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術文學

    一、小說

    1、小說三要素:人物2、情節3、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A、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B、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現衝突,揭示主題。 D、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佈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透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1、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後議和先議後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後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 2、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徵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瞭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 例1:這張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諧相處),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

    二、散文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線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三、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四、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透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4、側面暗示。

    五、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語言樸實自然美。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六、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謂“一問三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