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客IP老梁

    在修禪的過程中,每天清晨坐禪(稱為“拂曉坐禪”)是我的必修課。其中包含了透過坐禪使內心變得清爽沉穩,並專注到當天修行中去的意思。經常有人問我:“坐禪的時候會想些什麼?”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坐禪時會想到佛祖、緬懷過去或暢想未來吧可正確的答案卻是:什麼也不想。“只管打坐。這是曹洞宗坐禪的根本所在。只是一心一意地坐著。沒有任何目的地坐著,坐著本身就是

    目的,就是全部。也許可以說就是“一坐到底”當然,心中會湧上來各種想法我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腳也很疼,還總感覺肚子餓(因為修行時的伙食極為簡單)。就算你不樂意,還是會感覺腳痛、肚子餓。不過,我不會去刻意遏制這些想法。不去遏制,內心就不會被腳疼和肚子餓的感覺所左右。不予理睬,過不了多久想法便會消失。這就是“不去想”。我想所謂的“無心”(心無雜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後,你就能感受到被自己忽略了的颯颯風聲和啾啾鳥鳴。這才是真正的舒適愜意。我認為這種把身心完全託付給舒適愜意之感的狀態,便是“只管打坐”。

    舒適愜意感會給人的內心帶去清爽和沉穩。所以我建議大家在清晨坐禪。只是對於那些毫無坐禪經驗的人來說,門檻略微高了點那麼讓我們先“花點時間發呆”怎麼樣?現代人總是一刻不停地思考著什麼。或是各種擔心、各種煩惱,或是工作上的事情,或是人際關係方面的事情…不管怎樣,都不會有讓思緒停下來、發會兒呆的時間。當然,不同的人想法不同,也許有些人覺得發呆是浪費時間,把時間花在發呆上太過可惜吧但是,如果人一直在想問題,就會導致內心的飢渴和疲乏。為了使心靈得到滋潤,恢復活力,變得清爽而沉穩,發呆比什麼都重要。只是呆呆地注視著室外的風景,觀看房間裡的畫作,或把目光投向觀葉植物做什麼都可以。給自己一些“發呆的愜意時間”,用一顆清爽沉穩的心去開啟一天吧。

  • 2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餘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情感,情緒,親子,人際關係方面的諮詢。榮格說過:向內看,你就醒來。我一直堅信:只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內看,人與人的相遇,就會愈發真實而生動。

    在百度百科中,“發呆”被定義為呈現出呆相,發愣,是人的大腦對於外界事務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看起來,發呆似乎是一個表情乃至身體姿態上的整體停滯狀態,換句話說,發呆的時候,生理表徵看上去都停滯了,這或許也是發呆常常不被允許的原因之一。可以理解,在原始時代,發呆可能帶來生命的威脅,在歷史時期,發呆可能帶來戰略良機的錯失,在當今社會,發呆可能帶來落後,焦慮等等。

    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中,發呆在父母眼裡,常常代表著孩子不夠努力,態度不端。而落在講臺上的老師眼裡,又或是辦公室領導眼中,發呆很可能意味著心不在焉,心思離開了學習和工作,那便“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然而,發呆真的一定是心不在焉嗎?

    剛剛我們說了,發呆在生理表徵上是一種看似停滯的狀態,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心理層面又是怎樣的。卻是有很多時候,發呆僅僅就是一個“空”的狀態,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這聽起來似乎很不負責任,然而卻是人類心靈成長的需要。就像植物生長也一定有一個停滯期一樣,人類的心靈也需要暫停,需要休息。植物在停滯期之後,往往生命力爆發,快速生長,可見在停止期,並不是一切都真的停止,而是一種力量的積蓄。人類的心靈更是如此,停下來,我們才有機會感知到當下的狀態,包括身體包括情緒,也包括關係。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往往會發現身邊的一些不曾留意的人事物,就像詞裡所說“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的休息和停下對於能量的繼續,資源的獲得是必要的。然而這並不是全部。

    分析心理學大師,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的河合隼雄說過:發呆“正是心靈發育的表現。心靈的成長很不容易,就像醬或酒發酵一樣,其外在表現就是心不在焉”。尤其是在社會節奏快速提升的時代,發呆不僅僅是從學習工作中暫離,喘口氣,更是為了讓身心從日復一日的機器般運轉中暫離,停下來體驗不同的世界。“世界很大,我要出去看看”的宣言之所以在網路上快速流傳開來,繼而膾炙人口,正說明了內心深處的這種需要是普遍的,共通的。而很多時候,機遇藏於變化之中,變化卻在發呆的那一刻,才能騰出內在空間去發現。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體會一下,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停下來,並不是因為真的停下來就意味著落後和永遠趕不上隊伍,而更多的是我們無法忍受停下來後那種靜謐的感覺,這就像在黑暗裡行走,我們不敢有一刻停歇,其實是害怕一旦停下來,就陷在黑暗裡了。我們的內心可能不斷告訴自己,只要不停,就是在走出去。然而在這樣的匆忙裡,我們無法意識到我們錯過了多少東西。

    而當我們負擔過重的時候,身體和心靈只好逼迫我們停下來,這就像抑鬱的高發,也有這方面的因素。當我們的內在的念頭此起彼伏無法停歇的時候,忽然就像是沉入了靜謐的黑暗裡,無法行動,抑鬱就這樣出現了。我們不得不停下來。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停止是給了我們的心靈一次休息的機會,去發現更多資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在黑暗中就會再次發現光亮,更自信的走下去。

  • 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發呆和白日夢,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心智遊移,這幾乎是每一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會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心智由於具體指的是,一個人在清醒的狀態下,沒有外部的刺激,但是,內心的心理活動在獨立的運轉。比如說我們,無緣無故的會想到明天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突然回到過去的場景,想象當時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以及在哪裡做這些事情。有一個調查顯示,96%的人每天都會有白日夢的體驗,每天,白日夢的時間比例大約在15%到50%之間。

    傳統上,我們經常認為白日夢的狀態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比如影響我們學習,影響我們的績效。但近年來也發現,心智遊移,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注意力的分散,而是一種具有適應性功能的意識狀態。我們的大腦網路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在執行特定功能時會啟用的網路,稱之為執行網路。而另一部分則是在不執行任務時活動的網路,在執行任務時卻抑制的網路,這一部分我們稱之為預設網路。預設網路和自我意識,自我覺知高度相關。心理學家認為,正是預設網路的活動造成了心智遊移的產生。

    白日夢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它是一種意式體驗,並且白日夢中更多的是無意識活動。其次,白日夢中,將過去、現在,未來,與自我相關聯的記憶進行了整合,對自我覺知和自我意識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第三,白日夢,讓我們的大腦在休息的時間,能夠完成一些在非意識層面的工作。白日夢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會對將要發生的事情做非常多的心理演練或者心理模擬,這也幫助我們,在第二天更好的能夠應對那項任務。

  • 4 # 鵜鶘心理

    對於發呆,我想所有的人都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個人想,發呆應該就像是人的一種心理應激狀態或者是白日夢的軀體症狀表現。通常我們習慣把發呆叫做“犯傻”,因為這個時段,彷彿時空是停滯的,只是我們的意識在遊離。發呆這種狀態的產生純粹屬於自己難以控制突然性潛意識的神遊。這與有意識的“發呆”我們還是有所區分的。對於發呆,也就無所謂好與壞了。

    至於為什麼發呆,我個人分析有三種可能性,一種是我們心理的疲憊感或者一種負重感,在自己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我們的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這可以算是一種放空狀態。就像一個壓力調節閥,超過一定的壓力就自動起跳和釋放。以保證自己身心在一定的區間值內執行。

    第二種是自己對生活的突然性有所感悟卻沒有明確得到這樣的結果,致使自己無意識的追蹤和尋找這份答案。這種現象其實還不止發生在心理層面,也會在藝術創作時也可能發生。記得自己以前也算是一個文藝青年,有時就因為想捕捉一種意境的表述,於是在會腦海中呈現這份意境,剛開始可能真的是思考和斟酌,再慢慢在聯想中開始意識的遊離,自己都不知道大腦跑哪裡去了。我們也看到有人在憧憬自己愛情時,也會經常出現這種現象了。

    第三種就是突發事情的衝擊,超越我們意識的自我反應,讓我們的意識在逃避和尋找更合適的應對方式。這個發呆像是自己的一道防禦機制,給自己一些緩衝的空間來增加心理的彈性。

    每次發呆,收回我們的意識後,我們會發現有時自己會呈現出一份疲憊感,有時卻又如釋重負。不過,我想在我的生活實踐中,每次發呆有點像完成一次心靈的成長,還是有時收穫的了。同時發呆從某種角度來看是自己身心最放鬆的一種狀態,也可以說是自我防禦能力最低下的時候,這個時候,哪怕是別人輕輕一拍,心臟不好的,都可能會促進病情的惡化了。

  • 5 # 農人悅讀

    營養大腦,放空思維,讓生理和心理都休息一下。

    不僅僅對心理有好處,記得有中醫說過,對身體也好處多多。

    具體原理不記得了。

  • 6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發呆的狀態正是活在當下的外在狀態!

    大腦一片空白,只有對外在的感覺和自我的體察。人經常需要發呆,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坐在公園裡看著綠油油的草地和樹木發呆。仰望天空,感受雲捲雲舒的自在,鳥兒在天空飛翔的自由,輕風拂面而過的愜意。

    春天的江南,放眼望去綠樹掩映,花團錦簇,藍天白雲。尤其是雨後,八九點鐘的太陽在青翠碧綠的樹葉映照下,閃爍著出春色的美麗,嬌豔欲滴的花瓣在微風下搖曳,令人心曠神怡。這種感受當下世界恩賜的美好是多麼幸福。

    這種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對人心炅的淨化是如此重要,真正反映了生命的本質。為什麼每天要沉浸在瑣碎的俗世中讓自己心生煩惱而將靈魂困於自己的這個被慾望驅使的臭皮囊當中呢?

    所以適時的跳出俗世,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時光是我們生活工作的真正目的。

    賺錢為了什麼,不就是享受人生嗎?

    可惜我們大多數人活在面子中,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活在別人的眼光中,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為恐懼死亡而活,而不知道向死而生。接受死亡,甚至擁抱無可避免的死亡,我們還有何懼?如果真正領悟了,怎麼還會生活在膽怯當中,成為一個膽小懦弱的綿羊。整天瑟瑟發抖!

    每個生命都有有限的,活著與其痛苦不如享受當下的每一分鐘。不念過去不畏將來。一切交由天命!人生就會達觀,笑看世間風雲變幻,獨享人生樂趣!

  • 7 # 老唐說心理

    簡單來說,發呆就是思維處於暫時停頓的狀態。

    我們的思維就像一臺生物計算機,無論白天黑夜都處於不間斷的執行狀態,隨時處理與我們生活和情感有關的各種問題,並指揮身體和情緒做出相適應的反應。

    白天的大部分時間,我們的思維與當下的認知和意識有關,忙碌於應對工作、學習、生活、情感....等等。到了夜晚,思維的運轉處於發散狀態,由於意識在睡眠狀態下監控不嚴格了,思維就呈現出記憶交錯的狀況,形成各種各樣奇妙的夢境。

    所以說,發呆就是暫時的思維當機了,大腦出現一片空白,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彷佛整個人都定格了一樣,心裡空蕩蕩的,是一種似我又非我的存在。

    短暫的發呆人人都會有,這對於調整情緒、緩解心理疲勞有好處,可以從繁重的壓力中暫時解脫出來,使思維放鬆,身心愉悅。

    但如果一個人突然陷入長久的發呆狀態,這就不是放鬆了,而是某個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的“木僵”,即精神運動性抑制。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緊張性木僵,抑鬱症的抑鬱性木僵,癔症的心因性木僵以及緊張性木僵等。

    這些“木僵”也會呈現出類似“發呆”的狀態,整個人呆滯不動,僵化在哪裡。但和“發呆”不同的是, “木僵”無法被打斷和喚醒,不受外界刺激影響,有些嚴重木僵會保持僵化狀態長達數月或數年之久,面無表情,不吃不喝,大小便失控等。這種症狀屬於心理疾病引起,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治療。

    總體來說,發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只要不是頻繁出現,沒有什麼壞處。但如果在某個時間段頻繁的出現發呆,需要引起注意,查檢視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老是走神?是否最近工作壓力過大?或者遇到某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或者是遇到感情困惑?找到問題並積極解決。

  • 8 # 愛說的大叔字字暖人心

    因為我每天都忙忙亂亂地做農活又苦又累,一到晚上吃完飯,拿起手機瞎看一會兒就睡著了,根本沒有發呆的時候。因此,頭腦牛體會不到發呆好處和壞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了《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你對男女生身高差持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