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劉號角
-
2 # 布衣學史
戰亂年代,百姓和士兵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己方士兵大多是從自己的統治區域招募,也有部分是從戰爭中俘獲的降虜中收編而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降三十餘萬眾,擇其精壯編成“青州兵”。在曹操後續戰事中,青州兵屢立戰功。
也有個別的戰役中,出於報復或是打擊敵方士氣、鞏固統治等,將俘虜屠殺的事件。例如,公元238年,司馬懿奉魏明帝曹叡之令,率軍平服遼東。
司馬懿破城後,將起兵謀反自立燕王的公孫淵及所任公卿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出於人性的思考,戰爭的將軍們更多的反對屠殺俘虜。古語有云:“殺降不祥”,似乎屠殺俘虜的將領也多難得以善終。
-
3 # 以史為鑑
其實對於戰爭中的俘虜,不論什麼朝代一般都只有下面幾種作法。
一、殺掉殺俘是古代戰爭中最殘酷的一種行為,但也是非常常見的行為。
一般都是用來對待異族俘虜,或者是和自己有著深仇大恨的敵人。比如曹操因為陶謙害死了他父親,打著為父報仇攻打陶謙,不留俘虜全部殺掉。
殺俘是威懾對方的一種戰爭行為,一般都會採用極為殘酷的方法。比如砍下俘虜人頭堆成“京觀”。
或者是如同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一樣,秦國無力養活趙國四十萬俘虜,乾脆把俘虜活埋了事。
題目中問了三國,就以三國故事舉例。董卓傳記中就記載了董卓士兵砍下百姓人頭當做戰利品,集中展示後燒燬的案例。
也有董卓抓到反抗的俘虜後,當著朝中大臣挖舌,挖眼,砍手,砍腳,活煮……可見其殘酷性。
卓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於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未死,偃轉杯案間。-《三國志董卓傳》
二、收為己用另一種方法就是將俘虜變成自己的部下,擴充自己的勢力。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曹操。
曹操在平定了青州的黃巾軍後,選擇了其中能打善戰的幾萬精銳收為己用,並且以青州的名義將這支竟然命名為青州兵。
青州兵從此陪伴曹操南征北戰,在官渡、赤壁等戰場都留下了自己的威名。
甚至曹操去世後還有青州兵聽聞曹操沒了乾脆辭職不幹了的訊息。
還有曹操擊敗呂布後,只殺掉呂布陳宮數人,張遼等人都收為己用。
三、遣散回家第三種辦法就是遣散回家。
一些老弱病殘的俘虜留著費糧食,徵兵又不合格,殺掉又影響自己的名聲,於是乾脆遣散回家,任其自生自滅。
剛才提到的曹操挑選青州兵時,就遣散了大部分老弱病殘以及婦孺。
四、罰做勞役將俘虜當做免費的勞動力使用也是常見的作法,二戰時期蘇聯俘虜了大量日本人去西伯利亞開荒。
在古代來說兵役已經是最大、最危險的勞役了,曹操在華容道遇上大雨,車馬無法行軍就拿羸弱士兵填了道路,估計一部分俘虜被當做勞役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五、獻俘還有一種就是鮮俘,一般選擇身份比較高的俘虜。如敵國的首領,當做戰利品在宗廟祭祀祖先,宣告凱旋的時候展示功績。
這一類的俘虜,有的直接被人殉了,商代出土的鼎裡就有人頭,估計就是高階戰俘。
漢代的時候會拿這些高階戰俘當做吉祥物養著,遇上值得慶祝的事情,就叫他們出來跳個舞,表演一下節目活躍氣氛。
劉禪樂不思蜀就是這樣來的典故。
-
4 # 畫說三國
三國時期的俘虜會被怎麼處置?這要看被俘虜的人是什麼身份、被誰俘虜,另外,這個人的人品和修養,也決定了他在被俘之後,會得到怎樣的下場。
成為農民軍的俘虜,被殺害的機率較大
《三國志》和《後漢書》,都對農民起義軍處置俘虜的方式,有過詳細的記載和描述。書中提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益州黃巾軍,在綿竹聚集了數千名對勞役不滿的農民,攻打了綿竹縣城之後,俘虜了縣令,先將其殺害,接著又進攻雒縣,殺死了益州刺史郤儉。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交州刺史朱符,因為在任上橫徵暴斂,導致產生民憤,誘發叛亂,最後被夷賊所殺。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幷州刺史張懿,在叛亂中被寇賊所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濟南王劉贇,被青州黃巾軍殺害。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玄菟郡高顯縣的農民和地方官員發動叛亂,縣長鄭熙被賊人殺害。
孔融在北海任職的時候,東漢末年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有一個兒子,被推舉為孝廉,在孔融手下當差。後來,孔融被青州黃巾軍管亥圍困在北海,鄭玄之子前去救援,被黃巾軍殺害。
可見,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作為一名官員,或者一國之君,在遇到被自己壓迫的起義軍時,結局通常都會比較慘。
擁有高貴的身份和良好的道德修養的俘虜,能夠得到逃生機會
同樣是國君,在不同的地點被俘虜,被不同的人俘虜,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局。
中平元年,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被冀州黃巾軍俘虜,後來被送到廣宗關押,廣宗黃巾軍的首領張梁,看中兩個人的王爺身份,高貴且有利用價值,就沒有加害,而是扣為了人質。盧植攻打廣宗時,張角和張梁,以兩位王爺作為談判籌碼,勒索了朝廷一些贖金之後,便釋放了他們。
俘虜如果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高尚的品德行為,也能獲得敵人的尊敬,從而獲釋。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羌胡在畜官(朝廷養馬的地方)圍困護羌校尉夏育,漢陽郡武將蓋勳與涼州各郡的武將,一起出兵去救援夏育,“至狐盤,為羌所破”。戰鬥到最後,蓋勳僅剩100多人,仍然擺出了魚麗陣,頑強抵抗。
然而,羌胡的騎兵精勇,在其左右夾攻之下,士兵死傷殆盡,蓋勳也身中三刀,全軍覆沒之前,蓋勳依然堅守住陣地,並指著陣地前的木牌,對士兵說:“我死之後,一定要將我埋在這裡。”
羌人敬佩他的義勇,俘虜他之後,不敢加害,將其安全送還漢陽。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平冀州,遣使迎張範”。張範因為生病,就留在了彭城,派兒子張承去拜見曹操,被封為諫議大夫。後來,張範的兒子張陵和張承的兒子張戩,被青州黃巾軍俘虜,於是張範直接去拜訪黃巾軍的首領,請求釋放兩個孩子,但是,賊人只將張陵返還給了他,扣留了孫子張戩。
張範,感謝了賊人,然後說道:“你們將兒子還給我,我很感謝。我老婆雖然喜歡兒子張陵,但是我可憐孫子張戩年紀小,請讓我兒子張陵換孫子張戩。”
《三國志》記載:“賊義其言,悉以還範。”也就是說,黃巾軍的首領,聽完的他的話,被他的愛心感動,最後,將俘虜的兩個孩子,都還給了張範。
可見,哪怕是在漢末三國那樣的亂世,人性的光輝依然是存在的。
相比大臣和名士,普通士兵一旦被俘虜,結局通常更加慘烈。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率領豫州刺史部計程車兵攻打洛陽,結果被董卓的大將徐榮打敗,孫堅的義兵士卒死的死,被俘的被俘。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董卓抓到這些士兵之後,“皆以布纏裹,倒立於地,熱膏灌殺之。”這個場面,可謂相當的悽慘。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五月,吳國太傅諸葛恪包圍合肥新城,城內的魏國守將,派遣士兵劉整出城傳遞訊息,結果被吳軍俘虜,被嚴刑拷打,逼問他的傳話內容。劉整不招供,最終被殺。
後來,又派遣士兵鄭像出城傳訊息,也被諸葛恪抓獲。諸葛恪派四五名士兵人勒著鄭像的頭,抓住他的臉,繞著合肥城遊街,同時,逼迫鄭像,讓他往城裡喊話:“大軍已還洛,不如早降。”鄭像不聽使喚,調高嗓門,朝城裡喊:“大軍近在圍外,壯士努力!”
結果,吳軍用刀亂搗他的嘴,讓他不能說話,鄭像於是大聲喊叫,讓城裡守城,最終被虐殺。
總體來說,在古代的戰場上,雙方一旦交戰,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什麼階層,只要成為俘虜,下場結局大機率都會比較悲慘,而作為社會底層的百姓和普通士兵來說,被俘之後的待遇,,相對大臣和貴族來講,會更加慘烈一些。
-
5 # 寄暇學宮
在《三國志》裡面,對於俘虜的俘虜,處置方法最好的就是孫權。孫權在這一方面的做法堪稱絕筆。
關羽在攻打曹操的時候,孫權從背後給了他致命的一擊。孫權在取得了荊州之後,也得到了好幾個俘虜的俘虜。
第一個俘虜的俘虜在三國時期非常出名,就是在《三國演義》裡被稱為五子良將裡的于禁。
孫權在獲得于禁之後,處理的非常巧妙。孫權沒有馬上把于禁送回到曹操那裡,而是把于禁繼續留在了東吳。
等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稱帝之後,孫權向曹丕稱臣的時候,卻把于禁送回到了曹丕那裡。
當初為什麼不送回到曹操那裡,而是在孫權向曹丕稱臣的時候才送回去?大家琢磨琢磨其中的奧妙。
孫權的操作十分精妙,曹丕的應對則更加巧妙!
曹丕在安撫了于禁之後,拜于禁為安遠將軍,隨後讓于禁去拜謁曹操的陵寢。于禁到了曹操的陵寢之後,看到牆壁上畫著于禁投降的畫,頓時感到羞愧難當。不久于禁就病死了!
孫權在剛獲得于禁的時候,是曹操有求於他,所以孫權把于禁留在了東吳;後來劉備攻打孫權,孫權因此向曹丕稱臣,所以就把于禁送回到曹丕那裡。
孫權雖然是向曹丕稱臣,但是畢竟不是真心臣服。孫權此時把于禁送回去,就是告訴曹丕曹魏當初的危機是東吳給解除的。
這裡孫權還做了一個扣給曹丕,于禁可是曹操手下的重臣。這會兒孫權就看看曹丕怎麼處置父親手下的大將啦。
另一個俘虜的俘虜就是劉璋。雖然劉璋不是被關羽俘虜的,但是劉璋投降後被遷到公安軟禁了起來。
孫權在得到劉璋父子之後,就任命劉璋為益州牧。孫權把劉璋安置到了秭歸,讓劉璋號召益州人士反對劉備。
等到劉璋死後,孫權又任命劉璋之子劉闡為益州刺史,把他安置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處,繼續策反益州那些反對劉備的勢力。
在劉璋和劉闡父子二人的不斷策反之下,益州境內不斷地有人叛亂。一直到劉備託孤的時候,叛亂還是依然不斷。
一直等到劉備死後託孤與諸葛亮之後,蜀漢和東吳重新恢復結盟,孫權這才召回了劉闡。
對於如何處置俘虜的俘虜,孫權的確是做得最漂亮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按照孫子兵法的思想,當然是融入自己的軍隊,不斷的壯大自己。以柔克剛,以人為本,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