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本壘打
-
2 # 吃糯米餅
有幾個原因,一蒙恬在邊疆修長城,防備匈奴。二派屠雎趙佗等人去徵百越,造成國內空虛,三國內各國維護地方治安的基本上是本華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順秦國。四秦二世和趙高不得人心,沒有能力統帥。
-
3 # Aytang
秦滅六國,靠的是一個“強”字,因為它的綜合實力確實是比其它六國強很多,再用計謀分而滅之。但秦雖強,它還有一個特性是“暴”,統一後,秦是以暴治國,而非以仁治國,因此暴政並不可能獲得民心,一個失去民心的政權毫無疑問是不能長治久安的,那麼倒臺是必然的。現在網際網路上有其它聲音洗白強秦的“暴”,我們都是強秦二千多年後的人了,沒有人真正經歷過強秦到底是暴還是仁,但從一些鐵一般的事實可以反映出來,確實是暴,這裡舉幾個例子:
一,建長城,長城的規模人所共知,世界聞名,以那個遠古年代的生產力,建這麼一個現代人都感覺吃力的宏大工程,要說人民放下家庭和田間作業自願去建是不可能的,必須是靠強大的國家機器去硬性驅動,這可以從側面去看秦之暴。
二,建秦陵,按照目前已開發的兵馬俑來看,已經可以看出是投入了天文數字的財力以及難以估計的人力物力才能達成,然而據探測目前已經位列世界八大奇蹟的兵馬俑規模其實只佔整個秦陵很小一個比例,還有很多已探明的陪葬墓沒有發掘,更大的奇蹟必然是藏在始皇墓裡,整個秦陵的規模毫無疑問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建設群組,以一個古代的農業社會建立這麼一個奇蹟,當時投入的資源必須也佔用甚至透支了整個社會的生產總值,如果說建長城還算是國防工程,匹夫有責,那麼建秦陵只能算是始皇帝集天下力量實現一己私慾了。
三,傳說中的阿房宮,根據文獻綜述,阿房宮雖然已經被毀,也是一個曠古爍今的建築奇觀,如果沒有真實存在的秦陵和兵馬俑,不明真相的前人也許會覺得文獻吹牛,但我們現在知道,無論文獻怎麼描繪阿房宮的奢華,我們相信大機率是真的。
不說其它事情了,就上述三項,再加上連年徵兵征戰,除了一個“暴”字找不到其它美化的解釋,由是秦二世後民怨沖天,四處起義也就在情理之中。所謂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強秦在攻伐六國的時候尚且有國家存亡概念,秦國強大而民眾可以團結一致對外,外部勢力是不可能攻破秦國的,統一後,外部壓力消失,各種內部隱患爆發,所謂醫者能救而不自救也。
一個強大的暴政宜伐不宜治,這個道理很簡單,強秦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實後世還有更具世界代表性的另一個例子: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比秦更強,滅國更多,地盤更廣,也比秦更暴,為了征服每每滅族屠城。然而即使再強,因為骨子裡的暴,也只能註定是能伐不能治的命,缺了仁心,一旦大業既成,也就是進入下一步內部土崩瓦解的新篇章。
-
4 # 水一白聊歷史
這個事兒確實挺怪的,就好像大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後,就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一樣就地解散了,最後只能靠著章邯帶支雜牌軍東擋西殺的,看著也忒可憐了,當初那麼多精兵猛將都跑哪兒去了呢?
秦軍去哪兒了?有人可能會說,不是南征北戰去了麼,三十萬打匈奴,五十萬打南越。
事實呢?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所謂的打南越,根本就沒出動多少正規軍,打匈奴才是實打實的,而滅六國的秦軍中有很大一部分卻是被化整為零了。
秦國作為七雄中最強大的一支力量,佔領了六國的土地,毫無疑問是一個創舉,但與此同時,秦帝國也面臨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如何管理這樣一個超級大國。
秦始皇採用的是依法治國,郡縣制,後來又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車軌都實現了統了,這一切的一切看起來都非常的美好。然而,這一切的美好背後最離不開的就是國家安全的保障。
為了降低關東六國帶來的威脅,秦始皇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說收繳天下兵器,推倒一些城市的城牆,移民以充邊塞等等等,但真正能讓秦始皇放心的還是國家機器——軍隊的力量。所以,秦始皇在治下的每個郡、每個要塞、關卡都要安排一定數量的秦軍,以便形成一個巨大的安全網。
我們可以看到,秦滅六國時動輒派出數十萬大軍,其中最多的就是滅楚時的六十萬,然而,當這數十萬大軍分散到各郡、縣、關卡、要塞等軍事防禦設施中的時候,就顯得不那麼起眼了。
農民起義時,秦軍的防禦力量從歷史記載來看,大秦帝國統一的這十幾年時間裡,負責“管理”的軍隊,還是主要由秦軍來負責的,六國子民更多的充實進了徭役、戍邊等更為辛苦的隊伍當中去了,這無形中也造成了一種壓迫與被壓迫的現象。所以,當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還是六國力量與秦人的對抗,而不是像劉邦建漢之後那樣,是一個整體的國家,這種更為強烈的”地域差“也是秦統一之後未能妥善處理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由於很多原六國城池都不再有城牆這道防線,秦軍自然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防禦力量了。很多秦朝政府派駐的郡守、縣令最後都是在毫無反抗的情況下慘死在亂刀之下的,六國反抗力量蔓延之迅捷,遠遠超出秦軍所能控制的範圍。所以,在當時真正形成相當規模抵抗的秦軍實在是太少了。
這裡面,我們簡單舉兩個例子來感受一下秦軍當時的戰鬥力。
1、三川郡守李由
提三川郡好多人不曉得,但是提河南郡,想必很多人就清楚了,而河南郡就是三川郡後來在漢朝時的郡名。而這位郡守李由也不是一般人,他的父親就是秦朝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
陳勝、吳廣起兵以後,三川郡守李由也很快收到了訊息,他一方面命人飛速向父親李斯彙報,另一方面則集結兵力準備駐守軍事重鎮——滎陽,這裡也是後來劉邦與項羽作戰時的主戰場。
在吳廣的軍隊來攻打滎陽之前,李由已經完成了加固城牆、加寬護城河等工作,並準備了大量的軍事防禦力量,並安排哨兵密切關注起義軍動向。當吳廣到達滎陽裡,很快就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抵抗力量。最後,單靠李由一郡力量把守的滎陽城竟足足拖了吳廣四個多月,還引發了吳廣軍的內訌,部下田臧等人假借陳勝的命令誅殺了吳廣。
只可惜,在李由浴血奮戰之時,卻被趙高汙衊謀反,其父李斯三族因此被斬盡殺絕,傷心欲絕的李由也在不久之後,被項羽、劉邦的聯軍擊敗,戰死沙場。
2、井陘口守軍
陳勝派吳廣西征的同時,還派出了一支隊伍由武臣率領攻佔趙地,結果,陳勝稱王后不久,武臣也在趙地稱王了。緊接著,他又派部將李良繼續向北略地,結果就在井陘口吃了癟,這裡也是後來韓信攻趙時的主戰場。屢攻不下之後,李良只好回軍,卻因不堪受武臣姐姐之辱,將武臣斬殺了,後來又投降了章邯。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也能看得出來,當時的秦軍並非不堪一擊,甚至戰鬥力依然非常強。後來章邯也證明了這一點,從他出兵阻擊周文開始到最終投降項羽,這段時間內章邯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勝利者,魏王咎、楚將項梁都慘敗在他的手下才殞命的。
只不過,此時的秦軍已經無法徹底擊敗如此分散的起義軍了。
水言水語一條大河,它所過之處,自然無人能敵;然而,當這條大河分散成無數支流的時候,它自然就沒有那麼強大了;唯有百川歸大海,方能成為一個整體。
秦之所以強,在於其所向披靡;漢之所以久,在於其有容乃大。
-
5 # 心禾哲學舍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在戰國七雄中迅速崛起,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然而,打江山時用的那一套體系,根本不適用於守江山。
國家雖然統一了,但相應的管理政策卻沒有落地,這就像一臺重新組裝的電腦,雖然硬體設施升級了,但軟體用的卻還是原來的舊系統,不宕機才怪。
1.新舊制度交替,舊貴族利益不能度過陣痛期。
秦統一六國後,仍然實施在戰時使用的依法治國政策,來管理龐大的帝國。之前商鞅在秦國推行法治時曾遭遇巨大的阻力,以至於舊貴族勢力在秦惠文王時期瘋狂反撲,始作俑者商鞅被車裂而死。
此後,秦仍沿用商鞅改革制度,歷經六代國君才奠定了秦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如今,這項政策要向原來的六國一起推行,並且要在一夜之間迅速普及,沒有緩衝,沒得商量。
六國的舊貴族被割到肉疼,但敢怒不敢言,畢竟活著更重要,所以這種不滿的情緒只能被壓抑,只等一個導火索,一觸即發。然而,這根導火索很快就來了。
2.農民起義,觸發了舊貴族對秦王朝群起而攻之的情緒
如果說,秦王朝沒有建立與新政權相應的管理政策,是導致大秦王朝迅速覆滅的根本原因,那麼秦末的農民起義就是導致秦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
陳勝吳廣原本是最底層的農民,他們被調到漁陽當保安,半路遇上大雨耽誤了行程,按照秦律,不能按時到崗上任是要殺頭的。
反正是個死,陳勝喊出了一聲炸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想當王侯計程車兵不是個好保安。光有口號不行,還得有儀式感,於是起義軍光著膀子,打著“張楚”的旗號,起義隊伍正式成立。
幾個月的時間,起義軍就先後攻克了銍、酇、苦柘、譙、陳等地,起義軍規模的不斷壯大,像星星之火,在全國各地迅速形成燎原之勢,趙、齊、燕、魏等地,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起義軍一路向西很快攻克關中,直逼秦國都咸陽。秦二世連忙派出大將章邯率領的正規軍反撲,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很快被鎮壓。
3.項羽劉邦橫空出世,結束了秦王朝。
剛剛撲滅西面的這團起義之火,北面的定陶(山東省定陶縣)起義軍燃起的戰火,已經火燒眉毛了。
秦二世又派章邯來北邊兒滅火。然而這一次,正規軍遇上了楚霸王,兩軍在趙地狹路相逢,最終,項羽擊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起義軍大獲全勝。
後邊的事兒是劉邦項羽哥倆比速度,劉邦跑贏,妥妥的當了長跑冠軍,建立了漢王朝。至此,秦帝國就像一朵煙花一樣,燦爛的照亮了歷史的夜空,又悄無聲息的很快隕落。取而代之的是長達400多年的漢王朝統治。
4.羊毛總有薅完的一天
秦始皇打下江山後,並沒有及時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生產力,而是坐吃山空,可勁兒薅羊毛。
他修長城用了幾十萬人,給他修墳用了幾十萬人,修建阿房宮又用了幾十萬人,人就那麼點人,錢就那麼點錢,可勁兒造,最後落得官逼民反。老百姓他得活呀,被法律懲治是個死,造反也是個死,萬一成功了呢?
當領導你得為底下人謀福利呀,不能光顧著自己奢侈享受,讓底下人喝西北風。老百姓吃飽了穿暖了才更有力氣給你幹活,你讓他們活著都困難,更別說給你幹活了。
秦帝國建立了一整套適用於封建統治的管理制度,但卻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力發展規劃政策,和與之相匹配的、完善的道德體系。只會用拳頭揍人,底下人只會一時服軟,一旦機會成熟,必然瘋狂反撲。
結語: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不僅要依法治國,還要以德治國。漢王朝學聰明瞭,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基本國策是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力,老百姓日子過好了,還會造反嗎?
-
6 # 南閣水哥
秦始皇用了17年的時間搞定整個六國。但是他的骨子裡並沒有成為天下的君王。對於原來的六國領土採取了一種殖民統治的方式。
由老秦軍分別佔領六國之地。將六國之精華皆輸入關中。
這種的結果是,兵力分散最終天下揭竿而起,秦軍潰敗。
秦軍哪裡去了很多人都發出一個疑問,秦國的軍隊到哪裡去了。
事實上秦國原有的土地上人口總量就不多,在不斷的征戰中消耗和補充之下,關中地區確實很困難。再說,佔領六國之後,又需要大量的軍隊的駐紮。這種狀況下,可想而知,秦軍主力將不復存在。
有人說還有長城軍團和南越軍團。
南越那也是連年大戰之後所剩無幾。長城軍團本身就已經弱化的非野戰部隊。不然你覺得扶蘇會這麼容易投降嗎?那些軍隊不過是屯田而已。
真正的秦軍散佈在六國境內,因為實現郡縣制,每一個郡縣都要有軍隊駐守。這些常備部隊主要任務還是治安和防衛並不是用於野戰。
所以加加減減之後,就會發現,秦國軍隊真的不見了。
為何擋不住農民起義秦朝的起義有一個特點,聲勢浩大。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的起義。朝廷對於起義沒有正確的理解和研究,自然沒有爭取的對策。
從陳勝吳廣起義的走向來看,雖然只有5個月時間,但是野火已經將整個六國都燒起來。突然之間這變成了六國解放運動和對抗暴秦的決死一戰。
六國的百姓自然懂得亡國之痛,對於秦國的仇恨更加深刻,於是大家紛紛造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然為何項羽們要選舉楚懷王呢?就是要仇恨動員
戰爭的主戰場依舊是趙魏韓故地。而在南方的楚國疆土似乎見不到動靜。這或許和南越軍團對於南方控制有關。
三個主戰場。
燕趙故土,主要是向河內郡方向會師。
齊楚故土,佔據東部再向西進發。
楚國南部,以南陽為核心,是最終最快速的進攻路線
這就是秦國的悲劇。
繞過函谷關,一路向西,最終秦國滅亡。
戰術上的勝利最終奠定了亡秦的大業。
-
7 # 知未是也
關於這個問題,主要是秦朝內部出了問題,正如《過秦論》所言: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由於秦始皇去世的突然,沒有來得及安排誰接班的問題,導致宦官趙高鑽了空子,趙高把胡亥扶上二世位置,從而讓秦朝的領導核心出了問題,胡亥純粹就是一個擺設,朝廷完全由趙高說了算,趙高為了排除心中大患,首先從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下手,之後又拿李斯和諸公子以及秦始皇的女心們開刀,其中有一個人就是在前方和義軍打仗的大將章邯的妻子,後趙高企圖誘殺章邯,章邯索性率秦軍投靠了項羽。
章邯有多厲害,其勇不在項羽之下,更兼善於用兵和通曉各種戰法,深得始皇信任和重用,正是他帶著一幫刑徒軍多次打敗和殺死了項梁,章邯投降項羽後,通往咸陽的大門隨機大開,義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攻佔了咸陽,滅亡了秦朝。
不是項羽、劉邦率領的義軍英勇善戰,而是他們壓根就沒有遇到秦朝的正規部隊,和他們真正對陣的,只是臨時組織起來正在修建阿房宮進行勞動改造的一夥犯人和一些地方部隊,而真正的秦朝正規部隊(約有百萬之眾)都在鎮守邊防,他們根本就沒有加入戰鬥,否則,就憑劉邦、項羽領導的幾萬義軍,早已被秦軍踏平。
秦始皇為了維護整個華夏族的完整和統一,把秦朝軍隊全部佈置在邊關,北守長城,南鎮百越,用犧牲贏氏一族來確保整個華夏族的安全,寧死不讓秦軍虎狼之師揮師勤王,其華夏情懷確實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尊重和學習!
-
8 # 擺起龍門陣說文史
原因有三。在統一六國的戰爭程序當中,作為這一宏圖大略構想的靈魂人物秦始皇,運籌帷幄之中。按步驟按計劃推行他的統一戰略。六國雖眾,卻難敵秦軍虎狼之威力。這主要是因為。
一六國各打算盤,無法形成合力。以至於被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各個擊破
秦軍在統一戰爭中,利用六國的矛盾,遠交近攻,逐一瓦解六國為對抗秦軍組成的並不牢靠的聯盟。一些君主看他暫時對自己的安全威脅不大,為求自保,置他國危難於不顧,隔岸觀火。最終落得個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的下場。
反觀秦軍,充分的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始終把握著戰略上的主導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再加上秦軍所擁有的能征善戰的精兵猛將,因而勢如破竹。
二三軍主帥靈魂人物秦始皇離世,讓秦軍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
法國的拿破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頭綿羊帶著一群獅子,獅子也會成為綿羊。而一頭獅子帶著綿羊,綿羊也會成為獅子。”
秦始皇具備的威信,讓他在駕馭整個帝國時舉重若輕,他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如同一個博弈高手,每一步棋都能分得出輕重緩急,恰到妙處。
因而,他麾下從將帥到普通士兵,都高度自覺的服從於他的指揮,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主帥擁有的能力和氣度,足以將他們帶向勝利。這是整個秦軍形成高度的凝聚力,也自然就轉化成為強悍的戰鬥力。
三農民起義爆發時,秦軍精銳主力50萬卻在趙佗手中開拓嶺南
由秦始皇一手締造的秦軍精銳主力,在整個風雲突變的中原形勢急轉直下時,卻在奉當年秦王開疆拓土的軍令,駐紮在嶺南。
由於當時交通落後,以及後勤保障的困難。作為這支部隊的首領,趙佗選擇了隔山觀虎鬥。當然上述主要是一些客觀原因,趙佗不願捲入鎮壓農民起義軍這場大戰恐怕才是主因。
倘若嬴政在世,以他對軍隊的掌控的威望,趙佗斷然不敢行隔岸觀火之舉的,他只會奉命聽調。
秦末農民明軍起義,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和秦始皇統一戰爭恰恰相反。共同的反秦目標,讓天下的起義軍都匯聚在以楚懷王為旗號的項羽和劉邦手下,六國貴族的遺老遺少掌握的力量也服從配合楚軍,凝成一股繩。
朝中再無能夠擁有強大威望號令秦軍的人物。昏庸的秦二世本身就得位不正,且成為權臣手中傀儡,不足以服將帥三軍之心。沒有了主心骨,秦軍的戰鬥力也就隨之坍塌。
失去了秦軍主力趙佗統帥的大軍,其他的秦軍戰鬥力無法重回當年頂峰,後來甚至臨時拼湊驪山囚徒上戰場,和農民軍此消彼長,所以落敗也是意料之中事。
回覆列表
借用領袖的話: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秦國勝在軍力,變法,人才引進,輸在國家治理,輸在文化底蘊不深。虎狼之師滅六國,仁義之師平天下,缺少主義,缺少旗幟的秦朝,最終成了大漢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