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高雄

    剛看了許多回答,各有各的說法,也各有各的道理。其實呢,也不復雜,崇禎帝之所以選擇自殺而不逃跑,完全就是他猶豫不決和死要面子的性格害了他,到最後除了自殺已別無選擇。

    明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無路可逃的崇禎帝最後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上吊自殺,自此廷續了2百多年的明皇朝滅亡。

    其實崇禎帝在此以前,完全是有機會自保甚至能將大明皇朝廷續下去的,只可惜,他一錯再錯,結果走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棄北京,到南京建立臨時王朝,並且一開始崇禎也是有這個打算,這是翰林學士李明睿最先提出。然而崇禎帝對此卻始終猶豫不決,他擔心,一旦棄守北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而他一直以來都是想要做個明君,這個罪名他根本無法承受。但是不放棄吧,無棄於坐以待斃,同樣要蒙受奇恥大辱。所以在朝上,他便將這一問題交由大臣們商議。按照他的想法,他是想要南遷的,但又不好明提,所以他很希望大臣們先提出來,這樣的話他再來個順水推舟,多少可以少承擔一點歷史責任。然而他沒有想到,這些大臣比他還要老奸巨滑,在此危難時刻,竟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表態,所以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其實這些大臣們和崇禎帝的想法也是差不多,如果說南遷的話,誰願背這個丟失國土的罪名?後來到了三月初,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明軍一敗再敗,眼看著北京已是不保。崇禎帝連夜又召大臣商議對策,有大臣提議:皇帝應該繼續守北京,讓太子下江南。崇禎帝聽後很不悅,其實他就是想要親自南遷,不過是讓你們說出來而已,但是最終還是沒有人這麼說,所以失望之餘,他最後只好下了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的到來。然而他等來的卻是,告急奏摺像雪片一樣飛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力勸崇禎帝南遷。為此,崇禎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在這最後關頭奏請他南遷,然而大臣們仍是沉默不語。就在此時,信使來報:真定失陷。崇禎聽後呆若木雞,一句話也說不出,只有闇然淚下,因為真定失陷等於南下的路已斷,這回就是不要面子親自決定南遷也是不可能了。

    最後,三月十八,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逃無可逃,只好於煤山自縊身亡。對於崇禎的死,應該與氣節無關,投降也是不可能的,免遭死前受凌辱的想法倒是有可能。

  • 2 # 硃紅傑490

    首先崇禎皇帝是個繼位皇帝,個人智慧能力根本沒法和任何一代開國皇帝相提並論,根本沒有謀略,救不了國也保不了命

    在多數人看來似乎崇禎時期,袁崇煥把東北經略得風生水起,打死了皇太極,似乎西北民變不值一提,但是官兵打仗歷來馬兵未動糧草先行的,而朝庭又拿不出多少,前方官兵便靠山吃山,打起了民軍的主意,把你死我活

    的戰鬥當成了生意有得談,玩起來假打仗不亦樂乎,一次次放虎歸山,養虎成患了

    而崇禎時期的各地方官員顯然是都不合格的,把民軍追趕到出自己地界就萬事大吉,就報功邀賞去了,沒有大局觀念,絲毫沒有看到民軍一朝成功是要革去命的,其實地方官與朝庭是離心離德的,自私的自保行為,陰奉陽違與朝庭,處心積慮得利才是本心,千瘡百孔的基礎根基,風雨飄搖豈能不倒

    如果崇禎當時對國家形勢清晰明瞭,南遷移都,先不說他能不能有這個魄力,一窮二白的國庫能力就是一關,寸步難行,怎樣到南都維持運轉,沒錢拿什麼支撐戰事,本人又跨不得馬舞不得槍,除了耍皇威自斷臂膀,目及之處,一片茫茫然

  • 3 # yaoyuande天空

    成者王侯敗者寇,即使投降也基本沒命,因為他活著就是對新政府極大的威脅,明朝眾多忠臣就有目標,即使萬一有命也是生不如死。

  • 4 # 王明軒醫生

    首先崇禎的個人性格剛愎自用,自視甚高,聽不進去意見,還容不得屬下的缺點,或者說他認為的缺點,臨死還說群臣誤國。實際上自殺看不到希望了,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也是一種抗爭,我一個好皇帝讓你們給玩死了。

    第二崇禎的個人能力實在是不怎麼樣,好多人給他叫屈,說是明亡,罪不在他,是他前面幾個皇帝玩壞了,實際上還真不是,雖然他上臺時大明確實毫無生氣,但也不至於奄奄一息,都說是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導致的明亡,但是崇禎上來以後接連搞死了幾個社稷重臣,最後把自己玩死了。

    第三以當時的局勢看,即使不自殺,他也逃不出去,一樣會被農民軍殺掉,這一點從他的幾個兒子都沒能逃出去就可以判定,皇帝的目標大多了,逃出生天絕無可能。

    實際上崇禎就是逃出去也絕無東山再起的可能,不會比南明那幾個小皇帝混的更好。

  • 5 # 小玥歷史
    天性偏執,生性狐疑,優柔寡斷卻又剛愎自用,勵精圖治,試圖挽救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可是天不遂人願,歷史最終選擇他成為亡國的末代皇帝。

    作為大漢名族最後一任帝王,崇禎皇帝在兵臨城下的最後時刻沒有像過去的北宋皇帝那樣卑劣的屈膝投降胡虜,也沒有像未來的滿清韃子皇帝那樣無恥的丟棄京城逃命,而是最終選擇了忠於社稷,以身殉國。崇禎皇帝朱由檢死的並不光彩,但是很悲壯,有血性,像一個帝王。

    崇禎皇帝從歷史來看也是一個想有作為的君主。耐何根基已腐,無力迴天了。心灰意冷之餘,寧肯一死,也不願偷生。兩種王者劉邦和項羽,崇禎屬於後者。

  • 6 # 淡墨青史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的安定不靠和親去穩定,這些都道出了大明王朝的氣節和傲骨!

    朱由檢的一生

    崇禎帝朱由檢(1611.2.6-1644.4.25),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孝純太后劉氏)。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正是因為他童年的不幸,使他變得多疑、剛愎自用、有點嗜血殘暴,為他後面統治大明朝帶來了巨大的隱患!)繼承皇位:

    天啟七年(1627年8月)明熹宗逝世,由於明熹宗膝下並無子嗣,因此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

    朱由檢繼承皇位以後勤於政務,廉政愛民,虛心上進。比如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想偷偷懶免去早朝,但遭到了輔政大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自我檢討,立馬上早朝。他的這些舉動使得大明朝一度恢復中興之氣。與此同時朱由檢智鬥魏忠賢,一步步削弱魏忠賢的黨羽勢力,使得魏忠賢成為光桿司令,並於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12.18),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12.22),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帝下令磔其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明朝小冰河期,大旱連連:

    如果再給崇禎一些時間一些運氣,大明定能重返昔日的輝煌,只可惜天亡大明啊!在崇禎帝清除魏忠賢等閹人的勢力的後一年(崇禎元年1628)大旱不斷,中國北方,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如《漢南續郡志》記載: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為李自成謀反埋下伏筆)。崇禎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

    “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路有死骨,必會有鼠患之疫:

    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令人驚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後就消散得無影無蹤,華北各地風調雨順,社會經濟開始復甦。

    天下動亂內有百姓起義、外有外族入侵:

    朱由檢沒有處理好旱災和鼠疫(有一部分原因在於黨爭,東林黨亂政等)使得天下之民暴動,外族努爾哈赤虎視眈眈,明朝不得不展開雙線作戰。連年的戰亂使得國庫空虛,崇禎帝想要徵收江南那一片稅收,被東林黨人一次一次勸阻,沒辦法崇禎帝只有遷都和與皇太極議和。

    一、遷都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

    二、議和皇太極:朱由檢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鑑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崇禎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朱由檢只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帝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洩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

    朱由檢到後期疑心病開始犯了,嗜血起來濫殺朝中大臣,凡是沒有完成他的任務的十有九殺,就連大明的唯一救星袁崇煥也被朱由檢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而殺害。朝中大臣見李自成快要攻破換成,紛紛逃走或是投降,此時的朱由檢就像當初被自己整垮的魏忠賢一樣是個光桿司令,最後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

    朱由檢為什麼選擇自殺?他還有什麼選擇?

    朱由檢已經做出了兩次選擇,遷都和議和,但都被自己和大臣們否定了,自斷了後路。

    為什麼選擇自殺:

    一、本來是信心滿滿地去改革去重建大明朝的輝煌但被天災人禍一次次打擊,自己的重臣被自己殺的殺,跑的跑,他哪還有心去重整旗鼓呢?

    二、失去了民心,天意,就算苟且活了下來,又有誰會聽自己的命令,大勢所向了。

    三、斷送了大明王朝幾百年的基業,灰心失望,又哪有臉苟活呢?

  • 7 # 盜夢空間之聆聽者

    有。

    這讓我想到了元宋的崖山之戰,據說宋將士臣民在戰事失利後,十萬人跳海自殺。那我們想想,十萬人,如果懷著必死之心,天下能有誰能阻擋?

    換成是我,也不能死的這麼窩囊,我就是死也要把血濺到對手的臉上。

    當然,崇禎的境地和宋那幫偽娘還有所不同。但是他有沒有膽量,不自殺,而是像個君主,至少像個爺們,走出去,承擔起他應負的責任。

    國家縱然滅亡,他的故國還在,他的臣民還在。他心裡想過這些嗎?他一死百了,還有很多和他密切相關的人事就一同消失了嗎?

    我不信基督教,但是基督教反對自殺。這一點我贊同。自殺是最不負責任的懦夫所為。

  • 8 # 小聰歷史客棧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崇禎,1627年登基以後,剷除了魏忠賢等宦官,平反冤獄,當時重新啟用了被罷黜的很多賢能人才,勤於朝政,累的半死不活,經常穿打補丁的衣服,生活節儉,算是年輕有為,可是在李自成已經攻進了北京城的時候,崇禎面臨滅頂之災,於是崇禎皇帝去了紫禁城後面的景山公園找了個歪脖子樹上吊自殺,可是為什麼崇禎一定要選擇上吊自殺呢?難道沒有別的選擇嗎?

    之所以崇禎一定要選擇上吊自殺,其實是真的沒有別的選擇,走投無路,只能這樣做。原因如下:

    第一:崇禎性格決定

    崇禎皇帝好面子,多疑,有著超強的自尊心,如果自己不上吊自殺,難道去和敵人求和嗎,崇禎做不到,要等著被李自成等人俘虜受侮辱,那比殺了崇禎還難受,因此上吊自殺對崇禎來言才是最痛快的、也是最體面唯一的選擇,他放棄抵抗,卻也要保全自己的尊嚴。

    第二:恪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組訓

    崇禎雖然不願意死,也不敢相信大明江山從朱重八起,二百多年,竟然毀在自己手裡,可是他沒招了,當時明朝內憂外患、大旱不斷、瘟疫爆發,災荒多,沒有糧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一派亡國之像,明朝軍隊也完全喪失了戰鬥能力,大明氣數已盡,崇禎也無能為力,只能以身殉國。他的自殺是無奈,也是為了百姓,因為他認為如果自殺殉國,李自成只會遷怒與他,而放過黎明百姓。

    第三:用自盡表明自己的立場

    崇禎決定自盡前,料理了一家老小,皇后上吊,兒子們被送走,長平公主被砍斷左臂,砍死了數名妃嬪,雖然很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是殘忍,其實這是崇禎不願意讓女兒和妃嬪們落入敵人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當崇禎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他就沒給自己留後路,沒了這些至親,本來就沒打算讓自己活著,因此處理完這一切後,崇禎決定去做最後一件事那就是自盡。

    崇禎的死不是懦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崇禎決定用自盡告訴別人他的立場和尊嚴,那就是絕不妥協、決不當俘虜。

    其實崇禎最後雖然選擇自殺,他也是個了不起的人,雖然他所有的努力換不來好的結局,可是他明知道無法改變結局,卻依然繼續盡心盡力,夜以繼日,勤勤懇懇,直到最後結局到來。是一個了不起的皇帝!你們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們如何看待男生做變性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