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學充電時間

    不管是對陌生人,還是對身邊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嫉妒情緒,但相對陌生人來說,人們對身邊人體驗到的嫉妒情緒更多、更深刻。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

    人們對陌生人並不瞭解,對身邊的人比較瞭解。因為對身邊人瞭解,所以用他人情況和自己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容易產生嫉妒。個體與陌生人之間並沒有需求之間的衝突,和身邊的人有需求衝突。因為身邊的人經常在一起,難免會有利益衝突,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如:社會地位、權力等衝突。身邊的人經常出現在自己生活中,每天都刺激著個體。嫉妒是一種情緒,情緒具有情境性,當處於這個情境中就容易引發這種不愉快的情緒;

    嫉妒是一種社交情緒,是人際交往中個體的主觀體驗。同時嫉妒也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社交情緒。嫉妒的根源是自卑,是個體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一些方面(如:社會地位、才能等等)不如別人或者受到他人威脅,而產生的羞愧、憤怒等組合而成的複合情緒。

    嫉妒具有永續性,一旦對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產生了嫉妒情緒,就會持續的影響著個體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嫉妒具有針對性,嫉妒是針對很具體的個體或者是群體。嫉妒具有對抗性,嫉妒者希望嫉妒的那個人像壞的方向發展,如果別人越來越不好,個體就會非常高興、如果別人越來越好,個體就會不滿和憤怒。

    嫉妒者與被嫉妒者之間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並不大,因為嫉妒情緒的產生原因就是:個體感覺到自己與他人,在某些認為重要的方面,在現在或者未來一段時間不如他人受到他人威脅。也就是說:個體自己的優勢在現在或者不久會被他人比下去。

  • 2 # 東華禪寺

    人說起來真的很奇怪,在結交外人的時候,特別注意自己的修為、修養、方式方法,對自己的家人親朋卻不屑一顧,忽略過程和方式方法,結果往往傷害的是身邊的人。

    人生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在讓我們成長、悟道。身邊的人、事、物,都是成長的輔助工具,是為了讓我們經歷,而不是擁有。

    我們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帶來,所以走的時候,沒有理由帶走世間的一物。我們在世間活著的時候,會經歷和擁有萬事萬物,但這擁有隻是讓你經歷,並不是讓你抓住不放。

    你如果抓住不放,那真是很痛苦。有時候我們做一件漂亮的事情,乃至有一個圓滿的人生,跟我們的智慧是息息相關的。大家都想做一個好人,但如果智慧不夠,你的動機雖然好,在過程當中你的方式方法錯了,結果你就變成壞的了。

    我們判斷一個好人是因為他做了很多好事,一個壞人是因為他做了很多壞事。其實,好人,壞人,取決於你這個載體,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自利損他,那你在這個載體上做這個事情就會把你變成一個壞人。

    我們為家人、朋友做事的時候動機很好,但是不講究方法。其實方法忽略了,容易傷自己,也容易傷別人,最後大家就說你是個壞人。

    往往我們對關係疏遠的一些人,和他共事特別講究方法和技巧,這讓對方感覺很舒服。也許你的動機不良,但很注重中間的過程和方式方法,人家感覺到很舒服,就說你是好人。

    人說起來真的很奇怪,在結交外人的時候,特別注意自己的修為、修養、方式方法,對自己的家人親朋卻不屑一顧,忽略過程和方式方法,結果往往傷害的是身邊的人。

    為什麼總是傷身邊的人,不傷外人?包括我也是這種人,你跟我越是近,越是傷害你,你跟我越遠,反而傷不到你。因為關係疏遠所以做事特別謹慎,講究方式方法,什麼時候我們能把遠的當近的對待,把近的當遠的對待,這樣調和一下子就好了。

    佛家有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成佛有餘。什麼叫做初心,我們當初的信念、目標、方式方法,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管經歷了什麼,出現了什麼,當初這個念頭不要動搖。

    但是人很容易改變自己當初的想法,往往當初那一念由於認識的高度和廣度不夠,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改變、完善,結果便忘掉了初衷。

    其實我們做事,過程可以改變,改變什麼呢?就是方式方法,但你當初的動機、念頭、初發心不能忘記。一件完美的事,一個完美的人,都是在過程中不斷的調整與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的。

    人都是在過程中成長的。就如同我們講釋迦牟尼成佛了,什麼叫做成佛?他已經回到了生命的源頭,已經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已經到達了人生的目的地。

    所以,基於這種情況,他做事情看問題就不會再錯了,而我們這些人都還是在途中,在過程當中,所以就不可能不會犯錯誤。

    本來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好的,包括我們的本性都是好的,但是來到這個紅塵,往往被紅塵的萬事萬物轉變了,就隨著紅塵變來變去,因此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何而來。

    我們身邊聚集了各種型別的人,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的人,但這些人不可能就是你想要的那樣。因為你要做事,要成長,要發展,所以會招感各種各樣的人。其實每一種人,會用就是在成就我們,不會用就是在摧毀我們,破壞我們。

    身邊每一個人可以說都是佛菩薩的化身,也是魔的化身,為什麼呢?我剛才講到,我們都是人,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還沒有回到生命的源頭,都是在過程當中。

    既然是在過程當中,我們的伸縮性就強,很容易被環境轉變,迷失自我,所以受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人在社會上行走,不可能每到一個環境都是我們想要的樣子,但只要我們的初發心不改變,周圍的環境慢慢就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3 # 吃瓜的小皮

    這其實是人們的心裡認知在作怪,就像乞丐會嫉妒比他多討要一塊錢的乞丐,而不會嫉妒那些真正富有的人,人的這些嫉妒不滿都是比較而來的,當我們一個人發呆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及想法比較不容易有起伏。

    可是當我們和別人共處時,我們卻常常受到另一個人的影響,尤其是這個人和你混的差不多,他說到他的收入遠高過你,他的車遠好過你的時候,你的嫉妒不滿也隨之而來,為什麼我們會對別人所說的這些那麼在意?那是因為自古以來,我們都是很喜歡攀比的,尤其是和周圍的人攀比,因為我們自己覺得那些讓我嫉妒的人,是我可以相比的物件,我想沒有人會想著去和馬雲比財富,比座駕吧。

    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這就是大部分人的心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願意用簡訊和你聊天的女生(聊了很多,每次她都沒有主動結束聊天的意思),能說明她對你有意思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