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提到上幼兒園,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哭鬧就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不是個偽命題?真的有那麼多孩子分類焦慮嗎?
4
回覆列表
  • 1 # 欣寶貝兒智慧屋

    和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就叫做“分離焦慮症”。它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而這種不適應行為或情緒,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分離焦慮症對兒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及早發現並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其將來能力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影響寶寶分離焦慮的因素 2、朋友多的孩子,分離焦慮較輕。 在大家庭長大的寶寶,日常接觸的人多,容易產生對別人的信任,依戀的物件廣泛,分離焦慮較輕。反之,在小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親友走動少,每天只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和外界接觸少,容易認生,對爸爸媽媽往往產生強烈的依戀。 3、性格開朗的孩子,分離焦慮輕。 平時活潑開朗、樂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媽媽分手時,也不免大哭幾聲,但很快就會適應;性格內向、獨立性較差的孩子,一般焦慮較嚴重,注意力難以分散,焦慮持續時間較長。 新照料人和寶寶關係親密,孩子容易適應分離。如果寶寶是在寶寶媽媽爺爺奶奶的共同照料下成長,媽媽上班後,寶貝由爺爺奶奶共同照料,孩子很容易適應。如果寶寶一直是爸爸媽媽自己帶,媽媽上班了,將寶寶託付給陌生人(如保姆)照料,孩子往往容易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

    家長對待寶寶分離焦慮的辦法 1、降低親子依戀強度 因為孩子將父母作為自己安全的港灣,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來完成,所以在父母離開時便會產生這種分離焦慮,因而降低親子依戀程度,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獨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積極的引導 在孩子入園之前要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家長可以不斷地跟寶寶說:老師像媽媽一樣地愛你,老師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麼不高興的事,都可以和老師說等等。首先要讓寶寶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師,這樣老師才可以接近寶寶並加以引導。同時放低對老師的排斥心理。

  • 2 # 藍藍湖

    每個孩子都應該會存在分離焦慮,但是程度不同,大部分的孩子不應該冠以“分離焦慮症”。

    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階段,是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出生就在家人的陪伴下,對家人產生比較強的依賴。到幼兒園面對的完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害怕,不安,焦慮都在所難免,大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會有一個情緒產生,更何況是小孩子。

    減輕孩子焦慮的方法要從大人和孩子兩個方面入手。大人在孩子兩歲以後,就要逐步培養他的獨立意識。比如,讓孩子在客廳裡玩玩具,大人到書房去而不在旁邊陪著。還比如,在一個房間分床睡,這樣孩子就會適應一個人獨立面對的過程。大人也要爽利些,送孩子到幼兒園交給老師後就迅速離開,不要在孩子能看到的情況下張望,招手,甚至呼喊,會讓孩子增加焦慮感。

  • 3 # Amanda133406606

    焦慮是情緒的一種,它有時和感冒一樣,是具有傳染性的,如果爸媽害怕離開孩子,孩子就會被傳染,TA們也就不願意與爸媽分離了。所以,首先媽媽們要明白一點,任何事物都是有對立面的,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分離”是相對“依戀”來說的,如果沒有“依戀關係”,那麼“分離焦慮”也就無從談起。

  • 4 # 儂行蓋碗茶

    什麼是分離焦慮

    很多剛上幼兒園的寶寶都會出現哭鬧的現象,抱著媽媽的脖子不肯鬆手。家長一定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家裡的乖寶寶去了幼兒園就不聽話了呢?其實這都是分離焦慮“惹的禍”。那麼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是指寶寶與熟悉的人分開而產生的一種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造成的,從熟悉的家來到了陌生的幼兒園,從爸爸媽媽身邊來到了誰也不認識的集體當中。

    這種現象又叫做“心理斷乳期”,會讓寶寶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如抵抗力下降、情緒躁動不安等等。時間久了還會伴隨著感冒、發燒、拉肚子等等。在性格上也會偏向於孤僻、暴躁,拒絕與小夥伴交流與玩耍。如果不能及早緩解這種焦慮的情緒,會對寶寶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嚴重的危害。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透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繼繼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幼兒園分離焦慮

    就要到新生入園的時間了,這是小寶寶第一次離開家,來到集體中生活。但是小寶寶的反應卻讓爸爸媽媽措手不及。有的小朋友抱著媽媽的脖子不肯鬆手,怎麼勸都不讓走;有的小朋友明明出門的時候還是開開心心的,回家後就再也不肯去幼兒園了;還有的寶寶雖然乖乖上學,但是整天都悶悶不樂,到了晚上還常常做噩夢。看著寶寶滿臉的淚痕,爸爸媽媽真是心疼。

    其實寶寶在剛入園的時候產生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正常的。這是寶寶第一次離開溫暖的家,去接觸陌生的環境,認識陌生的老師和小夥伴,還要學著照顧自己,真正開始獨立起來。那麼怎樣才能緩解幼兒園分離焦慮,讓寶寶儘快適應新的生活呢?

    1、讓寶寶在心理上提前做好準備。寶寶對爸爸媽媽會產生很強烈的依戀感,要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熟悉的人,會使其依戀感受阻,產生分離焦慮症,從而引發不安全感。爸爸媽媽可以在正式上學之前帶著寶寶去幼兒園轉一轉,熟悉一下新的環境。

    2、在家裡分隔出一個獨立空間,讓寶寶每天能有一定的時間獨自玩耍、看書等等。寶寶的視野裡沒有大人的關注,可以培養獨立能力,也能減輕對成人的依戀感。

    3、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期待感,認為在幼兒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兒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

    分離焦慮的表現

    學齡前的兒童是出現分離焦慮的主要人群,當寶寶與熟悉的親人尤其是媽媽分離的時候,會深感不安,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是人類的本能。爸爸媽媽要了解分離焦慮的表現,幫助寶寶儘快度過這個時期。

    1、分離焦慮體現在生理變化上,會有如下的症狀:

    (1)沒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往往拒絕上床睡覺。

    (2)晚上做噩夢的次數明顯增加。

    (3)出現反覆的頭痛、嘔吐、噁心、胃痛等症狀,在親人離開時特別嚴重。

    (4)抵抗力下降,常常表現為發燒、感冒、肚子痛等等。

    2、分離焦慮體現在情緒變化上,會有如下的症狀:

    (1)孤獨與遲鈍:這種型別的小寶寶常常表現出不合群,對集體活動和遊戲統統不感興趣,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對陌生人表現出冷淡、少說話、反應遲鈍的特點。

    (2)恐懼和膽怯:與勇敢的孩子相反,膽小的小朋友會有怕黑暗、怕空曠、怕見陌生人、不敢獨處一室的情況。長時間處於恐懼心理容易造成失眠、夢魘、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執與韌性:孩子表現為對抗的態度,稍有不如意就哭鬧、打滾,或者用拒食來表示反抵,堅持自己無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氣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鬧、叫喊、扔東西、踢人、咬人、以頭碰牆等。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表現是孩子哭叫一二聲或大哭之後,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紺,隨之抽搐或“昏死”過去,好一會才恢復過來,醫學上稱為屏氣發作。 ...

    分離焦慮的原因

    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有很多,爸爸媽媽應該密切關注寶寶的行為和心理變化,及早進行調整和紓解,幫助寶寶儘快度過焦慮期。

    1、環境的巨大變化

    小寶寶離開了熟悉的家庭進入了陌生的幼兒園,在環境上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變化是產生分離焦慮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在幼兒園做什麼事情要按照時間表來進行,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盥洗,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起床,這與家裡的生活習慣完全不一樣。很多小寶寶在家裡的生活作息是比較隨意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由於媽媽的過分寵愛,有些小寶寶還可能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等;有些小寶寶精力旺盛,平時在家裡就沒有午睡的習慣。小寶寶剛剛上幼兒園,不能很快適應這種固定化的生活制度。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飲食。有些小寶寶在家裡養成了挑食、偏食的壞習慣,到了幼兒園之後沒有了家裡的特權,會有不願意進食的情況。

    (2)成人與幼兒的關係

    小朋友剛剛來到幼兒園,見到的老師和小夥伴都是陌生人,很容易產生不安的情緒。而且在幼兒園,往往是1個老師負責照顧15-30個小朋友,這根在家裡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小寶寶在家裡都是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的特殊照顧,到了幼兒園難免產生失落的情緒。還有一點就是,在幼兒園寶寶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競爭的氛圍之中,怎樣才能更多地獲得老師的關注,怎樣才能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 ...

    分離焦慮的對策

    分離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爸爸媽媽要幫助小寶寶儘早度過這一時期。分離焦慮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條:

    1、多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寶寶從1歲開始家長就可以有計劃地帶他們到有同齡小朋友的地方,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和同齡小朋友玩耍的次數可以適當地增加,並且主動地鼓勵他們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感到安全和熟悉的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領居家),可以試著讓他們嘗試與爸爸媽媽的短暫分離。

    2、適時培養自理能力。在不同階段,應注意培養寶寶的不同能力:1歲左右的寶寶可以在媽媽的幫助下訓練如何用勺子吃飯;2歲左右的寶寶可以用勺子或筷子獨立吃飯;2歲左右的寶寶可以開始進行脫、穿褲子的訓練,以便能夠在排尿排便時自己找便盆;2.5~3歲的寶寶可以獨立完成排尿便,如脫褲子並用手紙擦屁股、提褲子。學會以上各項的孩子能較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提前熟悉瞭解幼兒園。在正式上幼兒園的前1~2個月,家長可以帶著小寶寶到幼兒園附近參觀玩耍,還可以跟小寶寶講解幼兒園的樂趣,比如有很多有意思的玩具,還有很多老師和小朋友,可以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等,使孩子對幼兒園環境熟悉,對幼兒園產生嚮往。

    分離焦慮的預防

    幼兒園分離焦慮是寶寶一定會經歷的過程,但是如果在前期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寶寶的不適應感就能夠大大減輕。分離焦慮的預防,媽媽們一定要認真學一學。

    1、提前適應離開媽媽

    要讓小寶寶一下子離開熟悉的媽媽,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如果能夠讓小寶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分離過程,就比較容易接受了。在正式上幼兒園的前半年,家長就要有計劃地把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多次逐漸地增加和寶寶分離的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有意識讓孩子獨立地玩、看書、看電視等,或多讓家裡其他人幫助照看寶寶。讓他知道,你只是短時間離開他,一定會回來的。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你的信任感。

    2、認識小夥伴

    開始上幼兒園代表著小寶寶離開家庭的保護,正式開始接觸集體生活。和小朋友的交往關係會幫助孩子適應一個新的環境。邀請一兩個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一起去戶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間相對容易發展起較良性的關係,在幼兒園的新環境中就會更容易適應一些。

    3、學會表達需求

    如果你一向細心,這時候最好能放慢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在一個集體環境中,會說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幫助。

    4、生活技能提前訓練

    有時候,不會上廁所、不會係扣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在幼兒園感覺不好的原因,及時發現,及時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孩子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前瞭解幼兒園對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時有沒有老師幫忙?幫他進行一些生活訓練。

  • 5 # 甜甜圈伐木累

    開學了,寶寶們又重新回到了幼兒園,很多家長應該和我一樣,最擔心的大概就是碰到寶寶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該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孩子的分離焦慮如何應對吧~

    開學了,寶寶們又重新回到了幼兒園,應該有許多家庭跟魔媽一樣準備送孩子上幼兒園了,家長最擔心的大概就是碰到寶寶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該怎麼辦。

    先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1、入園前帶孩子熟悉環境,並努力營造好玩愉悅的氛圍;

    2、分離準備。入園當天把孩子交給老師以後,離開前告訴孩子:寶寶今天要上幼兒園了,媽媽也要去上班了,媽媽很愛你並且希望你能在這裡直到媽媽來接你喔。特別要注意不要躲在旁邊小樹林裡偷看,被寶寶看到的話一定會拖著老師追過去的。

    3、老人送孩子注意該放手就放手。如果是爺爺奶奶這樣的長輩送寶寶上學,注意提醒在離開以後,一定不可以因為寶寶哭鬧就心軟跑回來說:好吧好吧 奶奶再陪你一會。該放手時就該放手了,與母乳餵養一樣,該斷奶時還是要斷掉的,哺乳到三四歲這樣的行為魔媽個人並不是很提倡喲。

    4、不同個性的寶寶在幼兒園的表現不同,有些立馬自來熟,不需要家長擔心;有些是非常敏感,表面上很安靜,內心裡壓抑著極大的恐懼感;當然更多的孩子是表現得拘謹,合併著有哭鬧行為。我們需要理解,畢竟到了新的不熟悉的環境,任何人都需要一個尋求安全感的過渡時間。要接納孩子的所有表現(不論你認為表現是好或不好),不要表現出不耐煩,給孩子一些時間並不會損失什麼。

    5、家長自己不要先表現得極度擔心。你都擔心的事情,覺察力這麼強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並且很自然的比你更擔心。所以修為自己,還是家長最先要做到的。

    6、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兒童心理問題,即所謂的“兒童分離性焦慮”。這個問題可能最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為這個問題會導致寶寶在幼兒園不肯吃飯、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著吵著要媽媽,老師怎麼哄勸都沒有效果。

    先來看看心理學上關於這方面的權威解釋——

    兒童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寶寶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它與孩子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父親的過分依戀有關。分離性焦慮如果不加以重視和矯治,會影響寶寶以後的生活,如上學後很容易發生學校恐懼症、考試緊張症,甚至成年後出現急性或慢性焦慮症,阻礙心身的健康發展。

    可能許多家長沒想過,分離焦慮的孩子到底在焦慮什麼?

    答案:焦慮的是媽媽會不會來接TA。

    平時我們可能經常聽到,家長帶孩子到幼兒園或者親戚家裡(暫時待著),會告訴孩子:你今天要好好在這裡吃飯,多吃點哦,如果不好好吃飯我就不回來接你了!(一定一定在平時要注意不要隨意嚇唬孩子,那是在犧牲TA對外界的安全感,之後就不是那麼容易彌補回來了!諸如:媽媽不再喜歡你了,這麼晚出去會被外面的狼吃掉 等等)

    好了問題來了,孩子事實上真的不知道你到底會不會來接TA啊,TA會擔心的啊!TA那麼信任大人,大人用語言就可以輕易營造出讓TA焦慮的氛圍了。這就是TA恐懼焦慮的地方。

    不如換個方式說:我XX時候會來接你。而且因為我很在乎你的健康情況,非常希望你能在這裡好好吃飯,這樣我會很開心哦。

    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但孩子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7、入園前可以在家裡進行一個遊戲來緩解寶寶的緊張。

    1)準備三個大紙箱子,分別代表著 幼兒園、媽媽/爸爸的公司、家

    2)大人與寶寶一起玩過家家,先將寶寶帶到 幼兒園 這個大紙箱裡,隨後家長就揮手再見去到 公司 這個紙箱裡上班。

    3)假裝看著手錶說,哎呀下班時間到了,該去接我家寶寶了~(請越誇張越好) 接著從箱子裡出來,到寶寶的 幼兒園 這個紙箱裡 把寶寶接回到 家 這個紙箱裡。

    如此反覆幾次,直觀的模擬一個上幼兒園的過程給孩子。讓寶寶從認識上對上學這個事情不再抗拒。

    注意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家長儘量表現出超級誇張搞笑的表情與動作(快把你一臉的嚴肅樣丟掉吧),增加遊戲的趣味性。

    8、偏個題說一下,焦慮與安全感不足也是密切相關的。

    通常媽媽下班回家要做飯,孩子一直喊著“媽媽媽媽陪我玩”的時候,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一般都是“寶寶乖,媽媽先去做飯,做完飯再回來陪你玩哦”,是不是這樣?

    再舉個類似例子,比如你的老公下班回家,你希望他陪你聊天,他做出兩種反應:

    1)跟你說“親愛的等一下哦,我先打掃一下衛生 清洗一下碗筷,一會就回來陪你聊天哦”

    2)立刻過來陪你親暱及聊天一會,接著才去打掃衛生 清洗碗筷。

    在第一種情況下,你老公給你的感覺 是衛生重要還是你重要?是不是更喜歡第二種方式?

    孩子也是一樣的,今後我們遇到這種情況,要跟孩子說“好的寶貝,媽媽先陪你玩十分鐘好麼,然後就要去做飯可以嗎”

    這種情況下,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自己對於媽媽來說的重要性,安全感進一步鞏固。

    俺知道有許多家長還未聽說過“分離焦慮”這件事。這裡補充點理論內容,更多的瞭解,有助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恰當的處理方式。

    分離性焦慮原因探密:

    ●遺傳因素

    患有焦慮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慮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雙生子焦慮症的同病率可高達50%,這些都說明分離性焦慮症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

    ●親子過分依戀

    患有分離性焦慮的寶寶平時一直與母親或固定的養育者呆在一起,不與外界接觸,而母親則往往對孩子過於珍愛、過分保護,事事包辦、處處代勞,從而使孩子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一旦與母親突然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

    ●生活事件影響

    在出現分離性焦慮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為誘因,常見的生活事件為與父母突然分離,在幼兒園受到挫折,不幸事故如親人重病或死亡等?

    分離性焦慮有哪些表現?

    分離性焦慮大多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當他們與所依戀的親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會深感不安,出現明顯的過分焦慮情緒。許多孩子甚至常常無根據地出現種種奇怪的想法:擔憂親人可能會離開自己,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擔心他們的親人會發生危險,會發生意外,會遭到傷害;擔心自己會大禍臨頭,與親人分離,或擔心自己會被拐騙等。因此,他們不願意離開親人,不願意上託兒所或幼兒園。

    當預料到自己即將與親人分離時,他們馬上會出現過度的哭叫、吵鬧,或出現淡漠、退縮。如果勉強或者強迫送他去託兒所或幼兒園,常在託兒所或幼兒園裡哭哭鬧鬧、掙扎不安,不與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而且這種表現一般超過兩週以上。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疼、腹痛等症狀。分離性焦慮症可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如何防治兒童分離性焦慮?

    1.擴大孩子的接觸面(3歲以上的寶寶)

    讓孩子儘量多接觸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膽小、怕生、怕人多等。

    2.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所有寶寶)

    從小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飯、穿衣、洗手、自己大小便等等。媽媽要注意避免事事包辦、處處代勞,不要讓孩子養成對家長過分依賴,否則孩子一旦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就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培養孩子的合群能力(3歲或3歲半以上的寶寶)

    注意:三歲半以下的寶寶暫時不考慮這個方面,此時寶寶的社交敏感期還沒到呢,俺不建議家長對寶寶進行強制性的要求,這點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要求寶寶一定跟別人打招呼、說再見等等,都是過度干預的行為。順道講一下“把尿”這事,也是一個道理,寶寶括約肌還沒發育好呢,提前進行把尿行為就是一種干預,事實上等括約肌發育好了,哪個寶寶不能自行排尿呢

    當小朋友來家裡玩時,爸爸媽媽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拿出來和其他孩子分享,以培養孩子合群和與人相處的能力。這樣孩子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時,就能與其他小朋友融洽相處,減少或避免分離焦慮的發生。

    4.做好準備工作

    在孩子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之前,爸爸媽媽應經常給孩子講託兒所或幼兒園的生活。告訴孩子那裡有許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做遊戲非常開心。也可以提前帶孩子到託兒所或幼兒園參觀,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而不是到了入園時生硬地把孩子推進託兒所或幼兒園,自己一走了之。

    在孩子進託兒所或幼兒園的頭幾天中,爸媽可以陪同孩子在託兒所或幼兒園裡玩玩,隨著孩子與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師熟悉、親近起來之後,爸媽可以逐漸減少陪伴的時間,直到最後完全放手,切莫操之過急,以免加重焦慮發作。嚴重的焦慮症寶寶要立即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系統脫敏治療。

    5.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如果父母本身有焦慮傾向,就要認識到自己個個性弱點對寶寶產生的不良影響。在家庭中傳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爸媽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焦慮,對寶寶表現得耐心、冷靜是很重要的。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

    養育的過程,是一個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的一個過程,要學會接受與做好協助工作,而非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養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分離。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完成與我們的分離,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是我們在整個養育路上都要細緻研究的。

  • 6 # 熊貓兒科

    1、父母不能表現出焦慮,因為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到寶寶。

    2、溫柔平靜地離開。如果在你和寶寶說再見的時候,寶寶瞬間把你抓住或抱住,家長這時千萬不能讓老師強行把孩子抱走。這時候可以抱一會他,心態一定要平和,可以撫摸他的頭或拍拍他的背。

    3、接納寶寶的情緒。寶寶從幼兒園回家後,因為在幼兒園耗費了很多心力,會出現很多反常反應,比如情緒不穩、躁動、易激惹、退行等。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平靜耐心的接納,溫柔的傾聽和理解寶寶的這些小反常的舉動。這樣寶寶會很快平靜下來,並且從父母那裡得到安全感。

  • 7 # 蜜桃姐姐
    為什麼會發生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驚訝,自己隨和、喜歡冒險的孩子突然變成了一個粘人、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畢竟,誰會想到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會如此焦慮?

    如果家長離開房間一分鐘,孩子就嚎啕大哭。其實這些所有的跡象表明孩子的發展是在正確的軌道上。孩子有一些焦慮和恐懼是正常的,這是孩子認知和情感發展的一部分。

    從孩子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大而可怕的世界,孩子走向獨立的每一步都帶著同樣的恐懼。當孩子探索周圍的世界時,他也發現事情可能出錯。

    隨著他的思維過程變得更加複雜,他也能想出許多可怕的場景,包括日常物品(比如“恐怖”的真空吸塵器和浴缸的排水溝),還有想象中的威脅(床下的怪物)。更重要的是,隨著孩子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他開始對幾個月前剛剛意識到的壓力做出反應。

    正如成年人的情感問題很少侷限於某個領域,孩子們也會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變得焦慮。孩子可能會有對陌生人的焦慮,這是因為他能分辨出熟悉的面孔和陌生人之間的差異。分離焦慮通常出現在10個月左右,也是早期正常和常見的。

    孩子也可能會對某些東西產生恐懼,比如昆蟲或水。如果曾經無畏的孩子突然害怕鄰居家的狗,恐懼也許來自真實的經歷:蹣跚學步的孩子可能被活潑的小狗撞倒或被狗叫聲嚇到。初學走路的寶寶也很難把幻想從現實中整理出來,所以這種恐懼可能是從他自己的想象中冒出來的,或者是由於睡前閱讀的故事而引起的。

    記住,孩子是第一次經歷很多事情。世界是一個大而複雜的地方,所以有一點(甚至是很多)顧慮是很正常的。而進入新環境,有分離焦慮也是正常的。他的焦慮幾乎肯定會隨著他的成熟而消失,然後對周圍的世界感到更加舒適,並開始對感情有更多的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人說你長得很漂亮,可是不時尚,要怎麼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