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
2 # 才華有限小垃圾
什麼是變態?就是和常態不一樣的。
通俗來說就是,如果99%的人都喜歡答主,那喜歡答主的人就是常態。而你是那1%不喜歡答主的人,所以你就是變態。
其實,變態的標準取決於社會,也就是那些行為上偏離了社會普遍認可準則的人被稱為變態,這是人們主觀上的一種判斷。也就是說,變態的心理及行為方式是大眾所不能理解的東西。變態或接近變態的心理有很多種,如幻覺、催眠狀態、夢遊、性變態以及各種精神病和神經病。
一般情況下,在聽到變態這個詞時,我們頭腦中第一感受到的只可能會是恐怖,害怕,邪惡這樣的感覺,但其實這只是其中極少數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心理變態者都並非是自己主觀意願上想要這樣做的,而是他們的行為根本不受自己控制,比如戀物癖或異裝癖。甚至一些心理變態者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受害者,根據資料顯示,大部分心理變態的人在小時候或多或少的都遭受過虐待或是一定的刺激,給他們心裡留下了陰影和抹不去的傷痕。
一般心理變態者在不發作時與常人無異,心理變態通常是因為心理扭曲而形成的(或精神分裂)。最明顯一個案例,2006年一群不良少年敲詐勒索一名少年。這名少年被敲詐之後心理很不平衡。心理嚴重的扭曲後,這名少年最終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而版主要是想繼續深入細緻的瞭解心理學上的變態的話,可以看看類似於《重口味心理學》,《變態心理學》這樣的書。
其實,對於變態,我們關注點應該在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他們變態的行為,從而找到降低產生變態的方法,學習變態心理學的最大功效也是在於此。
我是甜甜甜,一枚心理學愛好者|情感解憂達人|科幻懸疑狗|綠色小軍迷。
-
3 # 娛夫捕娛
什麼是變態,變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很多人其實對於變態都只有籠統的概念,現代詞義對變態是指心理、行為上異於常人而且呈現病態,經常做出常人無法理解或違背現存常理行為的人,能做出超常人的舉動,精神病或者神經不正常的人。
心理學領域將研究心理的不正常狀態的學科命名為變態心理學,所以變態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與行為的異常表現,而非人們自定義的“變態”,那究竟什麼是心理異常?心理學上有三個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原則:
1、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主要表現在是否出現幻覺、妄想,以及是否有對自身精神狀態的判斷能力。咱們常說白日做夢,這應該就是輕微的心理異常,有的變態犯罪者甚至會幻想著自己不是在犯罪而是在救贖,這就是典型的心理異常。
2、心理活動的協調性原則。認知、情緒和行為是否協調。比如一個人遇到開心的事情反而陰鬱,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非常的開心,這不用說也知道這樣的人不正常。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例如在沒有明顯外因的情況下,一個待人熱情的人,突然變得冷漠;一個平時用錢仔細的人,突然揮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穩定性出現了問題。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雙重人格,一個人格受到刺激會轉變到另一個人格上,很多變態犯罪都是雙重人格。曾經看過一部推懸疑小說,最後一案就是三重人格的罪犯,其中一個人格還不知道自己其他人格犯罪,人格的不穩定性也算是變態心理學所要研究的範疇。
-
4 # 阿瑞音樂分享
有七項標準來標識變態。
1、痛苦或功能不良。
即個體經歷痛苦或功能不良,進而產生造成身體或心理衰退或喪失自由行動能力的風險。
2、適應不良。
個體的行為方式妨礙了目標的達到,不利於個人的幸福,或者嚴重擾亂了他人的目標和社會的需要。
3、非理性。
個體的行為或言語方式是非理性的或不能被他人所理解。
4、不可預測性。
個體的行為不可預測或者不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如同失去了控制一般。
5、非慣常性和統計的極端性。
個體的行為方式在統計學上處於極端位置且違反了公認的可接受或讚許性的標準。
6、令觀察者不適。
個體透過令他人感到威脅或痛苦而給他人造成不適。
7、對道德或理想標準的違反。
個體違反了社會規範對其行為的期望。
這裡有些指標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當某種行為符合以上列舉的多條指標時,我們就更能判斷出來。但是,沒有哪一條是必要條件,也沒有哪一條標準可以單獨作為充分條件來區分正常和異常的行為。
-
5 # 使用者55127447378
所謂變態,變者更,易,超正常,態者形為,認識體現。就是認識事物偏執一端而所產生的一糸例非正常人的言形與思維邏輯。而變態的形成大都由,生活環境突變,遭遇不側意外事件,或遭受一種難以承受打擊,不能自撥,不願發洩,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種心理認識錯誤知覺。
-
6 # 仙女兒本人Sunny
心理學上的變態心理學是一門以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為研究物件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主要是著重研究如何定義心理異常,心理異常的發生、種類、性質和特點、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心理異常造成的痛苦體驗、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損傷;變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側重研究和說明心理異常的基本性質和特點;變態心理學研究個體心理差異以及生存環境對心理異常發生、發展的影響。
人的心理活動就兩種,存在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由此就形成了心理正常的群體和心理異常的群體。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之間,是有互相轉化的可能性。有心理異常的人經過系統治療,異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矯正。即使是心理異常的人,他們的心理活動也並全是異常的。正常心理活動和異常心理活動在人群中會永遠並存的。
變態並不是真的變態,他是屬於心理異常,屬於精神障礙,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礙、心境障礙、神經症、應激相關障礙、人格障礙、心理生理障礙和癔症。
常見的心理異常的症狀有:
1、認知障礙
1.1、感知障礙
1.1.1、感覺障礙
1.1.2、知覺障礙
1.1.3、感知綜合障礙
1.2、思維障礙
1.2.1、思維形式障礙
1.2.2、思維內容障礙
1.3、注意障礙、記憶障礙和智慧障礙
1.3.1、注意障礙
1.3.2、記憶障礙
1.3.3、智慧障礙
1.4、自知力障礙
2、情緒障礙
2.1、以程度變化為主的情緒障礙
2.2、以性質改變為主的情緒障礙
2.3、腦器質性損害的情緒障礙
3、意志行為障礙
3.1、意志增強
3.2、意志減弱
3.3、意志缺乏
3.4、精神運動性興奮
3.5、精神運動性抑制
-
7 # 希樸羊
心理學中的變態,主要指人的心理方面的不正常,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偏離心理學上的相對正常;但也有說法是泛指偏離常規群體的心理機能,包括那些正向的變態。“變態”有3個類別:低能,高才和天才生活中說到變態通常帶有貶義。
一般變態心理學所關注的是那些朝負面的“變態”問題。比如精神分裂症,他可以聽到你聽不到的,看到你看不到的,他所看所聽很多都是非現實的。
強迫症,他們會反覆做一件事或大腦中反覆出現一個想法。儘管自己的覺得沒必要,但是就是控制不住。比如有人出門後反覆檢查門鎖,甚至都走了很遠了,還在擔心們沒有鎖好,回家檢查。有人會反覆的洗手,甚至面板都被洗破了,還是在不停的洗手。有人會反覆想象自己把媽媽殺了的場景,越是想抑制越是強烈,最後可能會演化為一種儀式化的動作組合,以此壓制自己的“變態”想法。其實強迫的背後是焦慮。
有人會害怕一條拔河用的繩子。未必是因為被蛇咬了,可能是他小時候拔河受到了傷害,流血了,但是不但沒有人同情他,反而被埋怨表現不出色,輸了比賽,而他的自我心理修復力又較差,所以最後慢慢的演化出對繩子的恐懼。有人會害怕煤氣罐。可能是因為看了太多煤氣爆炸的案例或者是對炸彈的恐懼使得他產生對外形像炸彈的煤氣的恐懼;還可能是他擔心自己的死亡給家人帶來傷害,所以就避開煤氣罐這種“危險”的物品。
總之,心理學上的變態一般就是指這類不適應。
-
8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雖然題主的這個題目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範圍非常的廣,如果僅僅是隻想知道其定義或者包含了哪些心理疾病的話,完全可以翻本變態心理學的書籍或者網上度娘。所以接下來我想從我實際工作中來談談對於變態的理解。
先來個定義,百度百科對於變態的解釋是“指事物的性狀發生變化,也指在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的形態變化,還指人的心理方面的不正常(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偏離心理學上的相對正常),通常帶有貶義。”
從這段話,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變態”基本是偏離了正常的範圍的。從心理統計學專業來說,量化的標準就是±三個標準差之外的,都屬於變態範圍,相當於人群中共有0.6%的人是屬於變態範圍的人,這樣說來機率還是蠻大的,1000個人裡有6個人是屬於變態的範疇。
又是統計學角度,每天大街上人來人往,我們一生會遇到大概2920萬人(不知道是不是科學統計),一生按照八十歲來計算的話,平均每天我們要遇到1000多個人,那相當於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大概6個左右的屬於“變態”範疇的人了,可不可怕(反正CBT君已經被自己這波資料成功嚇到了,並且到現在都還健康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表示非常的感恩)。這麼大的機率,所以這部分人成了心理學重點關注和研究的物件,這就有了變態心理學這門學科。
變態心理學是以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為研究物件的心理學分支,最新的關於變態心理學中對於“變態”的研究來看,“正常”和“異常”之間不再那麼界限分明瞭,如今臨床醫生中越來越多把心理問題視為連續譜的一部分,這個連續譜的範圍從健康、功能正常的行為、思維和感受,到不健康、功能失調的行為、思維和感受。
最新的DSM-5也對變態的進行了重新定義。意思是與傳統的心理學把“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作了涇渭分明的劃分(如許又新的病與非病三原則),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覺得這兩者之間有一個“灰色地帶”,也有可能互相轉化。
這是有了這樣的一些更新的觀念,在心理諮詢的臨床範疇中,心理諮詢師這一群體有了更多可以工作的空間,比如之前心理諮詢界認為一旦是得了抑鬱症就一定不能做心理諮詢,事實上,在抑鬱初期或者康復期,對抑鬱症患者除了精神類藥物治療之外輔以心理諮詢,能夠幫助患者更快速的康復,同時不容易復發,(當然在這裡CBT君不是鼓吹心理諮詢能治癒一切心理疾病,事實上心理諮詢師能做的真的非常有限,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心理諮詢師不能診斷不能開藥也不能做治療,來訪者情況一旦超過心理健康範疇的大多數諮詢師就不會接了,在這裡為自己及同行掬一把辛酸淚,哈哈)。
當然,CBT君也認為,在討論“變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脫離其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這裡有幾個例子“一個男人用釘子刺穿自己的手掌,一個女人絕食數日,一個男人學狗叫並在地上爬行,一個生病的女人說自己聽到了上帝和她講話並治癒了她的疾病她就真的痊癒了......”
大家覺得這是正常還是變態呢?從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和文化背景來看,這些表現行為絕對是“有病”的,變態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關於非洲有個非常有名的摩爾西(Mursi)族,位於非洲(衣索比亞),這裡的女人把下嘴唇拉長透空,用泥做的盤子填充支撐,把嘴唇撐得很大,形成了大盤子嘴的奇景(膽小者慎搜),因此她們又被稱之為唇盤族。
在我們外界人看來這樣的行為絕對屬於變態,那又回想一下咱們清朝的老祖宗些,女人為了好看嫁個好人家,從小把自己的腳趾掰斷裹起來,形成了三寸金蓮、銀蓮、鐵蓮。如果這些行為放到我們現在這個新時代,有人還這樣做是不是完全就是變態了。所以說,在我們瞭解了變態的客觀量化標準之後,我們也不能直接就以這個標準去條條框框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還需要結合其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才不會出現誤判。
最後呢,CBT君想就大眾口中的“變態”來談談,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天才、神童、超人”,大家常規的思維裡對於這類人是充滿了崇拜和羨慕的(CBT君還有嫉妒和恨,哈哈哈),畢竟1000個人裡能出一個就不錯了,但是很不幸的告訴大家,這類人在心理學界也被劃到了變態的範疇,因為他們是屬於±三個標準差之外的(估計有些人都不想成為這類人了吧)。人們常說的變態其實都是帶有貶義的,就像是擠個地鐵遇到鹹豬手,上個幼兒園遇到色狼老師,大街上遇到裸奔等,大家看到了就會狠狠罵一句變態,如果遇到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很多人其實不會直接罵其變態的,這就是人們日常觀念和專業定義的差別,事實上這裡說的天才超人、神經症患者或者精神病患者等都是屬於變態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
9 # 填格
用20世紀最重耍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卡倫.霍爾奈(1885-1952)的話說,人類心理上健康的東西在性質上不同於不健康的東西。我們每個人心中病態的東西根據不同的心理規律和動力進行活動,並按照不同於健康東西的方向發展。埃裡希.弗洛姆(1900-1980)也有類似的論述-病人才是最健康的人的極端定論。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健康的,如果誰提出了異議,那等待著他的就是眾多的嘖子。當然,事實上我們之中很多人患了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但是,這不足以讓人們懷疑自己的精神是否正常。
誰能有把握地說,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不是在自欺欺人。許多在精神病院的病人都確信除了自己是正常,別人個個是病子。心理分析研究表明,眾多的嚴重神經症患者的強迫性固定行為,或是竭斯底裡的發作,都是對多少有點不正常的環境做出的正常反映。用理論講,病態的東西如果不是正常東西的誇大,就是正常東西的歪曲,由於量的不同而導致質的轉變。例如,一些惡性的強奸案例。眾所週知,sexual assault(性暴力)實施者多半是相識者、約會的物件、其他親戚朋友,陌生人有,但屬少數。據美國犯罪防控專家拉娜.桑普森說,強奷的性行為的溝通是非語言的、含糊的。事實上,人們通常並不對性行為作出語言的同意,這說明瞭非語言提示的重要性。然而,非語言的溝通是不精確的,而且具備如果沒有明確的語言來強化它,就容易被誤解,產生暴力的危害性。或者換言之,男性通常把女性的友善當作是性興趣,所以女性應切記用語言清楚自己的界限,男人則耍避免誤會異性的舉止。
還有就是postrefusal sexual persistence(遭拒後反覆性要求),由犯罪心理學辛迪.斯特拉克曼-約翰遜指出的。他認為所有的反覆型行為都是性強迫,因為對方已經表示不同意發生性行為。而男人則可能感覺他應該繼續,因為他認為他的角色就是去征服,即使他不一定對性行為有興趣。
總之,變態的變化過程是人的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而且由於它所引起的建築性精力的浪費,因此它是一種特別不幸的形式。正如霍爾奈所指出的,某一特定的態度或衝動能誘導人的人性成長,還是阻礙了人的人性成長?如各種神經症的發病率所顯示的,任何壓力都可能很容易地把人們的建築性精力引向非建築性的渠道。但如果相信有一種主動的、爭取實現自我的奮鬥精神,人們就既不需耍禁錮我們的自發性的內心約束性措施,也不需耍內心指令的鞭子來逼迫我們達到完美的境地~
-
10 # 暖心理
要回答題主這個問題,需要對心理學的研究有一個簡單的說明。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她的研究結果需要大量的實驗支援。實驗中會使用數學的統計學工具。統計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圖表叫正態分佈圖。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也稱“常態分佈”,又名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最早由A.棣莫弗在求二項分佈的漸近公式中得到。C.F.高斯在研究測量誤差時從另一個角度匯出了它。P.S.拉普拉斯和高斯研究了它的性質。是一個在數學、物理及工程等領域都非常重要的機率分佈,在統計學的許多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力。正態曲線呈鍾型,兩頭低,中間高,左右對稱因其曲線呈鐘形,因此人們又經常稱之為鐘形曲線。
變態一般指的是心理不健康的人。變態心理也翻譯做異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們的心理活動,包括思想、情感、行為、態度、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產生變態或接近變態,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異常(精神活動異常)。由於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對內心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的變化。比如同性戀,在早年被認為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由於技術的發展,在1973年美國的DSM-3(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3版)取消了這種診斷。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是我們人類天賦的一部分。
如果題主要對變態心理學感興趣,建議買一本美國的教材來讀,蘇珊·諾論-霍克MAXIMA著的《變態心理學》第6版,按照DSM-5修改。某當上有,我正在研讀中。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
11 # 心夥伴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於正常事情的發生。這就是一些典型的個例。有的個例對我們的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是也有一些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用。甚至產生了很多的負面印象。心理學上有很多的概念,有一種就叫做“變態”那麼,心理學上所說的“變態”指的是什麼呢?
變態,異常的精神活動透過人的外顯行為如言談、書寫、表情、動作等表現出來,稱之為精神症狀。為了判定某一種精神活動是屬於病態或正常,而且,人的智力等大多呈現常態分配,大多數人接近於平均數,只有很少數人偏於兩個極端。近於平均數的為常態,居於兩極端者為變態。心理變態與人的生物性本能的解放聯絡在一起的話,可以從社會學或哲學的角度來考慮。人性可以分為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三個層次。
社會性實際是生物性和精神性兩者的結合,是兩者混合的產物。社會性一方面是生物性的延伸。有了人類生物的存在,群居,而形成的社會。
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存必須要與社會相結合。另一方面是精神性的貫徹,人類一旦與社會相結合後就要在社會中實現理性的存在和精神價值的追求。而變態心理的標準依賴於社會性,所以當社會性這個天平平衡了,則存在即合理。因此變態心理存在的合理與不合理可以從生物性與精神性在社會性中所佔的比重來分析。
-
12 # 鵜鶘心理
在心理學中,界定變態心理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判別一種行為或一個人是 否變態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因此,到目前為止,有關變態心理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公認的答案。人們對變態心理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的人們從不同角度去認識變態心理,看到了變態的不同方面。到了近代,人們不再簡單地從某一個角度去認識變態心理,而是從多個角度,系統、整合地看待它,從而認識得更全面。對變態心理認識上的不同決定了治療上的差異,所以,對變態心
理的治療也存在一個歷史的過程。
變態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幾乎在每個人、每種文化中都能夠看到變態心理現象。這些現象有時表現得清楚、明確,有時卻模稜兩可。有專家羅列出幾個元素來判別一個行為或一個人是否變態。這些元素如下:
第一是不合理,當一個人的行為沒有適當的理由時,人們傾向於認為這是變態的行為。思維紊亂就是一種用於揭示變態與否的不合理現象。從一個無關的想法漫遊到另一個想法構成了思維紊亂的心理過程,如果又沒有一個客觀的事實為基礎,這樣的想法明顯是荒謬怪異的。
第二無法預測和失去控制感,如果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行為不一致,而且經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可以認為他是不可預測的、失控的。這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變態的一個依據。
第四其他人感到不適,一個人的行為只使自己感到舒適,卻讓別人不舒服,也會被看成變態。如一個人依賴性過強、過分討好或過分敵視都會使他人感到不適。
這些元素出現得越多,越清晰,就越能確定一個人變態。但是沒有哪一個元素是必需的,同樣,也幾乎沒有哪個人包括所有的元素。
回覆列表
幾乎所有人遇到“變態”這兩個字,大腦自然而然地歸納為不好的方面。從一般的定義來看,變態是指事物的特性發生了某些改變;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變態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變化;而從心理學上的定義來看,變態心理實際上是指個體伴隨著痛苦和功能性損傷出現了心理功能紊亂,是一種不被大眾或世俗所接受的行為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心理出現了與大眾不同的問題,造成了心理上的扭曲、偏離了心理常態發展的軌道。
現代人常常與他人開玩笑的時候都會說到“你變態”、“你是心理變態吧”等等的話,從心理學上看,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變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判斷。首先,個體在認知、情感和意志方面受到了損傷,這個時候個體就會出現心理功能紊亂的狀況,這是變態心理發展的第一個要素。其次,個體會有痛苦的情緒體驗,這種功能性損害通常會發生在社會活動中,也是決定個體是否存在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第三,個體受心理障礙的影響會做出一些不符合大眾潮流所推行的行為,或者是與其所處的文化環境相悖的行為。最後,就是基於前面三項,個體最終做出了障礙性行為,而這種行為是與社會期望不匹配的。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成他人眼中的”變態“,而”變態“的形成除了自身功能性的障礙缺失外,很大程度上也由於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做出“變態”的行為。因此,假如在平時與人相處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多點真誠,少點奸詐狡猾,也許就能在無意之間“挽救”了某個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