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明在前62735002
-
2 # 無餘微微
有,樊梨花、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
四大女英雄,只有梁紅玉史書有明確記載,她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小妾,她的事蹟也有明確記載。梁紅玉的真實事蹟可能比史書和小說更為精彩。
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這事的背景肯定是有的,人也是有的,只是史書上沒有交代清楚。
樊梨花、穆桂英,演義小說人物,原型肯定有,但藝術誇張了。
-
3 # 小龍女5505
樊梨花,大唐民間傳說中的巾幗女英雄,大將徵西大元帥,傳說中是出身西涼將門,其父是西涼寒江關總兵樊洪,師承上古女神黎山老母,又嫁大唐將門之子,徵西大元帥、兩遼王薛仁貴的兒媳、一代名將、徵西二路元帥、承其父兩遼王爵位的薛丁山之妻,武藝高強、法術高超,忠勇善戰、智勇雙全,為大唐徵西平叛、大敗強敵,也因浴血沙場、出生入死、勞苦功高,而被唐高宗封為徵西大元帥、威寧侯、兩遼王妃。她既是大唐一位出生入死、威名赫赫的女將軍、女英雄,也是歷史傳說中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可惜這位驍勇厲害的女英雄,卻只是民間傳說和後人加工後創出來的女英雄,歷史上卻並無這位女英雄。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大損失。
-
4 # 火雲雜談
沒有,是虛構人物
樊梨花,唐貞觀年間西涼人,西涼總兵樊洪之女,薛仁貴之子薛丁山之妻,當然薛丁山也是虛構人物
-
5 # 夢無痕84574230
歷史上應該沒有這樣的人,應該是傳說演義的,歷史上有薛家將,但是沒有小說寫的樊梨花那麼神奇和能耐廣大,薛家將歷史名將薛訥,薛仁貴也有但是名聲遠沒有小說和電視劇寫的那麼好和品德高尚
-
6 # 文舀
兒童時聽到有戲劇三請樊梨花,為戲劇愛好者所欣賞,還有像穆桂英掛帥,這些都是古代的巾幗英豪,戲劇故事生動,很感人。
-
7 # 一塵幽夢
個人認為沒有,有點類似於穆桂英,花木蘭一樣的巾幗英雄吧。屬於當時的小說中的人物,不過對當時的教育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主要還是愛國主義教育需要,看看誰說女子不如男。老爺們還等什麼,上陣殺敵還用強調一下嗎?意義重大。
-
8 # 明離子
很遺憾,歷史上沒有樊梨花這個人,不但沒有樊梨花,連樊梨花的老公薛丁山,都是虛構的人物。
也就是說,樊梨花的形象完全出自於民間的傳說和評書話本。
話本上的樊梨花,父親樊洪是隋朝舊將,後歸附西突厥,任寒江關關主,投靠唐朝。
樊梨花美貌絕倫,又智勇雙全,嫁給薛丁山為妻,協助丈夫南征北戰,平平定西北,是一個神通廣大的女元帥。
最早樊梨花的形象來自唐宋話本,到了清朝時期,則被編纂入《說唐三傳》,也叫《徵西全傳》,然後繼續在評書、曲藝、小說等形式中,樊梨花的形象開始越發的鮮活,成為現在大眾喜愛的巾幗英雄形象。
-
9 # 闌干拍遍把吳鉤
應該是沒有樊梨花這個人的,不過有薛丁山,只不過歷史上不叫這個名字,事蹟也是虛構的多,原型是薛仁貴之子薛訥。
-
10 # 星韻史苑
在離我們很近的明朝就有一位青史留名的女將軍。
明末崇禎皇帝親筆題詩一首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這首詩就是寫給女將軍秦良玉的,秦良玉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將軍,也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唯一一位經過官方正式認證的女將軍秦良玉。
一戰揚名薩爾滸大戰明軍慘敗,東北戰線告急,崇禎在全國調兵增援東北,接到調令的秦良玉立即揮師北上,由四川一路趕到山海關外與清軍血戰,在瀋陽之役中,秦良玉率領秦家軍渡過大淩河,斬殺數千清兵,可惜後來由於寡不敵眾無奈撤回山海關內,在突圍的過程中,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戰死沙場。
哥哥的戰死並沒有讓秦良玉消沉下去,化悲痛為力量,秦良玉再次親率三千精兵殺出山海關,狠狠地打擊了金兵的囂張氣焰。因為有功,秦良玉官拜二品,為國犧牲的秦邦屏享受立廟祭拜的榮耀。
京師解圍秦良玉在化解了東北危急的形勢後,被朝廷調回成都,剿滅當地土著的叛亂,併成功收復重慶。升為都督僉事。
崇禎三年,皇太極率十萬清軍從內蒙古繞道直逼京師,朝廷大驚,下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秦良玉收到訊息後即刻起兵,彼時趕到京師的明朝軍隊有20萬之多,可是大都畏懼清軍強大的戰鬥力,推三阻四,沒有一人願意出戰。秦良玉氣不過這些懦夫的行為,獨自率領秦家軍從宣武門殺出與清軍激戰,數千秦家軍殺的十萬清軍節節敗退,死傷無數,後來明朝老將孫承宗趕到,率領大軍殺的清軍一直退回了大本營。
至此秦良玉的戎馬生涯達到了巔峰。
全軍覆沒在解決了京師的困境後,全國又爆發了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良玉無奈只能放棄北上對抗清軍,轉而去對付國內層出不窮的起義軍,殺的張獻忠很長時間都不敢入川。
可惜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明軍統帥邵捷春命令秦良玉領兵駐紮重慶,但是卻放棄了兵家必爭的高地,這是提前把自己放在不利的位置。《明史·秦良玉傳》記載:
“邵公不知兵。吾一婦人,受國死,誼應死,獨恨與邵公同死耳。”遜之問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駐重慶僅三四十里,而遣張令守黃泥窪,殊失地利。賊據山巔,俯瞰吾營。鐵騎建瓴下,張令必破。令破及我,我敗尚能救重慶急乎?且督師以蜀為壑,無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時爭山奪險,令賊無敢即我,而坐以設防,此敗道也。
一切都跟秦良玉秦玉良預料的一樣,張獻忠帥兵居高臨下殺的明朝潰不成軍,名揚天下的三萬秦家軍是全軍覆沒,只有秦良玉在部下的拼命衝殺下倖免於難,孤身一人逃回了重慶,因為打擊太大,曾經縱橫疆場,威風凜凜的秦良玉從此一蹶不振。
寶刀未老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崇禎17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煤山上吊自縊,年近七十的秦良玉突聞噩耗,悲痛異常,為了抵禦張獻忠的進攻,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增援前線,可惜四川巡撫陳士奇跟邵捷春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蠢材,幾乎把整個貴州地區全丟了,只有秦良玉駐守的石柱地區誓死不從。南明永曆二年,永曆皇帝派專人加封秦良玉為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此時的秦良玉已經臥床不起了。
僅僅幾日過後,這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就撒手人寰了。一代女將秦良玉的傳說也就此終結。
秦良玉的一生書寫了一部真實的樊梨花、穆桂英,其一生的經歷遠比小說中寫得更加激動人心。
-
11 # 桃花源詩詞
樊梨花:在中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因此推斷,確有此人。
樊梨花,唐初西涼人(演義中為玉女下凡),薛丁山徵西時投唐,嫁與薛丁山為妻,薛仁貴去世後出任元帥,小姑薛金蓮不服,違反軍令,樊梨花重責薛金蓮八十軍棍,在樊梨花感化下,薛金蓮終於認識了自己錯誤,姑嫂同心擊敗了西涼。後薛家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滿門抄斬,樊梨花被師傅黎山老姆所救,後曾奉命下山相助薛剛復唐。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與丈夫薛丁山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中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既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也是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
12 # 日慕鄉關
樊梨花和薛丁山都是文學人物,歷史上並沒有其人其事。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現在唐代,見於各地史志稗史,後以傳說、話本的形式在全國各地流傳。清代乾隆年間中都遺叟雜採歷代民間傳說、角本子編纂成講史小說《說唐三傳》,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徵西全傳》,從李道宗謀害薛仁貴開始,一直到薛剛反唐、薛家大團圓結束,上下薛家三代人,其中系統的介紹了樊梨花薛丁山的故事。
但中都遺叟到底是誰也有待考證,只能從中都兩個字推斷有可能是洛陽人。
《說唐三傳》採用章回體,整體類似於評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且人物關係簡單,特點鮮明,尤其是其中薛丁山三打樊梨花等情節,在民間影響力很大,由此衍生出《寒江關》、《馬上緣》、《三休三請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掛帥》、《梨花巡營》等大量戲劇。京劇、婺劇、豫劇、越劇、秦腔、粵劇、崑劇、黃梅戲、歌仔戲都有類似版本。
《徵西全傳》中的樊梨花,不但英姿颯爽,本領高強,還敢愛敢恨,和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愛聽評書的網友可以看出,樊梨花的形象與穆桂英有諸多相似之處,人物性格、故事設定都有雷同,不排除在演義過程中有交叉成分。
那麼樊梨花是否又歷史原型呢?據考證也是有的。
(1)平陽昭公主
平陽昭公主是李淵的三女兒,也是李世民的姐姐,柴紹的妻子,她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統領千軍萬馬為自己父親建立帝業的公主,當年李淵太原起兵,平陽昭公主與老公柴紹配合李世民一起攻佔的長安,娘子關就因為她在此駐軍而得名,她也是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諡號的公主,更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
據《唐會要》記載:
“高祖第三女平陽公主。義兵起,公主於鄠縣莊,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間使以聞,使者至,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公主引精兵萬餘,與太宗會於渭北,與其駙馬柴紹,各置幕府。營中號為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於他主。及薨,追諡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 “昭”。這就是後世稱她為“平陽昭公主”的由來,由於《新唐書》《舊唐書》對她的事蹟語焉不詳,甚至連姓名八字都沒有記載,後世對她有許多演義,黃易《大唐雙龍傳》中的寇仲念念不忘的李秀寧公主就是以她為原型。樊梨花演義過程中明顯吸收了平陽昭公主的事蹟。
(2)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是唐肅宗李亨三女兒,她三歲喪母,由韋妃撫養成人,顏真卿說她:純孝過人,幼而聰惠,事韋妃如所生。和政公主也因此很受李亨的喜歡。
安史之亂中和政公主和唐玄宗一起逃亡四川,蜀軍首領郭千仞有反心,把唐玄宗包圍在玄英樓,和政公主身先士卒,和老公一起拉弓搭箭,射殺叛軍,一直堅持到援軍到來。
代宗時期,和政公主不幸死於難產,《新唐書》記載是“翌日,免乳而薨”,代宗十分悲傷,說道:餘此妹,國之鴻寶。方期雲如何,祝降時喪?天實為之,胡寧忍予!
顏真卿親自撰寫墓誌銘,其中對和政公主極盡溢美之辭,以顏真卿剛正不阿的性格能如此讚美,可見和政公主卻有過人之處。
當然,樊梨花的形象還雜取了許多歷史人物,隋唐脫胎於五胡亂華,胡人血統濃烈,性格豪放,女性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而大唐從中後期開始連年戰亂,百姓期待各種英雄出現,樊梨花的巾幗形象正是在此時逐漸形成,並最終在《徵西全傳》中完成塑造。
回覆列表
說樊梨花是真實歷史人物的人,真令人悲哀,連薛丁山這個人物、薛丁山徵西等故事都是子虛烏有的編造,又何來樊梨花?正如連楊宗保都沒有,哪裡來的穆桂英?(楊六郎之子是楊文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