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狼嘯月31600808
-
2 # 史不知味
中國歷史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的幾個時期是春秋戰國、三國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史書上將南北宋視為大一統王朝,可實際上當時除了宋朝還有遼、西夏、大理以及後來取代了遼國的金國,如果從現代視角去看確實也算分裂割據,當然以儒家的“華夷之辨”來看則算不上,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姑且從現代視角去看兩宋時期。
始皇終結春秋戰國,秦朝為漢朝所取代。東周逐漸禮崩樂壞,諸侯國不再尊天子,諸侯各自為政,爭坐中原霸主位置,九州陷入了四百餘年的諸侯混戰時期。可是這段時期裡,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百家爭鳴,中華文明得到了空前絕後的發展,成為了中華文明最璀璨奪目的燦爛時期,至今難以複製。公元前221年嬴政橫掃六合稱始皇帝,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享國僅十五載,何也?
國家意識逐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裡產生,諸如楚華人稱楚人、魯華人稱魯人,並不以周人自居,當然此時的國家意識已經具有普遍性,可是還沒有絕對的排他性(貌似現在更加沒有),在本國不得志則投他國。諸侯國雖同屬諸夏,可是文字不同,甚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的各項政策也不同,諸侯國為爭霸中原各種改革變法,早已不復周制。
秦始皇滅亡六國後,各諸侯國殘餘勢力並沒有掃清,不經過幾代人的消化也很難讓他們對秦朝產生歸屬感。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實行“書同文”政策,在我們看來無疑是千古壯舉,可在當時的各諸侯華人看來則是徹底的“亡國滅種”,當然文化上的抵制並不是主要的,畢竟同屬諸夏文化,只是文字差異。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可是拔了傳統貴族的虎牙了,這些利益階層自然不肯放棄嘴裡的肉。
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與唐朝。東漢後先歷魏蜀吳三國,後司馬晉篡魏而統三國。西晉時遊牧民族遷入華夏,後西晉生八王之亂,遊牧民族趁勢而起,前趙滅西晉,自此始五胡十六國亂華,九州沉淪百餘年。拓跋魏統一北方,劉裕篡東晉而建宋,史稱南北朝。南朝歷宋齊梁陳四朝,北魏則分為東西魏,後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北周滅北齊,北周皇帝“禪位”於楊堅,隋朝始立。隋煬帝楊廣雖有雄才偉略,然過於急功近利,施暴政而使民不堪重負,終為李唐所取代,享國三十餘載。
隋朝可謂是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是民心所向和天命所歸,文帝在位時開創“開皇之治”,享譽華夏,何以滅亡如此迅速?基本原因是隋煬帝實行暴政導致民不聊生,根本原因則是隋朝創立科舉制,魏晉時“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貴族政治逐漸被解體,士族因此離心,遂使天下亂,擇李代楊。
五代十國,兩宋時期,明滅蒙元。因為題主將五代十國和兩宋時期作為一個長期分裂狀態來看,只好順著題主的思維來說,當然兩宋即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但肯定是中原正統王朝。五代是後“梁唐晉漢周”,十國是“前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平南北漢”,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了後周建立宋朝,在這隻能為柴榮感到惋惜。
契丹在北方崛起,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這個中原王朝的最重要屏障送給了契丹,向契丹自稱兒皇帝。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部落建立金國,是為金太祖,金國滅遼國。再往北的漠北,鐵木真統一蒙古,蒙古鐵騎從此橫行亞歐。元滅西夏滅金國滅大理,最後滅南宋,從此入主中原,享國近百年後為朱明取代。
元朝是忽必烈成功奪取蒙古帝國汗位後所建立,當然蒙古帝國也從此崩塌。元朝雖然承襲中原王朝政體,但也有所不同,中後期才開始大量漢化,而且元朝對漢人實行殘酷的統治,打壓文人,清朝也是如此,不過滿清的方法比蒙元聰明的多。同時中華文化在元朝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以元朝遭到反噬是必然的。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漢朝取代秦朝,漢承秦制;唐朝取代隋朝,唐承隋制;明朝取代元朝,繼承行省制。漢唐在繼承秦隋版圖的基礎上繼續擴張,只可惜明朝沒有繼承元朝的版圖。
秦、隋、元皆是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割據以後所形成的大一統王朝,可是卻都是短命王朝,尤其是秦朝只有短短十五年,而取代秦、隋、元的漢、唐、明卻是享國幾百年。究其原因,秦漢和隋唐是比較相似的,元明稍微有所不同。秦驟然統一六國,人心不安,諸侯國殘餘勢力猶存且都想復國,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則是打破了傳統貴族的利益體系,這是秦朝遭到反撲的根本原因,後來漢朝選擇妥協,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隋朝在統一以後也在利益階層頭上動土,以科舉制結束“貴族永遠是貴族,寒門永遠是寒門”的階級模式,也遭到了貴族的反撲,唐朝建立以後也有了妥協,唐太宗修《氏族志》籠絡士族,科舉制得以保留。元朝則是遊牧民族首次入主中原,對漢人實行殘酷統治,華夷矛盾激化,並且極力打壓士族和文人,中後期開始統治階層大量漢化以後才恢復了科舉制,任用漢族士子,但已經得不到士族和百姓的心,所以漢人王朝終將取代元朝。
我們可以發現,秦隋元的建立都是新的利益體系的建立,而舊的利益體系遭到壓制,一個新的利益階層的產生勢必會損傷舊的利益階層,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同意,喝湯的人多了,他們能喝的自然也就少了。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事實上並不如此,而是得士族心者得天下,文化和經濟可以說是掌握在士族手裡的,平民百姓實際上依附的也是士族,這也是歷朝歷代每每進行利民的改革變法時寸步難行的根本原因,話語權始終在士族手中。如果朝廷試圖打破原有利益體系,重建利益秩序的話,士族就會跳出來煽動百姓造反,百姓造反的終極原因僅僅只是沒飯吃了,百姓的飯也在士族的鍋裡。
如果說秦隋元三個短命王朝是歷史必然的話,那就是因為士族在中國的地位早已經根深蒂固,他們掌控著文化和經濟,他們必須推翻和他們有敵意的、利益相背的王朝,轉而選擇去扶持對他們發出善意並且對他們有所求的勢力或政權,以維護他們的既有地位不受威脅和侵犯。
-
3 # 盜德高點
兩方面的原因:1)地方勢力依然強大。分裂更多依靠地方大族的支援。統一戰爭打垮了地方政府軍,但對地方大族是妥協的。面對刀兵,地方大族可以忍眼下。但統一後,眼前威脅消除,特權又相比以前減少了,不滿情緒會滋長。會對逐步瓦解、抵制中央政府統治力。2)中央而言,統一後要平衡新貴和地方舊勢力的矛盾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面對新局面,朝廷容易吃缺乏經驗的虧。3)統治成本的問題。要想處理好地方勢力,需要常駐軍,統治成本大,鎮守一方的軍政大員也需要高水平。強幹強枝,統治成本非常大。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內亂就在此生成。 4)二次分裂再統一後,一般上述勢力在二次統一中已被再次清洗。地方威脅少了,新政府又吸取了經驗,對症下藥,所以二次統一一般都比較久。
-
4 # 中學地理楊老師
結束長期分裂的朝代其實就是幾個而已,秦,西晉,隋,元可以算,也可以不算。秦,新晉,隋都很短命。有偶然,也有必然。
首先是必然性,三個朝代都是結束了長期的分裂格局,這是功績,但是在結束分裂的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制度。秦朝的統一雖然持續了幾代人的時間,但是最後的統一其實很快。秦始皇可以說迅速的把郡縣制和軍功製為代表的商君之法推行到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在後世看來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在當時未必很快能讓人們接受。六國雖滅,人心未服,六國的舊貴族表面上都無慾無求了,但是暗地裡都在蠢蠢欲動,等待時機。秦始皇的很多政策推行的過急過快,對民力的使用也確實不當,秦法過於嚴厲,很多地方也確實不人道,所以始皇死後,二世再一昏庸,陳勝吳廣一把火點燃,六國舊貴族迅速抄起傢伙,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帝國很快就瓦解了。西晉結束東漢末年之後的長期混亂局面,但是統一之後,西晉統治階級迅速腐化,貧富懸殊,上流社會炫富,攀比,國家吏治迅速敗壞,財政也迅速惡化。加上司馬炎異想天開的認為避免權臣弄權造反的最好辦法是分封子弟為王,八王之亂摧毀了國家的經濟,也耗盡了民力,國家迅速走向衰亡。隋朝也是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同時也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很多舊制度打破了。比較重要的就是人才的選拔上,科舉制度的開創可以說嚴重損害了舊貴族,士族地主的利益,而國家的經濟命脈恰恰就掌握在這些豪強地主,名門望族的手中,北周乃至隋文帝起家和統一天下也是靠著這些豪強地主經濟上的大力支援。但是天下統一後,卻在人才選拔上,觸犯了他們的利益。科舉制對後代來說當然也是大大的進步,不過在推廣之初,肯定也是阻力很大。阻力大,還要繼續推行,肯定就會激化矛盾。天下太平,當然矛盾就會掩藏。如果天下不安定,矛盾就會迅速浮出水面。加上大運河的開槽,對高句麗的戰爭,民力消耗也巨大,使得隋朝短暫的繁榮迅速結束,但隋朝存下來的財富卻成就了唐朝前期的繁榮。
偶然性,第二代君主都有問題,秦二世昏庸無能,隋煬帝施政過急過暴,晉惠帝乾脆就是腦殘(至少正史裡是個弱智)。秦二世就不多說了,指鹿為馬,足以顯示其昏庸無能,上不能管控趙高,下不能駕馭群臣,國家滅亡是遲早的事。晉惠帝也是奇葩中的戰鬥機,老百姓沒有飯吃,居然問老百姓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的弱智皇帝在歷史上也是千年一遇的,不亡國也沒有天理。隋煬帝和前面兩個比起來,還是想做一點事的,科舉制,大運河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進步。征伐高句麗的戰略決定也沒有錯,但是具體的戰術上太無能,百萬大軍征伐,最後無功而返,不僅傷了國家的根基,還引起了民怨的沸騰。
總得來說,三個王朝的短命,都有相似之處,因為他們都不同程度的破壞了之前延續百年的舊秩序,不管改變的對不對,總歸是改變了,只要是社會變革,肯定會有人反對,因為任何一場變革,總有人受害,也總有人受益。而社會變革能否獲得歷史的認可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更多的受益者,如果受益的人少於受害者,那變革不如不變,就算強行變革,也遲早會激起社會問題。而且受益者是馬上就能立竿見影看到好處,還是半天也沒有實質性的好處。如果老的利益集團受到損害,又沒有新的利益集團得到恩惠,那麼這場變革照樣會危機四伏,搞不好就會原先支援你的人反對你,你以為將來會支援你的人也不理解你。
秦朝,隋朝很顯然沒有處理好新舊集團的關係,把他們的問題留給了後人。漢朝統治者接過了秦朝的天下,明顯做的就比秦朝好,漢承秦制,但對舊貴族,是溫水煮青蛙,慢慢的分化,慢慢的解決,幾代人的努力,到了漢武帝時,國家可以說才是真正的解決了地方的問題,實現大一統。漢朝統治者對老百姓也相對比較關心,輕徭薄賦,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基業。唐朝也一樣,接過了隋朝的江山。繼續推廣科舉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同時也善待百姓,使國家再次走向鼎盛。
-
5 # 變異的90後
謝了,瞭解不多隻是大家來淺談一下。歷史不能用總在歷史朝代上來看待,要從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考慮。中國一個奇葩的國家一句話概括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朝末年分封制失敗,天下“禮崩樂壞”,原來有的社會秩序,文化習俗等蕩然無存。這個情況持續了數百年,而後秦朝統一天下。秦朝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朝代,僅僅是物質上的統一(國土、度量衡、制度等)。結束了幾百年的分封制的封建社會,是遠遠不夠的,社會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人”並沒有有統一。也就是說人的思想沒有統一起來,他們還有著六國貴族的思想(貴族思想有時間聊),但貴族思想已經不適合秦朝法家統治下的社會,導致後來被推翻。後期的漢朝前期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到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思想統一,這也是秦始皇為漢武帝所做的奠基石。
後來的隋朝也是,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乃至東漢末年開始的戰亂(西晉王朝算是詐屍),因為自漢朝末年儒家思想沒落,玄學開始興盛,嵇康、王羲之、謝安等等,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開創“開黃之治”,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使寒門子弟能夠進入高層,徹底解決了士族當政,修運河、徵高麗太過於急功近利了,導致國內矛盾大爆發,被李老二父子成功取代。隋煬帝所做作為和李世民一模一樣,一個被黑為千古暴君,一個被奉為開明君主,值得深入探討啊
宋朝可以說是奇葩中的奇葩,都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趙匡胤結束唐末輪流坐莊的規則,建立大宋朝“杯酒釋兵權”,開創了良好的創世帝王與功臣關係的典範之一,(本朝利用了28年來做,手段還特別…算了不說了有機會聊)但是家賊難防啊趙老二“燭光斧影”成功上位,文藝基因傳至徽宗欽宗被外族所滅。南宋歲為趙老大的血脈也難逃外族入侵的厄運,宋朝經濟世界第一,文化繁榮,取消了宵禁(唐朝再強大也有宵禁的),獨自支撐蒙古入侵近半個世紀…
大亂復大治的朝代都是被歷史做為第一個試驗品的,總是為後世朝代做奠基石,但僅限於中國
-
6 # 立志成蟲
唐宋之間結束五代十國的宋朝是個例外,宋太祖靠兵變奪權,深知兵權可以禍亂天下改朝換代的巨大危害,所以實行了飽受後世詬病的“崇文抑武”,宋太祖其實也無奈的很,當時不能算錯。統一三國的西晉就亡在“八王之亂”上。另一個方面是結束亂世要靠戰爭,那是要死人的,這些短命王朝的統治者擅長熟悉的是打仗殺戮,缺乏珍惜民力的觀念,秦始皇和隋煬帝的不少成就福澤後世,卻都因為濫用民力而滅國。漢取代秦,唐取代隋,漢唐初期的統治者一致採取了不瞎折騰的國策,與民修養生息,逐步恢復經濟生產,造就了“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
7 # 人文悟宇
中國歷史上,結束長期封建割據而統一的王朝有哪些呢?
第一個當然是秦,出函谷,滅六雄,統一天下,但僅僅存在了14年。
第二個是西晉,司馬代曹魏,統一三國,但也只有51年。
第三個是隋朝,結束南北朝,恢復大一統,國祚37年。
第四個是北宋,五代十國之後,大宋建立,壽命稍長,167年。
而農民起義後建立的朝代,如漢朝,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秦始皇
這些封建割據建立的王朝看上去就是過渡的朝代,而代替這些過渡朝代的王朝壽命都相對比較長。這是為何?
我們說一個朝代的沒落是來自於這個朝代內部官僚機構的壟斷和腐化。當這個官僚機構阻礙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並透過壟斷土地等經濟資源及政治資源之後,腐化必然產生,那麼隨之而來的必定是王朝的崩潰,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使末代統治的君主仍然勵精圖治也是沒有用的。
晉武帝司馬炎
封建割據建立起來的王朝,基本上延續了前面的官僚機構和人員,這些官僚機構及其人員已經處於沒落狀態,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
隋文帝楊堅
比如,在隋文帝楊堅的時代,身居中央要害部門的官員中,16.3%是宗室成員,原來就在北周任職的官員佔67.4%。這股力量之大,王朝統治者即使如楊堅這般強悍之君主,也是沒有辦法撼動的,到了第二代,更是直接崩潰。
而農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王朝,因為在農民起義過程中,摧枯拉朽一般,把這股老舊的力量幾乎完全消滅,代之而起的就是新興的力量,而且這股新興的力量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民間草根,推動著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著王朝如朝陽一般飛速前進。
像北宋為什麼稍微長一點,那是因為趙匡胤的中央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強,比如“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有道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這個分合之間,也是有著特定之規律的啊!
-
8 # 戴你看歷史
這個題目和我之前回答的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也只維持兩百多年,有點類似。
這兩個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獨特的吧,至於是不是歷史的必然,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在分析一下。
秦朝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只存在15年就很快滅亡。原因在於:秦朝的暴政,賦稅、徭役、兵役是給造成人民沉重的負擔;秦二世的昏庸腐朽;嚴苛刑罰;六國遺民反抗;農民大起義。
西晉結束了三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存在51年就滅亡了。原因在於:西晉統治者腐化,西晉的門閥士族制度佔有特權,導致政治黑暗,在生活上追求奢豪華侈,追求享樂,使西晉整個國家沉浸在奢靡的社會風氣;西晉對少數民族徵收重稅和民族壓迫政策,激起少數民資反抗;西晉“八王之亂”導致國家的衰落;流民起義;“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滅亡西晉。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大一統,卻也只存在37年。隋朝滅亡原因:隋朝的門閥士族佔據特權,佔有大量土地,農民缺少土地;隋煬帝的暴政表現在服役繁重和刑罰苛暴,窮兵黷武;自然災害嚴重;農民大起義。
元朝是第一入主中原並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存在了98年,時間算是不短了。元朝滅亡原因:元朝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壓迫剝削嚴重;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土地兼併嚴重;農民還負擔沉重的賦稅、軍役和雜役;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各級政權貪汙腐敗成風;元朝後期幣制改革造成經濟秩序混亂,引發通貨膨脹,嚴重損害人民利益;自然災害嚴重,引發農民大起義。
這幾個朝代滅亡有相似的原因,也有不同。比如,統治集團腐敗、暴政,不關心人民的生活,土地兼併問題。這個朝代這麼快滅亡,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把自己的朝廷作死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這句話也可以借用到其他幾個朝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國家的性質決定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分裂,到秦始皇的統一九州,到大漢400年江山。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到隋文帝統一中國,到大唐的盛世傳說,總是從分裂到統一後的第二個朝代的統治總是比第一個長久。
這是因為分裂後是國家性質的改變,統治者沒有經驗.用老的御國之道治理新的性質的國家。
就說秦始皇統一後將戰國的分封制改成了郡縣制,由分封變郡縣。當然這是歷史的創舉,可是大秦的皇帝們沒有經驗,還用老的辦法(對付分封制時的)統治去應付新的(郡縣制)的國家,思想形態選擇了激進的法家,用殘酷的法律去抵禦人們,當然是人怨氣沖天了。
而大漢是秦帝國郡縣制的繼承人,他們有了秦失敗的經驗,不用法家制度,採用道家的休養生息的政策,採取王霸結合的治理方法,所以長久。
而在魏晉南北朝掌權的不是皇帝而是世族,他們壟斷控制了帝國內部的做官位全由他的家族的人擔任國家的官,由此出現的大分裂。
到隋朝透過科舉制改變了世族的統治,可是煬帝卻還用對付世族的方法使用到科舉制上所以亡國。
大唐繼承了隋朝的制度,用道儒結合中庸對待天下人,所以統治的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