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肉植物集聚地
-
2 # 淚灑曦晨絕韶華
根據中國陰曆陽曆氣候規律對三伏天的到來有了大致的演算法,以干支紀日法“確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頭伏”的第1天,第4個“庚日”定為“中伏”第一天;從“立秋”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2017年三伏天時間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30天,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到8月17日結束。
三伏天的注意事項有什麼?
1、飲食清淡多吃“苦”
三伏天飲食要清淡,注意衛生,避免夏季傳染病。同時,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這樣可以清熱祛暑,健脾開胃,還能增進食慾,緩解不適感。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
2、不要吃太多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於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氣就重的親,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又養生。
3、不能長時間開空調
大多數人特別是關節病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儘量不用空調或適當調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
4、外出防曬防中暑
一般來說,上午十點到下午三四點,紫外線指數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間減少戶外活動。要外出的話,要做好相應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防曬霜。可以多喝些淡鹽水和綠豆湯,消暑又補充水分。
5、生活起居要規律
三伏天期間不要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6、隨身攜帶防暑藥品
三伏天,大家出行時應當儘量避免長時間被太陽直射,同時最好能隨身攜帶一些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藥品,也可經常飲用一些淡鹽水。
-
3 # 春暖花開燕飛舞
今年三伏從7月12號開始,8月20號結束,中伏20天,由於今年閨六月,天氣可能熱的長點。在生活中多喝點綠豆水防暑降溫,冷飲雪糕一次別吃那麼多,冰箱中的隔夜飯菜拿出來要熱透再吃,別吃腐爛變質的巰菜瓜果,喝點薏米紅豆水去除溼氣。老百姓有句話叫頭伏餃子二伏面,吃點羊肉水餃去除體內溼寒,喝涼麵條時注意加點大蒜,預防腸胃炎。
-
4 # 楚喬星星星星
提到夏天,人們最怕的就是三伏天,因為到了三伏天的時候,人體容易被溼氣襲擊,是一年中人的溼氣最重的時候。
在這期間,很多人早上起來會感到無精打采,平時頭髮容易出油,後背喜歡長痘,上廁所大便不成形、腰痠關節疼痛,一照鏡子總髮現自己的的黑眼圈很重,臉很暗黃,女性還會有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很多中醫都說,生活中有些檢查不出,但是又折磨人不輕的小病,都是跟溼氣有關的。如果你早上刷牙的時候覺得噁心,或者伸出舌頭,對著鏡子一看,舌頭邊緣有鋸齒狀,舌苔很厚,很黃,舌頭中間還可能有裂紋,說明你溼氣太重了。
因為體內溼氣重,導致水溼內阻,造成舌頭胖大,舌的邊緣受到牙齒的擠壓,久而久之,就成為了齒痕舌。這是溼氣的典型症狀。
溼氣重對人體的6種危害:
1、頭髮出油、頭屑多、臉油膩、眼屎多、眼睛渾濁不清澈;
2、口乾口苦口臭,小便黃,白帶多、色黃,體味大;
3、面發黃發暗、油膩,易長痘痘、膿包;
4、大便黏黏膩膩,衝不乾淨;
5、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渾身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不清爽;
6、容易肥胖,尤其是肚子。
以上6點,滿足3個以上,說明你體內溼氣重了,要祛溼了。尤其是在三伏天期間。
今年的三伏:
①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為初伏10天;
②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為中伏20天;
運動出汗是祛溼的常用方法:
體內溼氣重的大多都是缺乏運動的人,所以才會感頭暈乏力、四肢沉重等。而適當運動對身體非常有益,平時或者週末多做一些慢跑、快走、游泳、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需要注意的是,夏天體內溼氣更重,運動出汗後千萬不要開空調、風扇,也不要運動過度,適當出汗可以祛溼,但是大量出汗是會傷害身體的。
此外,中醫推薦祛溼喝馬齒莧薏仁茶,比運動出汗更有效
這是《本草綱目》裡一個調理溼邪、健脾胃的方子。有時間可以動手自己做,沒時間市面上也有袋泡茶,注意看好配方即可。
具體做法是將薏米仁炒到微黃,將薏米仁、芡實、赤小豆各5克用冷水浸泡半天(或用熱水浸泡兩小時),洗淨後加水煮一小時,再加入1克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等食材,轉文火煮半小時,待涼飲用,無需吃豆子。
功效:薏米和赤小豆是中醫常用的祛溼食材,不僅能祛溼,還能健脾利胃,補中益氣。此外,馬齒莧也有清熱利溼、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芡實具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固腎澀精、補脾止瀉、益腎止渴、開胃進食之功效;淡竹葉、槐米、綠茶皆有清涼,解熱、清肝瀉火、止痢除溼等藥理作用。
中醫特別提醒,溼氣重的朋友們夏天應該儘量避免潮溼的環境,不要直接睡涼地板,洗完頭洗完澡要記得及時擦乾。
-
5 # 微笑墨沫
2017年三伏天時間如下: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4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子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回覆列表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所以“三伏天”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菸。三伏天要做好養生保健,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你想知道2017年的三伏天是從哪一天開始的嗎?接下來,學習啦小編跟你講一講2017三伏天的起始時間和養生攻略,一起來看看三伏天的養生攻略吧!
一、2017年三伏天的時間:7月18日-8月17日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2017年三伏天具體時間: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30天,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到8月17日結束。
二、三伏天日期計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21世紀心演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1單數年6、Y年、[ ]取整、MOD取餘)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2017三伏出伏後還會不會熱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而今年的出伏就快要到了。那麼出伏是不是代表著之後就不會再熱了呢?其實出伏就代表著秋天就快要來的意思,而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涼爽,可是這也並不代表出伏後就一定不會熱。
其實出伏以後,就差不多到了處暑節氣。這時候的溫度有點降下來,天氣應該會越來越涼爽。不過在南方一些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也就是傳說中的秋老虎。
所以並不是出伏以後就會涼快,等“秋老虎過去以後,才是真正的涼快!
2017出伏後還要熱多久
2017年的出伏時間應在8月17日,剛過了處暑節氣。一般來講,出伏就代表著出了伏天,炎熱漸消;而處暑節氣更代表著暑氣告一段落,天氣應會越來越涼爽。不過在南方一些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也就是傳說中的秋老虎。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由於中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所以,出伏後好還會熱多久時間是不一定的,要根據秋老虎的表現。
三、2017年三伏天的飲食養生攻略
三伏天的養生知識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
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三伏天的養生知識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溼食物的攝入。
三伏天的養生知識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三伏天的養生知識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
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溼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
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