這是不公平的。至於運河,運河的開鑿確實讓無數百姓苦不堪言,也必然會有無數人死於運河開鑿的過程中,這是無可辯駁的,只是在戰略意義層面來看的話,這條運河的戰略意義與長城是異曲同工的。
創立科舉制度是隋煬帝的致命傷,科舉制度是讓隋煬帝和士族門閥徹底分道揚鑣的首要原因,科舉制度踩到了士族門閥的小尾巴,以至於他們跳起來怒吼:“你動了我們的乳酪!”我曾經說過,百姓名義上是皇帝的百姓,可是實際上百姓卻是跟著士族門閥士紳地主混飯吃的,當士族門閥士紳地主將百姓的鍋蓋蓋上以後,百姓沒飯吃了會怎麼辦?造反。造皇帝的反,他這個昏君,讓我們沒飯吃了!農民起義的背後,幾乎都有士紳地主階級在推波助瀾。隋煬帝徹底得罪了他們,讓他們利益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損失,他們是士族啊,自古至今,士族都應該和皇帝共享天下,可是隋煬帝太霸道了,他不同意,他不僅不同意,還試圖讓地位卑賤的人上位取代他們!他肯定是昏君!
隋煬帝是個高傲的人,是個有雄才偉略雄心壯志的人,然而卻又是個急功近利的人,無論是楚莊王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還是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都沒有,他的心太急了。欲速則不達,所以他註定是失敗的,以致要揹負暴君昏君的千古罵名,嗟乎!
-
10 # 一小菜一
暴君坐實,昏君欠妥。昏君一股指沉迷於其他方面。治國無方,妄用逆臣。而楊廣胸懷大志。他三下江都,四巡塞北,西巡張掖(徒步祁連山脈,古代君王絕無有二者)建東都(政治東西相連)建運河(經濟上南北相通)修長城。但導致濫用民力,性格上又好大喜功。不聽良諫。搞得官民皆怨,而楊廣的名聲這麼壞主要是李密起兵時任用祖君彥寫的一篇檄文(記錄在舊唐書)檄文是起兵上政治需要,當然不可信。還有一些野史把楊廣寫的很好色。但楊廣終起一生三子二女。其中二個兒子是蕭氏所生。野史也不可信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幾乎都會被描述為昏君、暴君,從夏桀、商紂到周幽,從秦二世到漢桓帝、漢靈帝,無不是暴君、昏君的典型。楊廣作為隋朝二世而亡的皇帝,也被描述成無道昏君。無論在史書上還是影視劇中,他總是沉浸在驕奢淫逸、酒池肉林中,絲毫看不出有一點作為。
那麼,隋煬帝楊廣果真如此驕奢淫逸嗎?果真如史上所載他弒父殺兄淫嫂,好大喜功三徵高句麗皆失敗,修運河下江南只為看瓊花?筆者認為雖有基本事實,實際上卻在很多歷史細節上誇大事實,讓人乍一聽瞠目結舌。
實際上,皇帝的家事自古以來就很亂,無論是有道明君如唐太宗、清雍正,還是無道昏君如宋高宗,皇位的繼承經常伴隨著殺戮和陰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前,殺兄屠弟,逼迫父親禪位,不也沒有影響他的聖明?雍正登基也隱藏了太多的陰謀,在他登基後對兄弟子侄的清洗可以想見在尋求最高寶座那些年,他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楊廣其實也不例外,他替父出征,戰功顯赫,最終野心蓬勃,想要自立,符合人的個性。
再看他三徵高句麗,是延續南北朝對外戰事的傳統。南北朝期間,天下大亂,諸侯林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伐早已習以為常。戰事失敗不代表楊廣昏庸,只能代表自己技不如人。
修運河一說就更扯淡,修通運河是大一統朝代所必須做的政事,主要為發展漕運。從秦朝修靈渠再到後世王朝,幾乎歷朝歷代都在修理運河。同樣大運河也非一日之功,唐宋元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在修繕,只不過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運河的主體是在隋朝修建的。
對待帝王的看待一定要一分為二,實際上在隋煬帝期間中國的科舉制度正式建立,隋朝的軍事程度也非常強。隋煬帝作為皇帝,也曾有一番作為。從隋煬帝的過往,他平定天下諸侯,最終消滅陳朝,我們就應該知道他並非一般人。
所以,單純的談他是明君還是昏君實在過於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