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個人感覺文學作品其實就是一部部電影,基本上都是在講故事,並且好多文學作品也都翻拍成了電影,那麼問題來了,這兩者有何區別?除了電影可能少一些情節之外,還有哪些區別?
10
回覆列表
  • 1 # 8090撿漏時光

    1.文字問世幾千年了,文學源自生活。

    2.影視出來屈指百年,替代了一部分,超越了一部分,畢竟人類大多數資訊靠視覺接受,聲音稍遲一些。總體來說,影視還在不斷髮展與成熟中,意義也很重大。

  • 2 # 心靈小語

    文學是靜態的藝術,而電影則是動態的藝術。

    文學留給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間,而電影則給大家直觀的感受。

    兩者都給人以美的感受,給人啟迪。

  • 3 # 糯米世家

    文學作品更細膩,篇幅更長,更注重對人物內心的描繪和對細節的描寫,文字性的描寫,不會過多的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帶給讀者更多遐想的空間。電影要在幾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去展現一個故事,利用場景道具和演員的表演去體現出文學作品中的情境和意境,去表達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這就要求對整個作品的篇幅和劇情結構要有精準的把握,對於細節的取捨也很關鍵,最終利用綜合性的動態視覺效果帶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官享受。好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最終都可以使讀者和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可以挖掘出人類內心最柔軟最寶貴的東西。

  • 4 # V搜林影寺

    我來回答一下吧,正好也閒著。關注過林影寺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一直贊成的觀點是一部電影和一部文學作品相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這兩者也都分好和壞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1.無論是電影也好,文學作品也好,最終的形式都是透過向我們傳遞一些資訊,可能是一個故事,或者是一些知識,從而改變我們的思維或者說灌輸一定的道理,讓你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從這個點出發,我們再來看文學作品和電影的表現形式:文學作品就是頂多文字加圖片,而電影卻更加的豐富,文字,圖片,動畫還有聲音。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接受資訊越形象,越生動,映像也就越深刻!2.正如問題描述的那樣,現在的很多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了電影,很多人就不幹了,特別是那些讀過原著的人,甚至大罵,什麼垃圾改編。不可否認無數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后完全是兩個樣,甚至可以說low得一逼,但這麼多經典和成功的改編你又看過嗎?就拿大家都知道的色戒來說吧《色戒》來說吧,我看過原著也看過電影。我在張愛玲的筆下看到的更多的關於於女人,愛情這些方面的東西。但是看李安的電影,讓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社會革命,人生價值這方面的東西。推薦可以去看下,我在林影寺也寫過專門的影評和提供了完整版資源。3.現在很多人一說到電影和文學作品就會說什麼電影就像快餐,好吃而沒有營養,而文學作品值得我們好好的拜讀和繼承,還有就是什麼電影讓人只顧一時的消遣,太多的影視資訊衝擊讓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文學作品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有助於培養自己思考的深度等等,反正就是這一套。資訊的泛濫讓人深入思考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弱確實是存在的,但這和電影有什麼關係,和文學作品又有什麼關係。你接受什麼資訊以及怎樣思考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好嗎,如果硬要說電影注重視覺化的衝擊讓你減弱了思考,只能說你不懂電影也沒有思考能力嘍!4.再說下其它的吧:交際 古代那些文人騷客可能會一起探討一下文學作品,再加上一些書信往來,彼此秀秀文采,加深下感情,現在呢?如果某個人遇到人就談論那部文學作品文采怎樣,各種的描述又是如何如何的好。大家會不會覺得有點傻逼,因為別人可能壓根就沒看過,從文學作品出發根本就找不到共同話題。如果你說電影那可能就不一樣了,反正我是經常聽到身邊的人一起討論最近又上映了什麼新電影,或者說那部電影又怎樣怎樣,因為對於一些好的,新上映的電影大家基本都是知道的,處於同一個頻道自然能夠更好的聊起來對吧!還有現在很多人泡妞,約物件什麼的電影也是一個好東西對吧,那你見過有情侶一起說約著去深入探討一下某部文學作品的嗎?所以,電影現在已經慢慢演繹成文一種“社交貨幣”,在大眾群體中它的價值甚至是超多了文學作品的。5.所以多讀書沒壞處,多看電影也沒什麼壞處,文學作品現對於電影區別可能更對的是你對它的態度吧,來林影寺一起看更多有深度的好電影。

  • 5 # 蔣小志

    電影文學劇本與文學作品是兩種不同的但又相互需要的藝術作品,電影文學劇本的存在使電影更具有文學氣息。理論上來說,所謂電影文學劇本,主要是運用電影思維進行銀幕形象創造的一種文學樣式,在影片的總體創作過程中,它是首要環節。它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它的主要題材內容應該是生活中的一些矛盾衝突,它的真實構思方式為利用再現虛擬以及模擬,透過對人物的行為語言等將內在意思表現出來的一種手法。由電影文學劇本拍攝成的電影與文學作品是兩種不同的藝術,然而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 6 # 0166668000

    “你是我的一切,而別人只不過是從我生命邊上輕輕擦過的路人”這句話出自於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說創作於1922年,講述了一個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將終身的痴情寫成長信,向她愛了一生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絕望愛戀。這本小說先後兩次被搬上銀幕,1948年曾被美國環球影片公司改編出品,2005年又被中國的徐靜蕾再度導演。三部時間跨越了近百年的作品所呈現給我的感覺還是較為不同的,但我更多想對原著和徐靜蕾版本進行比較分析。

    電影與原著相比,除了保留基本情節,其餘都發生了較大的改動。首先,兩者的故事背景不同,由20世紀初的奧地利維也納變成了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北平,故事情節與當時的中國國情緊密結合起來。而原著中主人公居住的樓被改成了四合院,使背景更為本土化,可以看出徐靜蕾有意識地將故事安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時空中。並且將《琵琶語》貫穿電影始末。琵琶在中國象徵著苦情幽怨,巧妙地契合了主人公悽婉的情感,為電影營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氛圍。

    其次,主人公身份由原著的小職員改成女大學生,這除了與故事背景更匹配之外,還與導演的文化背景有關。電影中特別安排了一個主人公街頭遊行的情節,為日後表現她大膽激進的行為舉動做鋪墊,同時,女大學生的身份與最後她淪落風塵變成交際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比。另外,女主人公後期在原著中的身份是賣淫者被改為交際花,我想這也是與觀眾群體的制約有關。

    再者,原著的題材較與眾不同,為書信體,對於很多故事的細節並沒有進行具體描述,主要側重心理描寫。而電影與小說的載體不同,更多依靠畫面和事件呈現故事,相比小說更為具體,但主人公心理只能由觀眾 依據演員的行為眼神自行體會。這兩者的不同既是其長處也是其不足,並不能絕對地判定何者更勝一籌。

    最後一點也是差別最大的一點是茨威格和徐靜蕾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不同的意識流露。小說以男性視角寫成,茨威格並不是男權主義的捍衛者,反而很同情女性,但與生俱來的男性主體地位讓他不可避免地在文中流露男權意識。而陌生女人願意用一生,無慾無求地來愛作家就已是用一個女人的犧牲來實現男權意識的表現。電影的導演徐靜蕾是新時代的女性,縱使女主人公仍保持小說中的痴情,但有時候思想卻顯得矛盾,不由自主地自憐自哀以及無意識地對男性進行批判譴責都是導演女權意識的體現。例如,小說中寫“僕人告訴他,在他外出期間曾有兩人來訪,還有他的幾個電話”,而電影中改成了作家一進門就主動問管家“蔡小姐有訊息嗎?朱小姐呢?”這個細節突出了作家風流的形象,而在小說中毫無體現。由此看來,電影有意無意地將作家的風流體現出來,也是導演女權意識的自然流露。當女主人公將身心獻給作家時,小說描寫道:“我聽見你的呼吸,貼著你的身子,感到自己挨你那麼近,在黑暗中流出了幸福的淚水”,而電影裡女主人公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滿心歡喜地將自己埋頭到枕中。這兩處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是感動且充滿感激的,而電影中更多的是一種滿足,這仍是茨威格和徐靜蕾兩種不同意識的流露。不同時期的兩部作品差別之大不僅在於創作者,而且與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相關。每一部作品都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而茨威格和徐靜蕾版本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亦是如此,對於二者的認識我想自己也還未體會透徹。當下,越來越多的電影基於文學的思想進行改編,而如何將文學更好地呈現在銀幕上仍需深入研究。

  • 7 # 木乃二

    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卻有著相通之處。

    1.出現時間不一樣。

    世界上的第一步電影是《火車進站》,就是拍了一小段火車進站的畫面,黑白色,沒有聲音。

    電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這一時期,電氣化大發展,標誌著人類走進了電力時代。電燈、電話機、留聲機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最初的電影並不是藝術,跟留聲機差不多,只是把場景錄製保留下來的工具而已。

    文學出現的時間比電影早的多,大概跟人類歷史,或者說人類的語言歷史同步。人類最初勞動時喊的口號,或者用來表達感情的歌謠,以及用來祭祀的咒語等都可視為口頭文學作品。

    從時間來說,文學作品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所以更加成熟。電影現在仍然處於不斷探索的階段。

    2.藝術包含的範圍不一樣。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用特殊的語言形式來言志抒情,我們常見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題材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文學作品對比一般的語言更有感染力,比如倉央嘉措的詩,李白的詩,小說作品如《紅樓夢》等四大名著,戲劇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這些文學作品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

    電影是綜合性的藝術,涉及範圍比較廣泛,其中就包括了文學作品,比如電影的劇本,就是文學作品。除此之外,電影還涉及到攝影、繪畫、表演、服裝、計算機技術等其他領域。

    3.給人的體驗不一樣。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依託,或講述故事,或抒發感情,都需要讀者用心體驗,每一次的閱讀感受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閱讀同一部文學作品的體驗也不一樣,所以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總之,文學藝術的表達更加間接,給人的想象空間更大。

    電影給人的感受比較直觀,跟古時候的戲劇表演差不多,用語言,表演,畫面,把要表達的東西直接傳達出來,所以出現有人在電影院痛哭、大笑、鼓掌的場景。

    4.文學和電影雖有區別,但並不是完全獨立的。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成就一部好的電影,反過來也一樣。比如,張藝謀拍了莫言的《紅高粱》,並首次在國際電影節拿獎,莫言也因紅高粱聞名於世。

    近些年,電影的發展突飛猛進,但不能因為特效做得好就忽略文學作品在電影中的地位,因為好的導演、好的特效、好的攝像、好的演員並不等於好的電影,電影的看點不僅在於畫面、特效、演技,更在於一個好的故事,或者說好的編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