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或許很瀟灑
-
2 # 雅琴心靈雞湯
其實荀彧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乃是當時曹營的第一大謀士。因為其官拜尚書令,所以後世多稱其為“荀令君”。在三國演義中,荀彧是被曹操賜毒酒而死的。而歷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嗎?其實不然,三國演義這樣描寫只是為了突出曹操的殘暴不仁,疾賢妒能。真實真正的情況是這樣的,話說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萬大軍征討孫權,荀彧作為謀士隨軍。由於荀彧不適應淮南的氣候,不幸病倒了,於是就被留在壽春,曹操繼續進軍濡須。交戰期間,孫權送給曹操兩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覺味道十分可口,於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個字。並吩咐把眾將叫來,大家共同分享。後因孫權來攻,曹操出帳去了。這時大家都來到帳中,不見曹操,只看見桌子上的食盒,誰也不明白什麼意思。主薄楊修開啟食盒,吃了一大口,並告訴大家其中的奧秘。於是大家便爭先恐後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讒的發現還有一個食盒,就把第二個食盒裡的甜酥也吃了,並把盒子蓋好,放回原處。這時曹操回到大帳,看見一個食盒已經空了,就問左右是誰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訴他是楊修,曹操十分高興。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個食盒送去。這時,荀彧正在壽春養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風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饋贈的食盒,心裡十分高興。可當他開啟食盒一看,卻是空的,心裡暗想:曹公是個精細的人,絕對沒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讓我自裁?(這裡要回頭重提荀彧在未離開許都以前,董昭曾經與大家共同修表:說曹公輔弼朝廷,功勳昭著。外定武功,內修文學,又兼立言。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大功。宜受九錫,進爵國公,方顯殊勳。邀請荀彧聯名上表。荀彧說:“君等從前曾經提議恢復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經勸阻說:‘能夠建立五等的是聖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興義兵是為了匡朝輔國,本著秉忠之誠,退守避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絕署名。)荀彧自思:莫非這件事情傳到了曹公的耳朵裡,對我不滿意,故而送我個空盒子,暗示讓我自裁的意思。轉念又想,曹公平時待人,寬容豁達;言談戲笑,盡無所隱。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對我有不滿意的地方,必有顯露。哪能一無所示便賜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領,更加覺得寒氣襲人。便命侍從禁閉門窗,添炭取暖。不多時候就昏昏睡著了,從此卻再也沒有醒過來。等到侍者進室發覺,已經冰冷去世多時了。時人不知道真相,以為荀彧服毒自盡。按照今天猜測,實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說白了就是煤氣中毒。後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後,大哭不止,並對屬下說:“荀令君啊!德行周備,名重天下。百十年間的賢才也沒有人能夠趕得上啊!君與我相處二十了餘栽,所進奇謀最多。沒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喪良師,又折益友,損傷股肱!”於是親自扶著靈柩返回許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淚流不止。並追諡為敬侯。訊息傳入東吳,孫權修書給劉備,無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謀害伏皇后。荀彧不從,故而自殺了。劉備得書,嘆道:“老賊不死,禍亂不止!”後來裴松之評論說:此說既誣太祖,又毀荀公。雖是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嗚呼!古人已逝,今者難辯,又何必多事!
-
3 # 紅黑聖西羅
荀彧之死就目前而言有三種說法:
1、憂鬱而死; 2、中毒而死; 3、因為不殺伏皇后而死。
最靠不住的就是第三條了,易中天在其品三國中對此有詳解認為不靠譜,而裴松之做注的時候就說:“雖在庸人猶不止此”,呂思勉先生也說:“一望而知其是附會之談”。所以第三種的說法及其不靠譜裴松之引《魏氏春秋》中說:“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鹹熙二年,贈彧太尉。彧別傳曰:彧自為尚書令,常以書陳事,臨薨,皆焚燬之,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就是說曹操給荀彧了個空盒子,荀彧看到後就服毒了。曹操可能送了也可能沒送這些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此事荀彧和曹操在政見上、理想上、抱負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此時曹操的功勞已經越來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大,隨著這些東西的不斷增長他的野心也會不斷的擴大,以至於達到了加封魏王要自立國家的地步。荀彧此時已經看出了曹操的政治野心他已經不能勸回來了,不能在按著原先制定的政治綱領走了,此時的曹操已經變了。
此時的荀彧真的鬱悶了,輔佐曹操了這麼多年,其路線已經改變,不再是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了,這個時候荀彧矛盾了是繼續幫助曹操還是不幫,幫,那隻能進一步推動曹操的地位不斷漲高,違背自己匡扶漢室的願望;不幫,那自己又是什麼,是曹操的謀士應當忠於主公。在矛盾之下、抑鬱之下荀選擇了,他以死來結束了這個矛盾的問題。荀彧死後從史書中沒有看到曹操的任何表態,荀攸死後曹操還流涕一番,但荀彧這就直接什麼也不說。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荀彧死的第二年曹操加封魏公這可能是曹操對於荀彧之死的表態或者是答覆。
-
4 # 威猛先生92
歷史的前進 朝代的變遷誰也擋不住 如果沒有曹操不知道當時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漢獻帝當山陽公也是個最好的結局 對於老百姓來說天下和平統一才是最好的方式 而不是看皇帝是誰
-
5 # 文史宴
荀彧既不忠於漢室,也不忠於曹操,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蒼生,而不是效忠於一家一姓。
要了解荀彧,要先了解漢末的黨錮之禍,潁川荀氏的出處跟黨錮之禍密切相關。黨錮之禍是東漢皇帝與宦官合夥利用惡性皇權殘害正直士大夫的冤獄,不但殺死士大夫數百人,連其親戚朋友都不許做官,等於更士大夫階層結下死仇,雖然黃巾之亂後漢室解除黨錮,漢朝皇帝與士大夫一度和解,但以往的仇恨並不能就此消弭。
包括潁川荀氏在內的很多士族同時萌發了兩種思潮。一是不再以國家社會為己任,以保身為務(因為以國家社會為己任無意義了,連皇帝都不在意你在意什麼);二是推動新學說,密謀發動革命,消滅漢朝,再造一個新的朝廷,這方面荀彧的六叔荀爽是一個代表人物,荀爽的《易傳》富有革命思想, 非常流行,兗州和豫州計程車大夫中流行荀爽的學說。
在這樣一個家庭出生的荀彧自己也在黨錮之禍中營救過士人,與漢朝對抗,不可能死忠於漢朝。所以他可以在給曹操出謀劃策的同時說一些很僭越的話,比如將曹操據兗州比為“漢高定關中,光武據河內”,在曹操殺董貴妃逼迫漢獻帝的時候也不做聲,依然為曹操效力。
但荀彧既然不為漢朝一家一姓出力,同樣不會為曹操一家一姓出力。他看中的是曹操的能力能夠重建一個嶄新的天下,他跟曹操合作的黃金時代,曹操確實統一了北方。但是赤壁之戰後曹操雄心頓減,開始以做家門為最高目的,篡竊之心盡顯,因此漢朝這個招牌的效力也在下降,這個時候孫權、劉備日益壯大,天下轉變為長久的亂世,與荀彧的理想嚴重不符。
荀彧要求曹操要繼續利用漢朝的號召力統一天下,曹操則赤壁之戰後只想篡漢自立,兩人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只能以荀彧自殺收場。所以荀彧既非忠於曹操也非忠於漢朝,他既不同意漢獻帝謀殺曹操也不同意曹操篡位,最後只能以悲劇結束。
文字之害,流毒千年。餘獨不認為荀彧乃漢朝老臣,畢竟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提出的,二虎竟食、驅虎吞狼之計是他主張的。殺孔融逼漢帝他也在場。未出言阻止。衣帶詔事洩他看著董城被誅,何謂忠臣?
回覆列表
荀彧是大漢最後一個臣子。
以及,曹操最後一個合夥人。
東漢末,曹操扶持漢獻帝,為了什麼呢?
這是道送分題。您自然眼都不眨,便說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嘛!”
然而著實未必對,這句話,還真是羅貫中在小說裡,安給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紹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說:
您家祖輩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義;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
(“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
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當然,事實上,對外說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對內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回事。無論在袁紹還是曹操手裡,天子都是個玩具而已。
但本文主旨,不是為了玩“挾天子”、“奉天子”這個文字遊戲。
問題是:既然天下都知道,天子是個玩具,挾他有個鳥用呢?諸侯又不是白痴!
袁紹當時沒聽沮授的話,去迎漢朝天子漢獻帝,好拿來挾一挾,是因為他的其他手下郭図、淳于瓊說話了:
“漢朝完蛋許久啦,興復他幹嘛!而且如今軍閥割據,群雄逐鹿,講究先發制人。如果咱們保了天子,動輒要上表等他下指示,聽還是不聽呢?”
的確如此。事實是,曹操保了漢獻帝,自己掌握漢朝朝廷名義大權,諸侯也並沒屁滾尿流,望風而降。本來嘛,漢獻帝又不是原子彈,拿出來嚇唬誰啊?曹操後來以漢朝丞相身份,南下找東吳,周瑜跟孫權說了句名言,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你奉天子有啥用?周瑜一句話就給否了。
因為漢獻帝自己,乃是大梟雄董卓所扶持登基的。董卓在漢末的聲名,著實不算光彩;諸侯又是赳赳武夫,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漢朝已經凋零,你個天子出詔書,奈何咱不聽,你能怎麼樣?
——八國聯軍侵華前,李鴻章們為首的漢人封疆大吏,就機智地抱團,大搞其“東南互保”,說朝廷下來的詔書都有問題,不奉令。天高皇帝遠嘛!你能奈我何?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有什麼用呢?
答:事實是,曹操挾天子以令的,不是諸侯,主要是諸侯的手下人。
宋朝時,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對部下們說了這麼句厲害話,嚇得部下們立刻上繳了兵權:
“人誰不想要富貴呢?一旦有人強行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你們想不當皇帝,還由得你們?”
是啊,在亂世中,許多時候,諸侯不是愛聽自己手下的話,只是大家都是軍閥,不得不聽。不聽?反給你看!
曹操徵定四方,掃蕩諸侯,當然很能打;但至少有三個軍閥,是被手下人哄著,投降了曹操的。哪三個?
曰南陽張繡,曰荊州劉琮,曰漢中張魯。
——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名將典韋,對曹操很是忌憚,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權衡押寶。他手下謀士賈詡,乃是三國數一數二的人精,先是親自開口把袁紹使者給趕走了,自己又跟張繡說: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繡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對張繡厚待,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你啊!”
——劉琮的父親劉表一死,劉琮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謀士蒯越等,都勸他投降。於是偌大的荊州,直接歸了曹操。
——張魯在漢中時,覺得自己在山窩窩裡,無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稱王,被麾下謀士閻圃勸阻;後來曹操打將過來,張魯打不過,意圖直接投降,閻圃勸他別趁著危急時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談判之後再投降。張魯都乖乖聽話了。
曹操南下東吳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論爭。張昭與諸文臣主降,魯肅與周瑜主戰,這段子後來被敷衍成“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這個,會很奇怪:孫權年輕氣盛,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要戰要降,自己一句話的事,跟大家討論那麼久幹嘛?
結合一下上面三個例子,便不難明白了。
曹操挾天子,令的不是孫權、張繡、劉表、張魯這些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人。
漢末群雄,還真得被手下人掣肘著。
——劉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荊州大當家,沒有兵卒,匹馬到荊州。完全是蒯越、蔡氏這些士族派系,幫著劉表定了荊州。所以劉表一死,荊州戰與不戰,蒯越和蔡氏是很有話語權的。
——孫策剛定東南時,手下沒讀書人;張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後,江東若干大族都對他敬服。所以後來孫權都不爽,跟張昭吵架時說:“吳國士人,進宮拜我,出門就拜你。我也算給你面子了!”
魯肅勸孫權戰曹操時,說過句大實話。這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意:
“如果我魯肅去跟了曹操,曹操還會讓我當官;孫權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麼下場?!”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諸侯們當然都知道,自己跟了曹操,未必有什麼好下場;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讀書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細想想,也正常:諸侯手下的人物,好比個私企打工的,曹操代表政府過來招安;私企老總也許不樂意,私企打工的卻願意去編制裡,多好啊!
曹操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全稱是,“挾天子以令那些諸侯手下非常得力計程車族與小軍閥,逼得諸侯沒法不服氣。”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天子,對士族影響力那麼大呢?
荀彧,字文若。
《三國志》列次敘傳,《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將他、他侄子荀攸和剛才提到的賈詡,合傳列為曹操首席三大謀士。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裡,排名第一。
荀彧自己容貌俊美、愛配香囊,曹植說他“冰清玉潔”,司馬懿說他“書傳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來,我見過的賢人,沒超過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說他“吾之子房”,比作張良。是當時第一等人物。
但細讀正史,很是微妙:您會發現,荀彧並不怎麼跟曹操上戰場。曹操身邊的謀士,荀攸、賈詡、郭嘉等負責日常進言;荀彧常鎮守後方,跟曹操通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跟袁紹相持,比較困難,寫信給荀彧問怎麼辦,荀彧跟他說什麼“扼其喉而不得進已經半年了,應該用奇了”等等。
看似就是個書信鼓勵,給個大方針而已。
荀彧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曹操的後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寫信鼓勵鼓勵曹操?
也不這麼簡單。
東漢計程車族,多出汝南和潁川兩地。汝南是袁紹家為尊,所謂四世三公,代代都要進中央的;荀氏則是潁川幫的大家。荀彧和沮授,幾乎同時提出迎立漢獻帝的主旨,在迎了漢獻帝后,荀彧成了尚書令,即天子的秘書。
可以說,荀彧等於是漢獻帝與曹操之間的一道橋樑。
此外,他又舉薦了大批人物給曹操,諸如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荀攸等,妙在荀彧介紹的這批才子,大多是潁川士族,於是就形成了曹操手下,一個潁川士族集團。
由於荀彧的緣故,潁川是曹操最關鍵的後臺。官渡之戰,荀彧可不止寫信鼓勵曹操。後來曹丕登基,很快就給潁川郡許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戰時,曹操其他地方都不聽命令了;只有潁川,老弱都幫忙輸送糧食。真是大魏國的根本啊!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當然,荀彧與潁川士族集團,還不只是幫忙輸輸糧。
曹操徵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為首計程車族集團。本來曹操在讀書人那裡,不算有面子:父親曹嵩是投托宦官門下的,很沒面子;但因為荀彧與他手下那批人,與漢朝天子一結合,形成了一個士族班子。這對其他諸侯門下那些讀書人,誘惑極大。
某種程度上,荀彧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於推薦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於後期,荀彧的影響也對曹操產生了掣肘,那是後話了。
事實上,東漢末年,挾過天子的軍閥,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呂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過漢獻帝,但從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因為其他諸侯雖然各有本領,到底還是土鱉軍閥,手握著天子,卻沒把天子用到位。
漢末士族勢力,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號召得人心,劉備靠著宗親血統和個人魅力奔走天下,東吳得靠朱顧步陸等宗族,加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曹操所以獨出眾,在於他前期,依靠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核心。這個士族核心對土鱉軍閥也許沒有震懾作用,但對軍閥手下那些辦事的讀書人,卻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後,錄前後功勞,要給荀彧封萬歲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思慮智謀應該首先受賞,戰爭的功績抵不上朝堂國家的勳勞啊!
(“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勳。”)
荀彧當然要推辭,但曹操給他寫信,說“我和你共事以來,創立朝廷,你幫著匡弼,幫著舉薦人才,幫著出謀劃策,也真太多了”
——某種程度上,荀彧已經不是曹操的謀士,而是曹操的合夥人。他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沒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效果怕要差很多。
荀彧後來死得,比較微妙:《三國志》裡明寫,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贊同;之後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壽春,荀彧憂慮而死,次年,曹操就當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難明白。
各色注引與《後漢書》,更是八卦,說曹操如何給荀彧送了個空盒,暗示他自殺等等。反正,“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答應;曹操把荀彧留在壽春,也許送了空盒子,荀彧死,曹操當了魏公”,這個流程是沒問題的。
但這裡面,細想也很微妙。
按曹操平定北方後,勢力當然姓曹,但都城許昌,乃是荀彧管事,軍師參謀長是荀彧的侄子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未必多開心。
之後,曹操就出了著名的求賢令,要求各色人等,無論品德如何,只要有才,就能當官。
考慮到先前朝廷的幹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這麼做的目的,不難明白:要換荀彧的班子了。
所以荀彧自盡,動機其實也不難解釋:他與曹操彼此扶持的關係,似乎也是到盡頭了。
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敵對方看來,曹操這個大奸臣確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著時,漢朝還有點尊嚴。終荀彧一世,本來已經被郭図們判了死刑的漢朝,名義又續了二十多年命。連曹操自己也吹噓過,如果天下無他,不知多少人稱孤稱王。
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候,漢朝還在,天子還被奉立著;除了曇花一現的袁術外,沒有人稱帝稱王,到他死時,亂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與那些被他感召計程車族,確實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為漢獻帝點了漢朝最後一盞燈,感召了軍閥屬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義上,又回到了漢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與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強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的總理,還是曹操的合夥人。蕩平天下時,他和曹操共同利益;到曹操露出野心時,利益就有衝突了。
他死後,曹操稱公稱王,三國各自稱帝,那是他無法控制的事了。
蘇軾如是說:
“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隨他計程車族,也是因為相信了他,而投身於曹氏的。荀彧就這樣奉著漢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齊那樣,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選擇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還是“奉天子”的。是一個漢臣,讓漢天子保有著一點點尊嚴。
甚至關於三國的兩本史書裡,都有不同的意見。
《三國志》裡,荀彧是魏的謀臣。
《後漢書》裡,范曄卻是將荀彧當漢臣對待的。
“明年,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再感受一下這行字。陳壽不敢多說什麼,但是,“以憂薨”、“遂”,這兩個字的意思,味道深了。“遂”的意思是,“於是,就”,是承接著前一句的,也可以理解為,得償所願。
“荀彧死了,曹操於是就(得償所願)當了魏公。”
荀彧一生的得意與感傷,都在這個“遂”字裡頭了。終於在他活著時,曹操沒敢怎麼樣。終於在他死了之後,漢朝沒有了。
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後的謀臣,歷代史家爭論不休。一個折中的說法,或者是:
荀彧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只是與曹操合夥,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命,解決了一些軍閥,最後,到終於無法再撐持下去了,便以身殉了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