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驀然若夢

    時間:15世紀末—19世紀

    影響: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勞動力市場和國內銷售市場,加速了英國國家性質的轉變——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程序。

    本以農業為主的英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原本很不起眼的毛紡織業開始迅猛發展,於是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瘋長,養羊成了英國最有利可圖的行業。但是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為了牟取利益把租種給農民的土地強行收回,用以養羊。

    新航路開闢之後,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與商路的改變,極大地促進了英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從而進一步地刺激了紡織業的發展和羊毛的出口。此時,英國的羊毛需求量大增,羊毛價格也更加地昂貴,貴族們開始想盡辦法擴大養羊的規模。他們先是利用英國大量的沒有固定主人的公有土地,如森林、草地、荒地等,但是這些遠遠不能達到需求。於是更多的農民被趕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為了擴大放牧的面積,在他們離開之後整個村莊都被夷為平地,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很快在英國隨處可見。

    宗教改革之後大批教會土地被沒收,國王把這些土地一部分賞賜給了政府官員,一部分賣給了農場主和鄉紳,這些得到土地的人後來變成了新貴族,並加入了圈地的行列,致使圈地運動的程序被大大加快了。加之殘存的封建主發現,把土地租給資本家比剝削農民利益更大,而英國政府對於圈地運動是認可的,並在1593年廢除了反圈地的禁令,這一切都極大地刺激了圈地運動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圈地運動得到了政府的支援,英國一半以上的土地成為了牧場。

    被驅趕的農民到處流浪,因為失去了生產資料而成為了自由人,但是他們的處境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同情,相反,政府頒佈了限制流浪者的法令。法令規定有勞動能力的遊民要在規定的時間找到工作,否則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輕則返送原籍和割掉耳朵,而“屢教不改者”則要處以死刑。於是很多農民被迫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不願意接受奴役的農民不是被致殘就是在監獄中死去。後來政府又規定凡是在規定期限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任何人都有權力把他們的兒女抓去做苦役,更有甚者會被買為奴隸。

    但是當時工場畢竟有限,而且沒有發展成規模,在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大批流浪的農民因找不到工作而被處死。破產的農民因前途渺茫而隨時準備起來反抗,因而農民起義時有發生,最著名的是1536年至1537年爆發的林肯郡和約克郡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的步伐在一定時期放慢了,但是農民最終沒有辦法改變命運,他們只能進入城市的工場,用高強度的勞動換取少的可憐的麵包。

    圈地運動對於農民來說是災難,但是卻給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圈地運動使農民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分離,極大地減少了農民的數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生存蜂擁到城市,不僅促進了城鎮的發展,而且還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同時,圈地運動使土地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出現並佔據了主導地位,地租也變成了資本主義的利潤。不僅如此,為了追求利潤農場主不斷地引進新的農產品,生產工具也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產量得到了提高。

    更為重要的是,圈地運動使封建國家的稅收和兵員減少,動搖了其統治的秩序,不僅如此,在圈地過程中出現的新貴族成為了新型資產階級的主力軍,為之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人事基礎。總之,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勞動力市場和國內銷售市場,加速了英國國家性質的轉變——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程序。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的政策】

    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為了順應這一歷史潮流,伊麗莎白一世制定了許多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她將大量的教會和王室的土地出賣給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提倡圈地運動,促進了圈地運動的迅速發展;支援並獎勵英華人進行海上劫掠,並以此作為打擊海上勁敵西班牙的重要手段;她還大力倡導國內國際貿易,並鼓勵商人向東方擴張。據相關記載,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從海上劫掠的財物總價值超過1200萬英鎊,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 2 # 苦茶庵

    滿族貴族入關後,強佔田地,圈以標誌,稱為圈地1644年十二月,頒佈圈地令說:近京各州縣漢族百姓無主荒田和明朝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死於戰亂者田地甚多。若本主還活著,按人口給點土地,其餘田地全部撥給滿族諸王、勳臣和八旗兵丁人等。

    圈地令雖然說是隻撥無主荒田和明朝莊田,而當時明朝的許多貴族、官僚和地主的土地已歸農民所有。清朝圈地,實際上就是強奪霸佔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其後,進關的滿族官員和兵丁人數增多,原來圈佔的房屋土地不夠分配,清政府於是不論有主無主,肆意大規模地圈佔。僅兩三年的時間,就在近京五百里內,東起山海關,西到太行山,南至河間,北至長城的廣大地區內,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共圈佔田地166,665頃。許多州縣百分之七八十的田地被圈佔,殘留的是一些旱澇無常的貧瘠土地。

    凡圈地所到之處,主人立即被趕走,房屋田產全被搶奪。整村整莊的漢族人民喪失了田地房屋,離開世代生息的故鄉,大批地逃亡轉徙。他們飢寒交迫,無處棲身,被迫起而反抗。順天、永平、保定、河間、承德等府圈佔土地房屋的地方,無處不有漢族人民各種形式的反抗鬥爭,遭到清軍的殘酷鎮壓。

    清政府把所圈佔的土地,按等次分撥給內務府、八旗王公、勳臣貴族、各級官員以至兵丁。內務府是任意挑選,王公貴族是按爵位高低給以莊地園地外,又按屬下壯丁人數“計丁授田”。官員分給園地和壯丁地,兵丁則只分給壯丁地。這些被圈佔的土地,叫做“旗地” 旗地的經營方式,仍然沿襲入關前的舊制,設立皇莊、王莊、官員莊田和八旗兵丁份地,役使“壯丁”和“投充人”編莊生產。“壯丁”除關外遷移入關的舊有奴僕外,主要是強迫漢入“投充”。

    所謂“投充”,指的是滿族統治者用威逼、恐嚇等方式強迫失去土地,飢寒交迫的漢族投入滿族勢要門下,為其耕田種地和供其役使。他們一經“投充”,就變成滿族統治者的農奴,如同奴僕。也有少數漢人因為不堪統治者的敲榨勒索,唯恐田地房屋被圈佔,他們被迫帶地投充,以求得滿族官員的政治庇護。

    “投充人”的總數,據當時的統計大約有四五萬人。“投充人”和東北遷來的“壯丁”、俘虜、置買奴僕合起來的奴僕隊伍,在北京附近就有近四十萬丁,連同他們的家屬,有一百幾十萬人。清朝統治者將他們按莊編制,每十名“壯丁”為一莊,選一人為莊頭,領地七百二十畝至七百八十畝,強迫他們進行生產。

    官莊和王莊的剝削方式,主要是定額租制,即強迫“壯丁”交納一定數量的實物和負擔繁重的差役。盛京地區每莊耕種七百二十畝地,每年納糧三百六十倉石,合每畝納糧五斗,還要上繳數量很大的麻、豬、鴨、鵝、草等實物。北京附近的頭等莊每年納糧三百倉石,二等莊二百四十石,三等莊一百五十石,四等莊一百二十石,另外要負擔車馬人夫的雜泛差役,以至到深山僻野採蜜伐木,捕捉水獺。後來,規定糧食和差役一律折變成銀兩計算,繳銀的數字是:頭等莊424兩,二等莊395兩,三等莊331兩,四等莊247兩。

    八旗官員和少數兵丁也佔有土地和戶下人,地多人多的官員莊田是編莊生產,地少人少的兵丁則按丁數強迫戶下人繳糧和從事各種雜役,剝削也相當慘重。 這些從事生產勞動,遭受殘酷剝削的“壯丁”、俘虜、“投充人”和奴僕社會地位極其低賤,不僅自己終身隸屬於主人,被主人隨意奴役和鞭打,而且子女也世代為奴,婚嫁都不能自主,完全由主人擇配或隨意出賣。法律上雖然規定主人不能殺死奴僕,但還是有不少戶下人及其子女被主人凌虐致死。

    殘酷的剝削壓迫,必然激起強烈的反抗。掙脫羈絆,逃走求活,是戶下人反抗的主要方式。從清軍進關起,每年都有大批戶下人逃亡,逃人已成為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清朝統治者制定了極其嚴厲的“逃人”法,並頒佈處罰失察官吏的法令。但用暴力維護落後的生產方式,是難以持久的,嚴刑峻法阻擋不住逃亡的潮流。

    在滿漢兩族人民的聯合反抗下,滿族不得不把旗地莊田制限制在畿輔範圍內。1666年鰲拜提出重新調整圈佔土地,遭到人民群眾更加猛烈的反對。康熙處死鰲拜後,被迫宣佈永行停止圈佔民間房地,禁止投充,放寬逃人法。

    “壯丁”不斷逃亡,莊田無人耕種,莊主只好招佃租種,收取租息,或典賣旗地給漢人。也有的“壯丁”將莊地出租或典賣,使莊田制逐漸為租佃關係所代替。“壯丁”的人身依附關係也跟著減弱,最後被放出為民,成為自謀生計的農民。 莊田制的解體,表明清朝統治者移植、擴大、維護落後農奴制於漢族地區的政策失敗了。

  • 3 # 小樹談史

    圈地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運動,幾乎是伴隨著土地制度的產生而產生的。但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圈地莫過於清朝剛入關時的“跑馬圈地”。

    眾所周知,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國家,而滿族本身是落後野蠻的遊牧民族。清軍入關後,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附近。當時的權臣多爾袞為了讓八旗子弟們能儘快獲取財富與土地,於順治元年下達了圈地令,開始了大規模的跑馬圈地運動。

    跑馬圈地,顧名思義,就是八旗子弟騎著馬,在一定時間內能跑多少就圈定多少土地。這是一種對土地的赤裸裸的掠奪。因為清朝實行的這種圈地政策,許多漢族地主、農民都深受其害,許多人一夜之間便一無所有,流離失所,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許多流民、乞丐。而圈地最大的受益者是滿族八旗子弟,其中又以權貴多爾袞、鰲拜獲益最多。

    後來由於反對聲音太大,直到康熙年間,滿族的圈地政策才被下令廢止。

  • 4 # 二次元的lee

    圈地運動,中國最早出現在清初。跑馬圈地這個詞便是出現在此時。有依據的記載有: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下令:“凡近京各洲縣民人無主荒田,及明國皇親、駙馬、公、侯、伯、太監等,死於寇亂者,無主地甚多,……盡行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清世祖實錄》卷 12)

    順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己未(公元1645年1月2日):清廷議“清察無主之地,安置滿洲莊頭。”順天巡撫按柳寅東疏議:為避免旗民與漢民雜處而生爭端,“莫若先將州縣大小,定用地多寡,使滿洲自佔一方。而後以查出無主之地。與有主地互相兌換,務使滿漢界限分明,疆理各別而後可”。(《清史編年》第一卷)

    順治四年正月初九(1647年2月13日)近京府州縣地,不論是否有主,全行圈佔,共圈佔了一府四十一州縣地。詳細可見(《清史編年》第一卷 順治四年)

    圈地運動持續了幾十年,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下詔停止圈地。這期間大批的人破產、流離失所,激化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阻礙了社會進步。

    英國很早就出現了圈地的現象,但大規模發展起來是在15世紀末,由於15世紀末羊毛價格大幅上漲,所以鄉紳貴族們就以各種手段強行圈佔農民土地,以養殖畜牧。這也是歷史書上的“圈地運動”。也就是所謂的“資本原始積累”。大批的人因此陷入悲慘的生活,莫爾在《烏托邦》中說這是“羊吃人”。國王及議會對此採取了一種防止的政策,亨利七世當時定下一種條例——至少有二十英畝土地的農民居房,概不得拆毀。但是並不能平民憤,效果不佳。

    除了英國外,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丹麥是透過政府的法令實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邊秀恩愛一邊玩智商,賭王兒子何猷君怎麼突然火了?