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的機油如果繼續使用,對機件損傷極大。機油變質結膠沉積在燃燒室和活塞頂部,形成積碳引起發動機不正常燃燒。變質的機油粘附於活塞環、氣門杆上,會使這些零件咬死粘住,加劇了發動機各部件的磨損。機油變質氧化生成的有機酸使機油酸值增大,機件腐蝕生鏽(以鉛青銅軸承最為嚴重)。機油變質生成的油泥是水和機油混合的結果,它凝結在油管中,不僅增大機油流動阻力,甚至阻塞油路,使柴油機潤滑失去作用。因此,必須對機油質量進行監測,做到及時換油、按質換油,避免機械事故的發生。機油質量的檢查方法如下:
1.黏度變化試驗法。用直徑約為10 mm,長度約為30 mm的玻璃管兩支,一支裝入經化驗合乎質量標準的潤滑油,另一支裝入試驗用油,L端留有5 mm的空隙,然後用軟木塞及蠟封口封嚴。將兩管同時倒置過來,測量管內氣泡上升至頂端的時間,氣泡升得快表明機油黏度下降。如果兩者相差超過1/4時,則表明機油質量已不合格。
2.機油酸值檢查法。將一片軸瓦磨光製成長條形,固定在機油量尺下端測量油麵標記處,經常注意觀察。如果軸瓦上有斑痕或剝落坑點時,則表明機油發生酸化,質量已不合格。
3.機油分散效能對比法。在潔淨的濾紙上,滴上新油和試驗用油各一滴,觀察、比較它們的油跡。如試驗用油中間的黑點與四周黃色油跡的界限不很明顯,且為逐漸擴散的,表明仍可繼續使用;如中間黑點與四周黃色油跡界限清晰,有明顯的分界線,且黑點的直徑很小,不到斑痕直徑的1/3,為機油半老化;如機油完全呈現黑色,說明機油已經完全老化,其中的清淨分散劑已消耗光,表明機油質量已不合格。
4.油中水分的鑑別法。如從外觀上發現機油中有大量呈灰白色的油乳,並伴有泡沫,說明機油中已混入大量水分,使新增劑遭到了破壞,黏度降低,不能起潤滑作用。機油中進入少量水分後比較難辨別,觀察油尺上的油膜,如油膜呈黃色或褐色,機油尺標記清晰可見,說明油質良好。在發動機熱態時,抽出機油尺,如發現油中夾有水泡,在加機油口蓋上發現有水珠。可用油尺把油底殼內的油滴在乾淨棉絲上,遠離油箱,將棉絲點燃。品質純正的機油易點燃,而有水的機油點燃後則發出“吱吱、叭叭”的響聲,說明機油中含有了水分。也可將油底殼的油滴在白紙上進行識別。有水的潤滑油滴在紙上很快擴散,而純正的潤滑油則不擴散。
5.機油中混入柴油的鑑別法。當燃油供給系統工作不良、燃油霧化性不好,會使燃油或大量的過濃燃油混合氣竄入曲軸箱與機油混合,將機油稀釋。當機油被燃油稀釋後,黏度會明顯下降,影響潤滑油膜的形成;另外,柴油的凝固點高,導致潤滑油傾點上升,低溫下凝固,發動機無法泵送機油。當機油混入大量燃油時,可從油尺刻度觀察潤滑油液麵上升,同時還會伴隨有柴油的味道,即可判斷出有柴油混入機油裡面。柴油機的機油壓力也會隨著柴油的增多而越來越低。
6.油流觀察法。取兩隻玻璃杯(其他容器也可),其中一個盛有待檢查的潤滑油,另一隻空放在桌面上,將盛滿機油的量杯或容器舉高到離開桌面300~400 mm,傾斜杯口讓機油緩慢地流到桌面上的空玻璃杯或容器中,觀察機油流動過程的情況。質量好的機油,油流細長而均勻,連綿不斷;若油流忽快忽慢,時而有大塊液體流下,則說明機油已經變質。
7.油滴痕跡法。取乾淨的衛生紙、濾紙或餐巾紙,把數滴待檢查質量的機油滴到上面,待機油滲透後,若紙的表面有黑粉末,用手觸控有阻滯感,則說明機油裡面雜質很多,表明機油濾清器的濾清作用不良但並不說明機油已經變質;如果機油中間黑點較小且色澤較淺,周圍的黃色潤跡較大,油跡的界線不很明顯且逐漸擴散,說明機油中潔淨分散劑未耗盡,仍可繼續使用。如果黑點較大,且油呈黑褐色、均勻無顆粒,黑點與周圍的黃色油跡界線清晰,有明顯的分界線,則說明其中潔淨分散劑已經失效,表明機油已變質,應及時更換。好的機油無粉末,用手摸上去幹而光滑,只有黃色油跡。
8.雜質鑑別法。將機油黏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反覆研磨,好的機油手感光滑,無摩擦;若感到手指間好像有沙粒之類的粗糙感,則表明機油中的雜質已經很多了,應該及時更換新機油。或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用一支螺釘旋具將機油撩起,與水平面成45°角,對著Sunny,觀察機油油滴的情況。在光照下,可清晰地看到機油中的磨屑,若磨屑過多,應更換新機油。
變質的機油如果繼續使用,對機件損傷極大。機油變質結膠沉積在燃燒室和活塞頂部,形成積碳引起發動機不正常燃燒。變質的機油粘附於活塞環、氣門杆上,會使這些零件咬死粘住,加劇了發動機各部件的磨損。機油變質氧化生成的有機酸使機油酸值增大,機件腐蝕生鏽(以鉛青銅軸承最為嚴重)。機油變質生成的油泥是水和機油混合的結果,它凝結在油管中,不僅增大機油流動阻力,甚至阻塞油路,使柴油機潤滑失去作用。因此,必須對機油質量進行監測,做到及時換油、按質換油,避免機械事故的發生。機油質量的檢查方法如下:
1.黏度變化試驗法。用直徑約為10 mm,長度約為30 mm的玻璃管兩支,一支裝入經化驗合乎質量標準的潤滑油,另一支裝入試驗用油,L端留有5 mm的空隙,然後用軟木塞及蠟封口封嚴。將兩管同時倒置過來,測量管內氣泡上升至頂端的時間,氣泡升得快表明機油黏度下降。如果兩者相差超過1/4時,則表明機油質量已不合格。
2.機油酸值檢查法。將一片軸瓦磨光製成長條形,固定在機油量尺下端測量油麵標記處,經常注意觀察。如果軸瓦上有斑痕或剝落坑點時,則表明機油發生酸化,質量已不合格。
3.機油分散效能對比法。在潔淨的濾紙上,滴上新油和試驗用油各一滴,觀察、比較它們的油跡。如試驗用油中間的黑點與四周黃色油跡的界限不很明顯,且為逐漸擴散的,表明仍可繼續使用;如中間黑點與四周黃色油跡界限清晰,有明顯的分界線,且黑點的直徑很小,不到斑痕直徑的1/3,為機油半老化;如機油完全呈現黑色,說明機油已經完全老化,其中的清淨分散劑已消耗光,表明機油質量已不合格。
4.油中水分的鑑別法。如從外觀上發現機油中有大量呈灰白色的油乳,並伴有泡沫,說明機油中已混入大量水分,使新增劑遭到了破壞,黏度降低,不能起潤滑作用。機油中進入少量水分後比較難辨別,觀察油尺上的油膜,如油膜呈黃色或褐色,機油尺標記清晰可見,說明油質良好。在發動機熱態時,抽出機油尺,如發現油中夾有水泡,在加機油口蓋上發現有水珠。可用油尺把油底殼內的油滴在乾淨棉絲上,遠離油箱,將棉絲點燃。品質純正的機油易點燃,而有水的機油點燃後則發出“吱吱、叭叭”的響聲,說明機油中含有了水分。也可將油底殼的油滴在白紙上進行識別。有水的潤滑油滴在紙上很快擴散,而純正的潤滑油則不擴散。
5.機油中混入柴油的鑑別法。當燃油供給系統工作不良、燃油霧化性不好,會使燃油或大量的過濃燃油混合氣竄入曲軸箱與機油混合,將機油稀釋。當機油被燃油稀釋後,黏度會明顯下降,影響潤滑油膜的形成;另外,柴油的凝固點高,導致潤滑油傾點上升,低溫下凝固,發動機無法泵送機油。當機油混入大量燃油時,可從油尺刻度觀察潤滑油液麵上升,同時還會伴隨有柴油的味道,即可判斷出有柴油混入機油裡面。柴油機的機油壓力也會隨著柴油的增多而越來越低。
6.油流觀察法。取兩隻玻璃杯(其他容器也可),其中一個盛有待檢查的潤滑油,另一隻空放在桌面上,將盛滿機油的量杯或容器舉高到離開桌面300~400 mm,傾斜杯口讓機油緩慢地流到桌面上的空玻璃杯或容器中,觀察機油流動過程的情況。質量好的機油,油流細長而均勻,連綿不斷;若油流忽快忽慢,時而有大塊液體流下,則說明機油已經變質。
7.油滴痕跡法。取乾淨的衛生紙、濾紙或餐巾紙,把數滴待檢查質量的機油滴到上面,待機油滲透後,若紙的表面有黑粉末,用手觸控有阻滯感,則說明機油裡面雜質很多,表明機油濾清器的濾清作用不良但並不說明機油已經變質;如果機油中間黑點較小且色澤較淺,周圍的黃色潤跡較大,油跡的界線不很明顯且逐漸擴散,說明機油中潔淨分散劑未耗盡,仍可繼續使用。如果黑點較大,且油呈黑褐色、均勻無顆粒,黑點與周圍的黃色油跡界線清晰,有明顯的分界線,則說明其中潔淨分散劑已經失效,表明機油已變質,應及時更換。好的機油無粉末,用手摸上去幹而光滑,只有黃色油跡。
8.雜質鑑別法。將機油黏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反覆研磨,好的機油手感光滑,無摩擦;若感到手指間好像有沙粒之類的粗糙感,則表明機油中的雜質已經很多了,應該及時更換新機油。或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用一支螺釘旋具將機油撩起,與水平面成45°角,對著Sunny,觀察機油油滴的情況。在光照下,可清晰地看到機油中的磨屑,若磨屑過多,應更換新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