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家大姐

    為什麼讚美母親文藝作品比讚美父親的文藝作品要多,父親重要嗎?我的回答:父親當然重要。

    既然重要,可為什麼讚美母親的文學作品很多,而讚美父親的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少呢?

    這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有很大的關係,易中天先生講中國傳統文化時,是這樣說的:我們國家,是由家庭結構直接轉化為國家結構,叫做家天下。所以,我們傳統中國是一個放大了的家族。而這個家族是縮小的國家。

    在這樣一個組織裡,都有一個父家長,就是家族裡的族長,家庭裡的家長,國家裡的皇帝,皇帝叫君父,是全華人民的總爸爸

    在中國傳統家庭中,誰是核心?誰是這個家庭實質性的核心?是家長,那麼家長是誰呢?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在禮儀上,制度上,家庭的首長是父親,家長就是爺爺或者父親。但是真正把家庭維繫起來的,卻是母親。

    比方說,在中國一個女孩子出嫁了,她原來的家叫孃家,丈夫的家叫婆家。孃家不能叫爹家,婆家不能叫公家。說明家庭其實是以母親為中心,以母親為標誌的。所以華人在情感上是傾向於母親的。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有二十四孝,大多數都是孝母的。某些王朝甚至制度上有規定,一個人做了大官,母親和妻子可以封為誥命夫人。兒子可以沾光,唯獨不能封他的父親。還有些朝代,一個縣太爺的衙門,老太太來了走正門,老爺子來了走後門。

    看看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多少是歌頌母親的?耳熟能詳的詩文歌詞:

    《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別老母》搴為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繁星》大海啊,母親……

    一直到唱到世上只有媽媽好……

    我們表達感激之情的物件,一定是母親。比如:

    祖國啊,母親!

    黃河啊,母親!

    長江啊,母親!

    讀過書的學校啊,母校!

    在傳統社會中,當一個人沒有教養道德低下,人們會罵他,“狗孃養的”“沒娘養的”不會罵狗爹養的。

    由此可見,母親不但賦予我們生命、給我們餵奶還要管教育。母愛的體貼關心、細膩溫柔,對孩子形成依賴和眷戀。當孩子要離開母親,或者想念母親時,情不自禁地要讚美母親。這就是為什麼讚美母親的文學作品多的願因。

    再來看看歌頌父親的文學作品,大概只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還是一個慈母形象的父親。

    為什麼在一個男權居上的社會?而對父親的歌頌卻如此少呢?我們來看看孔子和兒子的父子關係:

    《論語.季氏》原文這樣記載: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有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文,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孔老夫子的粉絲

    伯魚:孔子的兒子,名孔鯉,字伯魚。

    意思是:

    陳亢問孔鯉,您在老先生那兒受到特殊的教導嗎?開過小灶吧?

    孔鯉說:“沒有。有一天他老人家獨自站在院子中,我低頭小步快走,恭敬地走過。”他忽然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怎麼會說話”?我退回去學詩。又一天,他又獨自站在院子中,我又低頭小步快走,恭敬地走過。他問:“學禮了嗎?”我說:“沒有。” 他說:“不學禮,怎麼立足於社會。”我就退回去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

    陳亢高興的說:“我問一件事,得知了三件事,一是學《詩》的道理,二是學禮的道理,三是得知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後來形成了一個傳統,做父親的要給兒子保持距離,君子要疏遠兒子。不能與兒子嘻嘻哈哈,沒大沒小,否則不成體統。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傳統叫“抱孫不抱子”,父親是不抱兒子的,但可以抱孫子。在兒子面前總是板著臉,一副嚴肅的樣子。

    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下,父親有很多孩子,致使父愛的歸屬感弱。

    總結: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里,男主外,女主內。父親要麼做官,要麼務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參與的太少,造成父愛缺失。在孩子心目中,父親的地位是至高無上和權威的。父愛多半是深沉堅毅,對孩子更多的是思想和人生方向的指導。所以孩子對父親的感情是又敬又怕。自然歌頌父親的作品就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期間抽菸喝酒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