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回頭無非是悲傷與無奈

    從語音上分析,甘谷口音與周邊各地差異十分明顯,有羌語和吐蕃語的遺存。助詞多,語法獨特,用詞艱澀,形式多樣(同樣一個意思有多種說法)。但是,也有關中語言的影子,比如,用甘谷話讀《詩經》,全部押韻。安遠及以北地區的口音與通渭、隴西、武山、定西和會寧同源,疑為同宗同祖。從傳統上分析,甘谷人有羌族遺風。查今之四川羌族,風俗竟與甘谷無異。

  • 2 # 娛樂老掌櫃

    古羌族,是活躍在上古時期河南以西的龐大民族,分佈地域寬廣,是中國許多民族的祖先,如漢族,藏族,彝族,白族,包括緬甸等相當多的民族。古羌族以遊牧為主,周人、秦人的祖先,即來自古羌族。當然,秦人祖先非子來自東夷。周人祖先最早在今天的平涼、寶雞、天水一帶遊牧,後來轉為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伏羲,其母華胥乃四川境內的部落首領,後來輾轉至成紀生下了伏羲。伏羲究竟生於哪裡,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大潮影響下,大家爭得你死我活,實際上幹這種事的大多是官員,有利可圖而已。伏羲的父親既然不可考,那就說明伏羲是母系時期向父系時期轉變的關鍵人物,也就是開始轉入農耕時期的起點。就是今天,我們自己有一些過去的事情會想不起來,那時候沒有今天的技術和知識,全靠口口相傳,數千年後焉能將出生地記錄得那麼清楚?平涼靜寧官員和天水官員的口水仗就是這樣,西河的乞巧節也是如此。如果真的在今天的白家灣鄉蔣家莊有遺址和民謠及傳統(有時間去調查一下。剛才問了一下,古風臺在古坡),那就說明伏羲的出生地在仇池山和朱圉山一帶。考慮到渭川穀地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有河堤阻擋洪水,那麼先民們住在山坡上也就很好理解了。要知道,西北很長時間氣候溫暖溼潤,這種氣候一直持續到唐宋,降水量估計不小,四季徑流量必然大。再考慮到覺皇寺到新陽鎮一段的峽口很窄,洪水氾濫季節出現堰塞也是可能的,川區農耕規模應當較小(那時沒現在的梯田)。幾十年前,渭河水就相當的大。今天流域內大部分的地方開墾為農田,非牧區非林區,渭河轉變成為季節性河流也是必然。有老人回憶在大躍進之前,北山上還是有大片森林覆蓋的。

    母系社會實行圖騰崇拜,因此伏羲之所以被尊為人文始祖(黃帝只是北方部族的。(黃帝只是北方部族的象徵,蚩尤、祝融部族戰敗後南遷了。),除了發明、改進農耕畜牧漁獵技術之外(《詩經》:赫赫民族先祖;西王母降生,伏羲稼穡,安定世紀開元;文王伐密,太宗徵西),因農耕和征戰,男權的上升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伏羲氏時期,慢慢在倫理上進入一個新時代,造網罟,養犧牲、畫八卦、制扈廚、造書契、制嫁娶、作歷度、立九部、設六佐、制琴瑟、作樂曲,等等。其實伏羲只是一個神話人物,大家不必較真、伏羲也可能是炎帝,古代華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絕非全是荒誕和虛幻性的記錄。事實上,正是這些神話和傳說,蘊含著華夏先民對自己創世紀曆史的深邃認識和淺近質樸的表述。傳說伏羲和女媧結為夫妻,說明三點:社會還是處於父系母系交接的時代,而且大多人不知其父;伏羲後來透過這種和平非戰爭方式實現聯盟,擴大實力和勢力範圍。傳伏羲蛇首人身,說明當地氣候溼潤(有可能指四川),圖騰為蛇。傳伏羲生年老長,說明當時經濟情況已經相當好了,也只能說明大多數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長。

    伏羲的興起史說明,甘谷很久以來就適合人類居住和繁衍,在部族主要成員遷走之後,必然留下一部分人原地堅守。如果能夠發掘我老家門口的灰地兒遺址,估計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有所進展。所以說,甘谷人的血緣中首先有伏羲部落聯盟的遺留。古羌族後裔,主要分佈在在川區和南山區。

    甘谷縣有著近兩千七百年的建縣史,是中國最早建縣的地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冀,為今甘谷縣。

    秦民後裔,如金川人。

    姜姓,即出自羌,從羊,是一種圖騰,來源羌戎。姜姓中最早的知名人士子牙姜尚來自東方。虞夏之際,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嶽,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子孫從其姓,呂尚乃伯夷後人,姜為尚之族姓。其時由夷而夏、由夏而夷,生產分工並不像今天這樣的清晰。甘谷最早的姜姓名人姜維乃本地人,是較早漢化的羌人後裔。史書記載:姜維父親早年死於羌、戎的叛亂中,與母親相依為命。說明當時在甘谷仍有大量尚未漢化的羌人。《三國志姜維傳》說他“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衛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又說其“少孤,與母居”。可見,身為漢將的父親姜冏在姜維幼年時就戰死了,按漢末辟召制度,姜維被州郡徵調為掾屬,系按漢例“賜官”。姜維早年“好鄭氏學”,說明當地至少當時有重教的傳統。姜維歸蜀後,當時魏人“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姜維的族人得以保全。

  • 3 # 隴右觀察

    唐朝經安史之亂,國力衰弱,西北吐蕃直接佔領隴右,五代期間吐蕃和中原政權戰爭不止,直到北宋初,秦州仍為吐蕃和宋的邊地,今甘谷武山渭河兩岸基本全為吐蕃種族,部落眾多,都是羌人,所以宋在甘谷設伏羌寨,再升伏羌城,直至明清仍稱伏羌縣。建國後取消帶有歧視性質的伏羌改稱甘谷。所以現今甘谷原住民應為歸化後羌人的後代。

  • 4 # 大河線上

    甘谷縣是甘肅省天水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甘肅東部,天水西北部,渭河流域。甘谷縣歷史悠久,於公元前688年置縣,訖今已有2697年的歷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清初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等名人先賢的生息之地。甘谷縣先後被譽為:辣椒之鄉,蘋果之鄉,建築勞務縣基地,花卉生產示範基地,開心果引進繁育示範基地,科技工作先進縣,武術之鄉。

    甘谷縣古為冀縣,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後,建立了邽縣和冀縣。秦建立郡縣制是諸侯割據的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開始。今甘谷西漢時仍為冀縣。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將天水郡移置冀縣,改為漢陽郡。

    東漢靈帝時(公元168——188年)兼涼州治,涼州刺史治冀縣。

    三國曹魏時(公元220——265年)為冀縣,改漢陽郡為天水郡,屬天水郡。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年)秦州遷置上邽。

    北朝後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為當亭縣,屬天水郡。

    北朝北周時(公元557——581年)改為冀城縣,後又併入黃瓜縣。

    隋煬帝大業時(公元605——620年)復改為冀城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為伏羌縣,併入渭州的隴西,置伏州治。

    唐代宗廣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為吐蕃佔領。

    宋太祖建隆三年,置伏羌寨,屬秦州。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升為伏羌城。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置永寧鎮,屬鞏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伏羌城升為伏羌縣。

    明清兩代沿用伏羌縣,屬鞏昌府。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元月一日,伏羌縣改為甘谷縣至今。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一九四九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割槽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八縣。

    一九五八年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併成立武山縣。

    一九八五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

  • 5 # 在水一方1975490

    說久遠點,漢藏羌緬有共同祖宗,漢藏語系嗎,藏緬,羌緬語族的,幾千年分枝後的羌族大部逃離到西藏高原上角下,稱藏羌,另一些好像逃避到緬甸,在今武山,甘谷的,經多次秦,漢同化降伏,於漢宣帝左右吧,把這些被降伏的羌人聚集在今甘谷縣附近,這就是伏羌的由來,所以武山,甘谷大多數人當為漢化了的羌人,不過三國時姜維可是漢人,按三國看好像還未完全同化,姜維曾聯合他們攻打魏國的。

  • 6 # 琪琪奔

    提到甘谷縣,我想起我的戰友“騾子”。因為姓駱,憨厚、老實、幹活肯賣力氣,大家就叫他:騾子。甘谷人說話地方口音比較重,外地人基本聽不懂,但是懂了很具地方特色,比如英俊瀟灑稱:豁亮,急躁說:急頭……,最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生活貧困,落後。他們哪裡的零食主要是麻子兒、豌豆、蠶豆。生活方式也沒有羌族人任何雷同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平心而論,丁彥雨航可以簽約小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