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合群是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的重要過程。能稱上寶寶,一定是學前期的孩子。按弗洛伊德的理論,該時期的孩子處在“本我”階段。

    孩子獨自玩耍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是人格結構的基礎,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

    孩子共同玩耍

    可見,要讓寶寶合群,弱化原始衝動力量,把“我”所需,讓給別人一點就能達到。而我們現在的很多父母不是弱化寶寶的原始衝動力量,而是強化寶寶的原始衝動力量。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變成這樣,怎麼能合群呢?

    培養寶寶的重要任務就是削弱原始本能,提高社會化能力,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這是孩子長大後獨立於社會的最基本條件。“慣管孩子就是害孩子”的結論就是這樣出來的。

    和孩子共同做遊戲

    怎樣教育孩子合群?從父母言傳身教做起,別無他法。

    首先,讓孩子學會分享。如玩具分享,當孩子玩的正歡時,父母要求也要玩該玩具,共同玩給孩子帶來樂趣,是孩子從獨享感受到分享的快樂;第二,延遲訓練。有好吃的,總是要求孩子先給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先吃,然後才能自己再吃;吃飯亦如此,要讓家人到齊了再開飯,而不是孩子先吃。在訓練中,一定要讓孩子受表揚、並獲得更多好處。第三,“合作共事”。要讓孩子幹力所能及的事,如擺放碗筷,加水做飯等等。

    分享玩具

    這些雞毛蒜皮都是教育孩子合群的好方法,我們家長常犯的錯誤是太大氣,把學寫字、學畫畫、背唐詩作為教育孩子的起點,而把訓練“人”視為可有可無。只要孩子能背幾首唐詩就是聰明,要什麼給什麼,獨享獨尊獨我就逐漸養成了。這都是養孩子的敗筆。

    孩子參與

    所以,孩子不合群錯在父母,不在孩子。合群重在“忍”和“讓”二字上,忍讓不僅是孩子合群的基本要素,在成人群裡也也是同理,試想一下一個只有自己的成人能合群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前應不應該簽署婚姻財產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