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前我很單純呢

    我感覺不單單是,劉備能從一個小人物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不可能會被仇恨衝昏頭腦,最主要的還是想奪回荊州吧,因為失去荊州的劉蜀如果不奪回荊州是沒有資格跟曹魏一爭高下的

  • 2 # 勿-語

    夷陵之戰發生在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7月,這時距離關羽被殺(公元219年)已足足有兩年多的時間,由於這其中的時間差距較大,所以很多人以這一條作為劉備出兵不是為關羽報仇的依據,這一點應該說是很不準確的。漢中之戰發生在公元217年,結束於219年五月,歷時達兩年之久,堪稱三國之最。魏蜀雙方應該說是出動了全明星陣容,最終結果便是蜀漢方面取得了慘勝,三國演義中這一場戰役看起來打的順風順水,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加上漢中之戰後曹操又遷走了漢中的大部分民眾,一定程度上說,蜀漢的國力是虧損不少的。而緊接著發生的荊州爭奪戰,吳國背盟偷襲,關羽被殺,其麾下三萬多士兵也損失殆盡。這一次,蜀漢是真正傷到筋骨了。眾所周知的是,蜀漢內部環境也有諸多不穩定因素,許多益州的大族根本不怎麼配合劉備加上劉備也在期間稱帝,因此,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得先做足了。需要修養生息一段時間,需要穩定蜀漢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需要對伐吳做糧草的準備工作,等等等等。因此,我認為這才是劉備於221年才出兵伐吳的主要因素,並不是說劉備不願意為關羽報仇才推遲出兵時間。

    而在劉備決定伐吳前,蜀漢大將張飛於閬中被部下範疆,張達所殺,二人攜其頭顱投往孫吳,劉備更是將此遷怒於東吳。因此,在孫權遣使求和的時候,劉備怒而不許。(《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劉備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而此番如此失態,拋卻其中做戲的成分,有沒有真感情成分在裡面了?

    對於三人的關係,雖然沒有如《三國演義》中三人桃園結義的記載,然而從《三國志》中,也不難看出其兄弟情深。(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 蜀書 關張馬黃趙傳》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三國志 蜀書 關張馬黃趙傳》)

    因此,劉備的伐吳之舉,在一干文臣武將勸阻無效後,仍執意東征,其中不乏個人的感情因素,親如兄弟的兩員大將先後隕沒,劉備怎麼可能不傷心欲絕呢?夷陵之戰失敗後,不久劉備也撒手人寰,結合其在赤壁之戰前屢戰屢敗的經歷,劉備之死,應該不僅僅是因為東征慘敗的因素。

    劉備是一代梟雄,其的胸襟,謀略,統帥能力等等方面,綜合起來,無疑是三國中的佼佼者,而如果伐吳之舉僅僅是為兄弟報仇而一時衝動的舉動,則太過短視,不合情理。事實上劉備伐吳,帶兵僅僅四萬,(一說三萬多),另加上武陵五溪蠻夷兩萬 ,合六萬人。而東吳陸遜方面,明確記載有五萬人。雙方的兵力相差無幾,而東吳是有合二十萬常備大軍,若說劉備伐吳是為了滅亡整個吳國,明顯說不過去。因此,劉備的東征之舉,應該只是僅僅為了重新奪回荊州幾個郡的控制權(或者整個荊州吧)。

    為什麼蜀漢雙方都要搶奪荊州呢?這當然與荊州的戰略位置,對於蜀漢的不可或缺性有關。

    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便有“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的語句,在諸葛亮向劉備解釋完荊州位置的重要性,繼續向其提到“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戰略方針。類似的,在《周瑜傳》,《魯肅傳》,《甘寧傳》中,都有所佐證。

    歷史上蜀吳對荊州的爭奪,不只是東吳襲殺關羽的那次和夷陵之戰,早前的赤壁之戰,雙方就已經展開爭奪,劉備趁機佔了大便宜,從曹操口中(當時四郡太守均已降魏)輕鬆取得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郡(為什麼說輕鬆呢?因為這四郡基本都是望風而降,遠沒有演義描寫的精彩鏡頭),而後則從孫權手中借取了南郡(也可以說孫權主動借給,這個郡位置在先前四郡之上北,給劉備撐了一把傘防禦來自北方曹魏的壓力),即現在所說的借荊州。因此,赤壁之戰,東吳是吃了暗虧的。公元215年,孫權襲擊了荊州, 奪取了零陵,長沙,桂陽三郡,劉備惱怒欲戰,雙方即將大動干戈之際,漢中之戰打響,劉備不得已,遂與孫權結盟,稱為“湘水之盟” ,其內容包括:雙方平分荊州,孫吳方得到桂陽,長沙,江陵,蜀漢方得到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劃湘水而治。因此,後面所說的東吳背盟,指的應當是孫吳背叛湘水之盟,而不是赤壁之戰時的盟約。從此盟約來看,後面東吳的再次偷襲則顯得貪心不足,不合情理了。期間 ,孫權遣回其妹孫夫人,(這不是主要原因,劉備與孫夫人之間應該不存在什麼夫妻情誼),並差點帶走劉禪。(這是主要原因)結合東吳方面對蜀漢的種種“下黑手”,劉備東征之舉,不乏對東吳背盟,屢屢偷襲的惱怒,欲對東吳方面進行一方敲打之意。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的用人上。入川之戰時,劉備帶的將領是黃忠,魏延,馮習等等;漢中之戰,劉備又用上吳蘭,雷同,吳壹等等將領;夷陵之戰,帶的張南,馮習,傅彤,黃權,等等。可見,劉備很注重新將領的培養,此番伐吳,應該也有對武將的鍛鍊培養方面。

    綜合來說,劉備的伐吳之舉,應該不僅僅有為關羽報仇的因素,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也促成劉備下定決心。我個人認為荊州的戰略意義才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僅是從伐吳的成敗而論述劉備此番之舉是錯誤的,昏了頭的,不免有些片面,武斷。以六萬士卒,直如吳境二三百里,不能只說是陸遜的誘敵深入之計,更能直接反應了,劉備的領兵作戰能力,還真不是蓋的。

  • 3 # 王道講故事

    當然是其中一部分了。最主要的是荊州是軍事重地。三國裡說的很明白了。當時劉備讓陸遜的驕兵之計給整的太狂傲了。不然他就答應東吳歸還荊州的請求了。哈哈哈哈哈

  • 4 # 小刀三國

    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作為一個帝王,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不會單單因為二弟關羽的死而傾盡全力去報仇的。在我看來,為關羽報仇是劉備發動伐吳戰爭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說是劉備的幌子或旗幟,來振奮士氣的。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伐吳呢?劉備伐吳錯了嗎?我認為沒錯,錯在他沒打好這一仗!

    第一,東吳比曹魏弱,容易打。夷陵之戰的兵力軍備上孫劉是相差不大的,從實力上來看,有的一打。出漢中和下長江哪個容易?

    第二,荊州必須拿回來,荊州對劉備來說太重要了,荊州沒了,蜀國北伐只有一路了,希望渺茫,劉備伐吳戰爭,如果能奪回荊州,也是好的呀,可惜,在荊州地界兵敗了。

    第三,劉備年紀大了,劉禪能力有限,劉備在晚年想再最後博一博。

    可惜了,他老了,軍事佈局嚴重失誤,伐吳大敗,還搭上了自己的命。

  • 5 # 白眼看綠茵

    劉備伐吳,肯定不是僅僅出於為關羽復仇。所謂劉關張桃園結義,本是傳聞,關羽年長於劉備,不可能結義中排行第二。劉備伐吳,本質上講是利益之爭,即對戰略要地荊州的爭奪。根據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的戰略,劉備佔據荊襄,待條件成熟,從漢中、荊襄兩路出兵伐魏,是滅魏興漢的既定戰略。東吳奪回荊州,兩路出兵的戰略失去了實現的條件,這是劉備伐吳的根本原因。當然,他為了報復東吳,乃至吞併東吳,也是伐吳動機之一。他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有利於收買人心。

  • 6 # 猴頭菇5

    不完全是。

    1:劉備得天時地利人和佔據東西兩川后,兼關羽掌握中原重地荊州早已吞天下之心,奈何東西二州山川之地只宜收不攻一時半會無法北伐曹魏,自然東吳打在算盤

    2:劉備一向謹慎又懂得收買人心,摔阿斗,哭諸葛,賺孫尚香名義上動了感情實則在鋪墊

    3:吳蜀聯盟唇亡齒寒一旦破裂引子必須要大為了達到目的必須要付出很大的風險,劉備這個不是不知道的,從他帶去伐吳諸將來看,武以關張之子兩川新將,文更不用提,諸葛魏馬守家,趙雲壓後,他明知道東吳文武雙全老將如甘寧韓當等等經驗豐富,這是為什麼?劉備這麼做?因為他知道我要冒很大風險,只是後期有些膨脹 被火燒連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玩核桃到底有多少品種?哪個品種適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