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唐佳人1
-
2 # 壹點伍億上書房
我有一個閨蜜,性格活潑,人也善良,唯一的缺點就是天天把抱怨掛在嘴上。天氣不好她抱怨,孩子不聽話她抱怨,上班堵車她抱怨,整天“煩死了”掛在嘴上。
時間一長,讓你覺得和她交往得先做好全面接收負能量的思想準備。她的善良,活潑等優點都黯然失色。
而她自己,慢慢也形成一種情緒的亞健康狀態,抱怨完了情緒蔓延,心情不好,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得憂鬱症了。
看到她的這種情形著實令人著急,很想幫助她改變現狀,於是,從圖書館淘了一本書《小抱怨也是正能量》分享給她。
我們每個人現實生活中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煩惱和困惑,也會感到人生艱難。記得以前有個網路熱詞叫做人艱不拆,但是當一件事情已經脫離了正常的軌道,即使抱怨完了,我們還得繼續帶著抱怨生活下去。
那麼,就讓我們面對現實,揭穿這艱難人生,從書中一起學習,如何正確地抱怨,即達到宣洩情緒,又不影響自己的生活,讓人生中的抱怨發揮最大正能量。
抱怨不會不請自來
抱怨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人的一生,快樂和痛苦都是相隨相依。從出生那一刻,我們就得不斷適應這世界上的一切,要適應大氣壓和胎盤之間的壓力差,要忍受吸入第一口空氣的疼痛;要上學,學習知識,聽從家長和老師的教導;要工作,擁有社會生存能力,適應職場競爭的壓力;要養家,承擔個體的種種責任。
人生就是如此艱難前行,抱怨是很正常的情緒出口。但是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就是一定要積極向上,不抱怨,勇敢前行。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我們沒有學會正確的情緒宣洩化解方式,所以,人就像一個氣球一般,當不斷充氣內壓增強,總會有爆發的那一刻,那種突然爆發很可能帶來無法控制的後果。
我們必須認清,不抱怨的生活不存在的,情緒硬憋著不宣洩也不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最佳方法。
抱怨是一種渴望被理解的心理表現。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家裡的老媽真能嘮叨。長大以後,自己也常常會抱怨孩子不聽話。
其實有時不是真心想去指責孩子什麼,而是覺得自己的付出孩子們沒有深刻感悟到。從而也理解了以前父母的抱怨,如果當時能夠換位思考,及時說一句:“老媽您辛苦啦!”良言一句三冬暖,可能會少很多青春期孩子與家長的爭執。
所以,聽到他人的抱怨時,一定不要著急,要想想抱怨背後產生的緣由。
抱怨是一種有效的語言表達形式。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嬰兒啼哭時,大人就會關注,會分析他是不是餓了?還是尿了?還是哪裡不舒服了?
書中也舉了一個例子“蠻牛不吭聲,累到死。”蠻牛,大家都以為它力大無窮,於是不停地讓牛去耕田,而牛又不會抱怨,最終只會在勞動的過程中累死。
人是群居動物,社會是個大集體,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協作,才會有個體的提高。如果連基本的內心訴求都不會用語言正確表達,自己默默內心苦悶,最終會像蠻牛一樣憋壞身體的。
抱怨就像生活一樣,陰陽八卦,陰陽互補,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心理學上有個破窗理論,講的是一座房子如果一扇窗戶破了,沒人去修補,沒有約束反應,對他人心理是個強烈的暗示引導作用,不久後,其它的窗戶也會被打破,形成連鎖效應,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無序生活現狀。
如何規避不好的心理暗示,把壞的一面積極轉化為好的一面才是我們正確的人生方法論。因為人生有時並不艱難,艱難的只是自己的心而已,用抱怨的方式去改變心態,會是一種全新的改變自我的方式。
法則一:權衡輕重,把握尺度。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不懂得心理控制的人,就不應該稱之為完整的人,只是動物而已,因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有情感控制力,這就是人的優勢。”
抱怨雖然是一種情緒宣洩渠道,但畢竟不是正向力的情緒導向,所以要有所剋制。
心理學家也研究得出結論:親身體驗過的經歷迸發出的情緒較之道聽途說會更加強烈一些。
所以在遇到事情時,不能單純以自己內心的感受為判斷事情輕重的標準,而是要全面衡量。
例如,夏天來了天氣炎熱,有時米麵糧食生蟲不得不丟掉,心裡覺得浪費但為了健康必須這樣做。可是如果讓你提前拎著米麵扔到垃圾桶裡,會覺得自己跟個瘋子一般,同樣都是最終丟掉,但同一事物自己內心卻擁有不同的感受。
抱怨發洩時得分尺度,說的是一件事情值不值得你大動肝火,影響身心健康,需要抱怨前想一想。
做家長的經常會因為孩子調皮搗蛋恨得不行,打幾巴掌又後悔不已。《朗讀者》中作家鄭淵潔和父親鄭洪生曾經讀過《父與子》,裡面有一段話: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麼呢?又不是孩子非要你把他生出來的。看後簡直是醍醐灌頂。
法則二:有的放矢,找準物件。
這條法則有兩個關鍵點需要清楚,就是你要抱怨的是什麼?你該向誰抱怨?
朋友說有一次她開車正常行駛,突然從側面竄出來一個騎單車的孩子,差點撞上,把她嚇一跳。騎單車的孩子瞬間溜了,自己無處發洩,便衝著坐在副駕駛的孩子吼起來,嫌孩子聽音樂吵到她。
孩子也不甘示弱地說,明明是騎單車的孩子不看過往車輛橫穿馬路做得不對,為什麼要把火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朋友聽後陷入沉思。
所以說,抱怨時想得到情感慰藉一定要看對方能否感同身受,是否能夠準確理解我們想表達的情感訴求,是否能夠發自內心地對你的困境表達同情,只有這樣,才是有效抱怨,你才會擁有情感上的安全感,否則背道而馳。
法則三:提出對策,解決問題。
開頭提到的閨蜜,經常就是找到你,竹筒倒豆子,一股腦發洩不停。宣洩完了就走人了,過幾天又來了,如同祥林嫂一般,還是那些車軲轆話。從來沒有想過抱怨那麼多,為何不一起探討一下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在情緒亢奮時很容易忘乎所以,引發失去理智,抱怨宣洩半天,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抱怨了。
澳洲心理醫生薩拉·埃德爾曼的認知行為療法頗為知名,他的基本理論就是思維決定了行為,不同的思維會導致一個人有不同的行為。而決定思維的是一個人的認知,當一個人認知正確時,他的思維和行為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反之就會向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人在抱怨時,如果忘記自己最初想要解決的問題,那麼他的認知思維就會轉向其它的方向,行為跟著發生變化,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法則四:擁有自信,向陽而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只是抱怨自己沒有改變這些不如意的能力。
當問題無法解決,當生活依舊艱難時,要如何抱怨才能不會抑鬱消沉,從而對生活繼續充滿希望?總而言之,心態決定一切。
一個人自信心的強弱可以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強弱,由此可見,自信心是改變我們是否抱怨的要件之一。
我們對親人抱怨,是我們對親密關係沒有安全感、不自信的表現;我們對下屬抱怨,是我們對自身領導能力欠缺不自信的表現;我們對好友沒有緣由地抱怨,是我們處理生活能力不自信的表現。
所以減少抱怨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面對生活的信心!當然,也不能拿自己的自信成為抱怨他人的理由,那就成為自負了。
努力去掌握抱怨的知識與技巧,端正自己的抱怨心態,保持健康、自信的心理,才能在抱怨的過程中建立起有效的交流,獲得解決方案。才能真正擁有釋放情緒、直面生活的勇氣。
做一個會抱怨的人,千萬別讓”不抱怨的生活“把你憋出內傷!
回覆列表
縱然現在生活有很多壓力,我也很樂觀的去知足常樂!人生很短,一味的去抱怨,自己會不開心!不高興,壓力太大的時候,就出去走走,聽聽歌,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人,苦點累點,其實都沒啥,努力讓自己生活更充實些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