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技術型文盲
-
2 # 三幷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 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 魯菜
宋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御膳主體,對京、津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現今魯是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鮮嫩、味純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其著名品種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燒海螺”、“燒蠣蝗”、“烤大蝦”、“清湯燕窩”等。膠東菜以烹製各種海鮮而馳名,口味以鮮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種有“幹蒸加吉魚”、“油爆海螺”等。建國後,創新名菜的品種有“扒原殼鮑魚”、“奶湯核桃肉”、“白汁瓤魚”、“麻粉肘子”等。
二、川菜
在秦末漢初就初具規模。唐宋時發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氣,現今川菜館遍佈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餚為代表。重視選料,講究規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豔協調。其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鮮姜,以辣、酸、麻膾炙人口,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獨特風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譽。烹調方法擅長於烤、燒、乾煸、蒸。川菜善於綜合用味,收汁較濃,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種複合味,如家常味、鹹鮮味、魚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種。代表菜餚的品種有“大煮乾絲”、“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等
三、粵菜
西漢時就有粵菜的記載,南宋時受御廚隨往羊城的影響,明清發展迅速20世紀隨對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粵菜也推向世界,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餚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製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著名的菜餚品種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鹽 火局雞”、“蠔油牛肉”、“烤乳豬”、“幹煎大蝦碌”和“冬瓜盅”等。
四、閩菜
起源於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著稱。烹調方法擅長於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因此,多以海鮮為原料烹製各式菜餚,別具風味。著名菜餚品種有“佛跳牆”、“醉糟雞”、“酸辣爛魷魚”、“燒片糟雞”、“太極明蝦”、“清蒸加力魚”、“荔枝肉”等。
五、蘇菜
起始於南北朝時期,唐宋以後,與浙菜競修秀,成為“南食”兩大臺柱之一。江蘇菜是由蘇州、揚州、南京、鎮江四大菜為代表而構成的。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鹹中帶甜。其烹調技藝擅長於燉、燜、燒、煨、炒而著稱。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細,醇厚入味;南京、鎮江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尤以鴨制的菜餚負有盛名。著名的菜餚品種有“清湯火方”、“鴨包魚翅”、“松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等。
六、浙菜
以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浙江盛產魚蝦,又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來自民間,製作精細,變化較多。烹調技法擅長於炒、炸、燴、溜、蒸、燒。久負盛名的菜餚有“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幹炸響鈴”、“叫化童雞”、“清湯魚圓”、“乾菜燜肉”、“大湯黃魚”、“爆墨魚卷”、“錦繡魚
絲”等。
七、湘菜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而成的。其特點是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燻臘為原料,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烹調方法擅長臘、燻、煨、蒸、燉、炸、炒。其著名菜餚品種有“臘味合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紅煨魚翅”、“湯泡肚”、“冰糖湘蓮”、“金錢魚”等。
八、徽菜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代表構成的。其特點是選料樸實,講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製山野海味而聞名,早在南宋時,“沙地馬蹄鱉,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時的著名菜餚了。其烹調方法擅長於燒、燜、燉。著名的菜餚品種有“符離集燒雞”、“火腿燉甲魚”、“醃鮮桂魚”、“火腿燉鞭筍”、“雪冬燒山雞”、“紅燒果子狸”、“奶汁肥王魚”、“毛峰燻鰣魚”等
-
3 # 南色空兒
中國漢族餐飲文化歷史悠久,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川、魯、粵、蘇 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餚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餚則以甜味和鹹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溼,菜餚多用麻辣濃味。
民國開始,中國各地的文化有了相當大的發展。蘇式菜系分為蘇菜、浙菜和徽菜。廣式菜系分為粵菜、閩菜,川式菜系分為川菜和湘菜。因為川、魯、粵、蘇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後來形成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
所公認的有:川、粵、蘇、閩、浙、湘、徽、魯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
4 # 大食代
我認為沒有哪個菜系可以代表中餐。因為根本不存在菜系這種科學標準,只是行業傳統說法而已。
餐廳裡邊的大廚師們,最喜歡為了菜餚升半硬質一些似是而非的菜名,典故或傳說。菜系其實也差不多。“四大菜系”說、“五大菜系”說、“六大菜系”說、“八大菜系”說、“十大菜系”說、“十二大菜系系”說、“十四大菜系系”說、“十六大菜系系”說、“十八大菜系系”說、“十九大菜系系”說、“二十大菜系系”說,可謂五花八門,這麼多不同的說法,是否本身就蘊含著這種菜系的說法極不穩定?缺乏科學根據?
舉例來說,經典的四大菜系說:陶文臺《江蘇名饌古今談》裡邊說的四大菜系是京、川、揚、粵。竟然有北京,覺得神奇吧。一般大眾習慣的還是熊四智教授提出的川、魯、粵、淮揚四大菜系(《中國烹飪學概論》,四川烹飪專科學校,1986年)。
此外,五大菜系說,魯、淮揚、川、粵、西北。
六大菜系說:京魯、江浙、川滇、閩粵、徽贛、湘鄂。
十大菜系說:川、魯、粵、蘇、浙、閩、徽、湘、京、鄂。……
十九大菜系說:京、津、滬、蘇、浙、徽、閩、魯、豫、鄂、湘、粵、川、雲、陝、遼、黑、清真、素。參見:業部飲食服務局編《中國名菜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8月。
這裡說的各種菜系說法,都是有根有據的研究者出處,儘管筆者不知道他們這些研究者提出的的出處淵源在哪裡。
實際上,四大菜系也好,八大菜系也罷,其實都不能完整表達中國美食文化的深厚,以及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飲食特色。
比如蘭州拉麵、侗族菜、蒙古人的蒙餐,你說算不算特色菜系?我想大家還是希望民族團結的吧,你要說咱們少數民族的特色地方美食不屬於一種中國美食文化,那這個可能就事情鬧大了。再誇張點,咱們新疆維吾爾同胞的維吾爾菜,是不是一種獨特的菜系?
一方水土一方人,被大廚們整出來的各種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可以休矣,叫叫好玩到無傷大雅,如果太把自己的地方風味當真,覺得全中國就你八大菜系牛,那就是井底之蛙了。
所以,這也是為何中餐申遺透過所謂的八大菜系掌門人去搞申遺,是肯定不會成功的。這也是為何筆者認為根本沒有什麼菜系可以代表中餐的原因。
-
5 # 淡泊天下行走無形
現在中國又出現了一個新的菜系,那就是重慶所宣揚的“渝菜”。那麼什麼是所謂的渝菜吶?這就要看“渝菜”出自那個門戶。
重慶自古以來,都是屬於四川地域。重慶人的飲食習慣,重慶的語言,無不是四川的習慣。歷史上,重慶人做菜方法,就是川菜。直到重慶從四川分離出來,重慶人要顯示跟四川人不一樣,發明一個名詞叫“渝菜”。實際渝菜就是山寨了的川菜!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渝菜”!
-
6 # 安徽新東方束偉
哪個菜系都不敢說可以代表中餐,這就跟五十六個民族中哪個代表中國是一個道理,只有大家團結在一起才是一個整體。
回覆列表
從民主的角度出發,當屬湘菜。
吃菜目的是什麼?當然不是顯擺。菜是吃中重點,主要用途還是飽口福。
湘菜受眾橫貫長江上下,雲、貴、川。又由於湘菜主打家常味,價格接地氣,總受眾少說佔了國民總數八成。湘不是我的故鄉,第一次吃最地道湘菜是在湘潭,與朋友出差至此處。就是路邊小店,竟然吃到要扶牆!還連扶了兩週!
飲食是最大的文化,生命之本。我不想過於讚揚湘菜自身,從湖南臺的興盛或可窺湘文化之一斑。現在,湘菜的改良、創意,都堪稱一流。僅介紹一湯吧。馬蹄、竹蓀排骨湯,吃過無不為其搭配叫絕。當然,不是湘菜大師,這湯也不是隨便做都好的。
填飽肚子是為生存,湘菜之開味佐餐無二。賦文明、文化、藝術於食,湘菜一騎絕塵。承長江流域文明,傳與四海,湘菜可擔此任。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