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玩講堂
-
2 # 物有腔調
我見過最牛的作品是錦木工坊的竹根雕
(古有愛竹之人,寫竹,畫竹,今有喜竹之人,雕竹,刻竹。休憩之時,於案頭靜思,融匯匠人智慧與心血之作,清雅脫俗之氣給人洗心滌塵,給予無限思緒,雋永景象。)
眾所周知,
古有文同畫竹之事,
無論春夏秋冬 狂風暴雨
文同都去竹林之內 觀竹望竹
因對“竹”情有獨鍾
才有“胸有成竹”之百家之稱讚
古人常伴竹左右
朝夕與竹為鄰,
今時之下,雕刻者用元圓雕技藝
將竹子透過器具修正之下再顯風骨神韻
給觀者以新的文化魅力。
竹根·帽子佛擺件(重 154.3g 規格6.6×5.7×13.3)
另有竹根底座 (重122g 規格11.1×2)
帽子佛的人生大問之一?
帽子為何這麼小 小到欲“戴”變為“頂”?
看這帽子佛,眼睛向上看去,好似在說,我有這般大智慧,為何要有這似帽子的東西遮蓋了我這充滿智慧的頭顱,影響了我這般思考。
帽子佛的人生大問之二?
帽子為何長著般?
看此佛,本是中國傳統之信仰,卻頭頂一似棒球帽之現代飾物。這的確有一絲中西結合,近古連線之趣味。斯曾想,大概是雕刻者獨具匠心之處。讓這傳統之信奉,與今時相結合,
更蘊有傳承之意。
帽子佛的人生大問之三?
吾雖大智,但不曾衣食無憂,只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
看這帽子佛,雙腳赤足,搬於凳上,雙腿懸空盤坐,身前單手扶肚,另一隻手微微抬起,抬至太陽穴,食指翹起,好似一休思考般的神態。身後竹眼遍佈衣間,如同篳路襤褸,如此落魄。無處可去,無鞋可行,無避風之衣,無充飢之食。
此形此神,竟是天趣還是人意?
此件表面皮亮,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像是一位歷經滄桑歲月的老者,卻也猶如那不經世事的頑童,總有一股睿智存在,擁有著無窮的魅力。無論是天趣或是人意都讓人看則生趣,觀則細思,望則奉佛之信仰。
休憩之時,於案頭靜思,
融匯匠人智慧與心血之作
清雅脫俗之氣給人洗心滌塵
給予無限思緒 雋永景象。
-
3 # 戴千景竹雕工作室
近期我刷到了一位新人的竹雕作品真的不錯,戴千景竹雕,尤其竹雕山水,很少見的用純陽雕手法雕刻,刀工純熟,技藝精湛,現在機器氾濫,這樣致力於純手工製作的藝人真的太少了,必須加贊
回覆列表
竹雕,也稱竹刻
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
民國收藏家趙汝珍
於《古玩指南·竹刻》中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
早期竹雕花紋繁多
多見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但因竹製品儲存性不高,現存世竹雕製品偏少。
中國竹雕歷史悠久,遠古時期,中原、北方地區不生竹,因此用獸骨刻寫,南方盛產竹,便將符號或文字刻於竹上。
西周時期
君臣朝會皆手持芴(又稱手板),由官位不同,芴分不同材質,古書中記載,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
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製狹長板子,其上刻有些許紋飾。
戰國時期
漆雕藝術繁榮,漆器的器胎,以竹片或積竹製成居多,成形的竹雕工藝始於唐代,《圖畫見聞志》記載,唐時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筆,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軍行一輔,,人馬毛髮,亭臺雲水,無不精絕。
明清時期
文化畫的勃興
促使了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的結合
竹雕藝術達到鼎盛
不得不說,咱老祖宗的手藝真是沒得說,講堂君要為這些匠人的手藝瘋狂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