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波哥談離婚

    孩子總是透過模仿成人的行為和情緒習得的。因此第一步是反思父母和家長有沒有撒謊的行為(包括哄騙他聽話,說話不算數,說違心的話,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陽奉陰違等等),試想如果父母和家長誠實真實,孩子從哪裡學會撒謊呢?父母家長不首先改變,孩子不會改變。第二步,覺察孩子說謊背後的需求是什麼?是想獲得更多父母的愛嗎?還是想製造問題吸引父母關注?還是想彌合父母的緊張關係?

    還有,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個標籤,定性為撒謊,那是成人世界的評判標準,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正面動機和意義,要麼在指導他去學習,要麼想滿足愛的需求,要麼想建立關係的連線,要麼是去探索發現新事物的規律,父母要自省並覺察孩子的背後需要,不要簡單否定孩子的行為。行為不重要,背後的動機才重要。

  • 2 # 大美詩城

    孩童時期的性格放入三字經的首位,後期說慌說明小孩在剛剛接觸語言,也才聽懂大人說話的時候,剛學會用語言和人交流就被家長的無心欺騙,讓孩子慢慢學習到了撒謊,那麼為什麼一個三歲的孩子就學

    會撒謊?俗話說得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對孩子說話不注意細節的家長不注意對孩子們影響怎麼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所以說這個與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承諾而不守起到決定性的影響,比如孩子不聽

    話家長對孩子說乖聽話我帶你出去玩?或我買糖給你吃?或我買玩具給你?等等家長的無意欺騙讓孩子慢慢失去了對人的信任,也學會了撒謊,如果長大以後孩子有明辯是非的能力還好如果沒有就非常危

    險,成年人任何一個犯罪都是從撒慌開始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你認識的或身邊的人如果有某個人不誠實那麼他的父母一定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社會上注重教育的人士呼籲父母再忙應該自己帶,不能讓爺爺奶奶去帶孩子,因為他們對孩子教育以經趕不上時代。他們也不是說不想把孩子帶好而是老

    的思想觀念以經不能順應時代。題主問到了怎麼辦?我認為既然父母以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好事,把孩子重新拉回正常軌道還不晚,你只要注意我以上說的平時說話注意方式方法應該不難挽回!難就

    難在你是否能夠持之以恆?總結教育從娃娃抓起,成年人的一言一行是決定孩子以後做人的根本。

  • 3 # 津門家長

    你好,誠實是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的必修課,作為家長,當然都希望孩子擁有誠實的品德。所以我們從小就給孩子講狼來了,匹諾曹的故事,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不說謊的品格,可是,即使這樣,三歲的孩子就會“”撒謊“”了!其實,我們家長大可不必把孩子的不誠實當作洪水猛獸,把撒謊上升到人格和品性問題的“高度”來嚴加批判和刻意糾正。而是要分清孩子說謊的原因,區分他是真正的說謊還是他的幻想,並作出恰當的反應。

    那麼3歲的小孩為什麼要撒謊?

    1. 記憶短暫:這個年齡的小孩的記憶力通常比較短暫,比如孩子吃了餅乾,過一會你問他,他告訴你他沒有吃,這可能只是因為他已經不記得自己吃過餅乾了。

    2. 不明就裡 :3歲的孩子往往對時間、空間、數量、人物關係等概念比較模糊,經常說了"假話"自己不知道。

    3. 逃避懲罰:多數情況下,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比如打破了杯子,他們會說是小貓打破的。

    4. 豐富想象:3-4歲的孩子非常的愛幻想,這個時期是想象力的頂峰,所以他會認為自己腦袋想出來的事情是真實的。

    5. 獲得認同:孩子通常會讓你覺得他們很重要而故意誇大事情,有的孩子想象力豐富,描述事情時,說得繪聲繪色,炫耀自己。比如孩子會告訴你,自己吃掉了一個桌子那麼大的蛋餅,或者自己得了第一名,這是他在尋求一個自我強大的肯定。

    面對孩子撒謊,我們家長如何做?

    1. 相信孩子:家長髮現孩子說謊後,重要的是要正面教育,不要給孩子貼上“小騙子”、“謊話精”、“吹牛大王”等標籤。而是要使孩子認識到說謊的害處,在孩子承認說謊不對並且表示今後改正時,家長應當表示出相信孩子會改正的態度。

    2. 以身作則:家長要重視言傳身教,謹言慎行,當好孩子的表率,不要讓自己成了孩子說謊的模仿物件。比如因為不想出門,所以對孩子說“遊樂園關門了”;

    3. 明知不問:比如我們明明知道杯子是孩子打碎的還問:誰打碎的杯子? 明明看見孩子嘴角有巧克力,卻問:你是不是吃巧克力了? 我們希望透過問題能得到誠實的回答,但是這樣的提問卻往往是相反的誘導。孩子天生細膩敏感,他們聽出這樣的追問是質疑、責怪、不信任,他們只能用謊言遮蓋自己的內疚和不安,逃避責罰。其實,有時候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卻不清楚該怎麼辦,這時候我們直接告訴孩子如何處理會是更有效的方式。比如:“杯子碎了沒關係,我們再買一隻”。“媽媽知道你把巧克力吃了,只是希望你少吃一點.”

    4. 強化誠實:如果孩子說出實話,可以給孩子一個抱抱或者親親,告訴孩子,父母會喜歡誠實的孩子,希望他繼續做個誠實的人。

    5. 建立信任:告訴你的孩子,你相信他,同時他也可以相信你。比如家長帶孩子去打預防針,有的家長為了哄孩子會說:打針不會疼的,這樣孩子感受到了疼痛之後,對家長也不會再那麼信任。

  • 4 # 幸福的兔子小姐

    首先,出現撒謊這個行為,原因在於家長,而非孩子。出現一件事,家長對於孩子做這件事的反應過激或者讓孩子感到恐懼,而再次出現這樣的事情或者類似的事情,她可能處理的辦法類似而她發現又是上次的經歷過程,她會恐懼家長的反應而撒謊。另外,儘可能在我們能力允許內滿足孩子的需求,滿足他們的慾望,讓他們真切感受到她們所好奇和需要,而其他過於危險的,請家長淡定淡定淡定的解釋,反覆耐心的解釋!這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事情。

  • 5 # 陳忻兒童心理

    三歲的孩子會撒謊了,一個方面,說明他在認知上進步了。

    發展心理學有經典的實驗。給一個3歲的孩子看兩個盒子,一個盒子沒有任何標籤,另一個盒子寫著創可貼的標籤。問孩子,如果你需要創可貼,你要到哪個盒子裡去找?孩子會說當然是在貼著標籤的盒子。開啟兩個盒子一看,哦,原來創可貼放在沒有標籤的盒子裡。然後,再問,你的朋友貝貝割到手了,需要創可貼,你覺得他會去哪裡找?3歲之前,孩子常常按著他們看到的事實,說我的朋友會去沒有標籤的盒子裡找;而3歲以後的孩子就會說,我的朋友會去有標籤的盒子裡找。因為他知道,他看過盒子裡面才知道創可貼在沒有標籤的盒子裡,而別人都沒有看過,不知道這個資訊,所以別人會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別人會去有標籤的盒子裡找。這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雖然兒童會撒謊表明他們認知發展的一個進步,但是,大家要注意,認知發展卻不是由撒謊來衡量。有的父母說我的孩子3歲還沒有發現他撒謊,是不是認知發展緩慢啊?這些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只要他們理解“別人相信的事情有可能和我不一樣”,即使不撒謊,也表明他們的認知發展的進步。所以,他們具備了撒謊的條件,但透過父母的教育,很多孩子選擇不以撒謊的方式解決問題。

    3-4歲的孩子有時候不說實話,不是他們的品德有問題,而是他們受自己的認知發展的侷限。你問一個3-4歲的孩子:“是不是剛才你在吃飯前吃巧克力了?”他們的認知發展還是有侷限,而且他們的情緒發展比邏輯思維發展早,於是,他們會為了避免體驗一些情緒而說:“我沒吃”。因為以前父母說過吃飯前不要吃巧克力,他們吃了巧克力會有內疚的感覺,內疚不是愉快的體驗,所以他們選擇說沒有,儘管這樣的伎倆很容易被父母看穿。他們並不是有意撒謊,而只是希望事情沒有發生過。情緒在孩子的生活裡佔著非常大的比重,他們常常在情緒的驅使下對事情做出反應。有的時候還會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加工到現實的事情上去,這些“撒謊”都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也不是象父母想象的那樣“和父母作對”。

  • 6 # 彤同飛

    家長要把孩子的想象力和孩子的撒謊分開來看:

    1,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言語天馬行空起來,會把一些想象的事物描述成自己控制的事情,聽起來像吹牛或撒謊,但是自己親生的孩子,父母會傾聽到這些小幻想中的小可愛。

    2,孩子和大人一樣,撒謊更多的是出於恐慌而非欺騙。自己的娃,要寬容,更有了解他話語背後的心願。

    3,永遠站在孩子這一邊,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管教孩子。

  • 7 # 左飛Jacky

    恭喜你!你的孩子在長大了。

    不過我不喜歡用“撒謊”這個詞,我更傾向於用“不告知實情”來描述孩子的這種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正常的情況其他回答已經做了很多描述我就不詳細說了,在這裡我要說一下很多家長容易誤解甚至忽視的重要因素:

    一、投射

    很多孩子可能無法用自己已知的詞彙來形容自己看到或經歷到的東西。比如我之前諮詢過的幾個孩子中,有一個孩子經常被關小黑屋,孩子會告訴我“小屋裡面有個大蜘蛛!”其實是沒有的蜘蛛的,而是孩子將對黑暗的恐懼投射到了一個有形的物體上(蜘蛛),來形容自己對黑暗的無法形容的害怕。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仔細的詢問孩子當時的細節,以求能猜到具體孩子要講的是什麼。另外,還要更關注孩子的感受,比如多問一下:“你當時是什麼感覺?”;“很害怕嗎?”;“很難受嗎?”……等等。用這種方式關注孩子能夠從根本上關注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至於誤會孩子而忽略了很多對孩子不好的影響。

    二、躲避責罵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做錯了自然要遭受一頓責罵甚至懲罰的。尤其是在爸爸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當責罵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孩子沒那麼乖了,逐漸開始學會不講實情了,隱瞞真相避重就輕。家長就很傷心,覺得孩子欺騙了大人。

    不過我們跳出來思考的話,孩子這樣的行為很符合邏輯啊。

    每次做錯事情就被罵,然後下次又做錯事情了,孩子還要實情相告嗎?孩子又不傻~

    所以孩子撒謊錯不全在孩子,而是我們如何應對孩子做錯事的方式應該調整。

    1️⃣生孩子氣是沒用的(但是可以生氣)

    我們可以生氣,但是用生氣和情緒化的責罵是沒有什麼好效果的。我們要引導的是讓孩子如何應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透過生氣來去幻想杜絕孩子做錯事(別老想讓你的孩子變得完美,你自己保證一週不做錯事給我看看……)。

    2️⃣結果為導向而不只是讓孩子認錯

    之前見過幾個家長訓斥孩子的全過程。訓斥的過程中孩子頭耷拉著,大氣不敢出一聲,然後家長罵完了,解氣了,問一句:“下次還敢不敢?!”孩子趕忙抬頭充滿誠意的看著家長說:“不敢了不敢了!”,然後家長聽到後氣也消了,讓孩子去玩了,自己轉身去幫孩子收拾殘局……

    大家猜猜下一次這個孩子犯錯的機率有多大?一定是100%!為什麼?因為孩子並沒有為Ta的行為負責呀!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了,我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家長極易忽視的一點,就是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錯事買單,自己處理自己的“爛攤子”。這比讓孩子說一萬次對不起都來得有效。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淡定的告訴孩子下一步需要怎麼做來收拾自己的爛攤子,並溫柔堅定的看著孩子自己獨立完成這一切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怎麼下GT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