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瞭解一個人
-
2 # 大漠飛沙56775108
沒有,我從不盲目跟隨別人,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見,遇事三思而後行,權衡利弊,但特別有正義感,喜歡見義勇為 ,當有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慷慨解囊,當有人遇到危險時,毫不猶豫出手相救,無所畏懼,同仇敵愾,對壞人恨之入骨,在心目中總有一個期望,渴望和平,希望人世間人人都和睦相處,希望這個社會沒有貧窮,沒有飢餓與寒冷,沒有戰爭……
-
3 # 注孤生的親哥
讀高中的時候總有一種神奇的現象:整個吵吵鬧鬧的班級突然安靜下來,然後一群人張望3秒,我去老師沒來啊,然後一瞬間又熱鬧起來。這是最常見的從眾現象吧,噫,他怎麼不說話了,嗯,安靜一下?噫,他們怎麼不說話了,嗯,安靜一下……然後全班都安靜了
還有一次和幾個哥們打完遊戲出去吃飯。走著走著,我去這tm是哪?最後你看我,我看你,都以為是其他人在帶路
-
4 # 曉曉富
今年六月,我剛高考完,我一女性同學(手動微笑)準備報廣東某大學,她比我高十分,我的“從眾心理”讓我跟著一起報了。然後她現在在大學裡找到了男朋友,我現在還在書本里找知識點。。。。。
-
5 # bb容rrr
我是個理科生,但是喜歡的卻是文科,這是我因為從眾做錯的選擇。高一分科的時候,我很想選文科,因為不喜歡物理不喜歡化學其實就是不喜歡那些公式甚麼的。但是有很多人都選了理科,然後父母也一直跟我說,選理科吧,理科多好,以後工作的時候機會也大點。不得不說,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但是年幼無知的我還是選擇了理科。
學理科的日子很艱難,因為沒有興趣也不擅長,但是選了以後就覺得還是不要換了吧。兩邊的進度不一樣,不如好好熬下去。後來成績慢慢上升了,在班上也算中等偏上。於是就這樣慢慢學了下去,直到高考。大學的時候,因為自己是理科生,還是醫學生。因此還是要繼續學習化學物理,對於我來說真的挺折磨的。而且腦子對這個真的不開竅,甚至還掛科了。其實自己心裡面還是會有點遺憾,沒有選了文科,但是這條路都已經走了,也不能後悔了。其實這種關於人生大事的分科真的要慎重,不然就像我這樣了,不能從眾,要按自己的想法還有實際情況來看。 -
6 # 我叫大晨chen1
我感覺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驗啊。比如買衣服的時候看到別人穿著好看我就想要買,結果買來之後發現根本就不適合我啊。看到別人在吃好吃的覺得特別香就去買啊,結果發現自己買來根本就不怎麼好吃。再比如看到別人買化妝品挺好用的我也去買,買來才發現根本就不適合自己的啊。
尤其是我在上高中的時候,一開始我還是成績蠻不錯的。後來分了一個同桌整天跟我周圍的人一塊玩漸漸的我也深陷其中啦。然後就導致我成績越來越往下,其實這種事情誰也怨不得只能願自己。誰讓自己當時意志不夠堅定呢。從眾心理每個人都會有的,要不然怎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呢,但重要的是你要學會甄別,選擇合適你自己的。堅持住。
-
7 # 楊晨過N2
我現在是一名大學生,經管類的。專業性質的原因吧,我們對職場很敏感。
我本身是個很有闖勁的人,所以非常迫切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有一次在教室上自習,有一個教育機構,說是國家贊助,免費給我們上課,教我們一些職場知識,培養我們職場素養。
本來挺感興趣,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嘛,我尋思免費應該沒好事,就沒報。後來發現我們專業甚至我們學院好多都報名了,我尋思,我也不能落後啊,何況這麼多人都參加了,應該沒啥問題,於是就報名了。
報名之後簽了一個合同,是現在很流行的某分期。當時他們的解釋是,分期雖然每個月需要還款,但是這筆錢不需要我們自己出,他們每個月會以獎學金形式給我們打錢,然後我們再還,這相當於我們是免費上課。
一開始很順利,課上的也很好。但是後來,獎學金就沒有了,負責人也找不到了,課也停了。但悲催的是錢還是要還。因為這件事不知我們學校有學生受害,好多高校都有受害者,所以後來事情鬧大了,觸動了老師,老師又向上級報告。最後才解決,不用我們還了。
真是,還是那句話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多也不一定真啊。
回覆列表
社會認同的好處——要麼大家一起對,要麼大家全都錯
槽床過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金·蔡松年《槽聲同彥高賦》
我的父母不是經商的,他們都是知識分子,但是,我們家卻有一杆中國傳統的吊杆稱,家裡有什麼東西,他們總是要用這個稱來稱一下重量。雖然那個秤砣不過才5公斤,但是,我們經常對各種東西都要稱一下重量,無論是食品還是書籍,或者是書包、被子,總之家裡的許多東西都被稱過重了。我疑惑,家裡怎麼會有這樣一杆秤。原來,在1965年的一天,我的父母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許多人在排隊,他們沒有猶豫也跟著排了隊,等到了跟前發現原來是賣稱。由於已經排了較長時間的隊,並且都到跟前了,心想不要白白浪費了排隊的時間,於是就買了這桿秤,於是為了不要浪費購買的金錢就不斷地要用上這桿秤。但是,當初為什麼要排隊呢?他們說,看到別人排隊了,自己也跟著排了。如果不是發生在我父母的身上,我這麼一個自認為相當理性的人是絕對不會相信天下有這樣的事情的。
為了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我們首先要了解另一個強有力的影響力的武器——社會認同原理。這個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判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不論是在電影院裡如何處置空爆米花盒子,或是在某個路段上車應該開多快,還是在宴會上應該如何吃雞,周圍人的做法對我們決定自己應該如何行動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一般情況下,根據大眾的經驗去做的確可以使我們少犯很多錯誤,因為多數人都去做的事情往往都是正確的事情。但社會認同原理的這個特徵既是它的長處,也是它的致命弱點。就像其他影響力的武器一樣,雖然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思考和行動的捷徑,但與此同時,也使我們容易受到潛伏在那裡的投機商們的襲擊。
廣告商最喜歡告訴我們某種商品增長最快或銷售最旺,因為這樣他們就不必直接勸我們相信他們的商品質量很好。他們只需要說其他很多人都這樣認為,就足以證明他們的商品質量了。慈善電視節目的製片人也喜歡花很長的時間去唸一長串已經捐款的觀眾名單。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將下面的資訊清晰地傳達給那些還沒有捐款的人:“看,已經有這麼多人決定捐贈了,這樣做一定是正確的。”銷售及激勵方面的顧問卡弗特-羅伯特給那些接受銷售培訓的人的忠告就極好地詮釋了社會認同原理的精髓。他說:“由於只有5%的人是原創者,而其他95%的人都是模仿者,所以,其他人的行為比我們所能提供的證據更具說服力。”
心理學家艾伯特首開先河,成功地運用社會認同幫助人們擺脫了恐懼心理。例如,在一項他們早期進行的研究中,他挑選了一些怕狗的幼兒園小朋友,讓他們每天花20分鐘觀看一個小男孩高興地與狗玩耍的情景。結果這一做法使得怕狗的兒童發生了名顯得變化。僅僅在4天之後,就有67%的兒童願意鑽進圈著小狗的圍欄裡,與小狗玩耍。而且當其他人離開後,他們仍舊待在那裡,親熱地拍打或撫摸小狗。而且,當一一個月之後研究人員再次實驗小孩們對狗的恐懼程度時,他們發現,小孩們取得的進步並沒有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消失。事實上,他們比以前更喜歡和狗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