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深的呼吸淺淺的笑
-
2 # 曉文說牆體彩繪
孩子生病了,父母們又是心疼又是心焦,往往是對病中的孩子百依百順,結果等孩子身體好了,卻慣出了新“毛病”,變得更加嬌氣和蠻橫。這樣的事情您是否經歷過呢?今天熊媽和大家分享的文章裡,上海的一位幼兒園院長將仔細分析孩子生病時的心理和父母的應對方法。
“寶寶最近拉肚子,持續有一個星期,病好後我發現孩子越發嬌氣了,而且喜歡亂髮脾氣。有一天早晨他想吃粥,想吃水餃,考慮到他還沒有完全恢復,就沒有給他吃。哪料到,他用小手使勁拍桌子表示不滿。那天晚上牙都刷了,上床前還要吃餅乾,怎麼勸說都沒有用,脾氣越來越犟。不知這是為什麼?”
很多媽媽發現,每當孩子病癒之後都變得像個小魔鬼似的難以“管教”。難道,細菌和病毒不僅會“侵犯”孩子的身體,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嗎?你想知道小天使如何搖身變成“小惡魔”的?閔行區海麗達幼兒於寶蘭園長或許能幫你揭示其中秘密。
你的態度決定他病後的行為
生病期間,孩子的身體受病痛的困擾,脾氣也愈加暴躁起來,再加上他的行為受到限制,心理上也容易產生煩悶孤獨的情緒,此時,他的表達和要求也變得非常直接。
家長在孩子生病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病後的表現。孩子生病,家長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孩子往往倍受家人、親友的愛憐,有時近乎嬌慣。大人們百依百順,事事由著孩子來,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任性。
而此時,父母似乎並沒有察覺到這點,他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健康,希望他能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儘早的康復,在這一前提下,家長可能更加放鬆了對他行為的約束。父母親的關懷和愛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恰恰更是助長了孩子的壞脾氣。可能,他的任性和不聽話的“苗頭”在患病期間已經有所表露,父母只是沒有注意到罷了,在一次次的包容和放鬆中,孩子們的壞脾氣一點點地滋長起來,終於,原來你眼中的“小天使”也變成了病後不服管的小惡魔。
導正行為需要花點時間
面對不服管的“小惡魔”,於寶蘭園長給出的建議是,耐心,請再耐心些。不要迫不及待地與剛剛病癒後的孩子立即“短兵相接”,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不妨再“縱容”一段時間。
有許多父母,在孩子生病期間是百般的嬌寵和縱容;等孩子病癒之後,發現其行為已難以管教,又立即變得嚴厲起來,其實,這是非常殘忍也是不正確。之所為,提倡病後的“縱容”是讓孩子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延續回落,等他身體情況已完全康復之後,該約束的約束,該管教的管教,這時他在心理上也有充分準備了。
關愛不是百分百的滿足
關愛生病的孩子不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要求父母可以適當滿足;對於孩子提出來的不合理要求,家長還是應堅決的拒絕;但同時考慮到孩子身體此時正遭受疾病,在拒絕的同時,儘量給予孩子其他方面的補償;比如,當孩子向你提出,他想要去吃冰淇淋時,你可以答應他,只要他配合護士小姐的治療,病好之後,帶他去遊樂園玩等。
不惱也不怒,平穩度過病期
樹立一個好榜樣。
俗話說得好:榜樣的力量大無窮,此時,在寶寶身體虛弱的時候,媽媽要為他尋求好榜樣,鼓勵孩子向榜樣學習。如透過講英雄的故事、看動畫片等教育例項,激勵孩子的勇敢精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多表揚鼓勵。
對於孩子的好行為,大人應不失時機給予表揚鼓勵。大人的肯定、讚揚、愛撫外,還有適當的口頭許諾獎勵,讓他更樂意按照家長的話去做。
別吝嗇你的擁抱。
對於疾病中的孩子來說,除了大人的細心照料之後,肢體接觸也是非常需要的,儘量,多抱抱病孩子,媽媽的撫摸對於他來說,也勝過良藥千萬。
別讓患病的孩子太孤單。
可以根據孩子的病情,為他選擇一些愉悅身心的遊戲,讓孩子的病期生活變得豐富一些。
來自兒科醫生的建議
孩子患病後,行為都會有一定程度地發生變化。比如,2~3歲幼兒住院後往往會表現出退化現象,如啼哭、吵鬧、煩躁、遺尿、拒食或悶悶不樂等;6~7歲孩子會感到害怕、恐懼、焦慮不安等現象。並害怕被家長遺棄,往往表現為撒嬌、挑剔等。除去一些因疾病本身所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所造成“壞脾氣”外,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因患病期間,大人過度遷就所致。
疾病痊癒之後,只要大人堅持恢復到病前的作息制度和規律,孩子的壞脾氣和任性行為可以慢慢修正。
另外,對於腹瀉的孩子,我們主張不限制飲食,輕度腹瀉仍可以正常三餐。菜餚相對平時清淡一點,就沒什麼關係,等孩子腹瀉痊癒之後,可加一餐,幫助補充因腹瀉期間而流失的營養。
-
3 # 繁華消盡
孩子生病以後家長往往特別的緊張,自然就會對孩子高度關注,呵護備至。孩子習慣了父母這樣對待自己,也很渴望父母時刻陪伴,所以難免變得嬌氣。作為家長,孩子病好了也不用立即改變自己的態度,對他照顧同時就要學會引導,告訴他:“寶貝,你是最棒的,病痛已經被你趕跑了,寶寶已經完全好了,可是媽媽這幾天照顧你非常累,你能幫助媽媽做點事嗎?你也照顧一下媽媽,好不好?”這樣該讓他自己動手的事情鼓勵著讓他自己去完成。
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沒有滿足而大哭大鬧時,決不能屈服,一旦媽媽屈服了,寶寶就會把眼淚當成對付父母的武器。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都會以哭喊的方式威脅媽媽。
當寶寶企圖以大哭的方式逼迫媽媽答應他的時候,媽媽一定要硬起心腸,不能妥協。可以先不予理睬,給他一個冷靜的空間,等到他穩定了再跟他交談,讓他明白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媽媽也不會因為他哭就滿足他的要求。然後尋找一些他感興趣的事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幾次以後孩子明白這樣做媽媽也不會讓步,所以也就不會鬧了。
其實孩子生病,媽媽放鬆心情,不過於嬌慣寶寶,這樣寶寶才不會在病好了以後還表現出嬌氣和任性。從整個身體機能來看,生病同時是對機體免疫系統的一種考驗,能檢驗並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從某種程度來說,生病不是什麼“壞事”。如果媽媽把生病當成對寶寶的一次挫折訓練,那麼心情就會放鬆很多。
-
4 # 湘137693173
孩子生病時,身體不舒服,就會產生煩躁不安和焦慮恐懼的心情。寶寶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鬧、撒嬌,媽媽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不管寶寶多麼無禮,都不忍心拒絕寶寶的願望。
媽媽會比平時更加關心寶寶,對於寶寶的種種要求往往百依百順,只要寶寶高興,家長會想盡辦法從物質上、精神上去滿足寶寶。因為病中的寶寶,心靈脆弱,更多的呵護有助於康復。媽媽忍耐一下寶寶的蠻橫、任性、固執,絕對是正確的做法。
寶寶享受慣了這種與平時不一樣的待遇,便認為病好了也該想要什麼媽媽就得給什麼、想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如果媽媽做不到,他就會像病中那樣哭鬧、抗議。
如果家長沒能及時地矯正自己的做法,時間一長,寶寶就養成了嬌氣、任性的毛病。疾病雖然痊癒了,但是不良習氣卻產生了。這些情況如果矯正及時,都很容易改正,一般都不會出現心理問題。
但是如果生病的痛苦在寶寶心中驅之不散,令寶寶總是心有餘悸,甚至透支了寶寶的安全感,寶寶夜間怕黑、對媽媽過分依戀,常常要摟著媽媽的脖子,那麼媽媽就要注意檢討一下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給了寶寶錯誤的認識。例如,媽媽是不是在寶寶生病的時候表現得過於痛苦、是不是說出了什麼令孩子害怕的擔心話,寶寶是否在醫院看到了可怕的畫面、治療過程太痛苦等。總之,媽媽要搞清楚導致寶寶長久恐懼的原因,然後慢慢疏導。
寶寶對媽媽面部表情的會意能力是天生的,寶寶透過媽媽的表情、言行覺察出恐懼,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安全的,加之身體的痛苦困擾著他,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更加嚴重。
所以,要想寶寶生病過後,不留下精神上的後遺症,年輕的媽媽一定要增加自己的定力,要明白寶寶生病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因為疾病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隨時都可能發生。從整個身體機能來看,生病同時是對機體免疫系統的一種考驗,能檢驗並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從某種程度來說,生病不是什麼“壞事”。
如果媽媽把生病當成對寶寶的一次挫折訓練,那麼心情就會放鬆很多。生病期間可以告訴寶寶:生病就是需要去醫院治療,而治療可能就意味著打針、吃藥;打針、吃藥的時候,不怎麼疼,忍一忍就過去了;勇敢的寶寶都不大聲哭泣!
如果寶寶生的只是一些小病,家長就沒有必要日夜陪護,看過醫生,給予科學治療就好了。對於寶寶不合理的要求,即使是在生病的過程中該拒絕的還是要拒絕。
生病期間,如果寶寶表現鎮定,勇敢地配合治療,媽媽應及時給予表揚。在表揚的時候,不妨強化一下生病不可怕的感受,比如,對孩子說:“打針沒想象的那麼疼,是不?”
寶寶生病,媽媽放鬆心情,不過於嬌慣寶寶,這樣寶寶才不會在病好了以後還表現出嬌氣和任性。
愈後,不要百依百順
-
5 # flower134528906
看來孩子生病時,該關心照顧的,還是要關心照顧,不能大包大攬,關注過度,這個度不好把握。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去做,我們可以搭把手祝孩子一臂之力,主角還是孩子,我們當配角。我懷二寶時,要每天同時吃11味中藥,早晚各一次,我從醫院拿回來一大包藥。我看著藥發愁,我大寶八歲,大寶給我把藥分好,把每頓藥放到一個小袋裡。一份一份的擺整齊。他看我發愁他就笑,說:“媽媽,你把它當咖啡喝不就好了。”我想也是,就當著他面咕咚咕咚,一口氣喝光了。前幾天我大寶發燒了,給他衝了金蓮花沖劑,他笑著說像咖啡,還提到我喝中藥的事。他也一口氣喝光了!生了病身體會很難受,心情好很重要,放鬆,病就會去得快些!
-
6 # 美羊羊嘛嘛
孩子生病了,肯定身體會不舒服,就容易向父母撒嬌,希望得到一點安慰。父母在這時候一般對孩子百依百順,只要要求不是太過分,儘量滿足他。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多的關愛,得到更細緻的照顧。
生病期間寵著孩子,好了以後孩子可能習慣性的向父母撒嬌,這時父母不要向他妥協,如果妥協一次,說明就失敗了,造成下次孩子變本加厲的來達到他的需求。哭、打滾這是孩子都常用撒嬌方法。他愛怎麼鬧怎麼鬧,你別管他,鬧夠了累了他自然而然就會停止。這樣兩三次的不理他,他下下次就不會再要求父母怎麼怎麼樣了。
-
7 # 伊寧玄雪
很多家長髮現,家裡原來那個乖寶寶病癒之後卻變得像個“小魔鬼”似的難以管教。難道細菌和病毒不僅會“侵犯”孩子的身體,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嗎? 原因:生病期間百依百順 如果孩子生病,家長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對孩子事事百依百順,會在無形中助長孩子的任性。很多家長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因為他們更看重孩子的健康,希望孩子能配合醫生的治療,儘早康復,所以往往放鬆了對病中孩子的行為約束。 可能孩子任性和不聽話的“苗頭”在患病期間已經有所表露,只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罷了。在一次次的包容和放鬆中,孩子的壞脾氣一點點地滋長起來,慢慢地,原來父母眼中的“小天使”就變成了病後不服管的“小惡魔”。 改變:別太心急給他時間 有許多父母在孩子生病期間百般地嬌寵和縱容,等孩子病癒之後發現其行為已難以管教,又立即變得嚴厲起來,這樣做是非常殘忍、也是不合適的。不要迫不及待地與剛剛病癒的孩子“短兵相接”,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不妨再“縱容”一段時間,讓孩子在情感上有一定時間的延續,等他身體情況完全康復之後,再進行相應地約束和管教,孩子在心理上才有充分的準備。 提醒:關愛孩子非一味滿足 對生病孩子的關愛,並不意味著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考慮到孩子身體此時正遭受著疾病,在拒絕的同時,要儘量給他一些其他方面的補償。 方法:讓孩子平穩度過病期 1、 樹立一個好榜樣 俗話說得好:榜樣的力量大無窮。在孩子身體虛弱的時候,媽媽不妨為他尋求好的榜樣,鼓勵孩子向榜樣學習。如透過講英雄的故事、看動畫片等來激勵孩子要勇敢,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 多表揚鼓勵 對於病中孩子的好行為,家長應不失時機給予表揚鼓勵。因為你的肯定、讚揚、愛撫和適當的口頭表揚將讓孩子更樂意按照你的話去做。 3、 別吝嗇擁抱 對疾病中的孩子來說,除了大人的細心照料以外,肢體接觸也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請你儘量多抱抱病中的孩子。因為媽媽的撫摸對於他來說,勝過良藥千萬。 4、 別讓患病的孩子太孤單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病情,為他選擇一些愉悅身心的遊戲,比如聽故事和音樂、玩玩具等等,都可以讓孩子的病期生活變得豐富一些。 來自兒科醫生的建議: 孩子患病後,行為都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比如,2~3歲的幼兒住院後往往會表現出退化現象,如啼哭、吵鬧、煩躁、遺尿、拒食或悶悶不樂等;6~7歲的孩子會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現象,產生害怕被家長遺棄的心理,並表現為撒嬌、挑剔等。除去一些因疾病本身所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所造成“壞脾氣”外,大部分孩子的“壞脾氣”都是因在患病期間大人過度遷就所致。 疾病痊癒之後,只要大人堅持讓孩子恢復到病前的作息制度和規律,孩子的壞脾氣和任性行為是可以慢慢修正的。
-
8 # 珺主137117546
孩子病癒後變的嬌氣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事情。由於生病過程中父母的高度關注讓他們享受到了來自爸爸媽媽更多的愛和陪伴,讓他們發現原來爸爸媽媽還可以這樣更愛我一點!
孩子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們渴望這樣的待遇一直存在。他們也是聰明的,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們只有透過撒嬌耍賴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和不捨,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挽回生病時享受到的愛。
作為家長,我覺得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心。用溫柔充滿愛意的語氣耐心的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並承諾儘量多抽時間陪伴他們。同時理性對待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不要讓他們因為病癒後的生活差別太大而產生失落感。
-
9 # Smile137237854
這其實是人之常情,試想當我們生病後,是不是在情緒上也變的非常的脆弱,非常的依賴最親的人呢?所以病後的寶寶出現這種情緒首先家長們不需要過分的緊張,過分的誇大它的缺點。生病剛好的時候,孩子經常會撒嬌,要求抱抱,那我們就抱抱他們,而不用擔心過分抱了孩子就養刁了,要知道等孩子真的有精神了,他自己也要滿地跑著玩,才不喜歡一直坐著被抱,不能活動呢,所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完全不用擔心。另外如果孩子要求說媽媽今天你餵我吃飯吧,我也會很高興的喂他,對於平時吃飯比較自覺的孩子,完全不用擔心之後他就不願意吃飯了,而一些本來吃飯不認真的孩子,則可以和他們說好,就喂幾次,因為生病,每次都能說到做到,那麼孩子也會在病後很樂意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了。所以我們只需要將這件事看的不是那麼重,看成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即可,不用過分強調。
-
10 #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舒服,老愛鬧人,所以為了緩解孩子的不舒服的症狀,轉移下注意力,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家長都會答應孩子此時提出來的要求的,比如說平時不給看動畫片的,現在要求就給看了了,平時看一集,現在可以看兩集等等,所以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大人給予了特別得關注,特殊待遇。等孩子康復之了,一切恢復平常之後,日常制定的規矩又開始執行了,孩子的一些特殊要求又得不到滿足,心裡開始失落,不願意了。所以孩子在生病期間除了正常的護理之外,也不要給孩子弄特殊的待遇,不然一旦習慣了這個待遇,等病癒之後不讓她在享受,就變得嬌氣了。
-
11 # 點燈人經典童書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哦。
別說孩子,我們大人在生病之後,很多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脆弱期。
孩子生病時,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之外,心理上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特別脆弱,想得到媽媽的安撫。
孩子生病痊癒之後,身體恢復健康,但是心理方面會有一個滯後期,加上生病的時候,媽媽的高關注度,肯定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所以說,這個時候媽媽沒必要太過於擔心。
在病癒初期,還是要給孩子多一些關注,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等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徹底病癒之後,就沒有問題啦。
-
12 # jollyswan
孩子生病以後,尤其是高熱階段,口腔的疼痛、不能進食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痛苦,孩子也會產生煩躁不安和焦慮恐懼的心情。因此,父母會比平時更加關心孩子和周到細緻地照顧孩子,為了滿足治療需要,一味滿足孩子。
其實凡是不能滿足孩子要求的孩子生病以後,尤其是高熱階段,口腔的疼痛、不能進食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痛苦,孩子也會產生煩躁不安和焦慮恐懼的心情。因此,父母會比平時更加關心孩子和周到細緻地照顧孩子,對於孩子的種種要求往往百依百順,只要孩子高興,家長會想盡辦法從物質上、精神上去滿足孩子。為了滿足治療需要,於是就一味的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大哭大鬧,表現蠻橫、任性、固執。如果家長沒能及時地矯正自己的做法,時間一長,孩子就養成了嬌氣、任性的毛病。疾病雖然痊癒,但是毛病卻延續了下來,而且有的孩子可能還出現行為倒退的現象,如:讓你“抱抱”,主要孩子還有不安全感,對你過分依戀,因此需要引起家長注意。
首先家長應該清楚疾病對於人的一生隨時都可能發生。實際上孩子生一場病也是對機體的免疫系統一種考驗,孩子本身也經受一次挫折的訓練,告訴孩子:生病就是需要去醫院治療,而治療可能就意味著打針、吃藥。不妨用孩子崇拜的偶像為例子,告訴他“×××就不怕打針、吃藥,他可勇敢了!”當然孩子生病需要家長在生活上給予很好的照顧,但是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在生病的過程中該拒絕的還是要拒絕。對於孩子能夠自己吃藥,或者勇敢地接受打針,應該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孩子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孩子疾病好了以後卻表現嬌氣和任性。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你的孩子已經出現這種情況,我建議你冷處理,對於孩子無理的要求,不要理睬他,使他知道大哭大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他平靜下來,再曉之以理。另外你應該多帶孩子去外界玩玩,或者請小朋友到家中玩,新的興奮點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在和小朋友交往中逐漸擺脫對父母過度的依戀。
-
13 # BettyZhou
我認為孩子生病痊癒後變的嬌氣的原因,還是因為生病期間家長們對待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特殊關愛。
孩子生病少不了會有身體不適,胃口不好等表現,作為家長,肯定會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給予特殊的對待。我覺得只要孩子精神不錯,有意願活動,可以儘量保持原有的作息規律,不需要過度的強調孩子的病。痊癒後變嬌氣也是正常的現象,我們只需要堅持原有的管教,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不予縱容,慢慢的孩子會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的。我們只需要把握好心中的尺度,靜待孩子的改變。
回覆列表
筆者經常聽到家長說寶寶生病後不好看護了。
圓圓1歲多,一直很乖,自從發了一次高燒後,很愛發脾氣,還總是要媽媽抱。如果家人想替媽媽抱一會兒,她就會大聲號哭。有一次,媽媽有事情,爸爸抱了一會兒,她就哭到乾嘔,家人心疼極了!老是這樣,怎麼辦呢?
玲玲2歲多了,患過一次皰疹性咽炎後,脾氣就變大了:動不動就大叫,稍微不滿意,提出了什麼要求媽媽不滿足,就大哭個不停,而且時時要媽媽“抱抱”、“親親”,寸步離不開媽媽。生了一場病,怎麼就變嬌氣了呢?病中,不過於縱容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會互相影響的。孩子生病時,身體不舒服,就會產生煩躁不安和焦慮恐懼的心情。寶寶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鬧、撒嬌,媽媽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不管寶寶多麼無禮,都不忍心拒絕寶寶的願望。
媽媽會比平時更加關心寶寶,對於寶寶的種種要求往往百依百順,只要寶寶高興,家長會想盡辦法從物質上、精神上去滿足寶寶。因為病中的寶寶,心靈脆弱,更多的呵護有助於康復。媽媽忍耐一下寶寶的蠻橫、任性、固執,絕對是正確的做法。
寶寶享受慣了這種與平時不一樣的待遇,便認為病好了也該想要什麼媽媽就得給什麼、想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如果媽媽做不到,他就會像病中那樣哭鬧、抗議。
如果家長沒能及時地矯正自己的做法,時間一長,寶寶就養成了嬌氣、任性的毛病。疾病雖然痊癒了,但是不良習氣卻產生了。這些情況如果矯正及時,都很容易改正,一般都不會出現心理問題。
但是如果生病的痛苦在寶寶心中驅之不散,令寶寶總是心有餘悸,甚至透支了寶寶的安全感,寶寶夜間怕黑、對媽媽過分依戀,常常要摟著媽媽的脖子,那麼媽媽就要注意檢討一下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給了寶寶錯誤的認識。例如,媽媽是不是在寶寶生病的時候表現得過於痛苦、是不是說出了什麼令孩子害怕的擔心話,寶寶是否在醫院看到了可怕的畫面、治療過程太痛苦等。總之,媽媽要搞清楚導致寶寶長久恐懼的原因,然後慢慢疏導。
寶寶對媽媽面部表情的會意能力是天生的,寶寶透過媽媽的表情、言行覺察出恐懼,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安全的,加之身體的痛苦困擾著他,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更加嚴重。
所以,要想寶寶生病過後,不留下精神上的後遺症,年輕的媽媽一定要增加自己的定力,要明白寶寶生病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因為疾病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隨時都可能發生。從整個身體機能來看,生病同時是對機體免疫系統的一種考驗,能檢驗並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從某種程度來說,生病不是什麼“壞事”。
如果媽媽把生病當成對寶寶的一次挫折訓練,那麼心情就會放鬆很多。生病期間可以告訴寶寶:生病就是需要去醫院治療,而治療可能就意味著打針、吃藥;打針、吃藥的時候,不怎麼疼,忍一忍就過去了;勇敢的寶寶都不大聲哭泣!
如果寶寶生的只是一些小病,家長就沒有必要日夜陪護,看過醫生,給予科學治療就好了。對於寶寶不合理的要求,即使是在生病的過程中該拒絕的還是要拒絕。
生病期間,如果寶寶表現鎮定,勇敢地配合治療,媽媽應及時給予表揚。在表揚的時候,不妨強化一下生病不可怕的感受,比如,對孩子說:“打針沒想象的那麼疼,是不?”
寶寶生病,媽媽放鬆心情,不過於嬌慣寶寶,這樣寶寶才不會在病好了以後還表現出嬌氣和任性。
愈後,不要百依百順
對於一些疾病後變得蠻橫、愛哭鬧的孩子,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順從孩子。比如,寶寶在病中媽媽每天都給他買昂貴的水果吃,像山竹、榴蓮、櫻桃,寶寶病好後,仍然哭著喊著要吃。面對這樣的情況,媽媽先不要理睬他,使他知道大吵大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他平靜下來後,再告訴他生病的時候,寶寶多吃些好吃的,能把疾病趕跑,所以媽媽天天給寶寶買好吃的,病癒後,就不能買那麼多好吃的。
這個時候,即便寶寶大哭大叫,媽媽都不能屈服。一旦媽媽屈服了,寶寶就會把眼淚當成對付父母的武器。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都會以哭喊的方式威脅媽媽。
當寶寶企圖以大哭的方式逼迫媽媽答應他的時候,媽媽一定要硬起心腸,不能妥協。常見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1.不予理睬
媽媽告訴寶寶:“你哭,媽媽也不給你買。”“你哭,媽媽也不會抱你。”然後,媽媽就去幹自己的事情。期間,不要勸阻寶寶也不要關注寶寶。寶寶發現哭泣也改變不了媽媽,幾次後,也就放棄使用哭泣這種方式和媽媽戰鬥了。
2.轉變寶寶的注意力
在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前,也要先明確告訴寶寶,即使哭泣媽媽也不會給他買。當寶寶哭了一陣子,媽媽可以問寶寶:“你是在這裡哭泣,還是跟媽媽出去玩?”寶寶跟媽媽出去後,新的興奮點會引起寶寶的好奇和探索,他就會淡忘了當初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