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罵我我罵他父母孩子
-
2 # 橘子看
教育是個很大的題材,與這個題材對應的主題最直接的是獲得成長。然而其實電影中基本都會體現出成長這個議題。同時,教育題材和校園題材聯絡也很緊密。
比如:
《小鞋子》這部作品雖然沒有很直接的呈現出教育的內容,甚至還諷刺了學校的某些教育,但是主要是以家庭教育為主導,看到孩子的純真世界。
《死亡詩社》在校園教育的禁錮下來了啟智的老師,深刻刻畫了老師對這群學生的影響,在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當中包含著青春時代獨有激情的迸發,結局悲傷。
《放牛班的春天》同樣歌頌老師諷刺學校的老古板,把熊孩子變成了優秀的合唱團,裡邊的歌聲簡直是Teana之音,然後,為什麼好的老師總是屈服了現實的體制,走人了事?
《墊底辣妹》把學習這件枯燥的事情拍的這麼熱血中二,雖然劇情老套,但是我看著很燃,學生表示沒什麼感覺。
《三傻大鬧寶萊塢》終於有一部不是歌頌老師而是歌頌學生本身的作品了,玩玩鬧鬧,小聰明中包含著大智慧,但是這個學生最後做了讓人尊敬的老師。
這些作品都是很古老的關於教育題材的作品。從以上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還是圍繞學校教師學生這三者展開,老師這個稱謂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用,但真正的校園老師卻在影片中總是被譏諷的物件,尊敬的老師有趣的老師都被強制下線,也是很有趣的一幕了,大家都爭相做老師,爭相不服氣,爭相罵那些有違師尊的老師。
電影沒有什麼教育意義,也不需要什麼教育意義。電影只是講一個故事。只需要好看和不好看就行了。如果電影的目的就是讓人受教育。那麼沒人願意花錢去電影院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