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蛻變力訓練營

    有的,司馬家族:司馬防 司馬懿 司馬昭 司馬炎。還有曾國藩家族:曾國藩 曾紀澤 曾昭杭 曾國葆等,你可以查一下曾國藩的後裔都是各行業很厲害的專家研究者。

  • 2 # 醉劍書

    這個事情不要當真啊!

    不過古人對為富不仁的詛咒。

    富不過三代只是斷章取義,

    全文應該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裡的富貴傳家是指僅以富貴傳家,而行事不仁、不讀書、不學禮,這樣才會不過三代。

    想知道中國古代有沒有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樣的過三代的家族,舉個例子:著名的謝氏家族:起於曹魏,衰於南朝梁,綿延三百餘年,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其中有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詩人。比如著名的謝安、謝靈運、謝眺……

  • 3 # 河洛聽雨

    康百萬家族又稱河洛康家,明洪武年間,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康店鎮定居。之後,康家在此辛勤耕讀,經商傳家,家族漸漸興旺發達,乾隆時進入全盛,漸成中原鉅富。自六世祖康紹敬,至十八世康庭蘭,康家興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開創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財富格局,成為豫商的典範。家族代表人物有:

    康紹敬,康百萬家族第六代傳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縣境內)驛丞,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任職期間,勤政愛民,經常把俸銀拿出來賙濟百姓,但面對宦官權臣貪婪索賄,卻斷然拒絕。

    康大勇,康百萬家族第十二代傳人,出生於清康熙年間,又名大茂,號集義。他析產分居,購買土地,發展船運,繪製了康家發家的藍圖,奠定了康百萬家族幾百年富足的家業。

    康應魁(1773-1850年),康百萬家族第十四代傳人,乳名老木,字斗方。道光年間欽加直隸州例授徵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經營基礎上,他擴建莊園、擴大商船隊伍、開拓棉布生意,積累眾多財富,富甲一方。兩次懸掛“良田千頃”金字匾額,被稱為“康百萬”,是康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

    康道平,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傳人,字子履,號坦園,喜讀詩書、好練武功,曾修寨壘堡,操辦團練,保護家業。為鼓勵自己也為教育後代,起堂號為“留餘堂”,並請人撰寫了“留餘”二字及相關銘文作匾額懸掛於堂上。從此,“留餘”成為康家的重要家訓。

    康無逸,康百萬家族第十六代傳人,字勉之,號周圖,官名應甫。一生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曾倡導修建虎牢關大路,便利了東西交通。山東和鄭州黃河決口,他也不遺餘力進行捐助。

    康建德(1863-1919年),康百萬家族第十七代傳人,字伯宣,號竹溪,官名鴻猷,注重興辦新學,教育子弟。曾向清政府捐資百萬銀兩,被賜名“康百萬”。

    康廷煜(1903-1936年),字子昭,陝西講武堂畢業,曾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任十一路軍上尉副官,回鄉後積極救危扶貧。鄉里感念其德立碑題詞“剛毅恢弘”、掛匾“毀家紓難”。

  • 4 # 一點昊然氣

    這是一個偽命題,不論是歷史,很多現實中的例子都可以推翻這個論點,至於為什麼,答案請聽我細細說來。

    “富不過三代”出自於孟子的一句話,完整句子為“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後人斷章取義地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即“富不過三代。”有人歸結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富人(尤其是暴發戶)不會去看重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味地灌輸金錢教育、讓孩子養成了懶惰、遊手好閒的習慣。

    不過,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兩個特殊的例子。

    1、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也有稱“王謝桓庾”),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琅琊王氏開基於兩漢時期的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鼎盛於魏晉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南朝以後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2、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之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謝鯤、謝尚、謝奕、謝安、謝萬、謝道韞、謝混、謝靈運、謝惠連、謝朓、謝莊等,優秀軍事人才有:謝石、謝玄、謝琰、謝晦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如林,能與琅琊王氏比肩並稱的只有陳郡謝氏。門閥士族最為鼎盛之際是:“王謝”並稱的年代,“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

    這幾個例子,可以很明顯看出,富有與否並不是家族能否延續的標準,家族的延續重在教育,重在能否將第一代創業者的思想傳承下去。

    因此,這個問題可以牽著到如今的家族教育。一個家族中,由於種種原因,或許在某一代會出現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會為家族創下一定的基業,但此時後世的子孫如果沉溺於這種生活,便會失去了奮鬥的目標。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此言甚之。

    富不過三代對於一些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忠告,告誡他們不要忽視了家風的建設,而並不是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

  • 5 # 正商參閱

    當然!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富而不驕詩書傳家文化通婚!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名門望族打破“富不過三”的魔咒,富過15代,他們的故事和理念再次證明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百年望族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在中國,最常見的家族興旺和衰落的過程是: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業,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

    但是有一個家族,卻擺脫了這個“魔咒”,並且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這個家族就是1983年普利策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提起貝聿銘,可謂名滿天下,無人不知。

    2017年4月26日,貝聿銘老先生過了自己的100歲生日,在他傳奇的100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貝聿銘身後,是一個傳承了15代的百年名門望族。

    貝聿銘的家族圖表

    明朝中葉,原籍浙江的貝蘭堂定居蘇州,以行醫賣藥為生,成為蘇州貝氏的始祖。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貝氏由於經營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到了近代,貝氏家族以同為第十三世孫的貝哉安和貝潤生兩支最為興旺。貝哉安及其子孫被稱為“金融世家”,而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這兩支成就非凡,貝潤生在蘇州留下了一座修繕完整的獅子林。

    獅子林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之一,又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現在的獅子林同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而貝哉安參與創辦了上海銀行,還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

    貝哉安的五個兒子、四個孫子也都從事金融工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第三子,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

    貝祖詒出任過中國銀行副總經理以及中央銀行Quattroporte。1948年,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

    1962年,貝祖詒出任中國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直到1973年退休。

    貝氏家族之所以如此輝煌,主要得益於其“詩書傳家,樂善好施”的家教與優良的家族文化:

    貝聿銘站在他設計的盧浮宮金字塔前

    富而不驕,樂善好施

    富豪家族多的是,大多隻能算是暴發戶,難得的是富而不驕,樂善好施,才算是真正的名門望族。

    貝聿銘的叔祖父,“顏料大王”貝潤生認為,“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把自己花巨資修繕一新的獅子林,給後代人享用。

    此外,他在園子裡設立了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貝潤生與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二人對蘇州的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是這個家族能夠十幾代財富傳承不斷的原因。

    詩書傳家,重視教育

    貝哉安很早便中得秀才,20歲已經時成為蘇州府學貢生。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只得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打理父親留下的大批產業。

    貝哉安重視子女教育,兒子貝祖詒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而貝祖詒把兒子貝聿銘送到美國求學。

    貝聿銘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而他的四個子女們,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都非常出色,看來貝氏家族的光榮傳承,還要不止15代了。

    貝祖詒與夫人蔣士雲

    文化通婚,順應時勢

    和當今人們婚姻重視“有車有房”不同,貝氏家族選擇文化世家通婚,這樣有利於培育更優秀的下一代。

    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此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又娶了“江南名媛”蔣士雲,是為貝聿銘的繼母。

    蔣士雲從小天生麗質,聰穎好學,10歲時被家人送往上海讀書,12歲隨父親赴北京,在英華人辦的學堂裡學習英語。

    16歲時,作為駐外使節的千金小姐,蔣士雲又隨父母遠下歐洲,並在法國巴黎留學一年,在熟讀英語的基礎上又初通了法文。

    而貝聿銘自己,娶的也是大家閨秀陸書華。陸書華的父親是麻省畢業的工程師,她在上海中學畢業後,往美國讀本科,以此機緣與貝聿銘相識。

    蘇州貝氏家族因為出了貝聿銘,讓整個家族的名望達到了新的高度。

    貝聿銘的“桃花源”式設計

    延續傳統,傳承文化

    美國國家藝術館、肯尼迪圖書館、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盧浮宮金字塔,直到家鄉的蘇州博物館,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經典之作。

    很多人認為,這位昔日的中國小生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世界大師,與其顯赫的家族文化是分不開的,譬如他的叔祖貝壽同就是中國第一個到西方學建築的學生,且設計了不少大作,例如道前街蘇州監獄。

    貝家的老宅就在蘇州獅子林,那裡曾是貝聿銘小時候與族親玩耍的舊地,那裡深厚的歷史文化,給了他幾多天才的設計養分。

    “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後來功成名就的貝聿銘如是說。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別有洞天的故事,都曾經為貝聿銘設計山洞和過橋帶來靈感。

    貝聿銘這樣談自己的建築理念,“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建築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其次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雖然這一建築建於現代,但我有責任尊重千百年發展而來的傳統。而事實上,這兩者也是相關的”。

    同時,作為一個商業世家的後代,貝聿銘也一直想理解父親貝祖貽的一句話:優秀建築的精髓不僅在於構思偉大的建築物,而且要使他們與金融和經濟要素有效地聯絡在一起。

    富不過三代,窮卻能延續N代?

    那種相信“富不過三代”的人,他們的貧窮卻絕對能延續N代。這種財富的差距最後會造成的差別就是階層的差別,而長期的階層差距最終形成的是人種的差距。也就是所謂的上等人和下等人。

    平時人們總愛說兩個詞語“高富帥”、“白富美”。但你如果對生活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就是有錢的人真的比較高比較帥,並且就讀更好的大學、有更高的學歷,此外,其智商、禮儀、舉止、談吐的水準也比窮人要高得多。從某種角度來看,富裕階層的人和窮人真實是具有不同優劣程度的人種。請不要列舉中國改革開放後富起來的某些土豪,他們確實無文化、無學歷、無修養、無禮貌,但這一類人的財富絕對不可持續,他們並不是真正長期的財富繼承者。道理很簡單,財富的長期延續,遠遠比財富的創造與獲得更難。

    富裕家族的應對辦法通常是透過家族聯姻以及培養商業接班人的辦法來減少財富耗散的風險。因此,這就造成兩個趨勢:首先,有錢人趨向於和有錢人結婚,以保護財富不流失;第二,有錢人會花大量金錢和時間進行下一代的教育,使得後代具有更強的財富掌控能力。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一個社會階層逐漸形成,並且變的堅固的過程。

    所以,中國老百姓所謂的“階層固化”,其實是一種幻覺。和什麼富不過三代一樣,是一種可悲的意淫。因為中國的新社會階層產生於1980年代以後,先富起來的人、接近權力核心的人用二十多年的時間積累了相當的財富,進而壟斷著社會資源。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並不公平的馬拉松賽跑,一開始,似乎人人都有機會。但是當位居前列的人跑到終點,並且頒發了比賽獎項以後。落在後面的人卻可能剛跑了一半甚至才剛剛開始跑。

    然後,你認為得到前三名獎金的人會怎麼做?站在終點等待落後者嗎?當然不是,他們拿之前比賽的獎金,自己組建了另一個賽事並且自己也參加其中。等那些笨人和窮人好不容易跑到重點,卻發現獎金早就沒有了,並且,這項賽事其實已經取消了。換句話說,一生等於白跑一趟。社會階層和財富積累的視窗期,已經過了。

    那麼對於家庭出身普通的人來說,現在還有機會嗎?我想,複製前二十年的財富模式已經很不現實。在“知識經濟”時代唯一的機會,就是依靠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持續深耕某個領域,靠著過硬的本領為財閥打工(也就是上一輪比賽拿到前三名的人),如此,便不愁能安身立命甚至小有富貴。依靠幾代人的堅持奮鬥,或許能跨越階級鴻溝。但可悲的是,大部分懶惰的窮人連這個基本標準都做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款廣汽傳祺GS8開著怎麼樣?有沒有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