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矩心眼界

    心理學裡有句著名的話,知易行難。就是有些道理知道容易,但要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一種習慣就很難。

    看了許多心理學的書,也許明白了不少道理,肯定對自己多少有些幫助,但是不是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要看是否對症。情緒調節不好是有很多原因,有些可能比較清楚,有些可能會隱藏很深,時隱時現。沒有找到原因,看再多心理學的書可能也是徒勞的。

    情緒的問題也與遺傳,從小成長的環境,還有家族歷史,人類演變等等很多因素有關,即使找到原因,也可能不能立竿見影調節好,還要靠很有耐心的修煉,調適,如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隨欲不越矩。到那個境界,情緒自然會好了。

  • 2 # 加虎行動

    這問題好可笑!照這樣推理!如果你看好多成功學的書,你一定成功!看好多科學類的書一定成為科學家!看的書再多,如不修養養性,不知行合一永遠是一書呆子

  • 3 # 塔羅占卜師Julia

    控制情緒這種事,從小到大,其實已經學會了不少。已經不會再為沒吃到一顆棒棒糖而哭鬧,也不會為了隔壁小麗沒和自己一起遊戲而神傷…這說明了,經過時間和閱歷的洗禮,我們控制情緒的能力也不斷在得到鍛鍊和提高,越來越會自我控制。

    之所以會覺得自己看過很多理論,卻還是無法很好去運用,說白了就是經歷還不算太多,所以容易觸及到情緒動盪。經歷多了,情緒也在不斷歷練中越來越淡定,這是實踐所賦予的,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的距離。

    多與自己對話,多看看世界,對於磨練情緒控制能力是有幫助的!再結合書中的理論,那麼很容易就形成一套自己的情緒管理方法了!

  • 4 # 四月瓊思

    近兩年,心理學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並接受,然而有些人看了好多的心理學作品,卻發現自己在情緒管理、人際關係上並沒有長進。甚至,有人會覺得,我看了那麼多的心理學著作,為什麼還是看不透別人在想什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心理學的概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相關聯,比如教育、健康、社會、家庭、工作等。

    從心理學的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學的研究範圍特別廣,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你看了那麼多心理學方面的書,卻依舊調節不好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可能你讀的書並沒有涉及情緒管理,或者對於情緒管理來說,你看的書並不是最專業的。

    情緒是基礎心理學研究的物件,是個體對外界刺激做出的主觀體驗及感受。情緒管理,就是用正確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緒,並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讀心理學書是為了調節自己的情緒,建議你讀情緒管理方面的著作,這樣相對會有針對性。

    最後,如果情緒長時間處於低落狀態,自己又無法調節時,建議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醫生進行諮詢。在心理問題上,他們比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更能準確地把握你的問題。

  • 5 # 成雲社初心

    告訴你真相吧。

    心理學書,從來就不是為解決“心理問題”而寫的,只是為了讓人看清心理。

    類似於醫院的“檢查手段”,看到了病,看清了病,卻沒說吃什麼藥。

    這個“藥”,沒有寫在“心理學”書裡,而是寫在“心靈學”裡。

    可惜“心靈學”,只是少數人手裡的專利,我也只是隱隱看到冰山一角。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6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翟穎: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會遇到情緒問題。人的情緒就像天氣一樣變化莫測,是隨境而生隨境而滅的,禪語“念起覺之,覺而不隨”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心理學家將人的情緒歸納為五類:快樂、憤怒、厭惡、恐懼、內疚,這說明情緒是多樣化的,情緒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在被情緒影響後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性格,甚至不同的情緒能給身體帶來不同的影響,好的或者壞的。想人為控制,就如同想控制天氣一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當然,你壓抑它是另一回事,但長久這樣做會導致心理疾病。

    透過看一些心理學的書來幫助調整情緒是一種行之有效地方法,學習心理學知識要先“知”而後“行”,要從豐富的知識中悟道並加以運用,才能有助於幫助我們調整情緒,這裡有幾種自我調整情緒的方法不妨一試:

    一、學會轉移你的注意力。

    當你出現負面情緒時,要想擺脫就必須轉移注意力,因為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倒不如“順其自然”,嘗試著去接收。讓自己開心的前提就是不能鑽牛角尖。

    二、學會自我排解。

    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找最信任的朋友去傾訴,也可以到大自然中散心或是聽聽輕音樂、練練瑜伽,總之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你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丟到腦後,等情緒平復後再去處理。

    三、學會知足。

    追求完美只是我們的夢想,現實無完美可言,因為我們都有缺點和不足,不要總拿著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去比較,那是庸人自擾,也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要多看美好的一面,否則哪有快樂可言。

    四、學會正視自己的選擇。

    我們要勇於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而不要去後悔,因為那已經成為過去,不管對與否都不會再重來,我們只需要用心去欣賞自己努力的過程,只要是自己努力了就不該留遺憾了。

    五,學會自我激勵。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從來沒有或者很少進行自我激勵的人最多隻能發揮自身全部能力的30%,而那些經常進行自我激勵的人,成功的機率超過了80%,幾乎是前者的三倍。如同激勵他人一樣,常常進行自我激勵能幫助我們提高情緒狀態,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失敗、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恐懼時,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直面困難和恐懼,我的未來可以更美好。”

  • 7 # 好父母成長學堂

    昨天在桂林兩江機場看到了林頓書屋,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心理學書籍和自我療愈的書。在當下,我們的生活環境總是會給到我們一些壓力,我們也唯有飛奔起來才能保持停留在原地,這就是社會的競爭。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有情緒的變動也可理解,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然而我們也不能低沉於消極的情緒裡,凡事要看到好的一面,而積極應對。我們無法調整自己的情緒是源於我們的能力跟不上我們工作的要求,我們的執行力落後於我們的思考。耐心一些,對自己多一些欣賞,肯定和讚美,逐漸把自己活的通透一些。

  • 8 # 心理諮詢師四四

    首先說一點,看了不代表就是學會了,有句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說的就是個體差異,以及每個人的內化程度不同。同一個家庭可能養育出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孩子,同一個老師也可以教育出不同人格的學生,同理,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不同,從書中獲取的知識也不同,能內化多少知識,也是不同的。

    這裡從看了書,但是依然沒用的角度,為題主分析一下。

    1 選書是否合適

    每個人看書的需求不同,對於書籍的選擇就會不同。想要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很多人會選擇可以操作的書,介紹方法的書籍去看,按照書中的指導,一步一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為這樣就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緒了。

    其實不然,心理上的問題,要解決根本原因,需要從認知上改變。第一步,搞清楚原因,第二步選擇正確的方向,第三步才是行動。

    2 你是如何看書的

    一本內容足夠豐富的書籍,不應該僅僅包含了你所需要的內容,它應當是融合了作者的經歷、學識、感情等等特徵形成的書籍。所以你在看書的時候是怎樣的,僅僅就是看到文字表面表達的意思嗎?僅僅是照本宣科嗎?看書需要思考。

    帶著你自己的疑問去看書,俗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書表達的是作者一個個體的觀點,不能作為一種標準,一種常理,所以看書的時候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需要去反思作者表達背後的深意,有可能TA說的也不一定全都對呢。

    以上

  • 9 # 倪振源

    這個問題很直觀。

    因為情緒和知識是兩回事。有的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和重視知識了的作用了,忽略了體驗,讓自己的情緒更難以調節。甚至學習的越多,自己感覺到越亂。這也是有一些過於理性的人,情緒會失去控制的原因。

    情緒是用來被體驗的,體驗的基礎上才有調節。要調節情緒首先需要了解情緒的兩個真相:

    1,很多痛苦的情緒來自於逃避痛苦,比如悲傷的時候,有人不想悲傷,為了躲避悲傷,就對自己或者對別人憤怒,製造了更多的痛苦。悲傷是生命的基礎情緒,具有適應功能和訊號功能,悲傷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內啡肽,來安慰自己,另外悲傷的人也更冷靜的面對現實,其次,悲傷也可以吸引別人的照顧。

    2,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針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情緒反應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的情緒和自己有關係,要自己負責,不要推給別人,如果把情緒的責任推給別人,那麼也把自己快樂的權利讓給了別人。

    根據以上的敘述,有效的情緒調節的方法如下:

    1,首先在情緒來的時候,放下外界的人事物,去面對和體驗情緒,從體驗情緒中去了解自己。悲傷的時候,去體驗悲傷,憤怒的時候去體驗憤怒,這些情緒會自動轉化,另外也會提升自己情緒的耐受力。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體驗情緒的時候激活了高階情緒管理功能,不斷的體驗,不斷的啟用,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就得到了鍛鍊。

    2,體驗情緒的時候,不對抗,不順從,讓情緒會自然流動。流動的就是正能量,不流動就是才是負能量。

    3,在體驗情緒的時候,同時理解自己,看到情緒背後的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體驗情緒,也可以體驗情緒來的時候自己身體上的感受,比如憤怒時的體驗自己心跳加速的感受,也具有一樣的效果。

    如果情緒的力量太大,你可以按照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去體驗,或者尋求專業諮詢師的幫助。

    總之,情緒的問題不是理性可以解決的,理性上可以找到道路,但是走路,還是要親自邁開腿,要去解決情緒的問題,還需要去深入的體驗到它,讓情緒自由流動,那麼生命也就是自由的了。

  • 10 # 心理蔡中元

    因為情緒它不僅僅只受認知的影響,在更多的時候知識上的缺失並非情緒困擾的主要原因。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朋友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很會安慰朋友,各種人生哲理張口就來,“不要沮喪,從頭再來。”、“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我永遠會在你身邊陪著你。”但是當你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再用這些話來安慰自己,你卻發現效果不佳甚至毫無作用。為什麼同樣的話語(知識)在別人身上可以起作用,在自己身上卻不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起作用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話,而是你陪伴支援的動作在起作用。你的朋友是因為你陪著他因此情緒得到改善並非你說了些什麼幫助到他,而當你告訴自己這些話的時候,說明你只有自己一個人自己在安慰自己,沒有“陪伴”可以幫助療愈你的情緒。

    除了有人陪伴之外,“宣洩”對於情緒也是一個很好的療愈因子,當我們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平時不被人接受的情緒全部都宣洩出來之後,我們會獲得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做心理諮詢,諮詢師沒有給來訪者任何建議,來訪者都會感覺情緒好了許多的原因之一。

    但也不是說看心理書對調節情緒毫無作用,它在我們有明顯經驗缺失或認知偏差的時候可以幫助到我們,認知行為療法就是這麼認為:我們的看法在影響著情緒,調整看法也就能改善情緒。如果你真的看了許多心理學的書籍,我相信對調節情緒肯定多少有些幫助,只是得到的幫助可能不如你的期許,或者你選擇性地忽略了它對你的幫助。

    另外,如果你看的是心理自助類的書籍,記得練習或者說實踐要比閱讀更加重要。

  • 11 # 暖心理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醫者不能自醫”,而在於您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是否正確得當。如今的心理學書籍可謂是魚龍混雜稂莠不齊,有很多成功學、甚至是雞湯學書籍也冠以心理學之命粉墨登場,看這樣的書籍不僅對心理健康毫無幫助,甚至可能打破本在正常發展中的自我成長。

    另一方面來說,無論學習任何學科,都不能跳過基礎。心理學有很多有意思的部分,心理諮詢、精神分析、變態心理學、團體輔導,亂花漸欲迷人眼;但無論何種亂花,其本質一定是依託於心理學的支柱學科,如發展心理學、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等;而這些學科往往為心理學愛好者所拋棄,因為它們相比亂花更枯燥乏味,短時間內也不容易學有所得。舉個例子,如果您僅關注心理諮詢的個案診療相關技術而不學習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基本學科,您可能只能停留在“看熱鬧”的水平,不能理解到其中精髓。就像您提到的“調節情緒”,這個過程是與發展教育、人格形成、社會環境、行為機能等多方面知識相關聯的,如果您對這些知識不加了解,而想憑藉一些空中樓閣式的諮詢手段解決自己的問題,其結果只能是徒勞無益。

    如果您想解決自己在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最好的辦法依然是預約心理諮詢,在諮詢師的幫助下進行個人成長。相信您在一到兩輪諮詢後,一定能有更大的收穫。

  • 12 # 鵜鶘心理

    原因只有一個:知行不合一。也就是說:“知道”是一回事,落實到具體的行動又是另一回事。讀書的時候,或許能夠理論結合實際,意識到控制情緒的意義和方法。但一旦脫離了書本,迴歸到現實中間,還是會被消極情緒佔據自己的內心,或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而不善於自我解脫排遣。要擺脫消極情緒,需要個人進行心理的積極調適,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逐步固化為認知模式。

    別總是盯住事物的消極面。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積極或消極的。當人們遇到人生不順的境遇中,直接的認知往往是消極的,比如說自認為倒黴、個性懦弱,這些個自我否定和貶低的想法很自然地會引起情緒的波動,內心產生出不適感。但是,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積極的一面,並透過心理暗示的方法鼓勵、肯定和相信自己,你就可以逐步緩解或改變消極認知和情緒。

    做一個灑脫豁達之人。樂觀瀟灑的人常常能適應各種環境,總是給人以“如魚得水”的感覺,即使是遭遇到挫折,也是持“大而化小,小而化無”的認知原則,從而控制自己消極情緒的滋生髮展。反觀有些人卻經常焦慮憂鬱,患得患失,對事物的發展有近乎完美的要求,看到別人擁有的成就和榮譽,自己都想同樣獲得。這種明顯不合理的想法,就是無窮慾望引起無盡痛苦的根源。

    總之,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以樂觀、積極、大度的心態應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

  • 1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話說有些人明明知道所有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這中間的道理是類似的,雖然我們都會看很多心理學的書,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夠理解書中的知識,如果我們理解了書中的知識,掌握了技巧,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我們一定可以把情緒調節過來。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題主看過一些精神分析的書的話,也許就明白,有一個詞叫做阻抗。對於題主來說,不知道你所謂的調節不好自己的情緒是一種怎樣的情緒,但是我想有時候如果我們拋開知識技能之外的東西,如果還是不能夠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的話,也許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很多深入的探索,才能夠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會這個樣子。而在這一部分有一些心理動力學的經驗,或者精神分析的理論,也許可以幫到我們,但是一開始我就在講,我們要記得有一個叫阻抗的東西。它就像一堵牆,把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分隔開。週五探索的過程一定會是有一些心理上的痛苦的,而為了防止這種痛苦對我們的影響,所以我們有些東西就會被壓抑在心裡,而且透過自己的能量很難去觸碰到它,並且把它開啟。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有這麼多心理學的書籍,人人都可以學習心理學,但我們依然需要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來幫助自己探索這一部分,發現內在的一些衝突和阻抗,從而更好的去了解自己。

    因此題主也不要特別的焦慮,覺得好像學了心理學的這麼多知識,仍然調節不好自己的情緒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那些心理諮詢師也都是人,大家都會有感覺到衝突、感覺到情緒不好的時候,他們也會去尋求別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如果題主有這樣的困擾,不妨放下一些對自己的自責,去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也許你就會知道,自己的那部分很難調節的情緒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了。

  • 14 # 一隻卑微小螞蟻

    請無恥的小人出馬,他有天底下最多的邪惡手段,包你從一個沒有性情的人被折磨成爆怒狂,還記得幾年前那個用電療治網癮的狗嗎?有一條狗比他邪惡百倍,手段數之不盡但他仍然像那個無知的人一樣不知道自己邪惡,依然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是為國為民的,認為自己是聖人

  • 15 # 飛鳥和詩

    這個問題也是困擾我很久的。

    因為內心的修煉是需要從實踐中不停地戰勝自己中獲得的,書本只是提供思路的指導。

    不如試著從戰勝一個小焦慮開始吧,這種力量會被積累起來,你會為自己驕傲的,慢慢地你可以戰勝再大一點的焦慮了。

    其實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焦慮的影響,只不過影響力不一樣,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首先你要有戰勝它的信心,不要淪為情緒的奴隸,首先在精神上戰勝它,然後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克服生活中的焦慮,每當克服了一個小焦慮都給自己一個獎勵,這是很有意義的,你從焦慮中得到了成長,它磨練了你的意志。

    願你不害怕焦慮,接受它,擁抱它,他感受到你的關注了,就會不再糾纏你了,就會安然離去了。

    以上都是我的經驗之談,我是一個心理學專業但有時也受情緒之苦的人。願你的生活多一點Sunny。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寶寶做輔食的案板刀具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