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偏聽兼聽

    隋朝時高句麗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已具備與隋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高句麗欲獨霸整個東亞之心久矣,在不斷擴充疆土的同時,不斷挑唆隋鄰國:如突厥吐谷渾等部落民族對隋挑起戰亂,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面對突厥等強悍民族頻繁侵擾,因遊牧民族難以征服,欲除後患,所以必先伐高句麗,隋只能趁高句麗羽翼尚未豐滿之際,大舉討伐之,有未雨綢繆之意。

  • 2 # 珞珈山下話青史

    597年,平陽王居然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即今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今山東掖縣)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隋軍撤退。嬰陽王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

    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隋煬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於涿郡。除了軍隊以外,另外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在一徵高句麗之前,隋煬帝為了徵高句麗,過度殘暴的征斂百姓,導致百姓困窮,百姓的物資與民力都衰竭了,當順民就會遭遇承受不了的凍餒,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點,於是百姓開始聚集起來反抗。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等百姓農民起義,從此開始,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隋煬帝命令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抓獲就斬殺,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農民起義出現,仍然禁止不了百姓農民起義。

  • 3 # 包子桑715

    高句麗是農耕文明,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走馬鮮卑兒,廟堂漢家子”,不僅僅是民族原因,更是文明差異,遊牧文明不管多麼強勢,就算成功入侵華夏結局無非是和漢民族同化或是被漢人趕出去,所以匈奴可以續命,突厥可以談判,甚至遼金蒙古滿清都可以稱帝,因為這些都不會影響社會主體是華夏文明。但高句麗不一樣,當時的高句麗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地區小霸,農耕技術不咋地但也是種地的,而且還有發展成新文明的趨勢,況且當時的高句麗可不只是現在的北韓半島,若是沒有趁它還沒有發展起來就滅了,將來就有可能他們滅了華夏民族。

    正因為是關係到民族文明的問題,所以隋唐兩代才會先後攻打高句麗,而且還是得到當時世家大族的支援的,楊廣那麼浪頭兩次攻打高句麗還不是全國支援?

  • 4 # 裝備空間

    在中國古代所有封建王朝裡,隋朝是一個引起無數歷史愛好者興趣的朝代。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歷史中,隋朝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驚人的,特別是隋朝兩位皇帝採取的治國策略。但是這裡面出現了一個問題:隋朝兩位皇帝為何要滅掉北韓半島的高句麗,即使最後拼到國家滅亡也不回頭?#那一天##老照片# 說這個原因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高句麗。“高句麗”史稱“高句驪”,俗稱“句麗”或“句驪”。高句麗政權開始公元前37年,止於公元668年,前後持續了705年之久,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劉徹設四郡統轄遼東及北韓半島的北部,這裡面的玄菟郡高句麗縣就是高句麗人的聚居地。

    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此建立高句麗政權。在高句麗的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北韓半島北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分裂和戰亂激起了高句麗擴張的野心。高句麗最鼎盛的時期,其管轄的範圍從北韓半島中部以北,北到今吉林省中部,東至吉林省延吉,西達遼河的區域。當歷史的車輪進入隋朝時期,中國的再次大一統成為趨勢,但是高句麗依舊想保持了自己的割據。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高句麗的王元率領四萬大家進攻遼西。這次高句麗的大軍雖然最後被隋文帝擊敗,但是引起了隋文帝的暴怒,於是由此引起了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多次攻打,“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在隋朝攻打高句麗的過程中,隋煬帝御駕三徵高麗最被人熟知,當然三徵高麗也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造成了國內老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公元612年,隋煬帝正式御駕親征,並向天下發出征討高句麗檄文,“高麗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東之境。雖復漢魏誅戳,巢窟暫傾,亂離多阻,種落還集。萃川藪於往代,播實繁以迄今,眷彼華壤,剪為夷類。”對於隋煬帝三徵高麗,雖然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但是隋朝兩代帝王矢志不渝。高句麗雖然遠在東北邊陲,但是國勢蒸蒸日上,如果不挫傷其元氣,中原子孫後代的心腹大患!於是隋煬帝發出了“勿遺子孫憂”的感慨,從這五個字中我們感受隋朝兩代帝王即使拼的國破也要踏平高句麗。

  • 5 # 史海興亡錄

    沒電腦就不引用史料了,想到哪寫到哪

    1、高句麗有潛力

    高句麗和很多北方遊牧民族不一樣,他是農耕文明,文化 政治 經濟的進步是非常快的,而且很善於利用時勢擴大自己。從漢末到隋唐,除了個別玩脫的時候(比如被曹魏教做人),整體上是快速崛起,成為了東北亞的區域大國,對臨近的契丹等民族有近似於"夷夏"的關係。

    高句麗有北韓半島和遼東作為基地,附近遊牧民族供驅使,士兵還比較善戰(私以為這一點就足夠說明高句麗人和北韓人沒啥關係),和後世的後金是不是有點小相似?如果放任它坐大,高句麗找到機會染指中原幾乎是必然的。

    2、高句麗有野心

    高句麗對中原王朝一直很不安分。除了有答案提過的,高句麗經常趁混亂進攻邊境、擴大領土、對中原王朝挑釁之外,它還有兩個比較作死的做法:1、試圖插手中原政治;2、組建針對中原的"國際聯盟"

    在北周滅北齊的時候,高麗就主動出兵幫助過流亡的北齊皇室,顯然是認為奇貨可居,有插手中原逐鹿的意思。在隋和陳朝的對峙裡,高句麗先是兩面三刀,後來又站隊陳朝,說實話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高句麗和突厥、薛延陀等其他國家溝通甚密。有學者甚至認為,高麗和突厥 吐蕃等國組成了某種聯盟,包圍了中原王朝。雖然還存在爭議,但高麗勾結突厥惹惱楊廣,煽動薛延陀對付李世民確實是事實。

    也就是說,高句麗對干涉、對抗中原是有很大興趣的。

    3、隋唐有收拾高句麗的需要

    一個不安分的、有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在邊境存在,放在哪個大國身邊都會不爽。

    隋唐時代更加特殊的是,中原之前經歷了長久的分裂、混戰,許多少數民族南下,創造了割據一方、逐鹿中原的故事。關隴集團自己就是鮮卑立國,當然知道一個野心勃勃的異族國家可能掀起多大風浪。

    另外還有,隋唐崛起於關中,對河北的控制不是很理想,高句麗曾經幫助北齊,一直想把手伸到河北,也是犯了關隴集團的忌諱。

    其實大國崛起,必然要拿幾個不老實的傢伙立威,才能保證自己的天朝地位和邊境安全,尤其是對隋唐四帝徵高麗結果不同,更多是策略和時機的問題,宏觀戰略上應該說是正確的。

  • 6 # 透明的萬事屋歷史

    公元581年,當楊堅逼迫當時北周靜帝將手中江山禪讓給自己的時候,他相信自己能夠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而事實確實也是如此,隋文帝楊堅親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而後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南陳,結束中國近三百年的割據,再次一統天下。

    隋文帝一邊鞏固政權,一邊體恤民生。在朝政上唯才是舉,整治貪官。軍事上也利用離間分化策略,結局了中原王朝的一直以來的北顧之憂。可以說在隋文帝的治理下,一個冉冉上升的超級帝國正在慢慢的形成。以至於在他去世的時候,此刻的隋朝國力已經從南北朝割據時期完全恢復了過來,成為當時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強國。這段時間也被稱為“開皇之治”。

    開國皇帝如此賢明,而繼任的君主隋煬帝楊廣也是雄才武略,他營建都城洛陽,打通南北水路,京杭大運河更是滋潤了華夏民族千年的光輝。朝政上,楊廣開設科舉,改革官制,使得國家人才得以盡用。不管是經濟、政治,楊廣所體現的雖然不足以稱為千古一帝,但也足以稱得上明君。

    按照一般的套路,隋朝開國第一,第二任君主都不比其他朝代差,楊堅想要建立隋朝千秋萬代的夢想似乎已經近在咫尺,然後就是再熟悉歷史的人也知道,隋朝短短不到四十年間,居然滅亡了,一個頂級強國就這樣滅亡了?我們不必去相信電視劇裡殘暴荒淫、貪圖享樂的楊廣,然而即使我們再如何還原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楊廣,可隋朝就只經過了短短的三朝。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和什麼原因?是不是真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才導致隋末民不聊生,群雄並起?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一個更加令人驚訝的答案出現了,那就是對高句麗的戰爭,這一切,則要從高句麗的這邊說起。

    高句麗,史學界基本判定其建立於公元前1世紀中期,起初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來又加入靺鞨人,古北韓遺民和三韓人,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高句麗不是高麗,其領土為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的一部分,是當時北韓三國(新羅、百濟)中最強大的國家,自建立之初便和中原政權有著各種因素下的軍事衝突。

    之前我們知道,隋文帝建立隋朝,並重新統一了當時的中國。而在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也趁著中原王朝羸弱的時候好好發展了一把,只是跟當時的隋朝比,還是顯得小太多,於是按照慣例,高句麗趁楊堅剛剛篡位,政權不穩的時候變派遣使者赴隋,自願朝貢,對於當時的楊堅來說,不管真心與否,這都是一份大禮。

    然而正如每個北方政權都想入主中原一樣,高句麗雖然有朝貢,然而一邊和南陳小動作頻頻,又和突厥背地裡溝通,再加上和隋朝的另一個附屬臣國靺鞨的親密以及契丹問題,最終引起了隋文帝的警惕,隨後兩國外交問題交涉失敗,楊堅發璽書譴責高句麗。

    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是箭在弦上,終於在開皇18年組建高句麗靺鞨聯合軍入侵遼西,開啟戰端。當然了,高句麗和隋朝開戰的原因並不如此簡單,然而不管怎樣,隋文帝萬萬沒有料到,這成了楊家王朝滅亡的最大因素。

    高句麗和隋朝的第一次開戰,被營州總管韋衝所抵抗,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98年,漢王楊諒率30萬大軍分兩路殺向高句麗,可惜天氣不如人意,並未如何開戰,僅僅在路上隋軍就損失了十之八九。但是高句麗再如何強大也不過是個只有30萬軍隊小國,見到此刻已經南北統一的隋朝大軍,高句麗王高原隨即上表“稱臣”,於是隋文帝撤兵。

    隋煬帝即位之後,高句麗王高元又不朝貢,於是楊廣決定御駕親征。不管我們怎麼說隋煬帝這個人有點雄才偉略,但是好大喜功,喜歡大排場卻又都是他的毛病。對於此時的大隋來說,休養生息,鞏固政權應該是上上之策,然而他卻一邊徵民修運河,一邊徵兵親戰高句麗,共計三次,百萬餘人喪生,這才導致隋末百姓叫苦連天,最後終於鎮壓不住農民起義和當時統一時未消化掉的豪族,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其實不管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其實都知道親征高句麗的弊端,此時百事待興,而又剛結束對其他邊疆的用兵,但是高句麗的不得不徵,或許隋文帝的一句:“勿遺子孫憂”可以解釋。之後唐朝滅高句麗,則是另一個故事。

  • 7 # 炎黃傲

    秦朝之所以快速滅亡,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統一六國後,底層百姓失去了流向社會上層的通道,社會階層固化。秦國是以敵軍人頭記功的,都統一了,還去哪裡殺敵?隋朝情況差不多,國富民強,如果不對外征討,參軍入伍的老百姓就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不利於社會矛盾的轉移。

  • 8 # 曉東148869775

    首先,不想替父完成宏圖大業的兒子不是好兒子!文帝沒打完沒打贏的仗,兒子接著來,這沒毛病!

    其次,文帝打,那是因為他用區區十載的時間,讓國力大增,有資格有家底,為什麼還要受氣?你看他像是受氣的人嗎?

    最後,只是後院起火,無可奈何啊!試問哪個皇帝想亡國,阿斗也不會想亡國吧,時也,勢也!只是在錯誤的時間打了錯誤的仗!

  • 9 # 說書人國師

    簡單回答一下:

    1、高句麗這個小弟非常的不聽話,不納貢也不稱臣,天朝面子至上,必須要幹掉這個不聽話的小弟。

    2、高句麗當時實力範圍囊括中國東北部分地區以及北韓半島北部,是東北亞的核心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險要。

    3、高句麗騷擾邊境,煩。

  • 10 # 鷹的家園

    是北韓半島,歷來是中國故土。

    每一次中原王朝都是收復北韓半島為第一要務。

    隋朝不是最後一個也不是第一個。

  • 11 # 沒事叨兩句

    首先高句麗跟現在的北韓一毛錢關係都沒,是殷商遺民建立的,同當地土著通婚繁衍,而且高句麗在隋唐時算是東北地區的強國披甲之士數十萬,對東北地區虎視眈眈,隋唐時期中原王朝戰亂不斷,每次中原王朝抗擊突厥,高句麗就餐食東北地區,殺我子民擄掠財產,而且高句麗一直都沒真心臣服,一直是投降後再反叛,是當時中原王朝的毒瘤。

  • 12 # 歷史麻辣鍋

    首先,高句麗不是後世的高麗,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高句麗位於現在東北三省和北韓北部的這塊地方,他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割據勢力,他是屬於農耕文明,而不是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在血脈上和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文化上和中原是一脈相承的。

    在隋朝統治者的眼裡,高句麗和南陳一樣,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既然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那麼不消滅它,就不算真正的統一中原王朝。

    這塊地方,在漢朝以前一直都屬於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只不過後來天下大亂才獨立出去,作為一個獨立王國。

    所以隋文帝要去討伐他。隋煬帝,也要去討伐他。還有後來的,唐太宗,唐高宗都要傾盡全國之力去討伐他。

    有些人的說法就很可笑,比如說隋煬帝傾全國之力就是為了好大喜功,純粹裝逼。也有人說,隋煬帝是為了,去耗盡隴西貴族的勢力。這些說法,都不值一提。

    其實答案很簡單,沒有其他人想的那麼複雜,就是為了一個原因,統一中原王朝!

  • 13 # 月望與東山

    隋朝兩帝都曾經征伐過高句麗是沒錯,但是拼到國家滅亡也要滅高句麗的, 是楊廣,而不是楊堅。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帝是怎麼對待高句麗問題的吧。

    先說說楊堅。

    楊堅統一陳朝以後,訊息傳到高句麗王國,時國王高湯十分恐懼,認為楊堅下一個就是要平高句麗,於是立即整頓裝備,要跟隋朝死嗑到底。

    但是高句麗山高路遠,楊堅就沒打算要派兵去打,而是想對其實施懷柔政策,讓他主動前來朝拜。所以,楊堅給高湯下了一道詔書,說你雖然表面上自稱是隋的藩籬屬國,但實際上並沒有忠實誠懇的節操,我現在給你一個自新的機會。

    高句麗國王高湯看了以後,更加恐慌,認為楊堅是下最後的通牒。於是準備上書陳情請罪,不料這時候,書還沒上就死了。

    高湯之子高元繼位,楊堅就派欽差大臣前往高句麗,任命高元為上開府同三司,繼承遼東公爵位。後來高元又上書請求改封王爵,楊堅都同意了。

    本來都好好的,但是在公元598年,高元突然率領靺鞨部落數萬人,攻擊遼西。楊堅接到訊息後,極為震怒,決定派大軍去教訓高句麗。

    當時楊堅是認真的,出動水陸聯軍三十萬,任命漢王楊諒為總司令,尚書左僕射高熲為副指揮。

    但是,隋軍出發時,是當年的夏天,正逢雨季,大雨連綿,糧食被阻,又遇上軍中爆發瘟疫,將帥大量死亡。而海上的船隊,也遇到大風,很多船隊沉沒。

    不得已,當年的秋季九月二十一日 ,撤退班師。

    據統計,當時水陸聯軍死亡人數有百分之八九十。

    這是慘痛的教訓。

    儘管這次征伐沒有成功,但是高句麗國王高元隋軍如此大兵出動,也十分害怕,主動請罪,要求寬恕,並且降低身份,自稱為“ 遼東糞土臣高元。”

    楊堅見高元主動認罪,且態度良好, 也不想折騰了,就順勢寬恕他。後來即使百濟說配合隋朝攻打高句麗,楊堅也都沒同意。

    說完楊堅,再來看楊廣。

    楊廣跟楊堅不是一個性格。楊堅從小見過太多的戰爭與權鬥,養成一個堅忍性格,楊廣則不同, 他雄心壯志,且又超級自戀。他認為他才華蓋世,天下無人能敵, 而且他公開宣示,他想做的功業,不是要超越父親楊堅,而是要超越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及漢武帝。

    秦始皇大興土木工程,他也學了,並修了一個大運河;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徵服匈奴,匈奴再也不敢欺負漢朝,楊廣也決定親自出巡看看,如果有不服氣的,就搞搞事情。

    公元610年,楊廣出巡前往東突厥汗國啟民可汗處做客。

    當時,高句麗王國的使者也正巧在啟民可汗處,啟民可汗不敢隱瞞,命他見楊廣。不料, 就這麼一件小小事情,讓楊廣找到了出兵高句麗的機會。

    門下省黃門侍郎裴矩對楊廣說:“看高句麗國王派使者來啟民可汗,卻不來隋朝, 看樣子是不肯臣服。先帝時,楊諒無能,出師不利。現在正逢盛世,陛下怎麼能放棄, 必須讓高句麗國王親自到京師來朝見。”

    於是,楊廣就依了裴矩之見,在啟民可汗處對 高句麗的使者宣示,讓他回去叫國王親自到京城來朝拜,如果不來,那我就親自率兵前往了。

    眾人以為,楊廣這麼一嚇,高句麗國王應該來了。 不料,高句麗國王不但不來,反而連以前對隋朝盡到的禮節,也短斤缺兩了。

    楊廣終於看到,高句麗國王不是真心臣服於隋朝,他必須來一場戰爭,打到他服。

    楊堅及楊諒搞不定的事,楊廣認為他一定能辦到。而沒想到的是,高句麗這塊硬石頭,他一時也啃不下。

    首次東征是在公元611年二月十九日進行準備工作的。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楊廣向全國徵兵,加班加點的造船運糧。一年以後, 即612年,隋朝官兵接近一百二十萬 ,向對宣稱二百萬,全部向高句麗首都壓去。

    但這場戰爭因為資訊不達,指揮混亂,最後失敗而還。

    但是,楊廣決不服輸。

    於是公元613年,他再次下詔徵兵,準備第二次東征。

    楊廣對大臣說,高句麗不過是個小丑角色,竟敢羞辱中國,我們就是移動一座大山填平一片大海都會成功,何況這麼一個歹徒!

    大臣們都力勸楊廣不要衝動,說對付這麼一個小毛賊,不需要他這麼大動干戈。

    但楊廣不聽,偏要率軍親征。

    由此可見,楊廣是個偏執狂,他不惜一切代價東征,不僅是要高句麗徹底臣服隋朝,也是要保住他的面子及威嚴。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場涉及面子工程的戰爭。

    第二次東征 ,高元終於屈服,派使節到東征大營裡請求投降。 這時候隋將來護兒等人認為不能這樣白來,趁機攻入高句麗。但是楊廣竟然一聽高句麗要投降了,就將來護兒等人召回去了。

    可等到楊廣回到京城,又發現高元變臉了。

    氣憤的楊廣決定再進行第三次東征。

    這時候,因為三次東征,隋朝氣運大受損傷 ,民變四起。最後的結果是,東征沒有成功,楊廣反而因過度使民力,引發天下大亂,從而好好的隋朝就被玩崩了!

    因為一個面子, 楊廣玩崩了一個國家,值得麼?就這點上,楊廣的戰略思想就不如他的父親楊堅。 如果楊廣有楊堅之度勢忍讓,隋朝也不會只活了不到四十年就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輩子到現在,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