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指北

    “共享”的大風一陣一陣的刮過後,伴隨消費升級和新技術的出現,新型便利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便利店作為從超市中分化出來的一種零售業態,也有了嶄新的一面,比如便利蜂就是一個典型。

    日本7-11便利店之父鈴木敏文曾經說過:“以外行人的角度去看一個產業,或許能跳出固有的商業框架看問題”。我也想從一個普通網民的角度,作為局外人來簡單談一下對新型便利店的看法:

    1.新和舊是相對的存在,新型便利店也有舊的一面,“便利性”依然是它的核心特點,其商業本質並沒有變。

    這種便利性表現在:佈局要離消費者近,能滿足及時觸達;營業時間夠長(16到24小時),能滿足隨時消費;商品陳列簡單明瞭,能滿足快速購買;能提供多層服務,滿足及時需求。

    便利店本質上離不開實體經濟,這應該是一個常識。但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這一點常常被人忽略,以至於新興便利店彷彿要脫離實體經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誤解,其商業本質並沒有變。

    2.新型便利店新在技術上。

    從現金支付到掃碼支付,從密碼解鎖到指紋識別,伴隨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出現,人們的生活購物和支付方式,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型便利店無疑是新技術和消費升級倒逼的產物.

    這種新技術不外乎包括:人臉識別技術、移動支付技術、物聯網支付技術、精準取貨系統、機器視覺、語音互動技術、RFID(射屏識別)標籤等——新技術的支撐既是對便利性的支撐,也是消費升級下的匹配。

    3.新型便利店新在思維上。

    前有亞馬遜的Amazon Go概念店為新零售做足了鋪墊,後有馬雲的無人超市重新定義了線下零售模式,“新零售”被人熟知,便利店作為零售業態的一種,也有“新零售”的思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配合物流)。

    “線上與線下結合,客戶端與實體店並行”是新型便利店的經營思維模式。“自助”是其特點之一,從挑選到支付輔之新技術的使用可實現全自助。結合線上線下,顧客可以選擇“線上選購—線下自提/送貨上門”的服務方式,既可以網購便利店內的商品,也可以去便利店親自挑選。

    總體來說,新型便利店其實是基於新技術實現新思維的一場變革,在發揮網際網路先天優勢和最佳化消費者體驗的同時,更好的滿足消費升級下的消費需求,打造更完美的消費生態鏈。這是一種新變化,也是一種新嘗試,對新型便利店,我們樂觀理性看待,樂於接受,不高估不輕視即可。

  • 2 # 獨孤小白兔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在各業態中,便利店已經成為一顆迅速崛起的新星,開店數和銷售額都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遠遠超過百貨和超市等業態,新型連鎖便利店將迎來一個黃金增長期。

    新型便利店瞄準“快”   

    傍晚時分,朝陽門附近的道路上人來人往,車流滾滾,在北京INN大廈拐角有一家7-11的24小時便利店,剛剛下課的中學生和戴著眼鏡的白領把這家店擠得水洩不通。學生們不顧冬日的寒風,站在門口臺階上吃著剛剛結賬的關東煮和包子。這個區域密集分佈著各大政府機關、“中”字頭的大型企業總部,外加二中分校、史家小學等學校,還背靠著公寓、社群,客流密集。

    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一片的便利店也非常密集,距離這家7-11不到50米就是一家剛剛開業不久的全時便利店,而在百度地圖上標識的300米內,附近的新型連鎖便利店起碼還有四五家,這些便利店都瞄準了都市的“快節奏”。

    新型便利店大都有著明亮、舒適的購物環境,銷售的貨品不少是進口商品或平時難以買到的熱銷品,可以滿足人們購買零食、速食、生活日用品等需求,甚至還可以取火車票和快遞。   

    SOHO負一層的一家全時便利店裡,售貨員穿著統一的紅色服裝,貨架上擺著比利時巧克力、日本棉花糖、臺灣的廣源良黃瓜水,還有周黑鴨和各種新鮮酸奶,就連口香糖的種類也比大超市更全。便利店的貨架高度合適,燈光明亮。在便利店款臺旁邊是關東煮和包子等速食,裡邊的冷櫃裡有包裝好的滷肉飯,不想做飯的上班族可以隨手買點吃的填飽肚子。便利店門口安裝著一臺火車票自助售取票機,旁邊擺著精品雜誌售賣貨架。

    在某出版社工作的小江就是在便利店解決自己的早飯的,由於單位在北三環,家在東五環,每天早上小江都要擠地鐵上班,出了地鐵再到單位對面的一家全時買早點,一份豆漿,一個素菜包,再來個魚豆腐,10多塊錢吃得飽飽的。在結賬的時候,收銀員會提醒顧客,用支付寶付款有優惠。   

    傳統夫妻店陷入困境   

    與連鎖便利店的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夫妻百貨店、雜貨鋪的沒落。東五環外的一條街道上,並排著的五六家店同時打出“大清倉”的甩賣標語,一家小百貨店的老闆表示,房東把一年的房租從五萬漲到了七萬多,自己已經無力承受,店裡生意也大不如前,甩完貨就不幹了。   

    菸酒店的林老闆也覺得現在是在“火坑”裡掙扎,林老闆算了一筆賬:“開店,有自己的店面還行,要是租的,那完全是給房東打工,現在房租成本已經佔開店成本的50%以上,以前百分之二三十都算高的了。”如果再僱人,人工也是年年漲,原來家裡3個人是自己給自己打工,現在小店快養不活3個大活人了,收益比例越來越小。這一行又容易壓貨,百十萬的貨壓在手裡面,想撤都不好撤。這已經是家裡最後一個店了,其他的都已經關門大吉了。   

    除去客觀經濟原因,消費者對這些雜貨店的態度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商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雜貨店那擁擠逼仄的購物環境、停留在“舊時代”的服務態度都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一些存活下來的夫妻百貨店開始嘗試與愛鮮蜂等線上電商合作,吸引顧客,擴大盈利點。只是,相對於連鎖便利店來說,這些夫妻百貨店的環境、品質都要差一些,服務也遠無法實現標準化,終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全時”兩天開一家店   

    在滿足人們購物需求之餘,這些連鎖便利店越來越像是一個綜合的生活服務平臺,在其所輻射的一公里範圍內,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消費所需。全時開發管理副Quattroporte繆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一家全時便利店能提供的增值性服務可以多達近20項,去年就嘗試引入現場製作的中式快餐、咖啡、精品果蔬、鮮花預訂等眾多品類服務,生活中的水電網氣繳費也可以在全時便利店解決,有的店內還放置了便民工具箱和打氣筒。前不久,全時與某知名國際快遞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不久之後即將上線快遞服務。外資便利店7-11則增加了中式午餐售賣,有適合華人口味的雞蛋西紅柿,也有土豆牛肉;新興起的鄰家便利店與大型專業洗衣工廠合作,推出了洗衣服務。未來,人們逛一逛門口的便利店就可以買早餐、洗衣服、寄快遞、取網上下單的有機蔬菜。   

    繆東告訴記者,現在京津冀一體化、批發市場外遷等都給便利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但便利店是充分競爭的行業,現在7-11、全家、羅森這些排名靠前的外資便利店都已經進入北京市場。根據公開資料,外資便利店全家將在5年內開滿5000家店;傳統大賣場家樂福也試水便利店市場,已經在上海開了4家Easy家樂福探路。目前,全時的開店速度全國最快,今年其簽約門店總數已接近300家,超過了最早進駐北京的7-11。從去年開始,全時幾乎保持兩天一家店的速度,今年7月末更是在一個星期時間裡,有直營、加盟兩種型別近20家門店集中開業,呈現爆發式增長。   

    在零售業整體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便利店已經成為實體零售中最有活力的業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5.12%,門店數同比增長21.96%,而百貨和超市業態的增幅都只有個位數。   

    便利店進入黃金增長期   

    便利店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在中國出現,現在是迎來了新的快速增長期,是實體零售所有業態裡增長最快的。這其中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從零售業內部來看,便利店的快速增長是在填補之前5到10年留下的空白點,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深,零售業將在城市業態、區域業態、社群業態等空間佈局上更加平衡;再一個就是居民的消費、購物行為發生了變化,以往人們習慣利用閒暇、週末等大段時間去超市購物,現在則是碎片化購物,尤其是O2O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提高了便利店的輻射半徑和盈利能力;從社會因素來看,人口結構老齡化,單身族增多,家庭購物減少都有利於便利店的發展。   

    另外,便利店對單品的利潤率要求高,盈利模式還需要加強探索,現在希望便利店能夠藉著電子商務、O2O的契機迎來真正的黃金髮展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羊臨產的徵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