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恆FOREVER
-
2 # 中年瓶頸哥
戴森球是指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並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從那時起,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建造人工天體或一系列這樣的結構以便包圍太陽,便不斷地由一些狂想的工程學家或科幻小說所提出,並冠以“戴森球”之名。這些後續的設想沒有僅僅在從太陽能收集站上止步——許多工程設計還包括建設人類殖民地和工業基地。
戴森球極其糟糕的力學狀況、材料來源等問題讓它非常不現實,而且它的問題不止是技術問題。最大的難題是,能建造戴森球的文明不需要它,需要戴森球的文明建造不了它。戴森雲還值得討論一點。至於對巨型構造物進行偽裝、隱蔽之類,在現實中根本就不需要。現實的宇宙比三體系列描寫的還要巨大、黑暗、恐怖得多。
你從文藝作品裡得到的對宇宙的印象只是很不準確的側寫。明確觀測到的天文輸電線之一,以170千米每秒的速度向畫面上方掃過的星際等離子體,纖維狀構造裡有Birkeland電流在旋轉。宇宙中大部分物質處於等離子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星雲、銀河盤、太陽大氣與地球的極光裡都有,但規模差異極大。在照片裡這東西中間有地球規模的飛行器在透過的話,用現在的技術拍出來一個畫素都沒有,根本無法發現。製造星體不算什麼。以我們現在這種水平的觀測力,所能發現的太空構造物和運輸系統,其形態和規模會讓我們不認為它是文明的產物,而是提出新的假說或暫時擱置問題,總之當做自然現象。
如果是文明的產物,
是由星系組成的巨大超結構,長軸約100億光年,短軸約72億光年,是可觀測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結構,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它大約是在暴漲後37.9億年形成的,目前的宇宙演化模型並不支援這樣的事情發生。太陽不配。如果什麼東西具有能解決下面展示的這些問題的力量,太陽根本就裝不下人家。
戴森球的問題:1.戴森球材料效能問題圍繞恆星建造連線在一起的球殼會造成巨大的內部應力,對材料提出突破天際的強度要求,現在人類知道的一切材料都會被摧毀。戴森本人設想的是彼此分開的許多太空建築組成的戴森雲或曰戴森網,而不是接在一起的戴森球。這不完全是個技術問題。如果這材料能夠存在,其效能會是壓倒性恐怖的,會提出為什麼你不把它做成導熱棒捅到恆星裡去接熱機的問題。
2.戴森球材料來源問題對於一個不掌握第一類永動機的建造者來說,戴森球的材料並不能從虛空中變出來,而只能是從恆星附近或更遠的地方存在的普通物質改裝來的——將行星拆解並改造為具有不可思議的效能的超級物質、搬運到建設位置上。這也不完全是個技術問題。執行上述操作需要的能量是非常龐大的,會提出你都有這麼多能量了還要戴森球幹什麼的問題;搬運這麼多材料需要的星際飛船的數量、效能、維護壓力等等也是很可怕的,會提出人為什麼不直接住在飛船上、讓飛船環繞恆星接收能量的問題。這些問題和導熱棒的問題可以歸結為:戴森球脫褲子放屁問題。
3.戴森球不穩定問題戴森球的形變或微小偏斜導致任何部位稍微靠近或遠離恆星時,都會打破穩態而讓它進一步撞向恆星。這是戴森球和環形世界共享的問題。由於熱脹冷縮、小天體碰撞、恆星本身的活動等各種擾動,戴森球非常容易撞向恆星,而且從開始加速到撞擊只需要幾年時間。對它進行持續的監視和調控是極度繁瑣而困難的。這是個技術問題,但顯而易見的是,戴森網/戴森雲的這方面問題小很多,對實踐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根本不用考慮。
4.戴森球轉動能量問題如果戴森球用正常的軌道速度圍繞恆星轉動,系統的轉動能量將極其巨大,讓建造它的效率變得極端傻缺。那麼,不轉呢?你從同一個恆星系裡搞來的材料要從在自然地公轉變為不轉,並在變成不轉之後逆噴射來防止掉進恆星,能量一樣很誇張。你都有這些能量了,造戴森球幹什麼呢。這問題和不穩定問題的情況類似。
5.戴森球給誰用問題戴森提出這個設想的時候,考慮了人類人口一直增長、需要開拓生存空間,並推廣到地外生命也可能有這樣的需求、進而建造太空巨型結構。按照聯合國估計,人類的人口並不會一直保持最近二百年裡的增長趨勢,而可能在2100年前後穩定在約90億~110億。那樣人類到底會不會需要戴森球/戴森雲?其它生命又會不會需要戴森球/戴森雲?這問題是另一個層面上的技術問題:人類社會要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