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虎
-
2 # Koool
不請自來,大學時念了橋樑工程專業,畢業後卻一直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相關的工作。建築方面透過實習,算是接觸過一些。
首先,明確的觀點,網際網路並不是萬能的口袋。它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幫助人們能夠更好生活的紐帶。透過創意和技術,讓原本糟心的問題得到解決。
那麼既然當我們討論“網際網路+建築”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發現,建築行業的問題在哪裡?從一個專案開始到結束。投資方有資金問題,設計方有設計問題,施工方面臨自己的施工問題。各自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定的難度和壁壘,那麼是否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去讓建築變得更美好一點呢?
在這個讓“網際網路+建築”變得更美好的過程中,我們要進行下面這樣一個步驟。
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利用網際網路解決問題
形成可複製的良性運營模式首先我們發現,在一個建築的全生命週期中,包含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投資方資金鍊供應不足
設計方,設計變更
施工方,施工監管不到位
建築建成後,維修及物業服務
建築因故需拆除
如果說真正要將網際網路+建築結合。我個人更傾向的是,互聯+BIM+建築這個模式。
BIM(建築資訊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的根本也是資訊流,將建築生命週期裡所有資訊利用更加具體化的形象去表述,這和網際網路本身的資訊流通思維是一致的。只是在現階段BIM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連結設計方、施工方和監理方。主要用途在於建造過程中。
利用BIM技術,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建築的本來模樣。建築師們從傳統的手繪到CAD的進展,讓機器取代了人工。而BIM技術,將會把建築設計從二維空間帶入到四維空間裡。而BIM中最重要的I(Information 資訊)也正是人們最希望知道的。如果配合目前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Ai(人工智慧)進行演算法培養,透過機器自我學習的過程,對建造的建築進行全面的資訊分析。
那麼我想,從業主,到投資方,到施工方都能明白建築師們的本意。即便不是建築相關從業者,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能透過Ai給到最直觀的體現方法來感受建築的本身。
而在施工過程中,更加清晰簡單的三維示意圖將會讓施工中的錯誤大大減少。一些複雜的專案可以突破更多的技術壁壘。對於實際操作的工人們來說,他們的工作量,消耗的卡路里以及運動軌跡,熱能反應等等都可以透過計算來算量。工程中產生的消耗以及損耗將會大大減少,Ai的自我學習將會比人工估算更加準備,對於材料的使用拿捏也更加準備,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能有什麼變化呢?
假如你購買了一套房子,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瞭解到它的建造過程,以及目前完成的狀況。可以根據建築模型和現場的實際記錄影片來直觀感受,Ai的計算過程會給你反饋到房屋的真實建造質量。當房屋交到你的手中,可以透過個人偏好去裝修,後期的物業以及保暖,通風,管道等等問題都一目瞭然。
資訊的流通最為重要,我作為一個曾經的土木學子,也由衷希望這一天快點到來。
-
3 # Cubiz老徐
1、透過網際網路徵集設計需求,這叫新建築設計;
2、建築物採用網上預售方式,這叫建築眾籌;
3、建築過程全程網際網路化,比如監工、驗收、採購等等,這叫大資料沉澱;
4、建築設計方案複用,這叫共享建築;
5、建築充分考慮網路鋪設,這叫網際網路基建;
6、建築物內佈滿終端裝置,便於人們線上購物,這叫新電商;
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大家貢獻一下自己的想法……
-
4 # 蓋房子的東東槍
從目前來看,「建築+網際網路」真正實現的只有三個方向:BIM、網際網路家裝和智慧旅遊。
有人說,專案負責人建了個微信群發資料聯絡算不算網際網路?那我想問:建群的人有認真運營社群嗎?每個進群的人都是有相同需求的嗎?最後這些群成員達到付費轉化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每個群成員的目的都只是為了聯絡更方便而加入的,但是電話溝通的效果往往更好,而且一個專案結束後就會成為死群,那試問這種群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呢?
建築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建築這件東西就不能當做產品一樣做,它是各個不同目的的行業部門分工協作的集大成者,整個建築工程牽扯涉及的範圍極廣,就建築設計這個層面,就從立項——設計——施工——驗收,就有數不清的流程和潛規則,所以這一行目前根本不可能實現網際網路化。
但是如果把其中的一個流程單拎出來與網際網路結合,而是可以相對實現的。
1.BIM的運用。
BIM本身的理念就是建造一個平臺,讓設計方、施工方和監理方等各個部門可以同時協作。這與網際網路理念是最為契合的,但是到今天都沒有普及,為什麼?
軟體技術的要求過高,要精通BIM不是一件易事。網際網路時代之所以便捷,就是因為它的簡單易上手,各種網際網路運營層出不窮,就在於它的操作門檻低。更有甚者,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BIM就是一個軟體,怎麼普及?
大部分建築師會了建築三劍客(CAD、SU、PS),基本就夠用了,哪還有精力去精通這個?
而設計單位之間的合作更依賴於社交軟體的聯絡和人為的彙報工作,根本沒有興致去花更多的時間精力成本去研究BIM。
簡而言之,參與建築設計的各個平臺,只要有一方不會BIM,BIM就沒辦法發揮作用。
2.網際網路家裝。
家裝+網際網路的結合是現在很多裝修公司的噱頭。不同於繁複的工裝設計,家裝過程更簡單化,時間成本縮短,使用者物件更傾向於普通人。而且網際網路家裝公司有兩個方面做的比較好。一是將施工隊與材料商更直觀地與使用者對接,二是將各個裝修使用者建立一個社群,及時發現場照片讓使用者更好地監督施工進度,也讓各個使用者之間有一個清晰的參考。從理念上來說,是更貼合網際網路理念的。但是,依然有一種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嫌疑!為什麼?
裝修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就是利潤最大化,也就是傳說中的裝修水很深問題。使用者看到的資訊永遠是裝修公司希望你看到的,你無法真正深入到裝修的整個過程中,它們與材料商的利潤怎麼來,與施工隊的怎麼接洽,或者有所謂的私下合同等等,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他們永遠都是不會讓自己虧錢的!不過做生意嘛,可以理解,要不然人家怎麼生存?
使用者的真正參與度。表面上,你是進入了社群,參與了整個設計工作,提了很多意見。但實質上你真的參與了嗎?你最後的設計成果大部分是裝修公司給你的意見,讓你同意的意見,也就是說,本質上,裝修還是業務性工作,他們用三寸不爛之舌讓你同意了他們推薦的產品,而不是你真正需要的產品。我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公司。裝修房子的時候,我特意去了一家杭州頗有名的網際網路家裝公司,整個聊天過程中,對方永遠是“我們可以提供……”、“我們覺得……”,永遠不會問“你需要什麼……”、“你覺得……比較好”。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把網際網路當做一個噱頭,一個賣出自己產品的工具,而不是與使用者對接,服務使用者的平臺,這是與網際網路理念背道而馳的。
當然了,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否認還是有很多網際網路家裝公司是認真做事,服務使用者的,畢竟他們選擇了與時俱進。而且替他們說一句,社群運營還是不錯的,平時工作比較忙,他們會專門分配管家幫我監督裝修進度,實時拍照給我,著實方便了很多,不過價格也不便宜哦!
3.智慧旅遊。
BIM和網際網路家裝更偏向於建築設計的過程,智慧旅遊則是更側重於建築成果。簡單來說,旅遊就是把建築設計的成果,名勝古蹟、景觀山林、城市島嶼等當作了載體,成為整個旅遊體系的目的地。而智慧旅遊是將網際網路技術開發出新的旅遊模式,可以是Web、App端的旅遊應用,也可以網際網路時代旅遊資訊的分享傳播,最後形成一件成功的旅遊產品。
我曾經在做建築方案設計的時候,就不止一次向甲方提出智慧旅遊的概念。
可以在公園景觀中開展定向競賽,在手機端打卡完成任務獲得獎品;
可以是古鎮中流通虛擬的古代貨幣進行交易,幫助零售物品的買賣;
可以是古城裡舉辦類似於“三國群俠傳”這種手機App遊戲競賽,普及人文歷史故事;
還可以是大型購物中心的手機端與活動組織緊密聯絡……
我覺得建築設計成果與網際網路的聯絡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並且更容易實現。它與普通使用者更容易聯絡在一起,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建築師,這個社會上的大部分人,與建築的關係還是使用者與被使用者。
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存在。比如與建築設計的關聯性比較弱,更偏向於傳媒、廣告、網際網路技術開發等層面,建築與生活用品無異,從設計的角度來說,終究是少了點什麼東西……
從我的個人經驗來看,目前這三個建築領域是與網際網路對接的最好方式,雖然做的可能有些欠缺的地方,但是已經在努力了。相信也有一些真正熱衷於建築+網際網路的人,正在開闢一些新的領域,新的技術,讓我們拭目以待!
回覆列表
昨天聽了法律博士楊吉的講座,深有感觸。楊博士並不是建築業的研究者,不過他應邀參加的中國建築+網際網路大會,顯然是有備而來。
楊博士提出來4個觀點:
1. 很多企業加網際網路,只是批了一張皮,企業內的ERP也好,財務軟體也好,都是孤立的軟體應用,並沒有真正的相互連線,更沒有連線到網際網路的大海里。很多企業滿足於照貓畫虎,並不真正具備網際網路思維。我們的建築加網際網路,一定要有全國思維,甚至全球思維,不能按照慣性,滿足於一城一池的突破,也不能圍繞自己的銷售轉圈。特別是建築企業因為習慣思維,很容易陷入搞關係,拿大單的怪圈。建築加網際網路必須要有空杯心態,著眼於全行業來打造模式。盈利模式必須變,從自己幹活賺錢,變為服務全行業,賺全行業的錢。這類似馬雲打造的阿里巴巴模式,也類似劉強東的京東模式。要平臺,不要櫃檯。當然京東和阿里還是有區別。
2. 創新思維。以前出租公司靠運營賺錢,滴滴打車改了這一切,滴滴沒有一輛車,透過盤活存量,連結人和車,提高了效率,創造了價值,自身也獲得了價值。建築老闆們應該有提高行業效率的創新思維,要麼盤活既有的存量,要麼延伸到沒有拓展的增量。當然建築業還是以盤活存量為主。馬雲的阿里巴巴不就是提供了小賣家一個便宜的渠道,大大降低了開店成本,而獲得豐厚的效益嗎?!劉強東的京東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投送體驗,商品和物流融合得很緊密,存量的價值提升了。京東的創新也有可取之處。
4. 執行力。再好的計劃沒有執行力不行。港臺的演員拍電影前,必須當眾回報對具備的理解,而國內卻沒有這樣的習慣。中國建築網際網路和其他網際網路產業一樣,要想成功,必須有執行力,尤其是對抗壞習慣的執行力。馬雲的執行力不必多說,劉強東的執行力也是非常強,劉強東為了打造物流親自動手搬東西的。
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