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個分水嶺,以前的電影大景深鏡頭很多,甚至出現像《公民凱恩》這樣用大景深造型的電影,往後電影大量都是小景深淺景深,是技術的變革嗎?
5
回覆列表
  • 1 # 理查德太深

    這個問題好專業。探討八十年代的影片,可能要寫一篇論文了。

    不過我倒是可以透過景深這個話題點,去聊一些對當下觀眾有價值的問題:3D電影和2D電影的區別,難道只是多戴一副眼鏡嗎?

    答案顯然是不對的。3D電影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電影視覺語言的一次變化。

    卡梅隆的《阿凡達》,3D效果至今都很難有影片超越,不僅僅是因為他使用了雙機拍攝這樣的新技術,而是影片的置景、攝影語言都根據3D技術進行了改變。

    看上面這張圖,儘管是一個大近景,但是拉弓的手指和主角的眼神之間景深反差明顯,在3D效果下,你會覺得主角就在你眼前。

    對觀眾而言,最終的效果就是3D立體感非常明顯,彷彿身臨其境。再看看姜文的《一步之遙》,雖然是國內第一個IMAX雙機3D拍攝,但全片除了扔帽子那一個鏡頭,其他方面都和2D無異。這是因為他在拍攝的時候,還是用了2D電影的視覺語言去拍攝。

    再看一步之遙,儘管是一個大全景,但是被攝物體的縱深感完全看不出來,就像是一張普通的百老匯表演劇照。

    其實,偽3D不僅僅指通過後期手段把2D格式拍攝的影片轉化成3D,拍攝過程中沒有前景背景反差、沒有3D視覺語言,也都可以理解成偽3D。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看電影的話,很多3D影片都是不合格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影片一出3D格式,都會招來專業影評人的批評。

    那麼,我們需要看真正的3D電影嗎?

    當年李安在國內宣傳《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他提出了一個觀點:3D其實是把影片的資訊量變小了。在2D電影語境下,影片主題可以有很多資訊量,但3D電影由於前景背景反差,你能聚焦看到的資訊就少了很多。

    因此,對於奇觀影片,我們需要3D來製造沉浸感。但是對於故事片而言,2D電影能讓你獲得更多的資訊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進行葡萄,番茄立體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